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导论》讲稿 李兴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所 2002年3月 1卫星轨道和星座设计 图片1:星座方案是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设计的重要课题,它直接关系到系统网络 组成,链路传播特性,投资和服务方式与范围等几个重要方面 图片2:(介绍学科内容) 图片3: 图片4:卫星测控系统首先要了解和测量卫星轨道.卫星绕地球运行一般是 无动力飞行,其轨道近似为椭圆.由于地球不是理想的均匀圆球,此外卫星在运 动中还要受到其它天体的引力(如月球和太阳)、太阳辐射压力的影响,近地卫星 的运行则还要受到地球大气阻力,因此实际卫星的运动是很复杂的,轨道也不是 个椭圆.通常称轨道对椭圆的偏离现象为“摄动”,上述的这些力称为“摄动 力”.人们应用卫星或飞船进行各项航天活动,必须先行设计特定的轨道,在其 受到摄动力作用而改变时,则需对其进行控制并予以保持.另一方面,如在任务 中需要故变飞行轨道(变轨),亦须充分了解变轨前的轨道参数和新的目标轨道参 数,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控制.我们将讨论各种轨道的基本参数、摄动因素、简 单的轨道计算方法以及卫星寿命的估算方法等。 图片5: 图片9:在天体动力学中使用了许多的坐标系,但在研究卫星轨道时只 用到其中的一部分,并且这些坐标系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1.日心( Heliocentric)圆坐标系 用来描述绕着太阳运动的行星的轨道,如图所示。坐标系的原点是太阳的中 心,其ⅹY基准平面与地球绕着太阳旋转的椭圆轨道面重合。轴定义为连接原 点和椭圆面与地球赤道面的横断面的连线,其正方向指向春分点方向,所谓春分 点方向是指在春季第一天连接地球和太阳中心的直线的方向。Y轴的正方向指向 X轴正方向的东方S轴的正方向指向原点的北方 图片10
《卫星通信导论》讲稿 李兴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所 2002 年 3 月 1 卫星轨道和星座设计 图片 1:星座方案是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设计的重要课题,它直接关系到系统网络 组成,链路传播特性,投资和服务方式与范围等几个重要方面。 图片 2:(介绍学科内容) 图片 3: 图片 4: 卫星测控系统首先要了解和测量卫星轨道.卫星绕地球运行一般是 无动力飞行,其轨道近似为椭圆.由于地球不是理想的均匀圆球,此外卫星在运 动中还要受到其它天体的引力(如月球和太阳)、太阳辐射压力的影响,近地卫星 的运行则还要受到地球大气阻力,因此实际卫星的运动是很复杂的,轨道也不是 一个椭圆.通常称轨道对椭圆的偏离现象为“摄动”,上述的这些力称为“摄动 力”.人们应用卫星或飞船进行各项航天活动,必须先行设计特定的轨道,在其 受到摄动力作用而改变时,则需对其进行控制并予以保持.另一方面,如在任务 中需要故变飞行轨道(变轨),亦须充分了解变轨前的轨道参数和新的目标轨道参 数,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控制.我们将讨论各种轨道的基本参数、摄动因素、简 单的轨道计算方法以及卫星寿命的估算方法等。 图片 5: 图片 9:在天体动力学中使用了许多的坐标系,但在研究卫星轨道时只 用到其中的一部分,并且这些坐标系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1.日心(Heliocentric)圆坐标系 用来描述绕着太阳运动的行星的轨道,如图所示。坐标系的原点是太阳的中 心,其 XY 基准平面与地球绕着太阳旋转的椭圆轨道面重合。X 轴定义为连接原 点和椭圆面与地球赤道面的横断面的连线,其正方向指向春分点方向,所谓春分 点方向是指在春季第一天连接地球和太阳中心的直线的方向。Y 轴的正方向指向 X 轴正方向的东方 S 轴的正方向指向原点的北方。 图片 10:
