神经系统的功能 A型题 1.B类神经纤维来源于 A.有髓躯体传入纤维 B.有髓躯体传出纤维 C.皮肤触觉传入纤维 D.自主性神经节前纤维 E.自主性神经节后纤维 2,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A.与纤维直径平方呈正比B.与纤维直径呈正比 C.与纤维髓鞘厚度无关 D.与刺激强度有关 E.不受温度的影响 3,神经细胞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开始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A.胞体B.树突C.轴突始段D.轴突末梢E.树突始段 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电位变化为 A.极化B.超极化C.后电位D.复极化E.除极 5.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正确的叙述是 A.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化B.突触后膜出超极化 C.突触后膜除极D.突触后膜出现复极 E.突触后膜对钙离子、钾离子通透性增大 6.突触前抑制的发生是由于 A.突触前膜超极 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C.突触后膜超极 D.突触后膜兴奋性发生变化 E.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
神经系统的功能 A 型题 1. B 类神经纤维来源于 A.有髓躯体传入纤维 B.有髓躯体传出纤维 C.皮肤触觉传入纤维 D.自主性神经节前纤维 E.自主性神经节后纤维 2. 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A.与纤维直径平方呈正比 B.与纤维直径呈正比 C.与纤维髓鞘厚度无关 D.与刺激强度有关 E.不受温度的影响 3. 神经细胞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开始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A.胞体 B.树突 C.轴突始段 D.轴突末梢 E.树突始段 4.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电位变化为 A.极化 B.超极化 C.后电位 D.复极化 E.除极 5. 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正确的叙述是 A.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化 B.突触后膜出超极化 C.突触后膜除极 D.突触后膜出现复极 E.突触后膜对钙离子、钾离子通透性增大 6. 突触前抑制的发生是由于 A.突触前膜超极 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C.突触后膜超极 D.突触后膜兴奋性发生变化 E.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
7.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中,错误的是 A.兴奋节律可改变 B.可总和性 C.可能有后放 D.双向性传递 E.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8.交互抑制产生的机制是 A.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B.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C.兴奋性递质破坏过多 D.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E.突触前抑制 9.脊髓闰绍细胞构成的抑制属于 A.去极化抑制 B.回返性抑制 C.侧支性抑制 D.交互性抑制 E.突触前抑制 10.下列各组中,属于胆碱能受体的是 A.M、a B.M、B C.M、a1、B1 D.N、a1、B2 E.M、N1、N2 11,事先应用阿托品和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后,电刺激肠壁引起 肠平滑肌舒张,其递质可能是 A.ACh B.NA C.ATP D.5-HT E.cAMP 12,突触前抑制的重要结构基础是 A.轴突-胞体型突触 B.轴突-树突型突触 C.胞体树突型突触 D.轴突轴突型突触
7. 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中,错误的是 A.兴奋节律可改变 B.可总和性 C.可能有后放 D.双向性传递 E.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8. 交互抑制产生的机制是 A.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 B.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C.兴奋性递质破坏过多 D.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E.突触前抑制 9. 脊髓闰绍细胞构成的抑制属于 A.去极化抑制 B.回返性抑制 C.侧支性抑制 D.交互性抑制 E.突触前抑制 10.下列各组中,属于胆碱能受体的是 A.M、α B.M、β C.M、α1、β1 D.N、α1、β2 E.M、N1、N2 11.事先应用阿托品和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后,电刺激肠壁引起 肠平滑肌舒张,其递质可能是 A.ACh B.NA C.ATP D.5-HT E.cAMP 12.突触前抑制的重要结构基础是 A.轴突-胞体型突触 B.轴突-树突型突触 C.胞体-树突型突触 D.轴突-轴突型突触
E.胞体胞体型突触 13.下列那一项不属于脊休克的表现 A.外周血管扩张 B.大小便失禁 C.发汗反射消失 D.血压下降 E.尿、粪潴留 14.在整个反射弧中,最容易出现疲劳的部位是 A.传入神经元 B.感受器 C.效应器 D.传出神经元 E反射中枢中的突触 15,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 A.由丘脑感觉接替核弥散地向大脑皮层投射 B.由丘脑髓板核群投射到特定感觉区,引起特定感觉 C.由丘脑接替核投射到特定感觉区,引起特定感觉 D.受刺激是,动物将出现昏睡 E.受到破坏后,动物将出现昏睡 16.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A.投射到皮质特定感觉区,引起特定感觉 B.由丘脑感觉接替核弥散投射到大脑皮质 C.受到刺激时,动物将进入持久昏睡状态 D.受到破坏时,动物将进入持久昏睡状态 E.受到刺激时,动物脑电图呈同步化慢波 17.内脏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E.胞体-胞体型突触 13.下列那一项不属于脊休克的表现 A.