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概貌◆ 景区内山、水、园、林、面积达800余亩,其间石门寺、灵芝岩一带有大量石刻作品,寺庙、寨墙、寨门古迹犹存 自然风光与宗教文化融为一体。 发展势头强劲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9.08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 5.08亿元,第二产业114.58亿元,第三产业594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6:52.3:27.1。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总额174.02亿元,增长14.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9亿元,增长14.6%。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58.46亿元,同比增长12.2%。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1.33亿元,增长15.4%。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2525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97元 注:①根据内府函[2016]37号文件,高桥镇改为高桥街道同福乡改为同福镇、永福乡改为永福镇、三烈 乡改为三烈镇,但统计用区划代码正在上报中,尚未批准,待批准后再行更改。 ②根据内东区府发[2015]158号文件,设立东兴街道平桥社区等2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但统计用区划 代码正在上报中,尚未批准,待批准后再行更改
◆内江概貌◆ 景区内山、水、园、林、面积达800余亩,其间石门寺、灵芝岩一带有大量石刻作品,寺庙、寨墙、寨门古迹犹存, 自然风光与宗教文化融为一体。 发展势头强劲2015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9 08 亿元,同比增长10 4% ,其中:第一产业 45 08亿元,第二产业114 58亿元,第三产业59 4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 652. 327 1。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总额174 02亿元,增长14 2%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 59亿元,增长14 6% 。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58 46亿元,同比增长12 2%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1 33亿元,增长15 4% 。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2525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97元。 注:①根据内府函[2016]37号文件,高桥镇改为高桥街道同福乡改为同福镇、永福乡改为永福镇、三烈 乡改为三烈镇,但统计用区划代码正在上报中,尚未批准,待批准后再行更改。 ②根据内东区府发[2015]158 号文件,设立东兴街道平桥社区等24 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但统计用区划 代码正在上报中,尚未批准,待批准后再行更改。 —8 —
◆内江概貌◆ 工业强县——威远县 威远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辖区面积1289平方公里,地跨北纬29°22′-2947′,东经104°16′-104° 53′。东邻内江市市中区,南连自贡市大安区和贡井区,西界荣县,北衔资中,西北与眉山市仁寿县、乐山市井 研县接壤。威远古为梁州之域,周属蜀国,秦隶蜀郡,汉属犍为郡,东晋时为僚人聚居地。北周保定五年(公 元565年),置盘石县,辖有威远境地。隋开皇三年(583年),置威远戍,取“威名远震”之义。开皇十一年 (591年),改戍为县,为威远建县之始。唐贞观元年(627年),威远县析置为婆日、至如二县。县城所在地为 婆日镇(今严陵镇),“婆城”之名由此而来。境内西北髙、东南低,低山、丘陵约各半。威远县属亚热带暖湿 季风气候分区,受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影响,又分丘陵温暖季风气候分区和低山温凉季风气候分 2015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4.4亿元,同比增长5.0%(可比价,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39.1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α01.2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54.1万元,增长9.3%。全 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3:68.3:18.