图片 太阳日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时间都是以太阳作为基准来测量的,一个太阳日是指太阳 连续经过当地子午线的时间间隔,即通常所说的一天。如果地球只是自转,而不 绕着太阳转的话,一个太阳日就应该与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相同。实际上,地球 除了自转外,还要绕着太阳旋转(一年转一圈),因此,在一个太阳日中地球自 转就超过了360°,平均说来在一个太阳日中地球要多自转0.986°,如图所示 此计算方法对日常生活是足够精确了,但在卫星轨道计算中却会出问题,为此 人了恒星日的概念。 图片12 一个恒星日定义为地球绕其轴自转360需的时间,因此,一个恒星日要比一个太阳日短 个太阳日为24小时,而一个恒星日约为23小时56分4.09秒。对于GSO卫星来说 为了与地面上的一点保持相对静止,其轨道周期就必须是一个恒星日。 图片13: 民用时间和世界时 民用时间( Civil time)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时间,它是在当地平均 太阳时的基础上增加12小时得到的,因此是一种当地时间。为了在全世界范围 内确定一个时间基准,选择英国格林尼治的民用时间作为世界时( Universal Tme,简记为UT),因此,世界时有时也叫格林尼治标准时间( Greenwich mean Tme,简记为GMT 与世界时对应的是当地时间,比如北京时间,它是在世界时的基础上再加上 8小时,即北京时间8点对应的世界时是0点。 世界时与平均恒星时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根据所选择的时间基准不同,世 界时与平均恒星时之间换算的关系式有不同的形式。如果以世界时1899年12 月31日12时作为时间基准,则平均恒星时(ST)与世界时(UT)之间的换算 关系如下: ST=UT+6h38mn45836s+8640184542s×JC+0.0929s×JC2 式中JC是所需计算的世界时与1899年12月31日12时之间的儒略世纪数。 如对于世界时1990年1月1日0时,它与1899年12月31日12时之间的儒 略世纪数JC为0.9(计算过程见下页),则对应的格林尼治恒星时STo为: sTo=0+6h38min45836s+8640184542s×09+00929s×0.92 7800092.007S=2166692224h 对此作模24小时运算,得到STo=6692224(小时)。 需指出的是,实际使用中,格林尼治恒星时ST常被折算为度,24h对应360°, 如前面计算得到的66922h就对应于1003830。 图片14: 儒略日期( Julian date,简记为J)或者叫儒略历( Julian calendar)是天文计 算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时间标准,它是以公元前4713年1月1日12点作为开始计 算的基准,世界时与儒略日期(JD)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
图片 11: 太阳日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时间都是以太阳作为基准来测量的,一个太阳日是指太阳 连续经过当地子午线的时间间隔,即通常所说的一天。如果地球只是自转,而不 绕着太阳转的话,一个太阳日就应该与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相同。实际上,地球 除了自转外,还要绕着太阳旋转(一年转一圈),因此,在一个太阳日中地球自 转就超过了 360O,平均说来在一个太阳日中地球要多自转 0.986o,如图所示。 此计算方法对日常生活是足够精确了,但在卫星轨道计算中却会出问题,为此引 人了恒星日的概念。 图片 12: •一个恒星日定义为地球绕其轴自转 360”需的时间,因此,一个恒星日要比一个太阳日短, 一个太阳日为 24 小时,而一个恒星日约为 23 小时 56 分 4.09 秒。对于 GSO 卫星来说, 为了与地面上的一点保持相对静止,其轨道周期就必须是一个恒星日。 图片 13: 民用时间和世界时 民用时间(Civil Time)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时间,它是在当地平均 太阳时的基础上增加 12 小时得到的,因此是一种当地时间。为了在全世界范围 内确定一个时间基准,选择英国格林尼治的民用时间作为世界时(Universal Time,简记为 UT),因此,世界时有时也叫格林尼治标准时间(Greenwich Mean Time,简记为 GMT)。 与世界时对应的是当地时间,比如北京时间,它是在世界时的基础上再加上 8 小时,即北京时间 8 点对应的世界时是 0 点。 世界时与平均恒星时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根据所选择的时间基准不同,世 界时与平均恒星时之间换算的关系式有不同的形式。如果以世界时 1899 年 12 月 31 日 12 时作为时间基准,则平均恒星时(ST)与世界时(UT)之间的换算 关系如下: ST=UT+6h38min 45.836s+8640184.542s× JC+0.0929s×JC2 式中 JC 是所需计算的世界时与 1899 年 12 月 31 日 12 时之间的儒略世纪数。 