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与讲义 第二讲《伊里亚特》之从"阿基琉斯的愤怒“读荷马的诗艺 【注:1这一节是《伊里亚特》教学的第一部分,也是下一讲的基础与准备,通过一系列相关问题的 设置与研讨,引导学生细读作品,并深入理解构成《伊里亚特》主题叙事之一的战净叙事,同时赏 析荷马创造性的叙事艺术.2.课时安排:课内2课时,课外16课时】 【注:1.以下是为此一讲准备的讲稿,具体内容的讲授须结合课堂讨论,主要教学方式为课题研讨 式。太论题涵盖本讲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的思路:讲义中的小标题可转换为课堂提问或小 论题(见黑体划线处),据以推动并引导讨论的展开,同时丰富相关知识,拓展思考,帮助深化研 讨;2.讲稿中涉及的主要参考书目均已提前开列给学生。】 英雄战歌:悲歌?颂歌2 《伊利亚特》被誉为人类无与伦比的,有关战争的最宏大叙事(the grandest narrative)。维柯 甚至认为:《伊利亚特》”全部崇高风格”、“神奇性“,都源于其对战争的表现(参阅维柯《新科 学》卷三”发现真正的荷马”)。它是战争的悲歌,更是战争的领歌。 英雄战歌史诗开篇,己是开战的第十个年头,久战无果,远离故士亲人,乡愁阵阵,然而,号 令一出,立刻聚拢”嗜战的阿开亚兵壮”,此时,“比之.返回亲爱的故乡,战斗是一件更为甜美的 事”。希腊人又一次列阵进发了,诗人唱道:”象烈焰吞噬着万物”,“大地在他们脚下隆隆作响”,天 地间“吞吐着腾腾的杀气”。震天动地,惊天裂地,气吞山河的军威,一场又一场血战肉搏。全诗24 卷(15693行),正面展现争战搏杀的诗卷达15卷(分别为卷1、5、6、8、10一17,20 22)。荷马描述铺陈,大张旗鼓,大细不捐,不厌其详;触目惊心、耸动视听的场面与细节令人目 不暇给。希腊军主将阿基琉斯上阵之后更是达到杀伐的高潮(参阅卷20 -22) 诗人的兴奋与激昂,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喷射而出。读来令人血脉资 张,元奋难禁。就视觉神击力而言,荷马用言语营造的,绝不逊于擅长此道的好莱坞影像《特洛 伊》(2005年)。 没有轻描淡写,都是轰轰烈烈,蔚成大观,战斗是,吃饭、喝酒、睡觉也是:.在长久的文明 驯化中日渐疲软,在常规的循环中日渐衰竭的我们,最初的触目惊心之后,会升腾起一种久违的欣 快与冲动,那是一种早已消失的对野性的向往,《伊里亚特》唤醒我们的英雄梦 人心中的另一 种原欲,借尼采的说法便是"强力意志”(Will to power)。 柏拉图为什么不能容留荷马在他的“理想国"? 柏拉图倾服荷马的艺术天赋:“我从小就非常敬爱荷马,甚至现在说起他,嘴唇也有些哆嗦,因 为他是整个引人入迷的悲剧艺术界的班主和导师”:但他却要把这位“引人入迷”的“班主和导师“逐出 他的”理想国”(参阅柏拉图《理想国》)。对此该如何理解?学界长久以来困惑并争论不休。 我的理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荷马那令人惊愕的语言表现力。在哲人柏拉图看来,这种动人 心魄的感染力会激起情绪太过,不利良性思考和有节制的公民情感的培养。 但我以为,荷马的感染力并不仅仅是激情的,体大思精,瑰才卓识,希腊最杰出的诗人把他 (们)、他的部族对生活、对世界、对诗的理解与追求熔铸其间,史诗的情节、细节和语词因而成
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与讲义 第二讲《伊里亚特》之从"阿基琉斯的愤怒"读荷马的诗艺 【注:1.这一节是《伊里亚特》教学的第一部分,也是下一讲的基础与准备,通过一系列相关问题的 设置与研讨,引导学生细读作品,并深入理解构成《伊里亚特》主题叙事之一的战争叙事,同时赏 析荷马创造性的叙事艺术。2.课时安排:课内2课时,课外16课时】 【注:1.以下是为此一讲准备的讲稿,具体内容的讲授须结合课堂讨论,主要教学方式为课题研讨 式。大论题涵盖本讲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的思路;讲义中的小标题可转换为课堂提问或小 论题(见黑体划线处),据以推动并引导讨论的展开,同时丰富相关知识,拓展思考,帮助深化研 讨;2.讲稿中涉及的主要参考书目均已提前开列给学生。】 英雄战歌:悲歌?颂歌? 《伊利亚特》被誉为人类无与伦比的,有关战争的最宏大叙事(the grandest narrative)。维柯 甚至认为:《伊利亚特》"全部崇高风格"、"神奇性",都源于其对战争的表现(参阅维柯《新科 学》卷三"发现真正的荷马")。