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4%、63.3%和29.3%。人 均GDP为49443元。 工业经济稳步发展2015年,威远县通过技改转型升级,促进全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不断夯实工 业经济发展基础,推动县域经济实现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钒钛合金、新 型建材、精细化工、绿色食品、电子机械等产业,逐步以页岩气、信息安全、节能环保三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为发 展重点,全力推进信息安全等高端成长型产业加快发展。加大落后工艺和生产线实施淘汰关闭力度,把发展 新材料和电子机械作为威远工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通过技改转型升级,有力促 进全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不断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共 98户,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494.9亿元,增加值148.7亿元 农村经济硕果累累威远县大规模的进行川中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正由传统型向资源综合开发型大步 迈进。1998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亲临视察川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威远向义 镇四方村工程,并给与了好评。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威远已经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全 国速生丰产林基地、全国优质蚕茧基地、全国柠檬生产基地县、中国无花果之乡、省生态建设试点县、省节水 灌溉示范县、省首批优质蔬菜基地和无公害蔬菜基地县。2015年全县有耕地2.96万公顷,全县实现农业总 产值67.2亿元,粮食总产量31.1万吨,油料产量2.0万吨,蔬菜产量75.7万吨,水果7.8万吨。全年出栏肉 猪53.6万头、肉牛5254头、山羊20.2万只、小家禽家畜813.9万只。 内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4亿元,增长12.5%;实现进出口总额3514万美 元;到位域外资金107.0亿元,同口径增长14.7%。 9
◆内江概貌◆ 工业强县———威远县 威远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辖区面积1289 平方公里,地跨北纬29°22′ ~ 29°47′,东经104°16′ ~ 104° 53′。东邻内江市市中区,南连自贡市大安区和贡井区,西界荣县,北衔资中,西北与眉山市仁寿县、乐山市井 研县接壤。威远古为梁州之域,周属蜀国,秦隶蜀郡,汉属犍为郡,东晋时为僚人聚居地。北周保定五年(公 元565年),置盘石县,辖有威远境地。隋开皇三年(583 年),置威远戍,取“威名远震”之义。开皇十一年 (591年),改戍为县,为威远建县之始。唐贞观元年(627年),威远县析置为婆日、至如二县。县城所在地为 婆日镇(今严陵镇),“婆城”之名由此而来。境内西北高、东南低,低山、丘陵约各半。威远县属亚热带暖湿 季风气候分区,受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影响,又分丘陵温暖季风气候分区和低山温凉季风气候分 区。 2015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4 4 亿元,同比增长5 0% (可比价,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39 1亿元,增长3 9% ;第二产业增加值201 2亿元,增长4 2% ;第三产业增加值54 1万元,增长9 3% 。全 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 368 318 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 4% 、63 3%和29 3% 。人 均GDP为49443元。 工业经济稳步发展2015年,威远县通过技改转型升级,促进全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不断夯实工 业经济发展基础,推动县域经济实现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钒钛合金、新 型建材、精细化工、绿色食品、电子机械等产业,逐步以页岩气、信息安全、节能环保三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为发 展重点,全力推进信息安全等高端成长型产业加快发展。加大落后工艺和生产线实施淘汰关闭力度,把发展 新材料和电子机械作为威远工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通过技改转型升级,有力促 进全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不断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共 98户,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494 9亿元,增加值148 7亿元。 