如对于世界时 1990 年 1 月 1 日 0 时,它与 1899 年 12 月 31 日 12 时之间的儒 略世纪数 JC 为 0.9(计算过程见下页),则对应的格林尼治恒星时 ST0 为: ST0=0+6h38min45.836s+8640184.542s×0.9+0.0929s×0.92 =7800092.007S=2166.692224h 对此作模 24 小时运算,得到 ST0=6.692224(小时)。 需指出的是,实际使用中,格林尼治恒星时ST常被折算为度,24h 对应360o, 如前面计算得到的 6.6922h 就对应于 100.383o。 图片 14: 儒略日期(Julian Date,简记为 JD)或者叫儒略历(Julian calendar)是天文计 算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时间标准,它是以公元前 4713 年 1 月 1 日 12 点作为开始计 算的基准,世界时与儒略日期(JD)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
JD=367.0 x year-floor((7.0 x(year+floor((month 90)/12.0))4.0)+for(275.0× month)/9.0+day+(天) 1721013.5+((seo0nd/60.0)+ minute)/60.0)+hour)/24 (2-3) 式中,for()表示对括号内的值取整,符号year、 month、day、hour、 minute、 second分别表示需换算的世界时间的年、月、日、时、分、秒。 比如,对于2000年1月1日0时,则year=2000 month=1、day=1、 hour=0、 minute=0、 second=0,这样,可得到JD=365245。同样,可 得到1899年12月31日12时和2000年1月1日12时对应的儒略日 期分别为2415019(天)和2451545(天)。 由于一个儒略年取365.25天,则一个儒略世纪中总共有36525 天。因此,若需计算上一节中需要的某个世界时与选定的时间基准 之间的儒略世纪数,则可用下式计算: JC JD-JDo (世纪 上式中JD为与需计算的世界时对应的儒略日期,JDo为与所选取的 时间基准对应的儒略日期,JDo分别为2415019(1899年12月31 12时)和2451545(2000年1月1日12时)。 2.1.5卫星轨道计算常用的数据 在卫星轨道计算中经常用到以下的数据 地球质量(M)=5974×1024kg 万有引力常数(G)=6,672×10-1lm3/kgs2 地球重力常数(也称开普勒常数)(=GM)=3986×104m3/s2 地球赤道平均半径=6378.14km 地球两极平均半径≈6356km 地球平均半径≈6371km 光速=299792.458km/s 对地静止轨道(GSO)的平均半径=42164.57km 图片16:黄道指太阳在星座中穿行的视轨迹的大圆;也可以说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在 天球上的投影。黄道星座沿黄道排列黄道与天赤道有235°的交角黄道与天赤道的两个交点是 春分点和秋分点。 图片20:该公式中,r是地心到轨道上某一点的距离:P为椭圆轨道半焦弦(P=a(1-e2),a为轨 道半长轴)。F为在极坐标系中从近地点开始计算的角度 图片21:μ在上页已经讲过是地球引力常数
图片 16:黄道 指太阳在星座中穿行的视轨迹的大圆;也可以说是地球围绕太阳 运行的轨道在 天球上的投影。黄道星座沿黄道排列,黄道与天赤道有 23.5°的交角;黄道与天赤道的两个交点是 春分点和秋分点。 图片 20:该公式中,r 是地心到轨道上某一点的距离;P 为椭圆轨道半焦弦(P=a(1-e 2 ),a 为轨 道半长轴)。F 为在极坐标系中从近地点开始计算的角度。 图片 21:μ在上页已经讲过是地球引力常数
图片23:近地点 perigee远地点 apogee 图片25:下面将分别介绍同步轨道卫星通信系统(GEO)、中轨卫星通信系统 (MEO)、低轨卫星通信系统(LEO)各自的优劣点。 传统的同步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的技术最为成熟,已经有各种关于同步卫星通 信系统的分析文献。自从同步卫星被用于通信业务以来,用同步卫星来建立全球 卫星通信系统已经成为了建立卫星通信系统的传统模式。但是,同步卫星有一个 不可克服的障碍,就是较长的传播时延和较大的链路损耗,严重影响到它在某些 通信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卫星移动通信方面的应用。首先,同步卫星轨道高, 链路损耗大,对用户终端的有效全向辐射功率(E/RP)和接收机品质因数(GT 值)的要求髙。这种系统星座难于支持手持机直接通过卫星进行通信,或者需要 采用12m以上的星载天线(L波段);为了使手持式移动用户终端能够方便地通 过卫星进行通信,对卫星星载通信有效载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利于以小卫星 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使用。