它是战争的悲歌,更是战争的颂歌。 英雄战歌 史诗开篇,已是开战的第十个年头,久战无果,远离故土亲人,乡愁阵阵,然而,号 令一出,立刻聚拢"嗜战的阿开亚兵壮",此时,"比之.返回亲爱的故乡,战斗是一件更为甜美的 事"。希腊人又一次列阵进发了,诗人唱道:"象烈焰吞噬着万物","大地在他们脚下隆隆作响",天 地间"吞吐着腾腾的杀气"。震天动地,惊天裂地,气吞山河的军威,一场又一场血战肉搏。全诗24 卷(15693行),正面展现争战搏杀的诗卷达15卷(分别为卷1、5、6、8、10——17,20—— 22)。荷马描述铺陈,大张旗鼓,大细不捐,不厌其详;触目惊心、耸动视听的场面与细节令人目 不暇给。希腊军主将阿基琉斯上阵之后更是达到杀伐的高潮(参阅卷20 ——22) 诗人的兴奋与激昂,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喷射而出。读来令人血脉贲 张,亢奋难禁。就视觉冲击力而言,荷马用言语营造的,绝不逊于擅长此道的好莱坞影像《特洛 伊》(2005年)。 没有轻描淡写,都是轰轰烈烈,蔚成大观,战斗是,吃饭、喝酒、睡觉也是:.在长久的文明 驯化中日渐疲软,在常规的循环中日渐衰竭的我们,最初的触目惊心之后,会升腾起一种久违的欣 快与冲动,那是一种早已消失的对野性的向往,《伊里亚特》唤醒我们的英雄梦——人心中的另一 种原欲,借尼采的说法便是"强力意志"(Will to power)。 柏拉图为什么不能容留荷马在他的"理想国"? 柏拉图倾服荷马的艺术天赋:"我从小就非常敬爱荷马,甚至现在说起他,嘴唇也有些哆嗦,因 为他是整个引人入迷的悲剧艺术界的班主和导师";但他却要把这位"引人入迷"的"班主和导师"逐出 他的"理想国"(参阅柏拉图《理想国》)。对此该如何理解?学界长久以来困惑并争论不休。 我的理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荷马那令人惊愕的语言表现力。在哲人柏拉图看来,这种动人 心魄的感染力会激起情绪太过,不利良性思考和有节制的公民情感的培养。 但我以为,荷马的感染力并不仅仅是激情的,体大思精,瑰才卓识,希腊最杰出的诗人把他 (们)、他的部族对生活、对世界、对诗的理解与追求熔铸其间,史诗的情节、细节和语词因而成
为富含文化信息的密码,每一回开卷都可能是又一场富有成果、令人振奋的艺术与文化的探险和考 古,阅读成为充满趣味、令人惊奇的文化解码过程, 与维柯等强调关键词”战争“不同,也有人提出,“西方文学的第一个词是盛怒”(参阅大卫·邓比 《伟大的书》P14)。此说你们同意吗2 其实两个说法并不矛盾一一导入关键词"愤怒“,丛“愤怒“读《伊里亚特》的战争叙室 10年征战。希腊方面,大军10万,战舰1186条(详见卷二);特洛伊倾城出动,再加上来自各方 的盟军助阵。浩大的规模,众多的人物,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人与人,人与神,神与神。荷马不 仅演绎得波澜起伏,恢弘壮阔,更以环环相扣,简洁明快为人称道。后人赞叹这部史诗高超的结构 艺术时说,荷马选取了一个支点,抬起了一座山;这个支点就是史诗的一号人物阿基琉斯的愤怒。 歌唱吧,女神!歌唱裴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愤怒”.出现在史诗开篇的"愤怒”贯穿《伊里亚特》, 乃至整部荷马史诗,凝聚着西方第一位,或说第一批文学大师的技艺与匠心,诗艺与诗思。【详见 下文】 《伊里亚特》基本情节联车统帅何加门农意欲占取阿基流斯的一个女俘,触怒了这位希惜车的 一号战将,他当众恶言谩骂”,几乎拔刀相向,将帅之间爆发剧烈的内讧。军心随之大乱。阿基琉 斯怒而退阵,争战双方陷入艰苦卓绝的拉锯战。希腊军统帅和主要将领先后受伤,士兵更死伤无 数,濒临“全线崩溃“。俄底修斯等主将携大批赔偿,悉数前往阿基琉斯营帐劝和,晓之以理动之以 情,诱之以无数的人、财、物,激之以功名荣耀。阿基琉斯却丝毫不为所动,近乎偏执而疯狂地固 守他“不息“的“盛怒”(卷9)。而特洛伊人趁阿基琉斯罢战之机,“象西风卷起的狂飙”,在赫克托耳 率领下,节节推进,越壕沟,破护墙,直至火烧战船。连遭重创“溃不成军“的希腊人,眼看连退路 也遭断绝。危急中,阿基琉斯挚友帕特罗克洛斯请借其甲胄出阵,被赫克托耳刺杀,阿基琉斯闻讯 痛怒交加(第二怒),上阵发力,两雄对决,赫克托耳殒命,希腊军转危为安。史诗在双方英雄的 葬仪中结束。 "愤怒"与史诗的结检正是阿基琉斯的开篇一怒,启动了整部《伊利亚特》,情节的发生、发 展、转折乃至高潮,环环相扣的同时,释放出强大的张力与悬念感一一双方陷入拉锯战,战局因此 扑朔迷离,希腊军危在旦夕。