农村经济硕果累累威远县大规模的进行川中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正由传统型向资源综合开发型大步 迈进。1998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亲临视察川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威远向义 镇四方村工程,并给与了好评。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威远已经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全 国速生丰产林基地、全国优质蚕茧基地、全国柠檬生产基地县、中国无花果之乡、省生态建设试点县、省节水 灌溉示范县、省首批优质蔬菜基地和无公害蔬菜基地县。2015年全县有耕地2 96万公顷,全县实现农业总 产值67 2亿元,粮食总产量31 1万吨,油料产量2 0万吨,蔬菜产量75 7万吨,水果7 8万吨。全年出栏肉 猪53 6万头、肉牛5254头、山羊20 2万只、小家禽家畜813 9万只。 内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 4亿元,增长12 5% ;实现进出口总额3514万美 元;到位域外资金107 0亿元,同口径增长14 7% 。 —9 —
◆内江概貌◆ 旅游产业增势强劲威远拥有世界罕见、全国第一的原生态自然景观穹窿地貌,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古 老的人文景观。静宁寺、弥陀寺、凤凰古寨、秀丽的俩母山、文化底蕴浓厚的大小老君山、风光独特的长沙坝、 葫芦口、船石湖、石板河、感恩寺等景点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全年接待旅游人数342.2万人次,增长 24.4%。实现旅游总收入20.8亿元,增长24.9%; 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威远县林木种类37科58属70多个品种,主要为松、杉、柏、桉等,药用植物788 种。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石灰岩、铝土页岩矿、砖用页岩、含钾水云母粘土矿、粘土、高岭土、岩盐等 20多种。 特色产业出类拔萃“川威牌”螺纹钢被评为国家级名牌产品,“白塔牌”瓷砖销往全国各地,出口俄罗 斯、中东及东南亚。“威宝牌”酱萝卜获国际农业博览会四川名牌称号,产品远销全国。“沐春”牌、“复立”牌 茶叶远销省内外。“沐春”牌“明前香”、“世文香芽”、“毛峰”、“复立雪芽”、“复立飘香”分获国家新技术、新 产品金奖;“复立雪芽”获得2000年国际(成都)茶博会金奖,并列入全国十三大名茶。“新店牌”酱椒、泡椒、 干椒等系列产品,荣获农业部“优质农产品”称号;七星椒被指定为“中国电视吉尼斯吃椒赛唯一指定专用 椒”;七星椒产业化经营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4元,增长8.3%。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11850元,增长9.6%
◆内江概貌◆ 旅游产业增势强劲威远拥有世界罕见、全国第一的原生态自然景观穹窿地貌,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古 老的人文景观。静宁寺、弥陀寺、凤凰古寨、秀丽的俩母山、文化底蕴浓厚的大小老君山、风光独特的长沙坝、 葫芦口、船石湖、石板河、感恩寺等景点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全年接待旅游人数342 2 万人次,增长 24 4% 。实现旅游总收入20 8亿元,增长24 9% ; 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威远县林木种类37 科58 属70 多个品种,主要为松、杉、柏、桉等,药用植物788 种。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石灰岩、铝土页岩矿、砖用页岩、含钾水云母粘土矿、粘土、高岭土、岩盐等 20多种。 特色产业出类拔萃“川威牌”螺纹钢被评为国家级名牌产品,“白塔牌”瓷砖销往全国各地,出口俄罗 斯、中东及东南亚。“威宝牌”酱萝卜获国际农业博览会四川名牌称号,产品远销全国。“沐春”牌、“复立”牌 茶叶远销省内外。“沐春”牌“明前香”、“世文香芽”、“毛峰”、“复立雪芽”、“复立飘香”分获国家新技术、新 产品金奖;“复立雪芽”获得2000年国际(成都)茶博会金奖,并列入全国十三大名茶。“新店牌”酱椒、泡椒、 干椒等系列产品,荣获农业部“优质农产品”称号;七星椒被指定为“中国电视吉尼斯吃椒赛唯一指定专用 椒”;七星椒产业化经营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44元,增长8 3% 。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11850元,增长9 6% 。 —10 —
