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年度玉燕中学高二月考7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阅读鉴赏,第二部分语言表达,共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一部分阅读鉴赏(共76分) 古诗文鉴赏 1.补写出下列横线上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①_,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④太山在前而不见, ;(《六一居士传》) ⑤念去去千里烟波, 。(《雨淋铃》 ⑥故木受绳则直, (《劝学》) ⑦师者, 《师说》)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3小题,共7分 蝶恋花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干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υ。我思君处君思 我 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岀《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 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词的上片那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2分)
1 2009—2010 年度玉燕中学高二月考 7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阅读鉴赏,第二部分语言表达,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一部分 阅读鉴赏(共 76 分) 一、古诗文鉴赏 1.补写出下列横线上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8 分) ① ,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 。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 。 ③ , ;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④太山在前而不见, ;(《六一居士传》) ⑤念去去千里烟波, 。(《雨淋铃》) ⑥故木受绳则直, 。(《劝学》) ⑦师者, 。(《师说》)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3 小题,共 7 分。 蝶恋花.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 我。 注:①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 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 词的上片那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2 分)
(2)本骗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 (3分) (3)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2 分) 文言文(6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21分)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 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 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日:“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 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 否?”道上人对曰:“—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日:“母非常夫人乎?何 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 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 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日:“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 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 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环异地逢其子伯章 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日 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 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 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 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
2 (2) 本骗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 (3 分) (3) 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2 分) 二.文言文(6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7 题(21 分)。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 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 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 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 否?”道上人对曰:“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 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 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 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 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 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环异地逢其子伯章, 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 “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 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 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 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
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了哉 (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然诺,好周人急 救济 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往见 C.谭谢不纳,母大困 道歉 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给……吃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竟绐以他事辞去 因访一元家所在 A B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C D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秦王为赵王击缶 5.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 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 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 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 再用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7.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②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21分)。 超然台记 〔宋〕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醅,皆可以醉,果蔬草木 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 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 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 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
3 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了哉 (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重然诺,好周.人急 救济 B. 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往见 C. 谭谢.不纳,母大困 道歉 D. 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给……吃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 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 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5.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 君何以知燕王 B. 夫子何哂由也 C. 夫晋,何厌之有 D. 何故而至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 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 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 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 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 开了杜家。 D. 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 再用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7.断句和翻译。(9 分) (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 分) (2)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①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②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21 分)。 超然台记 〔宋〕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 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 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 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 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 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 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 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 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 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 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 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 盖游于物之外也。 一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苟:苟且 B.人之所欲无穷 C.美恶之辨战乎中 中:心中 D.如隙中之观斗 隙:缝隙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皆以美于徐公 B.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余既乐其风俗之淳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B.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 C.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D.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这篇《超然台记》,首段正面阐述凡物皆有可观、皆有可乐的道理,表达自己无 往而不乐的精神 B.第二自然段说明人们从“求福辞祸”的愿望出发,反而得到“求祸辞福”的结果,一是因 为人的欲望无限,但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有限:二是求福辞祸、取美去恶的选择,本身就是 个痛苦的斗争过程,三是在这种选择中,人心“游于物之内”,必然受物的支配和蒙骗,所以往住
4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 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 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 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 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 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 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 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 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苟:苟且 B. 人之所欲无穷 穷:尽 C. 美恶之辨战乎中 中:心中 D. 如隙中之观斗 隙:缝隙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皆以.美于徐公 B. 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 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B. 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 C.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D.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的这篇《超然台记》,首段正面阐述凡物皆有可观、皆有可乐的道理,表达自己无 往而不乐的精神。 B.第二自然段说明人们从“求福辞祸”的愿望出发,反而得到“求祸辞福”的结果,一是因 为人的欲望无限,但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有限;二是求福辞祸、取美去恶的选择,本身就是一 个痛苦的斗争过程,三是在这种选择中,人心“游于物之内”,必然受物的支配和蒙骗,所以往住
得到相反的结果 C.第三自然段先叙由杭到密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自己在艰苦的环境中怎样超然自处, 优然自乐:再写修葺旧台和登台眺望的感慨:最后具体写超然台上游息宴饮的快乐。 D.全文前半记叙、议论,后半才写景、抒情,逐渐说到超然台,然而全篇洋溢“超然”之 情,文章构思很独特。这篇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 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3分) (2)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3分) (3)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3分) (三)课外文言文翻译(19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句子。(10分)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 休所赏识。年十八,领本州中正。寻兼尚书度支郎,仍历五兵、左民郎中。 天统中,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吏以下 爰逮鳏寡孤幼,皆得其欢心。武平初,御史普岀过诣诸州,梁、郑、兖豫,疆境连接 州之四面,悉有举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 追别满道,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竟欲远送。还京后,州民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为立 碑,敛缣布数百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文以纪功德。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在官廉谨,当时少匹。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聿修在尚书十年,未受 升酒之馈。尚书邢劭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 (1)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3分) (2)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3分)
5 得到相反的结果。 C.第三自然段先叙由杭到密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自己在艰苦的环境中怎样超然自处, 优然自乐;再写修葺旧台和登台眺望的感慨;最后具体写超然台上游息宴饮的快乐。 D. 全文前半记叙、议论,后半才写景、抒情,逐渐说到超然台,然而全篇洋溢“超然”之 情,文章构思很独特。这篇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 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 分) 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3 分) 译文: ⑵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3 分) 译文: ⑶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3 分) 译文: (三)课外文言文翻译(19 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句子。(10 分)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 休所赏识。年十八,领本州中正。寻兼尚书度支郎,仍历五兵、左民郎中。 天统中,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吏以下, 爰逮鳏寡孤幼,皆得其欢心。武平初,御史普出过诣诸州,梁、郑、兖、豫,疆境连接, 州之四面,悉有举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 追别满道,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还京后,州民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为立 碑,敛缣布数百 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文以纪功德。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在官廉谨,当时少匹。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聿修在尚书十年,未受 升酒之馈。尚书邢劭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 (1)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3 分) (2)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