其次,由于链路距离长,传播延时大,单跳的传播时 延就达到250~270毫秒,加上语音编码器等的处理时间则单跳时延将达到350 毫秒左右,当移动用户通过卫星进行双跳通信时,时延将达到700毫秒,这是用 户所难以忍受的。为了避免这种双跳通信就必须采用星上处理使得卫星具有交换 功能,但这必将增加卫星的复杂度,不但增加系统成本,也有一定的技术风险 轨道高度较低的中、低轨系统,由于链路损耗小,降低了对用户终端E/RP 和GT值的要求,可支持手持机直接通过卫星进行通信。同时,短的传播延时允 许移动台到移动台的两跳通信而不必采用星上交换处理。中轨和低轨系统在时延 和链路损耗等方面具有静止轨道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有利于低成本、小功率的 便携式用户终端和小卫星的利用。此外,中、低轨卫星系统的星座不能象静止星 座那样与用户保持相对固定的空间关系,系统采用星群互补工作的方式才能为用 户提供连续的服务。这样可使系统能够带病工作,即在中低轨星座中有一颗或几 颗卫星出现故障也不会给系统带来十分显著的影响,加之中、低轨小型卫星发射 容易,卫星只需地面备份,在出现故障时进行补充,提高了系统的抗毁性 低轨系统由于星座轨道低(2000公里以下),信号传播时延短,所以可支持 多跳通信;链路损耗小可降低对卫星和用户终端的要求,可采用微型/小型卫星 和手持机。但是低轨系统也为这些优势付出了较大的代价:由于轨道低,每颗卫 星所能覆盖的范围比较小,要构成全球系统需要数十颗卫星,如 IRIDIUM有66 颗卫星。 GLOBALSTAR有48颗卫星、 Teledisc有288颗卫星。 Inmarsat和 Odyssey 的研究表明,轨道越低系统投资越大。同时,由于低轨卫星的运动速度快,卫星 从地平线升起到再次落到地平线以下的时间较短,所以卫星间或波束间切换频 繁。因此,低轨系统构成方案和控制复杂,技术风险大。 中轨系统可以说是同步系统和低轨系统的折衷,中轨系统兼有这两种方案的 优点,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两种方案的不足之处。中轨星座的高度选为
图片 23:近地点 perigee,远地点 apogee 图片 25:下面将分别介绍同步轨道卫星通信系统(GEO)、中轨卫星通信系统 (MEO)、低轨卫星通信系统(LEO)各自的优劣点。 传统的同步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的技术最为成熟,已经有各种关于同步卫星通 信系统的分析文献。自从同步卫星被用于通信业务以来,用同步卫星来建立全球 卫星通信系统已经成为了建立卫星通信系统的传统模式。但是,同步卫星有一个 不可克服的障碍,就是较长的传播时延和较大的链路损耗,严重影响到它在某些 通信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卫星移动通信方面的应用。首先,同步卫星轨道高, 链路损耗大,对用户终端的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和接收机品质因数(G/T 值)的要求高。这种系统星座难于支持手持机直接通过卫星进行通信,或者需要 采用 12m 以上的星载天线(L 波段);为了使手持式移动用户终端能够方便地通 过卫星进行通信,对卫星星载通信有效载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利于以小卫星 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使用。其次,由于链路距离长,传播延时大,单跳的传播时 延就达到 250~270 毫秒,加上语音编码器等的处理时间则单跳时延将达到 350 毫秒左右,当移动用户通过卫星进行双跳通信时,时延将达到 700 毫秒,这是用 户所难以忍受的。为了避免这种双跳通信就必须采用星上处理使得卫星具有交换 功能,但这必将增加卫星的复杂度,不但增加系统成本,也有一定的技术风险。 轨道高度较低的中、低轨系统,由于链路损耗小,降低了对用户终端 EIRP 和 G/T 值的要求,可支持手持机直接通过卫星进行通信。同时,短的传播延时允 许移动台到移动台的两跳通信而不必采用星上交换处理。中轨和低轨系统在时延 和链路损耗等方面具有静止轨道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有利于低成本、小功率的 便携式用户终端和小卫星的利用。此外,中、低轨卫星系统的星座不能象静止星 座那样与用户保持相对固定的空间关系,系统采用星群互补工作的方式才能为用 户提供连续的服务。这样可使系统能够带病工作,即在中低轨星座中有一颗或几 颗卫星出现故障也不会给系统带来十分显著的影响,加之中、低轨小型卫星发射 容易,卫星只需地面备份,在出现故障时进行补充,提高了系统的抗毁性。 