◆内江概貌◆ 历史文化名城—资中县 位置面积资中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沱江中游,成渝线中段,地跨北纬29934′~30°24′,东经104°27′ 105°07′,东邻资阳市安岳县周礼镇、内江市东兴区双桥镇;南接内江市市中区全安、史家镇,威远县高石镇 西毗眉山市仁寿县双宝、北斗镇,威远县观音滩镇;北连资阳市雁江区碑记、小院、丰裕、堪嘉镇。东西长 64.49公里,南北宽52.13公里,幅员面积1734平方公里,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26.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资中地处荣威穹窿西北翼尾端斜层地带,为平缓倾斜岩层,岩层倾角2~5度,地震基本裂度 为6度。受岩层影响,地形西南高,东及东北部低。境内最高点(新桥镇杉树坳)海拔739.8米,最低点(银山 镇沱江水面)海拔298米,山体相对高差小,约439米。地貌类型主要为丘陵(坪状深丘、浅丘中谷、缓丘宽 谷),海拔300~550米,面积1478.96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85%;低山窄谷,海拔500~700米,面积255 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15%。 行政区划与人口1992年7月,县撤销12个区、79个乡、19个镇(包括1个区级镇),调整为9个乡、24 个镇。1996年,省民政厅批准高楼撤乡改镇。2000年6月,省政府同意撤销孟塘、陈家、配龙、狮子、走马和 马鞍等6个乡,新建为6个镇。2015年12月,省政府同意板栗桠、龙山撤乡改镇。2015年末,全县33个镇, 386个村、3572个村民小组,社区居民委员会64个、居民小组493个,总人口128.10万人(其中城镇居民 18.71万人、男67.3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96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39人。 历史沿革资中历史悠久,春秋时为巴国蜀地,战国时为蜀郡地,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设置资 中县(治所在今资阳市),属益州犍为郡;西魏废帝二年(553年)设资州,州治所在资阳;北周保定中(561 565年)设置盘石县,县址在今资中县城北门外两路口一带;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资州治所由资阳迁盘 石县。唐懿宗时,资州辖盘石(今资中)、资阳、清溪、内江、月山、龙水、银山、丹山八县。明太祖洪武四年 (1371年),降资州为资县,属成都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升资县为资州直隶州,辖资阳、内江、井研、仁 寿。民国三年(1914年)资州改为资中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资中属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 设在资中(简称资中专区),辖资中、资阳、内江、荣县、仁寿、井研、威远、简阳八县。1949年12月8日,资中 解放,仍名资中县,属资中专区。1950年2月,资中专区更名内江专区,治所迁内江。资中县先后隶属内江 专区、内江地区和内江市。1991年,资中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3年9月,县委、县政府办 公地点,由重龙镇水南上街145号迁至水南镇桂花街38号。资中人杰地灵,名士辈出。孔子的老师苌弘,金 榜夺魁的赵逵、骆成骧,文学骁将林如稷,著名作家郑拾风等皆生于资中,隋唐至明清开科取士1300多年间, 四川所出状元屈指可数,资中得天独厚,中状元2名,进士217名,举人400多名。 旅游资源资中历史悠久,山川秀美,古迹名胜蔚为壮观,自古以来即为巴蜀胜地。古有“三山”(指围 在古城墙之内的重龙山、衙后山、郡前山)、“六宫”(指天上宫、禹王宫、万寿宫、文昌宫、西秦宫、三星宫)、“九
◆内江概貌◆ 历史文化名城———资中县 位置面积资中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沱江中游,成渝线中段,地跨北纬29°34′ ~ 30°24′,东经104°27′ ~ 105°07′,东邻资阳市安岳县周礼镇、内江市东兴区双桥镇;南接内江市市中区全安、史家镇,威远县高石镇; 西毗眉山市仁寿县双宝、北斗镇,威远县观音滩镇;北连资阳市雁江区碑记、小院、丰裕、堪嘉镇。东西长 64 49公里,南北宽52 13公里,幅员面积1734平方公里,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26 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资中地处荣威穹窿西北翼尾端斜层地带,为平缓倾斜岩层,岩层倾角2 ~ 5度,地震基本裂度 为6度。受岩层影响,地形西南高,东及东北部低。境内最高点(新桥镇杉树坳)海拔739 8米,最低点(银山 镇沱江水面)海拔298米,山体相对高差小,约439 米。地貌类型主要为丘陵(坪状深丘、浅丘中谷、缓丘宽 谷),海拔300 ~ 550米,面积1478 96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85% ;低山窄谷,海拔500 ~ 700 米,面积255 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15% 。 行政区划与人口1992年7月,县撤销12个区、79个乡、19个镇(包括1个区级镇),调整为9个乡、24 个镇。