西方文学的开山之作,竞己是结构整一化、情节戏刷化的典范之 作更有阿基琉斯等一众英雄或挟“怒“而动(罢战不出、按兵不动也是另一种动作),或借“愤 怒“打造的情境登场,展身手显神威,历史的活剧搬演得气势酣畅,声色斑澜。 "愤怒"英雄 "愤怒"与史诗的人物刻画之阿基琉斯 阿基琉斯无疑是这部战争史诗的一号英雄,开篇一怒,如火山喷发:挟怒罢战,坐视千百万人头 落地,坚持按兵不动。他的“盛怒不息“令人惊、惧、焦虑、甚而恼火。闻听战友帕特的死讯,他震 怒出场,穷追猛打,杀人如砍瓜切菜(卷20一一22)。阿基琉斯怒得冷酷无情,阿基琉斯也怒得情 深义重。围绕愤怒"这一情绪焦点,荷马的人物刻画令两千干多年后的美学大师赞叹不已:“关于阿基 琉斯”,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参 阅黑格尔《美学》卷一)。惊闻帕特殒命沙场,他痛怒交集,撕扯着自己的头发,哭得满地打滚, 一夜夜,抱拥着友伴的尸身,嘶声哀嚎,引大海惊涛,天地同悲。痛怒打造狂暴的战神,面对死去 的赫克托耳,阿基琉斯不依不饶。最终,失子老父的泪水,熄灭了人间战神的余怒。阿基琉斯为老 人铺床奉饭,安慰他失子的伤痛,此时的阿基琉斯成了感伤而忧郁的人子。斯蒂芬茨威格写过一双 赌徒的手(参阅《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有人称绝说,看过就"长在脑袋里了";但是 欧洲人说起他们文学中最动人心的一双手,却是杀人如麻的阿基琉斯安抚那位不幸父亲的双手。 以愤怒作底,荷马将阿基琉斯的无敌神勇唱得惊天地,泣鬼神。如果说普罗米修斯是”文化超 人”(详见后)那么无人可敌的阿基琉斯就是“战争超人”。中国戏曲中,武生上场前常有“叫
为富含文化信息的密码,每一回开卷都可能是又一场富有成果、令人振奋的艺术与文化的探险和考 古,阅读成为充满趣味、令人惊奇的文化解码过程, 与维柯等强调关键词"战争"不同,也有人提出,"西方文学的第一个词是盛怒"(参阅大卫·邓比 《伟大的书》P14)。此说你们同意吗? 其实两个说法并不矛盾——导入关键词"愤怒",从"愤怒"读《伊里亚特》的战争叙事 10年征战。希腊方面,大军10万,战舰1186条(详见卷二);特洛伊倾城出动,再加上来自各方 的盟军助阵。浩大的规模,众多的人物,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人与人,人与神,神与神。荷马不 仅演绎得波澜起伏,恢弘壮阔,更以环环相扣,简洁明快为人称道。后人赞叹这部史诗高超的结构 艺术时说,荷马选取了一个支点,抬起了一座山;这个支点就是史诗的一号人物阿基琉斯的愤怒。 "歌唱吧,女神!歌唱裴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愤怒".出现在史诗开篇的"愤怒"贯穿《伊里亚特》, 乃至整部荷马史诗,凝聚着西方第一位,或说第一批文学大师的技艺与匠心,诗艺与诗思。【详见 下文】 《伊里亚特》基本情节 联军统帅阿加门农意欲占取阿基琉斯的一个女俘,触怒了这位希腊军的 一号战将,他当众"恶言谩骂",几乎拔刀相向,将帅之间爆发剧烈的内讧。军心随之大乱。阿基琉 斯怒而退阵,争战双方陷入艰苦卓绝的拉锯战。希腊军统帅和主要将领先后受伤,士兵更死伤无 数,濒临"全线崩溃"。俄底修斯等主将携大批赔偿,悉数前往阿基琉斯营帐劝和,晓之以理动之以 情,诱之以无数的人、财、物,激之以功名荣耀。阿基琉斯却丝毫不为所动,近乎偏执而疯狂地固 守他"不息"的"盛怒"(卷9)。而特洛伊人趁阿基琉斯罢战之机,"象西风卷起的狂飙",在赫克托耳 率领下,节节推进,越壕沟,破护墙,直至火烧战船。连遭重创"溃不成军"的希腊人,眼看连退路 也遭断绝。危急中,阿基琉斯挚友帕特罗克洛斯请借其甲胄出阵,被赫克托耳刺杀,阿基琉斯闻讯 痛怒交加(第二怒),上阵发力,两雄对决,赫克托耳殒命,希腊军转危为安。史诗在双方英雄的 葬仪中结束。 "愤怒"与史诗的结构 正是阿基琉斯的开篇一怒,启动了整部《伊利亚特》,情节的发生、发 展、转折乃至高潮,环环相扣的同时,释放出强大的张力与悬念感——双方陷入拉锯战,战局因此 扑朔迷离,希腊军危在旦夕。西方文学的开山之作,竟已是结构整一化、情节戏剧化的典范之 作;更有阿基琉斯等一众英雄或挟"怒"而动(罢战不出、按兵不动也是另一种动作),或借"愤 怒"打造的情境登场,展身手显神威,历史的活剧搬演得气势酣畅,声色斑斓。 "愤怒"英雄—— "愤怒"与史诗的人物刻画之阿基琉斯 阿基琉斯无疑是这部战争史诗的一号英雄,开篇一怒,如火山喷发;挟怒罢战,坐视千百万人头 落地,坚持按兵不动。他的"盛怒不息"令人惊、惧、焦虑、甚而恼火。闻听战友帕特的死讯,他震 怒出场,穷追猛打,杀人如砍瓜切菜(卷20——22)。阿基琉斯怒得冷酷无情,阿基琉斯也怒得情 深义重。