低轨系统由于星座轨道低(2000 公里以下),信号传播时延短,所以可支持 多跳通信;链路损耗小可降低对卫星和用户终端的要求,可采用微型/小型卫星 和手持机。但是低轨系统也为这些优势付出了较大的代价:由于轨道低,每颗卫 星所能覆盖的范围比较小,要构成全球系统需要数十颗卫星,如 IRIDIUM 有 66 颗卫星。GLOBALSTAR 有 48 颗卫星、Teledisc 有 288 颗卫星。Inmarsat 和 0dyssey 的研究表明,轨道越低系统投资越大。同时,由于低轨卫星的运动速度快,卫星 从地平线升起到再次落到地平线以下的时间较短,所以卫星间或波束间切换频 繁。因此,低轨系统构成方案和控制复杂,技术风险大。 中轨系统可以说是同步系统和低轨系统的折衷,中轨系统兼有这两种方案的 优点,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两种方案的不足之处。中轨星座的高度选为
10000Km左右,距离地面约为同步轨道的四分之一,链路损耗和传播时延都比较 小,中轨卫星仍可采用简单的小型卫星。如果中轨和低轨系统均采用星际链路, 研究表明当用户进行远距离通信时,中轨系统信息通过卫星星际链路子网的时延 将比低轨系统低。由于其轨道比低轨高许多,每颗卫星所能覆盖的范围比低轨系 统大得多,每颗卫星可以覆盖地球表面的23.5%(10000Km),因而只要几颗卫星 就可以覆盖全球,若有十几颗卫星就可以提供对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双重覆盖,可 以利用分集接收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同时系统投资比低轨系统少。因此,从 定意义上说,中轨系统可能是建立全球或区域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较为优越的方 案。当然,如果需要为地面终端提供宽带业务,中轨系统有一定困难的,而利用 低轨星座为髙速的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服务要优于中轨系统。 2第一章 图片13:在人类已经发射的卫星中,通信卫星只占其中的一部分。目前围绕地球飞行 的卫星中,大多数是有带有各种传感器的观察卫星,如气象卫星、电子侦察卫星、成像侦察 卫星、海洋监视卫星、预警卫星、核爆炸探测卫星、资源卫星、天文观测卫星;其他的是通 信卫星或是广播通信卫星,如亚太卫星、中星5号等。如果从1965年美国发射第一颗商用 同步卫星 INTELSAT-1(晨鸟)算起,卫星通信已经走过了整整35年的历程。目前在轨道 上运行的通信卫星有数百颗。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承担了国际通信业务量的70%。利用 卫星进行通信的科学设想最早是在1945年10月由英国空军雷达专家阿瑟C克拉克提出的。 他在《无线电世界》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提为《地球外的中继站》的文章中,提出了在静态轨 道(即倾角为0的同步轨道)上放置三颗卫星来实现全球通信的设想,形成了著名的“卫星 覆盖通信说”。(早期人们的设想也许很容易变成现实,比如最早的自动电话交换机是在1892 由美国堪萨斯城的一个殡仪馆老板史端乔发明的。)但是这一设想直至1957年10月4日苏 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SPUTNIK,才使人们看到实现通信卫星的希望。1%62年 7月美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 Telestar,实验了横跨大西洋的电视和电话传输。但 是, Telestar并非在静止轨道上。第一颗静止轨道卫星则是1963年2月美国发射的 SYNCOM 实验卫星,它成功地转播了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实况,使全世界看到了卫星通信的优越性 和实用价值。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是卫星通信的“全盛期”,通信卫星为我们接通越洋 电话、传送电视节目和提供数据通信。1990年的海湾战争,美军利用2颗国防通信卫星和 租用商业卫星线路迅速组建通信网,这些通信卫星承担了几乎所有的通信负荷。90年代初 提出的各种通信卫星系统多至几十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铱”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和“全球 星”系统。这两个系统可以提供覆盖全球的移动电话业务。在波黑执行任务的美军飞行员每 人都配备了一部“铱”受机。这些卫星通信系统除了广播业务以外,基本上都只能提供话音 业务。所以从叨7年以后,廉价的地面通信系统的发展如光纤通信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的蓬勃发展,一下子大大压缩了卫星通信的市场,国内国际的骨干网通信负荷的80%以上 改由光纤网络承担。获得技术上巨大成功的“铱”移动卫星通信系统也惨遭倒闭,数十颗卫 星将燃烧在大气中。但是新的曙光出现了:军事通信的巨大需求和民用宽带卫星市场的急剧 扩大
