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一中2009201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反馈练习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 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第Ⅰ卷(共36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 是 A.跻身 侪辈 济济一堂 光风霁月 眼睑 横征暴敛 勤俭节约 C.禅让 阐释 惮 箪食壶浆 殚精竭虑 剂验忌创 D.悲怆 寒伧 沧海桑田 踉踉跄跄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是象 擀面杖 旁证博 弃之如敝履 引B事C悖 诡秘 吊书袋 煞有介 吃一堑,长一智 玷污 杀风景 并行不 口惠而实不至 D.辐射 忘年交 棉里藏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3.依次填入卜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 是 长江流域,无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 之一。考古发 现 ,旧石器时代处于长江上游今云南境内的元谋人,与黄河 流域今陕西境内的蓝田人 。这个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发源地表明 共存B.发徉地证明并存C.发源 地证明 共存D.发祥地表明并存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止确的一句 是 A.包括冈村宁次住内的那些在当时手握先进武器装备、熟谙西方军事理论的日 本“名将”们,面对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也无能为力。 B.帮助别人,要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不能暴风骤雨般生吞活剥地去解 决问题
山东济宁一中 2009—2010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反馈练习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 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第Ⅰ卷(共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 是 ( ) A.跻身 侪辈 剂 量 济济一堂 光风霁月 B.入殓 眼睑 验 证 横征暴敛 勤俭节约 C.禅让 阐释 忌 惮 箪食壶浆 殚精竭虑 D.悲怆 寒伧 创 伤 沧海桑田 踉踉跄跄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是 ( ) A.肇事 擀面杖 旁证博 引 弃之如敝履 B.诡秘 吊书袋 煞有介 事 吃一堑,长一智 C.玷污 杀风景 并行不 悖 口惠而实不至 D.辐射 忘年交 棉里藏 针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3.依次填入卜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 是 ( ) 长江流域,无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 之一。考古发 现 ,旧石器时代处于长江上游今云南境内的元谋人,与黄河 流域今陕西境内的蓝田人 。这个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发源地 表明 共存 B.发徉地 证明 并存 C.发源 地 证明 共存 D.发祥地 表明 并存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止确的一句 是 ( ) A.包括冈村宁次住内的那些在当时手握先进武器装备、熟谙西方军事理论的日 本“名将”们,面对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也无能为力。 B.帮助别人,要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不能暴风骤雨般生吞活剥地去解 决问题
C.有人说,修地宫时恐怕工匠暴露地宫秘密,当梓宫进入地宫之后便将所有工 匠全部封闭在地宫里面,其实这些都是不经之谈,并非信史 D.9月11日,作为河畔球场的不可一世的切尔西兵不血刃,竟然以0:3大比 分载到在米德尔斯堡队手上,如此不堪一击,的确尴尬。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躲猫猫事件”在一片质疑的喧嚣中成为政府处理网络舆情的实验性标本, 有专家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保证调查程序的公止性、信息的透明化,让人信 服 B.某报记者一篇报道地方强制拆迁,侵害群众利益的文章,惹恼了当地官员, 他们竟派公安人员到报社拘传记者,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在作怪。 C.刚刚过去的特人的我国南方罕见的冰灾雪灾,让我们记住了唐山市13位普通 农民自费救灾的慷慨豪情,也让我们在这种可歌可泣的英雄义举中感受到了寒冬 里特殊的温暖 D.我省约品食品监督部门已着手对全省食品生产企业按照诚信度等级进行分类 管理,不良记录的多少,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诚信等级。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9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 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 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 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 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 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 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 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 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 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 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丕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 人以此些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 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 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 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 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 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设定 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 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 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 什么。孔于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 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 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
C.有人说,修地宫时恐怕工匠暴露地宫秘密,当梓宫进入地宫之后便将所有工 匠全部封闭在地宫里面,其实这些都是不经之谈,并非信史。 D.9 月 11 日,作为河畔球场的不可一世的切尔西兵不血刃,竟然以 0:3 大比 分载到在米德尔斯堡队手上,如此不堪一击,的确尴尬。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躲猫猫事件”在一片质疑的喧嚣中成为政府处理网络舆情的实验性标本, 有专家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保证调查程序的公止性、信息的透明化,让人信 服。 B.某报记者一篇报道地方强制拆迁,侵害群众利益的文章,惹恼了当地官员, 他们竟派公安人员到报社拘传记者,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在作怪。 C.刚刚过去的特人的我国南方罕见的冰灾雪灾,让我们记住了唐山市 13 位普通 农民自费救灾的慷慨豪情,也让我们在这种可歌可泣的英雄义举中感受到了寒冬 里特殊的温暖。 D.我省约品食品监督部门已着手对全省食品生产企业按照诚信度等级进行分类 管理,不良记录的多少,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诚信等级。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6~9 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 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 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 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 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 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 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 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 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 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 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 人以此些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 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 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 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 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 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设定 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 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 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 什么。孔于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 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 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
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 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 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 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6.下各项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 是 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 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 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7.下列各项阐释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是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 不要再用这种行为对待对方。 B.“己所不欲,勿施丁人”要求人们不要把白己感剑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 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 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冈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 意愿为中心,而忽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8.文意,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 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最止确全面的一项 是 A.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础,后者是“及人”, 是发展。 B.是人们规范白己道德行为的两种模式,前者是被动的,层次低,后者是主动 的,层次高 C.是道德可普遍化要求的两个层次,前者要求不要恶待别人,后者要求要主动 帮助别人。 D.是人们处理白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法,前者是考虑白己,后者才是考虑他 人 9.综观全文,以下对文意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是 A.礼会转型时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将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止确处 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B.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和世界各个民族“待人如已”的准则是一致的 这个是思想当代社会道德的规范有积极意义
