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黎伟等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 改革的总目标之一。社会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建立社会组织统计 体系,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统计支撑,就成为十分重要的基础 工作。本文尝试参考国内外有关社会组织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在考虑到国际接 轨的情况下,前瞻性地考虑到社会组织评级可能出现的统计数据,从运行水平、 支持与保障、社会影响三个维度提出41项统计指标的社会组织统计指标体系。 关键词:社会组织,统计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 第一章绪论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十五个方面的改革中,明确提出加快政府职能转 变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扶持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发挥社会组织 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作用,体现了我国构建多元社会治理体系的趋势和要求。多 元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必须努力发挥社会组织的自主、自治、自我管理和服务便 利功能。通过构建社会组织的运作平台,拓展社会组织的活动空间,来激发社会 组织的活力。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60.6万个。其中,社会团体31.0万个 全国共有基金会411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9.2万个。随着社会组织数量的快 速增长,社会组织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资金来源缺乏、组织管理不完善, 发展不平衡、社会公信度不高等成为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瓶颈。为了推进社 会组织管理创新,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功能,逐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民政部逐步 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6-10), 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506/20150600832371shm中国社会组织网
第 1 页 社会组织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黎伟等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 改革的总目标之一。社会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建立社会组织统计 体系,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统计支撑, 就成为十分重要的基础 工作。本文尝试参考国内外有关社会组织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在考虑到国际接 轨的情况下,前瞻性地考虑到社会组织评级可能出现的统计数据,从运行水平、 支持与保障、社会影响三个维度提出 41 项统计指标的社会组织统计指标体系。 关键词:社会组织,统计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 第一章 绪 论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十五个方面的改革中,明确提出加快政府职能转 变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扶持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发挥社会组织 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作用,体现了我国构建多元社会治理体系的趋势和要求。多 元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必须努力发挥社会组织的自主、自治、自我管理和服务便 利功能。通过构建社会组织的运作平台,拓展社会组织的活动空间,来激发社会 组织的活力。 截至 2014 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 60.6 万个。其中,社会团体 31.0 万个, 全国共有基金会 4117 个,民办非企业单位 29.2 万个1。随着社会组织数量的快 速增长,社会组织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资金来源缺乏、组织管理不完善, 发展不平衡、社会公信度不高等成为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瓶颈。为了推进社 会组织管理创新,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功能,逐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民政部逐步 12014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6-10), 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506/20150600832371.shtml 中国社会组织网
建立和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由各级和各相关政府部门共同构成的“统 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同 时按照分类评定、分级管理的原则推行社会组织评估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社会组织的统计工作也面临着更新更高的要求。在传统 的社会组织统计中,较多的是反映单一基本运行水平的指标,用这些指标来衡量 社会宏观发展规模、水平、结构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不能真实地多角度反映 现代社会组织发展的全过程,无法衡量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 难以全面反映社会组织的运行状态和管理水平,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更是比较单 。此外,在从事社会组织的定量分析研究中,经常遇到社会组织统计数据缺乏及 不完整的实际问题,难以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为社会组织 发展的重大决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因此,研究和构建社会组织统计指标体系和 统计方法是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建立多元社会治理体系的迫切需要,具有重要的 理论和实用价值。 二、研究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 体制”。社会组织体制改革的同时,需要一套与之协调的社会组织统计指标体系 此外,现有国家统计和部门统计数据中,关于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与非营利 部门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与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的《非营利机构手册》的统计口 径和统计标准差异性较大,统计数据的残缺和失真进一步导致政策制定的盲目和 偏差,无法满足国际比较的需求。 因此,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备性需要坚实的统计基础建设作保障, 有必要探索建立反映社会组织发展规模、结构分布和发展速度,与国际接轨的社 会组织统计指标体系,夯实基础性工作,便于进一步对社会组织的评价的统计指 标体系。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会组织 第2页