外周血管扩张 B.大小便失禁 C.发汗反射消失 D.血压下降 E.尿、粪潴留 14.在整个反射弧中,最容易出现疲劳的部位是 A.传入神经元 B.感受器 C.效应器 D.传出神经元 E 反射中枢中的突触 15.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 A. 由丘脑感觉接替核弥散地向大脑皮层投射 B. 由丘脑髓板核群投射到特定感觉区,引起特定感觉 C. 由丘脑接替核投射到特定感觉区,引起特定感觉 D. 受刺激是,动物将出现昏睡 E. 受到破坏后,动物将出现昏睡 16.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A. 投射到皮质特定感觉区,引起特定感觉 B. 由丘脑感觉接替核弥散投射到大脑皮质 C. 受到刺激时,动物将进入持久昏睡状态 D. 受到破坏时,动物将进入持久昏睡状态 E. 受到刺激时,动物脑电图呈同步化慢波 17.内脏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A.快速刺激 B.缓慢刺激 C.定位不精确 D.没有牵涉痛 E.对牵拉、缺血不敏感 18.脊髓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暂时减弱或消失的原因是 A.脊髓中的反射中枢被破坏 B.损伤性刺激对脊髓的直接抑制作用 C.离断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 D.离断脊髓失去了网状结构易化区得易化作用 E.血压下降导致脊髓缺血 19.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刺激的强弱B.感受器的性质和敏感性C.中枢突触的数目 D.效应器的性质和敏感性E传出纤维和传入纤维的传导速度 20.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是 A.屈肌反射B腱反射C对侧伸肌反射D.翻正反射E肌紧张反 射 21.肌牵张反射使 A.伸肌和屈肌都收缩B.同一关节的协同肌抑制C.受牵张的 肌肉收缩D.同一关节的拮抗肌兴奋E.同一关节的所有肌肉收 缩 22,脊髓灰质炎患者出现肢体肌肉萎菱缩,其主要原因是 A.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丧失B.肌肉供血量减少C.失去了运 动神经的营养作用D.肌肉受到病毒损害E.失去了高位中枢对
A.快速刺激 B.缓慢刺激 C.定位不精确 D.没有牵涉痛 E.对牵拉、缺血不敏感 18.脊髓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暂时减弱或消失的原因是 A. 脊髓中的反射中枢被破坏 B. 损伤性刺激对脊髓的直接抑制作用 C. 离断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 D. 离断脊髓失去了网状结构易化区得易化作用 E. 血压下降导致脊髓缺血 19.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 刺激的强弱 B.感受器的性质和敏感性 C.中枢突触的数目 D.效应器的性质和敏感性 E 传出纤维和传入纤维的传导速度 20.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是 A. 屈肌反射 B 腱反射 C 对侧伸肌反射 D.翻正反射 E 肌紧张反 射 21.肌牵张反射使 A.伸肌和屈肌都收缩 B.同一关节的协同肌抑制 C.受牵张的 肌肉收缩 D.同一关节的拮抗肌兴奋 E.同一关节的所有肌肉收 缩 22.脊髓灰质炎患者出现肢体肌肉萎缩,其主要原因是 A.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丧失 B.肌肉供血量减少 C.失去了运 动神经的营养作用 D.肌肉受到病毒损害 E.失去了高位中枢对
脊髓的调节 23.当α运动神经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A.肌梭传入冲动增加B.梭内肌收缩C.梭内肌和梭外肌同时 收缩D.梭外肌收缩E.Y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多 24.当Y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A.肌梭传入冲动减少B.梭外肌收缩C.牵张反射减弱D.梭 内肌收缩E.ā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减少 25,扣击跟腱时引起与该肌腱相连的肌肉收缩,是由于刺激了 A.皮肤感受器B.痛觉感受器C.肌梭D.触压觉感受器E.腱 器官 26.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切断动物脑干,将出现 A.脊休克B.去大脑僵直C.肌紧张减弱D.去皮层僵直E.肢 体痉孪性麻痹 27.人的小脑受损伤后,肌紧张会出现 A.先增强、后降低B.降低C.增强D.先降低、后增强E.基 本上不变 28,去大脑僵直是肌牵张反射亢进引起的,其主要证据是 A.横断脊髓,断面以下僵直消失B.刺激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 引起僵直C.刺激网状结构易化区,引起僵直D.切断背根传入 纤维,僵直消失E.切断腹根传入纤维,僵直消失 29.人类新小脑受损时所特有的症状是 A.肌张力降低B.偏瘫C.意向性震颤D.静止性震颤E,位
脊髓的调节 23.当α运动神经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A.肌梭传入冲动增加 B.梭内肌收缩 C.梭内肌和梭外肌同时 收缩 D.梭外肌收缩 E.γ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多 24.当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A.肌梭传入冲动减少 B.梭外肌收缩 C.牵张反射减弱 D.梭 内肌收缩 E.α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减少 25.扣击跟腱时引起与该肌腱相连的肌肉收缩,是由于刺激了 A.皮肤感受器 B.痛觉感受器 C.肌梭 D.触压觉感受器 E.腱 器官 26.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切断动物脑干,将出现 A.脊休克 B.去大脑僵直 C.肌紧张减弱 D.去皮层僵直 E.肢 体痉挛性麻痹 27.人的小脑受损伤后,肌紧张会出现 A.先增强、后降低 B.降低 C.增强 D.先降低、后增强 E.基 本上不变 28.去大脑僵直是肌牵张反射亢进引起的,其主要证据是 A.横断脊髓,断面以下僵直消失 B.刺激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 引起僵直 C.刺激网状结构易化区,引起僵直 D.切断背根传入 纤维,僵直消失 E.切断腹根传入纤维,僵直消失 29.人类新小脑受损时所特有的症状是 A.肌张力降低 B.偏瘫 C.意向性震颤 D.静止性震颤 E.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