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资料均来自网络,本人加工整合,希望给您以帮助,有什么问题可以发 邮件到xydlg20070163.com】 绝密★启用前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 至9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 填写清楚,并帖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项符合要求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菁华(qing)宁可(ning)冠心病(guan)翘首回望(qido) B.吐蕃(fan)庇护(bi)歼击机(jian)呱呱坠地(gu) C.请帖(ti)梵文(fan)发横财(heng)按捺不住(na) D.链接(lian)创口( chuang)倒春寒(dao)拈花惹草(nian) 【答案】D 【解析】A菁华jngB吐蕃bC梵文fan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 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B.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体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 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C.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 因此我们更加重视。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 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 【答案】B 【解析】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比喻正当壮年。可见春秋鼎
【以下资料均来自网络,本人加工整合,希望给您以帮助,有什么问题可以发 邮件到 xydlg2007@163.com】 绝密 ★ 启用前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4 页,第Ⅱ卷 5 至 9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 填写清楚,并帖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本试卷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 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符合要求。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菁.华(qīng) 宁.可(nìng) 冠.心病(guān) 翘.首回望(qiáo) B. 吐蕃.(fān) 庇.护(bǐ) 歼.击机(jiān) 呱.呱坠地(gū) C. 请帖.(tiě) 梵.文(fán) 发横.财(hèng) 按捺.不住(nà) D.链.接(liàn) 创.口(chuāng) 倒.春寒(dào) 拈.花惹草(niān) 【答案】D 【解析】A 菁华 jīng B 吐蕃 bō C 梵文 fàn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 ....,你们还 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B.身处春秋鼎盛 ....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体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 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C.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 ....,但他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 因此我们更加重视。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 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 ....。 【答案】B 【解析】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比喻正当壮年。可见春秋鼎
盛是形容人的,不能用来形容时代。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 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B.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总口号是“弘 扬雷锋精神,参与支援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 C.社区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大家做了很多调解工作,今年会更多地为受到情感和 生活困扰的人提供帮助,让他们不再那么痛苦、那么不知所措。 D.这次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参加论坛的中外各界人士在论坛期间就环境保护、人才培 养、普及教育等众多议题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 【答案】C 【解析】A项“病情迅速蔓延”暗换主语造成搭配不当和中途易辙的语病,原来的主语 是“甲型流感病毒”B项缺谓语,“开展学雷锋活动”,D项前后重复累赘将“为期两 天”提至“论坛期间”之前作定语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 。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①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②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 ③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④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⑤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 A.③②①⑥④⑤ B.③⑥⑤②④① C.⑤④①③②⑥D.⑤②④⑥①③ 【答案】B 【解析】首先确定③应该作为首句,可以衔接“狗勇敢而又聪明”,是作为“勇敢而又 聪明”的例子。而⑤不能首句的原因是⑤句对全文来说,话题转换太唐突。因此排除C和D 这种天赋”明显是指狗的听觉与嗅觉,并且“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天赋”应该还有 下文,所以④不能做结语,进而排除A,同时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横线之间的标点也有明 的提示作用。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各 土盘太王王王 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 于文) 于于手 (全文
盛是形容人的,不能用来形容时代。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 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B.3 月 5 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总口号是“弘 扬雷锋精神,参与支援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 C.社区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大家做了很多调解工作,今年会更多地为受到情感和 生活困扰的人提供帮助,让他们不再那么痛苦、那么不知所措。 D.这次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参加论坛的中外各界人士在论坛期间就环境保护、人才培 养、普及教育等众多议题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 【答案】C 【解析】A 项“病情迅速蔓延”暗换主语造成搭配不当和中途易辙的语病,原来的主语 是“甲型流感病毒” B 项缺谓语,“开展学雷锋活动”, D 项前后重复累赘将“为期两 天”提至“论坛期间”之前作定语。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①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②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 24 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 ③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④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⑤狗可以听到 10 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 A.③②①⑥④⑤ B.③⑥⑤②④① C.⑤④①③②⑥ D.⑤②④⑥①③ 【答案】B 【解析】首先确定③应该作为首句,可以衔接“狗勇敢而又聪明”,是作为“勇敢而又 聪明”的例子。而⑤不能首句的原因是⑤句对全文来说,话题转换太唐突。因此排除 C 和 D, “这种天赋”明显是指狗的听觉与嗅觉,并且“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天赋”应该还有 下文,所以④不能做结语,进而排除 A,同时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横线之间的标点也有明显 的提示作用。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各 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 1~3)
见于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 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基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 “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 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全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 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 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 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 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全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 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 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宜的“一”,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多 属斧钺或多属斧钺阑。“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 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 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 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 国的征伐之权。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这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置是斧钺实施砍 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 大,亚里士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 却只能忍受责骂。”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边其中谓之 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 横 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 字 C.对于“王”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象形,才解决了 这一问题 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 首领 【答案】D 【解析】D项说“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这句话是个错误,原文的 意思是“斧钺正是军事首领统率权的象征”另外,前后分句也没有因果关系,并不因为拥有 斧钺,所以才用“王”字表示军事首领。所以D不符合原文。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 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 治者的墓葬中