第 2 页 建立和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由各级和各相关政府部门共同构成的“统 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同 时按照分类评定、分级管理的原则推行社会组织评估。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社会组织的统计工作也面临着更新更高的要求。在传统 的社会组织统计中,较多的是反映单一基本运行水平的指标,用这些指标来衡量 社会宏观发展规模、水平、结构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不能真实地多角度反映 现代社会组织发展的全过程,无法衡量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 难以全面反映社会组织的运行状态和管理水平,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更是比较单 一。此外,在从事社会组织的定量分析研究中,经常遇到社会组织统计数据缺乏及 不完整的实际问题,难以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为社会组织 发展的重大决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因此,研究和构建社会组织统计指标体系和 统计方法是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建立多元社会治理体系的迫切需要,具有重要的 理论和实用价值。 二、研究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 体制”。社会组织体制改革的同时,需要一套与之协调的社会组织统计指标体系。 此外,现有国家统计和部门统计数据中,关于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与非营利 部门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与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的《非营利机构手册》的统计口 径和统计标准差异性较大,统计数据的残缺和失真进一步导致政策制定的盲目和 偏差,无法满足国际比较的需求。 因此,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备性需要坚实的统计基础建设作保障。 有必要探索建立反映社会组织发展规模、结构分布和发展速度,与国际接轨的社 会组织统计指标体系,夯实基础性工作,便于进一步对社会组织的评价的统计指 标体系。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我国对“民间组织”的一种新提法,最早源于2006年,普 遍使用于2009年。2009年以后,无论是官方文件还是研究文献,“社会组织” 概念的使用基本固定下来。本研究采用狭义的“社会组织”概念,即,民政部社 会组织管理局在《中国社会组织年鉴》中所指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 基金会。这类“社会组织”都纳入民政注册体系,同时致力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 务。其中,社会团体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 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 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 会组织;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 业为目的,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2。 (二)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体系是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能够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 量关系,互相联系的一套指标。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 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宏观指标体系是指反映全国范围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特 征体系,如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建立的指标体系,反映社会组织发展的指标 体系,例如全职雇员人数占经济活动人口比重、社会组织总支出占GDP比重、社 会组织增加值占GDP比重等。微观指标体系是指反映基层社会组织(注册和未注 册)运行和经营管理情况的指标体系,反映一个社会组织基本情况的指标体系等 等 本研究中,社会组织统计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对社会组织统计报表以及社会组 织评估基础上的宏观统计指标体系。 2以上三个概念,依次参见《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年月日国务院令第号发布第一章第二条,《民办非企业 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年月日国务院令第号发布第一章第二条,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号发 布第一章第二条 3黄书田.国民经济统计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3页