围绕"愤怒"这一情绪焦点,荷马的人物刻画令两千多年后的美学大师赞叹不已:"关于阿基 琉斯",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参 阅黑格尔《美学》卷一)。惊闻帕特殒命沙场,他痛怒交集,撕扯着自己的头发,哭得满地打滚, 一夜夜,抱拥着友伴的尸身,嘶声哀嚎,引大海惊涛,天地同悲。痛怒打造狂暴的战神,面对死去 的赫克托耳,阿基琉斯不依不饶。最终,失子老父的泪水,熄灭了人间战神的余怒。阿基琉斯为老 人铺床奉饭,安慰他失子的伤痛,此时的阿基琉斯成了感伤而忧郁的人子。斯蒂芬·茨威格写过一双 赌徒的手(参阅《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有人称绝说,看过就"长在脑袋里了";但是, 欧洲人说起他们文学中最动人心的一双手,却是杀人如麻的阿基琉斯安抚那位不幸父亲的双手。 以愤怒作底,荷马将阿基琉斯的无敌神勇唱得惊天地,泣鬼神。如果说普罗米修斯是"文化超 人"(详见后)那么无人可敌的阿基琉斯就是"战争超人"。中国戏曲中,武生上场前常有"叫
板 一人未见声先闻:《红楼梦》中风姐出场也有类似渲染。荷马的人间战神的出场则是名副其实 的“先声夺人(性命)”。卷19,惊闻帕特战死,阿基琉斯痛怒交集,只身(铠甲原被帕特借去,赫 克托耳刺死帕特后剥了去)奔上壕沟,“挺胸直立,放声长啸”,隔着壕沟三声“啸吼“,”把特洛伊人 吓得五脏俱裂“,“他们中十二个最好的战勇即刻毙命”,其余“个个心慌意乱“,当晚“他们直立聚 会,谁也不敢"坐下,连"食做晚饭"都"忘得结光"。待阿基疏斯重新被挂,上阵发力(卷20到22) 干军万马的战场成了人间战神的独角戏”,阿基琉斯力之独舞。无数将士抛头颅酒热血,久战未决的 整个战场,他一个人就完全"搞定了”。仅一天时间,进退不得陷入绝境的希腊军转危为安,千军万 马,比刻都成了培练”" 人群中没了对手,英雄的神威如何展现。荷马别开生面,铺叙英雄与神灵的角逐。一唱河神惊恐 震怒:阿基琉斯杀得无数尸体雍塞了水道,宽阔的清水河变成了血河,河神从未见过这番情状,连 连阻喝他不住,卷起滔天激浪,一路扑杀英雄,要置他于死地(卷21)。他的保护神 一神后赫拉 见状,急命火匠神放火烧河,火神遵命,长河被烧成席卷平原的一片火海。诗人浓墨重彩,铺叙出 一片掀天揭地的壮烈。接着,再插入一段轻松戏谑的间奏 一阿基琉斯不依不饶追杀阿波罗,继续 演绎英雄的行迹与个性。不忍见特洛伊人被他赶尽杀绝,阿波罗化身特洛伊战将引诱他追击,让特 洛伊人趁机逃返入城。到手的完胜被河被罗搅和了,阿基琉斯恼恨不已,紧追不放,阿波罗又好气 又好笑:“瞧你这风风火火的模样,”,竟“跑到我这里来忙活”(卷22)。 歌诗叙事讲究节奏。卷20到卷22,挟雷霆之怒出场的阿基琉斯,带出了加速的节奏,突现出空前 的杀伐速度,以及英雄横扫干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到阿基琉斯与赫克托耳决斗一场,节奏突转,沉 郁顿挫,画面呈现为慢镜头,甚至定格。通过由外及内,细致分解描摹人物每一个动作,甚至出现 了史诗中少有的心理活动,诗人放大强化每一个细节、动作。此处到了全诗的高潮,重场戏。对于 这一场而言,前面都成了烘托、铺垫。在这种突然放慢的叙事节奏中,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庄重与敬 畏之情,这是一种给神灵的情感。两位英雄是民族的支柱与魂魄。这是他们唯一的一次面对,他们 的生死对决,这是一独一无二的历史时刻,每一个细节都弥足珍贵,都值得世人永志不忘。 ”愤怒"与史诗的人物刻画之群雄争胜 激情澎湃的诗人,也是才情高超的巨匠,荷马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他清楚自己要做什 么,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阿基琉斯必须退场。一则,好戏要放在最后,高潮到来之前需要 蓄势,这需要足够的篇幅。再则,《伊里亚特》不能仅仅是“阿基琉斯之歌”,还应当是一部英雄辈 出,群雄争胜的群英谱,诗人要为全民族歌唱,甚至超越民族,为整个人类(在那个“春秋无义 战“的铁血时代,善战的都是英雄,诗人都为之)歌唱,歌唱他们全体的生存、搏战与牺牲。 里格尔无保留地赫美荷马的人物:"在荷马的作品里,每一个英雄都是许多性格特征的充横了生 气的总和”。“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 人。”(《美学》卷一)阿加门农、赫克托耳、俄底修斯、大小埃阿斯、埃涅阿斯.这些世世代代 的人们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名字,从卷2到卷19,也就是阿基疏斯因怒退场的篇幅里,以主角的身 份纷纷登场。 希腊联军统帅阿加门农荷马首先修复了他在将帅争中受损的形象,称他头眼如宙斯,有着战神 阿瑞斯的身腰,海神波塞冬的胸膛,身先士卒,带伤作战.让这位联军统帅以鹤立全军,勇冠全 军的风姿重新归位。(参阅卷2、3、9等) 俄底修斯在成为《奥德赛》主人公之前,他著名的狡黠与敏捷,在装疯避战,诱骗阿基琉斯出 战的插曲,在深夜摸哨、探情报的情节中得到凸显;上了战场便是“雄狮”,谁”一往无前的豪 烈”。262、5、274、292