1996年,省民政厅批准高楼撤乡改镇。2000年6月,省政府同意撤销孟塘、陈家、配龙、狮子、走马和 马鞍等6个乡,新建为6个镇。2015年12月,省政府同意板栗桠、龙山撤乡改镇。2015年末,全县33个镇, 386个村、3572 个村民小组,社区居民委员会64 个、居民小组493 个,总人口128 10 万人(其中城镇居民 18 71万人、男67 3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 96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39人。 历史沿革资中历史悠久,春秋时为巴国蜀地,战国时为蜀郡地,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设置资 中县(治所在今资阳市),属益州犍为郡;西魏废帝二年(553 年)设资州,州治所在资阳;北周保定中(561— 565年)设置盘石县,县址在今资中县城北门外两路口一带;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资州治所由资阳迁盘 石县。唐懿宗时,资州辖盘石(今资中)、资阳、清溪、内江、月山、龙水、银山、丹山八县。明太祖洪武四年 (1371年),降资州为资县,属成都府。清雍正五年(1727 年)升资县为资州直隶州,辖资阳、内江、井研、仁 寿。民国三年(1914年)资州改为资中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资中属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 设在资中(简称资中专区),辖资中、资阳、内江、荣县、仁寿、井研、威远、简阳八县。1949年12月8 日,资中 解放,仍名资中县,属资中专区。1950年2 月,资中专区更名内江专区,治所迁内江。资中县先后隶属内江 专区、内江地区和内江市。1991年,资中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3 年9 月,县委、县政府办 公地点,由重龙镇水南上街145号迁至水南镇桂花街38号。资中人杰地灵,名士辈出。孔子的老师苌弘,金 榜夺魁的赵逵、骆成骧,文学骁将林如稷,著名作家郑拾风等皆生于资中,隋唐至明清开科取士1300多年间, 四川所出状元屈指可数,资中得天独厚,中状元2名,进士217名,举人400多名。 旅游资源资中历史悠久,山川秀美,古迹名胜蔚为壮观,自古以来即为巴蜀胜地。古有“三山”(指围 在古城墙之内的重龙山、衙后山、郡前山)、“六宫”(指天上宫、禹王宫、万寿宫、文昌宫、西秦宫、三星宫)、“九 —11 —
◆内江概貌◆ 庙”(指城隍庙、张爷庙、五显庙、川主庙、老君庙、土地庙、衙神庙、王爷庙、娘娘庙)、“四观”(指县城东门外的 高山观、南门外的大峰观、西门外玄天观、北门外北斗观)、“八景”(指“重龙晴岚”、“灵岩泉韵”、“北田秋 丰”、“盘峰暮雨”、“醮坛云梯”、“珠江夜月”、“古渡春波”、“渔灯晩照”,1955年,张大千先生将此八景绘成 《资州八胜图》,轮回展出于巴黎、新加坡、台北,使得山清水秀的资中更加美名远扬)、文武二庙(国家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甘露寺(唐代建筑)、大东门城楼(南宋建筑)、唐明渡双塔、淸代一条街、罗泉(国家级历史文化 名镇)、铁佛(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今有重龙阁、白云山、白云峡、九龙峡、圣灵山溶洞、龙江湖、宁国寺、喻培 伦大将军青年读书处纪念碑等主要景区(景点)。 交通优势沱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境,有球溪河、麻柳河等支流,通航140公里。国道(成渝高速公路和 ¨321”国道)、省道(资威、资安、仁顺公路)、成渝铁路等交通干线横贯其中。县境內公路通车里程4043.8公 里,铁路总里程126公里,有4个成渝高速公路进出口,10个火车站。全县33个乡镇通乡公路全部实现硬化 黑化,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周边县区、连接镇村和重点工矿区的快速畅通交通网络。 民俗文化资中木偶戏源于清代光绪年间。属四大木偶戏(布袋、提线、杖头和铁线)之一。2010年《木 偶变脸·吐火》、《木偶书法》、《摇滚木偶〈巴比伦河〉》、《木偶长袖舞》参加“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展演展 示,获国家农业部、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精粹奖”;软体木偶《传承》、 杖头木偶《流动》、人偶组合《绽放》赴湖南长沙参加“全国第三届金狮奖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大赛”,获“三 奖两杯一匾”;木偶组合《变脸·吐火·书法·耍佛珠》和《木偶长袖舞》代表四川省内江市赴上海参加世博 会展演展示,分别在四川展馆和内江展馆开馆日进行精彩演出;《木偶变脸·吐火》参加四川省组织的赴美 国“感恩世界——中美友好文化交流”演出,县木偶剧团被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表彰为赴美举办2010“文化中 国·锦绣四川”系列活动突出贡献单位。2012年4月,《资中木偶》参加央视七台《乡村大世界》节目录制;10 月30日,参加中央电视台《北纬30度中国行》栏目摄制组实地拍摄,并于11月28日在央视4台《远方的家》 栏目播出。 