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 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 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 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6.下各项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 是 ( ) 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 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 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7.下列各项阐释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是 ( )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 不要再用这种行为对待对方。 B.“己所不欲,勿施丁人”要求人们不要把白己感剑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 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 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冈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 意愿为中心,而忽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8.文意,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 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最止确全面的一项 是 ( ) A.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础,后者是“及人”, 是发展。 B.是人们规范白己道德行为的两种模式,前者是被动的,层次低,后者是主动 的,层次高。 C.是道德可普遍化要求的两个层次,前者要求不要恶待别人,后者要求要主动 帮助别人。 D.是人们处理白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法,前者是考虑白己,后者才是考虑他 人。 9.综观全文,以下对文意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礼会转型时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将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止确处 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B.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和世界各个民族“待人如已”的准则是一致的, 这个是思想当代社会道德的规范有积极意义
D.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研究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时,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 德中有益成分的继承和弘扬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 题 岘山亭记 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载? 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 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 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 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 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 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更而不知石 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 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 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 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 裹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 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 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 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 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 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被:传播 B.余颇疑其反白汲汲于斤世之名者 汲汲:形容心情急切 C.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 待:凭借 D.若其左右山川之胜 势 胜势:兵家争 胜的形势 11.下列各组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 是 A.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 洞庭君览毕, 以袖掩面而泣口 B.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因以君之官, 名其后轩为光禄堂 C.君皆不能止也,乃米以记属于余 先发制人,后发 制于人
D.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研究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时,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 德中有益成分的继承和弘扬。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2 题。 岘山亭记 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载? 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 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 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 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 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 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更而不知石 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 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 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 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 裹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 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 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 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 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 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 被:传播 B.余颇疑其反白汲汲于斤世之名者 汲汲:形容心情急切 C.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 待:凭借 D.若其左右山川之胜 势 胜势:兵家争 胜的形势 11.下列各组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 是 ( ) A.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 洞庭君览毕, 以袖掩面而泣口 B.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因以君之官, 名其后轩为光禄堂 C.君皆不能止也,乃米以记属于余 先发制人,后发 制于人
D.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 今媪尊长 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止确的一项 是 A.这是一篇碑记,是作者襄阳知府史中辉之请而写的。文章略去岘山的臼然风 貌,而着重抒发由岘山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这在碑记文中是别具一格的。 B.岘山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冈为晋朝两位开国元勋羊祜、杜预曾在此与吴激战 并最终平定吴国为晋朝立卜人功而著名。 C.作者一向反对趋时邀誉,所以文章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 功业,一方面对他们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发出了“自待者厚”的讥评 D.文章中说到襄人打算把史中辉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以利羊祜、杜预的名字 样永远流传。作者是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更加有所建树 第Ⅱ卷(非选择题114分) 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洋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3分) (2)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白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4 分) (3)既周以同廊之壮,义人其后轩,使与亭相称。(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松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 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4 务)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不得多选)(6分)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杜甫《登高》) 台难(融 (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 (自居易《琵琶行》) (3)歌台暖响,春光融 (杜牧《阿房宫 赋》) (4)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五、(12分) 16.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同答问题。(4分) 材料一:近年来清明节祭奠亲友,一些地方从烧冥钞、纸人、 纸马,发展到烧纸电视机、纸数码相机,甚至烧纸汽车、纸别墅… 材料二:今年清明节前,某市首个在线祭祀网站开通.清明 节时,许多市民纷纷登录该网站,上传纪念图片,发布纪念文章,祭奠逝去的亲 友,表达哀思
D.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 今媪尊长 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止确的一项 是 ( ) A.这是一篇碑记,是作者襄阳知府史中辉之请而写的。文章略去岘山的臼然风 貌,而着重抒发由岘山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这在碑记文中是别具一格的。 B.岘山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冈为晋朝两位开国元勋羊祜、杜预曾在此与吴激战 并最终平定吴国为晋朝立卜人功而著名。 C.作者一向反对趋时邀誉,所以文章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 功业,一方面对他们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发出了“自待者厚”的讥评。 D.文章中说到襄人打算把史中辉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以利羊祜、杜预的名字一 样永远流传。作者是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更加有所建树。 第Ⅱ卷(非选择题 114 分) 四、(24 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洋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3 分) (2)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白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4 分) (3)既周以同廊之壮,义人其后轩,使与亭相称。(3 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松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 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4 务)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分) 1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不得多选)(6 分)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台。 , 。(杜甫《登高》) (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 难。 , 。(自居易《琵琶行》) (3)歌台暖响,春光融 融; , 。(杜牧《阿房宫 赋》) (4)寄蜉蝣于天地, ,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五、(12 分) 16.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同答问题。(4 分) 材料一:近年来清明节祭奠亲友,一些地方从烧冥钞、纸人、 纸马,发展到烧纸电视机、纸数码相机,甚至烧纸汽车、纸别墅…… 材料二:今年清明节前,某市首个在线祭祀网站开通.清明 节时,许多市民纷纷登录该网站,上传纪念图片,发布纪念文章,祭奠逝去的亲 友,表达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