板"——人未见声先闻;《红楼梦》中风姐出场也有类似渲染。荷马的人间战神的出场则是名副其实 的"先声夺人(性命)"。卷19,惊闻帕特战死,阿基琉斯痛怒交集,只身(铠甲原被帕特借去,赫 克托耳刺死帕特后剥了去)奔上壕沟,"挺胸直立,放声长啸",隔着壕沟三声"啸吼","把特洛伊人 吓得五脏俱裂","他们中十二个最好的战勇即刻毙命",其余"个个心慌意乱",当晚"他们直立聚 会,谁也不敢"坐下,连"食做晚饭"都"忘得精光"。待阿基琉斯重新披挂,上阵发力(卷20到22), 千军万马的战场成了人间战神的"独角戏",阿基琉斯力之独舞。无数将士抛头颅洒热血,久战未决的 整个战场,他一个人就完全"搞定了"。仅一天时间,进退不得陷入绝境的希腊军转危为安,千军万 马,此刻都成了"陪练"。 人群中没了对手,英雄的神威如何展现。荷马别开生面,铺叙英雄与神灵的角逐。一唱河神惊恐 震怒:阿基琉斯杀得无数尸体雍塞了水道,宽阔的清水河变成了血河,河神从未见过这番情状,连 连阻喝他不住,卷起滔天激浪,一路扑杀英雄,要置他于死地(卷21)。他的保护神——神后赫拉 见状,急命火匠神放火烧河,火神遵命,长河被烧成席卷平原的一片火海。诗人浓墨重彩,铺叙出 一片掀天揭地的壮烈。接着,再插入一段轻松戏谑的间奏——阿基琉斯不依不饶追杀阿波罗,继续 演绎英雄的行迹与个性。不忍见特洛伊人被他赶尽杀绝,阿波罗化身特洛伊战将引诱他追击,让特 洛伊人趁机逃返入城。到手的完胜被阿波罗搅和了,阿基琉斯恼恨不已,紧追不放,阿波罗又好气 又好笑:"瞧你这风风火火的模样,",竟"跑到我这里来忙活"(卷22)。 歌诗叙事讲究节奏。卷20到卷22,挟雷霆之怒出场的阿基琉斯,带出了加速的节奏,突现出空前 的杀伐速度,以及英雄横扫千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到阿基琉斯与赫克托耳决斗一场,节奏突转,沉 郁顿挫,画面呈现为慢镜头,甚至定格。通过由外及内,细致分解描摹人物每一个动作,甚至出现 了史诗中少有的心理活动,诗人放大强化每一个细节、动作。此处到了全诗的高潮,重场戏。对于 这一场而言,前面都成了烘托、铺垫。在这种突然放慢的叙事节奏中,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庄重与敬 畏之情,这是一种给神灵的情感。两位英雄是民族的支柱与魂魄。这是他们唯一的一次面对,他们 的生死对决,这是一独一无二的历史时刻,每一个细节都弥足珍贵,都值得世人永志不忘。 "愤怒"与史诗的人物刻画之 群雄争胜 激情澎湃的诗人,也是才情高超的巨匠,荷马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他清楚自己要做什 么,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阿基琉斯必须退场。一则,好戏要放在最后,高潮到来之前需要 蓄势,这需要足够的篇幅。再则,《伊里亚特》不能仅仅是"阿基琉斯之歌",还应当是一部英雄辈 出,群雄争胜的群英谱,诗人要为全民族歌唱,甚至超越民族,为整个人类(在那个"春秋无义 战"的铁血时代,善战的都是英雄,诗人都为之)歌唱,歌唱他们全体的生存、搏战与牺牲。 黑格尔无保留地赞美荷马的人物:"在荷马的作品里,每一个英雄都是许多性格特征的充满了生 气的总和"。"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 人。"(《美学》卷一)阿加门农、赫克托耳、俄底修斯、大小埃阿斯、埃涅阿斯.这些世世代代 的人们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名字,从卷2到卷19,也就是阿基琉斯因怒退场的篇幅里,以主角的身 份纷纷登场。 希腊联军统帅阿加门农 荷马首先修复了他在将帅争中受损的形象,称他头眼如宙斯,有着战神 阿瑞斯的身腰,海神波塞冬的胸膛,身先士卒,带伤作战.让这位联军统帅以鹤立全军,勇冠全 军的风姿重新归位。(参阅卷2、3、9等) 俄底修斯 在成为《奥德赛》主人公之前,他著名的狡黠与敏捷,在装疯避战,诱骗阿基琉斯出 战的插曲,在深夜摸哨、探情报的情节中得到凸显;上了战场便是"雄狮",谁"一往无前的豪 烈"。 262、5、274、292