o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6.12亿元,同比(下同)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63.35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10.53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62.24亿元,增长9.0%, 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1:49.8:24.1调整为26.8:46.8:26.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33亿元,增长 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_99亿元,增长1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97亿元,增长12.4%;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90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37元,增长9.8%
◆内江概貌◆ 庙”(指城隍庙、张爷庙、五显庙、川主庙、老君庙、土地庙、衙神庙、王爷庙、娘娘庙)、“四观”(指县城东门外的 高山观、南门外的大峰观、西门外玄天观、北门外北斗观)、“八景”(指“重龙晴岚”、“灵岩泉韵”、“北田秋 丰”、“盘峰暮雨”、“醮坛云梯”、“珠江夜月”、“古渡春波”、“渔灯晚照”,1955年,张大千先生将此八景绘成 《资州八胜图》,轮回展出于巴黎、新加坡、台北,使得山清水秀的资中更加美名远扬)、文武二庙(国家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甘露寺(唐代建筑)、大东门城楼(南宋建筑)、唐明渡双塔、清代一条街、罗泉(国家级历史文化 名镇)、铁佛(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今有重龙阁、白云山、白云峡、九龙峡、圣灵山溶洞、龙江湖、宁国寺、喻培 伦大将军青年读书处纪念碑等主要景区(景点)。 交通优势沱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境,有球溪河、麻柳河等支流,通航140 公里。国道(成渝高速公路和 “321”国道)、省道(资威、资安、仁顺公路)、成渝铁路等交通干线横贯其中。县境内公路通车里程4043 8公 里,铁路总里程126公里,有4个成渝高速公路进出口,10个火车站。全县33个乡镇通乡公路全部实现硬化 黑化,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周边县区、连接镇村和重点工矿区的快速畅通交通网络。 民俗文化资中木偶戏源于清代光绪年间。属四大木偶戏(布袋、提线、杖头和铁线)之一。2010年《木 偶变脸·吐火》、《木偶书法》、《摇滚木偶〈巴比伦河〉》、《木偶长袖舞》参加“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展演展 示,获国家农业部、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精粹奖”;软体木偶《传承》、 杖头木偶《流动》、人偶组合《绽放》赴湖南长沙参加“全国第三届金狮奖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大赛”,获“三 奖两杯一匾”;木偶组合《变脸·吐火·书法·耍佛珠》和《木偶长袖舞》代表四川省内江市赴上海参加世博 会展演展示,分别在四川展馆和内江展馆开馆日进行精彩演出;《木偶变脸·吐火》参加四川省组织的赴美 国“感恩世界———中美友好文化交流”演出,县木偶剧团被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表彰为赴美举办2010“文化中 国·锦绣四川”系列活动突出贡献单位。2012年4月,《资中木偶》参加央视七台《乡村大世界》节目录制;10 月30日,参加中央电视台《北纬30度中国行》栏目摄制组实地拍摄,并于11月28日在央视4台《远方的家》 栏目播出。 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6 12 亿元,同比(下同)增长8 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63 35亿元,增长4 1% ;第二产业增加值110 53亿元,增长9 2% ;第三产业增加值62 24亿元,增长9 0% , 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 149 824 1 调整为26 846 826 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 33 亿元,增长 10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 99亿元,增长14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 97亿元,增长12 4% ;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90元,增长8 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37元,增长9 8%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