10000Km 左右,距离地面约为同步轨道的四分之一,链路损耗和传播时延都比较 小,中轨卫星仍可采用简单的小型卫星。如果中轨和低轨系统均采用星际链路, 研究表明当用户进行远距离通信时,中轨系统信息通过卫星星际链路子网的时延 将比低轨系统低。由于其轨道比低轨高许多,每颗卫星所能覆盖的范围比低轨系 统大得多,每颗卫星可以覆盖地球表面的 23.5%(10000Km),因而只要几颗卫星 就可以覆盖全球,若有十几颗卫星就可以提供对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双重覆盖,可 以利用分集接收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同时系统投资比低轨系统少。因此,从一 定意义上说,中轨系统可能是建立全球或区域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较为优越的方 案。当然,如果需要为地面终端提供宽带业务,中轨系统有一定困难的,而利用 低轨星座为高速的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服务要优于中轨系统。 2 第一章 图片 13:在人类已经发射的卫星中,通信卫星只占其中的一部分。目前围绕地球飞行 的卫星中,大多数是有带有各种传感器的观察卫星,如气象卫星、电子侦察卫星、成像侦察 卫星、海洋监视卫星、预警卫星、核爆炸探测卫星、资源卫星、天文观测卫星;其他的是通 信卫星或是广播通信卫星,如亚太卫星、中星 5 号等。如果从 1965 年美国发射第一颗商用 同步卫星 INTELSAT-1(晨鸟)算起,卫星通信已经走过了整整 35 年的历程。目前在轨道 上运行的通信卫星有数百颗。在 80 年代和 90 年代初承担了国际通信业务量的 70%。利用 卫星进行通信的科学设想最早是在 1945 年 10 月由英国空军雷达专家阿瑟 C.克拉克提出的。 他在《无线电世界》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提为《地球外的中继站》的文章中,提出了在静态轨 道(即倾角为 0 的同步轨道)上放置三颗卫星来实现全球通信的设想,形成了著名的“卫星 覆盖通信说”。(早期人们的设想也许很容易变成现实,比如最早的自动电话交换机是在 1892 由美国堪萨斯城的一个殡仪馆老板史端乔发明的。)但是这一设想直至 1957 年 10 月 4 日苏 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SPUTNIK,才使人们看到实现通信卫星的希望。1962 年 7 月美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 Telestar,实验了横跨大西洋的电视和电话传输。但 是,Telestar 并非在静止轨道上。第一颗静止轨道卫星则是 1963 年 2 月美国发射的 SYNCOM 实验卫星,它成功地转播了 1964 年东京奥运会的实况,使全世界看到了卫星通信的优越性 和实用价值。80 年代和 90 年代上半期是卫星通信的“全盛期”,通信卫星为我们接通越洋 电话、传送电视节目和提供数据通信。1990 年的海湾战争,美军利用 2 颗国防通信卫星和 租用商业卫星线路迅速组建通信网,这些通信卫星承担了几乎所有的通信负荷。90 年代初 提出的各种通信卫星系统多至几十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铱”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和“全球 星”系统。这两个系统可以提供覆盖全球的移动电话业务。在波黑执行任务的美军飞行员每 人都配备了一部“铱”受机。这些卫星通信系统除了广播业务以外,基本上都只能提供话音 业务。所以从 97 年以后,廉价的地面通信系统的发展如光纤通信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的蓬勃发展,一下子大大压缩了卫星通信的市场,国内国际的骨干网通信负荷的 80%以上 改由光纤网络承担。获得技术上巨大成功的“铱”移动卫星通信系统也惨遭倒闭,数十颗卫 星将燃烧在大气中。但是新的曙光出现了:军事通信的巨大需求和民用宽带卫星市场的急剧 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