赫克托耳特洛伊最杰出的统帅,也是诗中最悲情的人子、人夫与人父。为家国责任与未来,他 忧思深长:尽管抵拒战争,上了战场便有如"狂飙”“烈焰”,288、401万夫不当。以稳健审慎见长的 他265,置身疯狂的血战也有一时忘乎所以,导致失策[13317、438]:卷6,诗人深情悲歌他抛子别 妻上战场,怜子如何不丈夫。 .英雄们各具异禀,各擅胜场,一旦投身战斗,人人壮怀激烈,个个身手非凡。当他们举起巨 石砸向对手,荷马唱到:这样的巨大的顽石,当今之人,最健的壮士,即使走出两个,也动它不 得,但英雄们却仅凭一己之力,轻松地把它高举过头,赫克托耳甚至是一手抄起,”象 一个牧羊人 轻松地拿起一头公羊的卷毛“[325、323、519]。 有了阿基琉斯的一怒之下愤而出局,各路英豪,登台亮相,共同出演了一部群雄争胜的连台 大戏。就连“奶油小生“帕里斯(卷392、3一103、4),这个给特洛伊带来毁灭性灾难的人,经兄 长一骂一激,也披挂上阵,施展了一番拳脚。 小结说到阿基琉斯一怒退场的妙用,不妨与17世纪古典主义戏剧大师莫里哀稍作比较。歌德称 《伪君子》开场“是现存最好的最伟大的开场。“五幕剧己经演到第三幕第三场,冲突叠起,母亲要 离家出走,夫妻生分,心子反目一家人闹得不可开交,主人公答手夫这才姗姗来迟地到场。然 而,正是这个不在场的人物,促成了,并左右着场上全部动作,他是全剧的动因与核心。甚至在他 尚未到场、尚在缺席中,场上的人物刻画,与主人公的性格,己经构成互动,互为呈现。莫里哀的 大手笔创意兼魄力。 借用歌德的说法,我们可以称《伊》的中场是现存最好最伟大的中场。凭借阿基琉斯的早早退 场、缺席,和迟迟出场,史诗()成功扩容,为其他人物的塑造给出了必要的篇幅。口在由点及 面,辐射全体的同时,达成了结构的整一化并情节的戏剧性张力与悬念感。日“不着一字尽得风 流”。不在场的阿基琉斯并没有淡出,相反,他勇冠群雄的神武,群雄之冠的地位,正是当他不在场 之际,令人有格外深切的感受:为希腊军紧捏一把汗的读者,与艰苦鏖战中的希腊将士一同千呼万 唤,情牵阿基琉斯。无奈荷马稳稳地沉住了气,在长足蓄势之后,让这位旷世英豪“千呼万唤始 出来”。随着阿基琉斯挟雷霆之怒出场,全诗开演夺人心魄的高潮。 莫里哀的时代欧洲戏剧已逾二千年,而荷马歌唱始有西方诗文发端。 以上围绕关键词“愤怒“赏析荷马诗艺,所感受、所体认的《伊里亚特》是一部英雄战歌, 一部打造搏战英雄的战争颂歌。 在匠意之外?”诗言志”、“文载道”,荷马的"愤怒“"之歌还何所言? 荷马的华章所载何道,承载着诗人怎样的诗思? 确实己经有论者提出,阿基琉斯的愤怒大得与起因不成比例,就荷马对阿基琉斯的愤怒作那 样惊心动魄的表现提出了质疑(参阅大卫·丹比《伟大的书》)。 看来,阿基琉斯何以怒得有理,这是一个问题。 【注:引出对下一单元一"荷马愤怒之歌的政治文化学解读"的阅读与思考】 第二讲《伊里亚特》之从"愤怒"读荷马的诗思 【注:1.这一部分是《伊里亚特》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通过一系列相关问题的设置与研讨,引导学 生调整视角,重读并细读《伊里亚特》,探寻史诗中其他层面的主题叙事,特别是有关社会政治生 活的叙事;藉以深入理解以诗说史,切实体会歌诗参与社会政治文明创建的可能性,并由此获得对
赫克托耳 特洛伊最杰出的统帅,也是诗中最悲情的人子、人夫与人父。为家国责任与未来,他 忧思深长;尽管抵拒战争,上了战场便有如"狂飙""烈焰",288、401万夫不当。以稳健审慎见长的 他265,置身疯狂的血战也有一时忘乎所以,导致失策[13 317、438];卷6,诗人深情悲歌他抛子别 妻上战场,怜子如何不丈夫。 .英雄们各具异禀,各擅胜场,一旦投身战斗,人人壮怀激烈,个个身手非凡。当他们举起巨 石砸向对手,荷马唱到:这样的巨大的顽石,当今之人,最健的壮士,即使走出两个,也动它不 得,但英雄们却仅凭一己之力,轻松地把它高举过头,赫克托耳甚至是一手抄起,"象一个牧羊人, 轻松地拿起一头公羊的卷毛"[325、323、519]。 有了阿基琉斯的一怒之下愤而出局,各路英豪,登台亮相,共同出演了一部群雄争胜的连台 大戏。就连"奶油小生"帕里斯(卷3 92、3—103、4),这个给特洛伊带来毁灭性灾难的人,经兄 长一骂一激,也披挂上阵,施展了一番拳脚。 小结 说到阿基琉斯一怒退场的妙用,不妨与17世纪古典主义戏剧大师莫里哀稍作比较。歌德称 《伪君子》开场"是现存最好的最伟大的开场。"五幕剧已经演到第三幕第三场,冲突叠起,母亲要 离家出走,夫妻生分,父子反目.一家人闹得不可开交,主人公答丢夫这才姗姗来迟地到场。然 而,正是这个不在场的人物,促成了,并左右着场上全部动作,他是全剧的动因与核心。