第 3 页 “社会组织”是我国对“民间组织”的一种新提法,最早源于 2006 年,普 遍使用于 2009 年。2009 年以后,无论是官方文件还是研究文献,“社会组织” 概念的使用基本固定下来。本研究采用狭义的“社会组织”概念,即,民政部社 会组织管理局在《中国社会组织年鉴》中所指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 基金会。这类“社会组织”都纳入民政注册体系,同时致力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 务。其中,社会团体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 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 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 会组织;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 业为目的,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2。 (二)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体系是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能够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 量关系,互相联系的一套指标 3。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 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宏观指标体系是指反映全国范围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特 征体系,如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建立的指标体系,反映社会组织发展的指标 体系,例如全职雇员人数占经济活动人口比重、社会组织总支出占 GDP 比重、社 会组织增加值占 GDP 比重等。微观指标体系是指反映基层社会组织(注册和未注 册)运行和经营管理情况的指标体系,反映一个社会组织基本情况的指标体系等 等。 本研究中,社会组织统计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对社会组织统计报表以及社会组 织评估基础上的宏观统计指标体系。 2以上三个概念,依次参见《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年月日国务院令第号发布第一章第二条,《民办非企业 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年月日国务院令第号发布第一章第二条,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号发 布第一章第二条 3黄书田.国民经济统计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二章社会组织统计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社会组织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2003)发布了《国家账户系统非营利机构手册》,《手 册》采用了霍普金斯大学萨拉蒙( Lester m. Salamon)和索克洛斯基(S. Wojciech Sokolowski)(1994)开发的“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 括3个维度10多项指标:第一维度“社会组织能力”,包括“全职雇员人数占经 济活动人口比例”、“志愿者人数占经济活动人口比例”、“慈善捐赠占GDP 比重”、“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多元分布程度”等指标;第二维度“社会组织可持 续性”,包括“社会组织运营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政府支持占总收入比重” “志愿服务者占成人比例”、“法制环境”(制度需求/制度供给/政府绩效)等指 标;第三维度“社会组织影响力”包括“社会组织的增加值占GDP比重”、“社 会服务类社会组织从业人数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倡导类社会组织人 员占成人比重”、“社会组织支出占GDP比重”等指标。 二、国内关于社会组织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 国内研究更主要侧重要评估指标体系,以评估促进社会组织的建设、以评估 促进社会组织的改革、以评估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邓国胜(2004)在大量的问 卷与个案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合中国NP0发展的“APC”评估理论,即对 非营利组织问责、绩效和组织能力的全方位评估。对于NPO绩效评估的个案研究 张玉周(2009)就根据20位专家的深度访谈,对多级指标进行了筛选,设计出适 合我国NP0现状,由观念层、行为规范标准和结果标准构成的三维综合评价模型 并在实证过程中,以61家样本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性和信度、效度分析, 采用主客观赋权等方法,最终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三维综合评价模型。王智慧 等(2014)年试图构建出一套八维度的草根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即环境维度 财务维度、顾客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创新和学习维度、政府维度、竞争维度、 “[美]莱斯特M萨拉蒙,S沃加斯索克洛斯基等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M陈一梅等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6-85
第 4 页 第二章 社会组织统计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一、国外关于社会组织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2003)发布了《国家账户系统非营利机构手册》,《手 册》采用了霍普金斯大学萨拉蒙(Lester M.Salamon)和索克洛斯基(S.Wojciech Sokolowski)(1994)开发的“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 括 3 个维度 10 多项指标:第一维度“社会组织能力”,包括“全职雇员人数占经 济活动人口比例”、“志愿者人数占经济活动人口比例”、“慈善捐赠占 GDP 比重”、“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多元分布程度”等指标;第二维度“社会组织可持 续性”,包括“社会组织运营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政府支持占总收入比重”、 “志愿服务者占成人比例”、“法制环境”(制度需求/制度供给/政府绩效)等指 标;第三维度“社会组织影响力”包括“社会组织的增加值占 GDP 比重”、“社 会服务类社会组织从业人数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倡导类社会组织人 员占成人比重”、“社会组织支出占 GDP 比重”等指标 4。 二、国内关于社会组织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 国内研究更主要侧重要评估指标体系,以评估促进社会组织的建设、以评估 促进社会组织的改革、以评估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邓国胜(2004) 在大量的问 卷与个案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合中国 NPO 发展的“APC”评估理论,即对 非营利组织问责、绩效和组织能力的全方位评估。