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文 (安徽省灵璧师范学校杨永林)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6 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 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务必在答题卡背面 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 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 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 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 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 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它广泛流行于民间 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 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但是,当商品经 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 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 趋于强烈。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对性调 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 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
绝密★启用前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 文 (安徽省灵璧师范学校 杨永林 )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 1 页至第 5 页,第Ⅱ卷第 6 页至第 8 页。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 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务必在答题卡背面 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Ⅰ卷 1~6 题,第Ⅱ卷 15~17 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 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 7-14 题,第Ⅱ卷 18~21 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 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 出,确认后再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 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 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它广泛流行于民间, 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 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但是,当商品经 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 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 趋于强烈。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对性调 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 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
“走热"。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 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 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 其“历史的贯性”开始充分显现岀来。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 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 去”的唯一选择。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 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 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 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所起的作用也愈大。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长久以来,史学都带有浓厚的“天职文化”色 彩,视道德教化为天然职任。它通过“贬恶扬善”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 的向善意识,从而使俗静民和成为—种“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和社会。同时,历史知识的 广泛传播,对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 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与阐释,才能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今天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通俗历史热′ 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都是极为有利的。正因为如此,通俗历史的讲说与著述之“趋热”,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当然,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通 俗历史热”的深入发展,要求通俗历史在外在形式变化的基础上,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 等核心部分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讲说与记述的重点,由“"庙堂”转向民间,由官场 转向社会。更多地关注下层、关注民众,以体现史家应有的现伐眼光,这才是更高层次
“走热”。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 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 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 其“历史的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 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 去”的唯一选择。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 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 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 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所起的作用也愈大。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长久以来,史学都带有浓厚的“天职文化”色 彩,视道德教化为天然职任。它通过“贬恶扬善”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 的向善意识,从而使俗静民和成为一种“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和社会。同时,历史知识的 广泛传播,对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 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与阐释,才能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今天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通俗历史热” 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都是极为有利的。正因为如此,通俗历史的讲说与著述之“趋热”,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当然,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通 俗历史热”的深入发展,要求通俗历史在外在形式变化的基础上,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 等核心部分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讲说与记述的重点,由“庙堂”转向民间,由官场 转向社会。更多地关注下层、关注民众,以体现史家应有的现伐眼光,这才是更高层次的
成熟形态的通俗历史 (摘编自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 B.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 C.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 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通俗历史以满足公众的意愿为基本出发点,作为一种用于“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 市场之上,它的“走热”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B.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广大民众在业余文化方面的追切需求,史学不得不走出隔尘绝俗的 精英式研究误区,适时调整了研究目的和方式。 C.通过“贬恶扬善”的方式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这是史 学的“终极追求”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具体表现 D.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述与阐 释,才能在今天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和有效传承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通俗历史热”可以扩大史学传播范围,传播范围越广,就越有利于社会整体智慧的提 高,从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 B.既然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通俗历史讲说与著述的 趋热”就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C.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历史就必然会“走热”,这种“走热”现 象斗分有利于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 D通俗历史应当由外在形式的变化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以改变低劣 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现状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 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 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 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乌之声不一类。 遂扫石而坐
成熟形态的通俗历史。 (摘编自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 B.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 C.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 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B) A.通俗历史以满足公众的意愿为基本出发点,作为一种用于“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 市场之上,它的“走热”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B.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广大民众在业余文化方面的追切需求,史学不得不走出隔尘绝俗的 精英式研究误区,适时调整了研究目的和方式。 C.通过“贬恶扬善”的方式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这是史 学的“终极追求”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具体表现。 D.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述与阐 释,才能在今天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和有效传承。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C) A.“通俗历史热”可以扩大史学传播范围,传播范围越广,就越有利于社会整体智慧的提 高,从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 B.既然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通俗历史讲说与著述的 “趋热”就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C.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历史就必然会“走热”,这种“走热”现 象斗分有利于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 D.通俗历史应当由外在形式的变化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以改变低劣 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现状。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 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 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 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 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 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 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 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 诗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干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 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 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土不已。道土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 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費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 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土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遗土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 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日:“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 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 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 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延余两人坐 延:邀请 B.降跽谢过 谢:感谢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 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 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 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 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 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 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 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 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遗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 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 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 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 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B) A.延.余两人坐 延:邀请。 B. 降跽谢.过 谢:感谢
C.过立恭宿别 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加:超过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C) 遂扫石而坐 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A B 弃甲曳兵而走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乐其无已乎 遂与李及道士别 其孰能讥之乎 今君与廉颇同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 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 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 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 去的感伤。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译文: 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译文: 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来吹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译文: 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 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干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 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 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
C.过.立恭宿别 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C) A • • 遂扫石而坐 弃甲曳兵而走 B • • 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 • • 乐其无已乎 其孰能讥之乎 D • • 遂与李及道士别 今君与廉颇同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C)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 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 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 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 去的感伤。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译文: 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译文: 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来吹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译文: 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 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 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 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答:“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