甚至在他 尚未到场、尚在缺席中,场上的人物刻画,与主人公的性格,已经构成互动,互为呈现。莫里哀的 大手笔创意兼魄力。 借用歌德的说法,我们可以称《伊》的中场是现存最好最伟大的中场。凭借阿基琉斯的早早退 场、缺席,和迟迟出场,史诗㈠ 成功扩容,为其他人物的塑造给出了必要的篇幅。㈡在由点及 面,辐射全体的同时,达成了结构的整一化并情节的戏剧性张力与悬念感。㈢"不着一字尽得风 流"。不在场的阿基琉斯并没有淡出,相反,他勇冠群雄的神武,群雄之冠的地位,正是当他不在场 之际,令人有格外深切的感受:为希腊军紧捏一把汗的读者,与艰苦鏖战中的希腊将士一同千呼万 唤,情牵阿基琉斯。无奈荷马稳稳地沉住了气,在长足蓄势之后,让这位旷世英豪"千呼万唤始 出来"。随着阿基琉斯挟雷霆之怒出场,全诗开演夺人心魄的高潮。 莫里哀的时代欧洲戏剧已逾二千年,而荷马歌唱始有西方诗文发端。 以上围绕关键词"愤怒"赏析荷马诗艺,所感受、所体认的《伊里亚特》是一部英雄战歌, 一部打造搏战英雄的战争颂歌。 在匠意之外?"诗言志"、"文载道",荷马的"愤怒"之歌还何所言? 荷马的华章所载何道,承载着诗人怎样的诗思? 确实已经有论者提出,阿基琉斯的愤怒大得与起因不成比例,就荷马对阿基琉斯的愤怒作那 样惊心动魄的表现提出了质疑(参阅大卫·丹比《伟大的书》)。 看来,阿基琉斯何以怒得有理,这是一个问题。 【注:引出对下一单元——"荷马‘愤怒’之歌的政治文化学解读"的阅读与思考】 第二讲《伊里亚特》之 从"愤怒"读荷马的诗思 【注:1.这一部分是《伊里亚特》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通过一系列相关问题的设置与研讨,引导学 生调整视角,重读并细读《伊里亚特》,探寻史诗中其他层面的主题叙事,特别是有关社会政治生 活的叙事;藉以深入理解以诗说史,切实体会歌诗参与社会政治文明创建的可能性,并由此获得对
宏大叙事的再理解;当然,谈论诗的主题,必然要谈论该主题的表现方式,品读荷马的诗艺仍然是 我们这一讲主要内容的构成部分。2.课时安排:课内3课时,课外24课时】 【注:1.以下是为此一讲准备的讲稿,具体内容的讲授须结合课堂讨论,主要教学方式为课题研讨 式。太论题涵盖本讲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的思路;讲义中的小标题可转换为课堂提问或小 论题(见黑体划线处),据以推动并引导讨论的展开,同时丰富相关知识,拓展思考,帮助深化研 讨2讲稿中涉及的主要参考书目均已提前开列给学生。】 引宣以上我们主要从“阿基琉斯的愤怒”读荷马的匠意独运,这也是一直以来人们读解荷马的主 要方式。换言之,"阿基琉斯的愤怒“在《伊利亚特》形式构建、艺术表现上的强大功能,是自亚里 士多德以来荷马研究者们的主要兴趣中心。尽管亚里士多德也说过:“这两首诗的言词与‘思想'也 登峰造极”,但显然”把谎说圆的艺术” -《伊里亚特》”情节的戏剧性“和“整一性”,荷马结构叙事 的长才,是西方第一部文学理论著述的作者更为关注的(详见亚里士多德《诗学》)。十五世纪意 大利学者卡斯忒尔维特洛著名的《<诗学>注疏》便是一例:"这就是荷马值得我们佩服的地方。他只 借助阿基疏斯的一个行动、还不是什么重要的行动、即愤怒,就能构成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情节。 支撑了整部《伊里亚特》的"阿基琉斯的愤怒”,被读为荷马藉以"显示"其"工力"和"匠心"的单纯的形式 因素而黑格尔在强调愤怒"打造个性化英雄的同时,再次确认,人物的这一个性表现构成了全部 情节的"出发点"。(参阅《美学》卷一302:还可参阅1999年商务版《欧洲文学史》 、2000年高教版 《外国文学史》等国内权威教材) 然而,薯名史诗学者,哈佛大学教授阿尔伯特·洛德针对亚里士多德以降荷马史诗的研究方 式,提出“文学性“的“智性想象”说,并指出:“从古到今,我们一直误入歧途”, 一直用我们自己 的观念来阅读荷马”(参阅阿尔伯特·洛德《故事的歌手》) 被荷马卓绝的诗艺裹挟,人们沉醉其间,几忘记了”诗言志“、”文载道“ 荷马的愤怒之歌所载何道?换言之,在技艺与匠心,在结构、情节、人物刻画之外,荷马还有 什么理由对阿基琉斯的愤怒作那样惊心动魄的表现? 前述,已经有论者提出,阿基琉斯的愤怒大得与起因不成比例(大卫·邓比《伟大的书》 12)。看来,荷马选择的支点如何能支撑起一部宏篇巨制,支撑起一座历史与文化的“大山“, 是一个问题 介绍并引导学生品评、讨论有关"愤怒"的几种解读。 恩格斯说过:全部《伊》就是以将帅二人争夺一个女俘的纠纷为中心的。 如何理解恩格斯的这句话2有评论概括两部史诗:这里是男人和女人的故事。