见于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 4~6),行用 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基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 “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 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全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 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 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 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 1936 年,吴其昌根 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全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 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图 7~9)的写法中还可以 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宜的“一”,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多 属斧钺或多属斧钺阑。“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 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 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 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 国的征伐之权。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这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置是斧钺实施砍 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 大,亚里士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 却只能忍受责骂。”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边其中谓之 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 一横。 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 字。 C.对于“王 ”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象形,才解决了 这一问题。 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 首领。 【答案】D 【解析】D 项说“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这句话是个错误,原文的 意思是“斧钺正是军事首领统率权的象征”另外,前后分句也没有因果关系,并不因为拥有 斧钺,所以才用“王”字表示军事首领。所以 D 不符合原文。 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 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 治者的墓葬中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啊伽门农王的权利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 威力就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期中三横代表了天、地、 人三者。 【答案】B 【解析】“始终”与“最高统治者”都属无中生有,原文意思是说“在原始社会晩期的 军事首领墓地中,曾发崛过玉钺、石钺”,但没说“始终可以放在最高首领的墓葬中”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 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 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钱殿王 室的遗物 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利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 中国也是如此。 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 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 【答案】D 【解析】这个推断明显错误,吴其昌的正确解析就是对这一推断的否定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 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 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 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臧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 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 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 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獻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 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 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黁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 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 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 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 数百家 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 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 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 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 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啊伽门农王的权利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 威力就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期中三横代表了天、地、 人三者。 【答案】B 【解析】“始终”与“最高统治者”都属无中生有,原文意思是说“在原始社会晚期的 军事首领墓地中,曾发崛过玉钺、石钺”,但没说“始终可以放在最高首领的墓葬中”。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 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 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钱殿王 室的遗物。 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利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 中国也是如此。 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 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 【答案】D 【解析】这个推断明显错误,吴其昌的正确解析就是对这一推断的否定。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 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 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 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 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 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 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 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 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 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 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 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 数百家。 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 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 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 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 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之军法从事 动:招致 【答案】D 【解析】动:总是常常。 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獻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D 【解析】采用排除法,③“未尝辄敢岀门”是表明滑人赵君实害怕魏德深,故排除A 和C,而④“请阙留德深”显然是表明百姓爱戴,且⑥“乃断从贵乡”的主语是两使,不能 说明百姓爱戴。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 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 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象无事一样。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奷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 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 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答案】C 【解析】“逃窜之徒”是指四处流亡的人,而不是指与赵君实之流 【译文】 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 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 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辽东作 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 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不竭尽老 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当时盜贼群 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盜贼,经常进剿失败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之军法从事 动:招致 【答案】D 【解析】动:总是常常。 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D 【解析】采用排除法,③ “未尝辄敢出门”是表明滑人赵君实害怕魏德深,故排除 A 和 C,而④“请阙留德深”显然是表明百姓爱戴,且⑥“乃断从贵乡”的主语是两使,不能 说明百姓爱戴。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 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 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 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象无事一样。 C. 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 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 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 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答案】C 【解析】“逃窜之徒”是指四处流亡的人,而不是指与赵君实之流。 【译文】 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 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 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辽东作 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 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不竭尽老 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当时盗贼群 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剿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