对于 NPO 绩效评估的个案研究。 张玉周(2009)就根据 20 位专家的深度访谈,对多级指标进行了筛选,设计出适 合我国 NPO 现状,由观念层、行为规范标准和结果标准构成的三维综合评价模型, 并在实证过程中,以 61 家样本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性和信度、效度分析, 采用主客观赋权等方法,最终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三维综合评价模型。王智慧 等(2014)年试图构建出一套八维度的草根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即环境维度、 财务维度、顾客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创新和学习维度、政府维度、竞争维度、 4[美]莱斯特·M.萨拉蒙,S.沃加斯·索克洛斯基等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M].陈一梅等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6-85
沟通维度,并在各维度下分解出若干二级指标。 2007年民政部颁发《民政部关于推进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民 发(2007)127号,下称“指导意见”),我国有了官方的社会组织评价指标体 系。2011年3月,民政部《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民政部令第39号)颁 布实施,为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工作提供了政策法律依据,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开始 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社会组织微观统计指标体系从理论走向实践。 当前,我国各地社会组织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围绕一级指标即“基础条件、组 织建设、工作绩效(自律与诚信建设)、社会评价”四大模块展开,评估指标体 系的设计思路贯穿组织层面、内部治理、外部运作、财务运营、作用发挥五个基 本维度。从组织类型上看,社团组织的评估指标体系分类较细,对应设置了行业 协会商会类、专业类、学术类、联合类、职业类、公益类等社团组织评估指标体 系;民非单位的评估指标体系根据组织从事的业务范畴进行区分,相应地设置了 教育类、文化类、科技类民非机构评估指标体系;现行基金会类型的评估指标体 系则较粗糙,不分类别,只有一套指标体系 围绕民政部的指导意见,广州市2012年实行了广州市社会组织评估指标体 系,为五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法人治理、规范运作、财务管理、发挥作用、各 项建设”,各模块环环紧扣,总分1000分,共3个指标层级,一级指标的分值 相对平均(平均为200分),其中“发挥作用”占比相对较大。相对定量的指 标占59%(法人治理、规范运作、财务管理);相对定性的指标占41%(发挥 作用、各项建设),主要考量评估对象的客观性指标,用具体事实说话。 国内关于社会组织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非常匮乏。谭永生(2008)提出了“社 会组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的统计指标体系”,拟从总量规模、结构分布、发 展速度、发展效益、社会评价五个方面来测定社会组织发展情况。指标比较匮乏 不够全面。同时没有实际参考数值,无法做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 马庆钰(2015)参考萨拉蒙和索克洛斯基(1994)的“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 从该指标体系中筛选出5项关键指标,以便于国际接轨。同时增加了“社会组 织增长”和“社会工作专门人才增长”2项指标作为社会组织发展的指引指标 由此建立了由社会组织能力、社会组织影响力、现代社会组织制度建设、支持与 保障促进等4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定量和定性指标构成的中国社会组织发展 第5页
第 5 页 沟通维度,并在各维度下分解出若干二级指标。 2007 年民政部颁发《民政部关于推进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民 发〔2007〕127 号,下称“指导意见”),我国有了官方的社会组织评价指标体 系。2011 年 3 月,民政部《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民政部令第 39 号)颁 布实施,为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工作提供了政策法律依据,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开始 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社会组织微观统计指标体系从理论走向实践。 当前,我国各地社会组织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围绕一级指标即“基础条件、组 织建设、工作绩效(自律与诚信建设)、社会评价”四大模块展开,评估指标体 系的设计思路贯穿组织层面、内部治理、外部运作、财务运营、作用发挥五个基 本维度。从组织类型上看,社团组织的评估指标体系分类较细,对应设置了行业 协会商会类、专业类、学术类、联合类、职业类、公益类等社团组织评估指标体 系;民非单位的评估指标体系根据组织从事的业务范畴进行区分,相应地设置了 教育类、文化类、科技类民非机构评估指标体系;现行基金会类型的评估指标体 系则较粗糙,不分类别,只有一套指标体系。 围绕民政部的指导意见,广州市 2012 年实行了广州市社会组织评估指标体 系,为五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法人治理、规范运作、财务管理、发挥作用、各 项建设”,各模块环环紧扣,总分 1000 分,共 3 个指标层级,一级指标的分值 相对平均(平均为 200 分),其中“发挥作用”占比相对较大。相对定量的指 标占 59% (法人治理、规范运作、财务管理);相对定性的指标占 41% (发挥 作用、各项建设),主要考量评估对象的客观性指标,用具体事实说话。 国内关于社会组织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非常匮乏。谭永生(2008)提出了“社 会组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的统计指标体系”,拟从总量规模、结构分布、发 展速度、发展效益、社会评价五个方面来测定社会组织发展情况。指标比较匮乏、 不够全面。同时没有实际参考数值,无法做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 马庆钰(2015)参考萨拉蒙和索克洛斯基(1994)的“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 从该指标体系中筛选出 5 项关键指标,以便于国际接轨。同时增加了“社会组 织增长”和“社会工作专门人才增长”2 项指标作为社会组织发展的指引指标, 由此建立了由社会组织能力、社会组织影响力、现代社会组织制度建设、支持与 保障促进等 4 个一级指标、32 个二级定量和定性指标构成的中国社会组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