一个男人拐走了另 一个男人的妻子,然后,两个男人争夺一个女人,再是许多男人争夺一个女人。我们认为这里的概 括与恩格斯的说法完全不相干。愤怒缘自女人? 阿基琉斯的愤怒是壮士一怒为红颜? 事实上,自从人类进入男权父系社会,便罕有壮士为了红颜走火入魔。 (附识:"园子长一分世 界历史将为之改观",不过笑谈戏说,或传奇虚构。有"尼罗河女巫"之称的克利奥帕特拉(据06年出 土的古罗马钱币上的肖像,正反面分别是安东尼与克利奥,女王看上去并不美。),其实并没有那 么大的能量。一代枭雄恺撒很快脱身而去,没耽误任何事 一埃及成为了罗马附属地。后来的安东 尼也更多是出于野心,与屋大维争胜,借力女王,而非惑于情色,为女王效力。)把阿基琉斯的开 篇一怒说成是为红颜,进而把这部恢宏浩大的历史活剧读成一出言情剧。我们只能说这样的解读 太“后现代”了。在对”儿女情长“的刻意抻拉中,致使全诗英雄气短”,面目全非。事实上,在冲突
宏大叙事的再理解;当然,谈论诗的主题,必然要谈论该主题的表现方式,品读荷马的诗艺仍然是 我们这一讲主要内容的构成部分。 2.课时安排:课内3课时,课外24课时】 【注:1.以下是为此一讲准备的讲稿,具体内容的讲授须结合课堂讨论,主要教学方式为课题研讨 式。大论题涵盖本讲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的思路;讲义中的小标题可转换为课堂提问或小 论题(见黑体划线处),据以推动并引导讨论的展开,同时丰富相关知识,拓展思考,帮助深化研 讨;2.讲稿中涉及的主要参考书目均已提前开列给学生。】 引言 以上我们主要从"阿基琉斯的愤怒"读荷马的匠意独运,这也是一直以来人们读解荷马的主 要方式。换言之,"阿基琉斯的愤怒"在《伊利亚特》形式构建、艺术表现上的强大功能,是自亚里 士多德以来荷马研究者们的主要兴趣中心。尽管亚里士多德也说过:"这两首诗的言词与‘思想’也 登峰造极",但显然"把谎说圆的艺术"——《伊里亚特》"情节的戏剧性"和"整一性",荷马结构叙事 的长才,是西方第一部文学理论著述的作者更为关注的(详见亚里士多德《诗学》)。十五世纪意 大利学者卡斯忒尔维特洛著名的《<诗学>注疏》便是一例:"这就是荷马值得我们佩服的地方。他只 借助阿基琉斯的一个行动、还不是什么重要的行动、即愤怒,就能构成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情节。" 支撑了整部《伊里亚特》的"阿基琉斯的愤怒",被读为荷马藉以"显示"其"工力"和"匠心"的单纯的形式 因素.而黑格尔在强调"愤怒"打造个性化英雄的同时,再次确认,人物的这一个性表现构成了全部 情节的"出发点"。(参阅《美学》卷一302;还可参阅1999年商务版《欧洲文学史》、2000年高教版 《外国文学史》等国内权威教材)。 然而,著名史诗学者,哈佛大学教授阿尔伯特·洛德针对亚里士多德以降荷马史诗的研究方 式,提出"文学性"的"智性想象"说,并指出:"从古到今,我们一直误入歧途","一直用我们自己 的观念来阅读荷马" (参阅阿尔伯特·洛德《故事的歌手》)。 被荷马卓绝的诗艺裹挟,人们沉醉其间,几忘记了"诗言志"、"文载道"。 荷马的愤怒之歌所载何道?换言之,在技艺与匠心,在结构、情节、人物刻画之外,荷马还有 什么理由对阿基琉斯的愤怒作那样惊心动魄的表现? 前述,已经有论者提出,阿基琉斯的愤怒大得与起因不成比例(大卫·邓比《伟大的书 》 12)。看来,荷马选择的支点如何能支撑起一部宏篇巨制,支撑起一座历史与文化的"大山", 是一个问题。 介绍并引导学生品评、讨论有关"愤怒"的几种解读。 恩格斯说过:全部《伊》就是以将帅二人争夺一个女俘的纠纷为中心的。 如何理解恩格斯的这句话?有评论概括两部史诗:这里是男人和女人的故事。一个男人拐走了另 一个男人的妻子,然后,两个男人争夺一个女人,再是许多男人争夺一个女人。我们认为这里的概 括与恩格斯的说法完全不相干。愤怒缘自女人? 阿基琉斯的愤怒是壮士一怒为红颜? 事实上,自从人类进入男权父系社会,便罕有壮士为了红颜走火入魔。(附识:"鼻子长一分世 界历史将为之改观",不过笑谈戏说,或传奇虚构。有"尼罗河女巫"之称的克利奥帕特拉(据06年出 土的古罗马钱币上的肖像,正反面分别是安东尼与克利奥,女王看上去并不美。),其实并没有那 么大的能量。一代枭雄恺撒很快脱身而去,没耽误任何事——埃及成为了罗马附属地。后来的安东 尼也更多是出于野心,与屋大维争胜,借力女王,而非惑于情色,为女王效力。)把阿基琉斯的开 篇一怒说成是为红颜,进而把这部恢宏浩大的历史活剧读成一出言情剧。我们只能说这样的解读 太"后现代"了。在对"儿女情长"的刻意抻拉中,致使全诗"英雄气短",面目全非。事实上,在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