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总学时为学时数 课程类型 √理论课(含上机、实验学时) 总学时为周数 口实习 口课程设计口毕业设计 课程编码 7105601 总学时48学分 3 课程名称 移动通信 课程英文名称Mobile Communications 适用专业 通信工程、通信工程(专起本) (7030701)高等数学1(1)、(7030702)高等数学(2)、(7101201 先修课程 线性代数、(7069201)模拟电子技术、(7021231)电路分析 开课部门信息学院电子工程系(通信) 二、课程简介 《移动通信》的授课对象为电子信息工程(实验班)、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 课程属性为专业选修课。本课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以扩充移 动通信基本知识与能力为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信号与信号处理科学解决问题的 重要组成环节。课程讲授移动调制解调技术,信道及抗衰落技术、移动组网、2G、 3G等技术,并进行实验验证,为4年级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就业、深造打下基 础。 本课程通过对移动通信中的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关键技术的学习,完成相关 的实验验证,使学生都能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关键知识,达到培养学生信息传 输相关能力的目标。 三、课程目标及其支撑的毕业要求 (一)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指标点1-4:能够将专业知识用于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 案的比较与综合。 指标点2-1: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工程问题进行问题识别,确定任务 需求,获取关键参数和核心环节。 指标点3-3:能够针对特定需求,完成复杂工程中信息网络与交换单元、系 统的设计与开发
《移动通信》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类型 总学时为学时数 √理论课(含上机、实验学时) 总学时为周数 □实习 □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 课程编码 7105601 总学时 48 学分 3 课程名称 移动通信 课程英文名称 Mobile Communications 适用专业 通信工程、通信工程(专起本) 先修课程 (7030701)高等数学 I(1)、(7030702)高等数学 I(2)、(7101201) 线性代数、(7069201)模拟电子技术、(7021231)电路分析 开课部门 信息学院电子工程系(通信) 二、课程简介 《移动通信》的授课对象为电子信息工程(实验班)、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 课程属性为专业选修课。本课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以扩充移 动通信基本知识与能力为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信号与信号处理科学解决问题的 重要组成环节。课程讲授移动调制解调技术,信道及抗衰落技术、移动组网、2G、 3G 等技术,并进行实验验证,为 4 年级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就业、深造打下基 础。 本课程通过对移动通信中的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关键技术的学习,完成相关 的实验验证,使学生都能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关键知识,达到培养学生信息传 输相关能力的目标。 三、课程目标及其支撑的毕业要求 (一)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指标点 1-4:能够将专业知识用于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 案的比较与综合。 指标点 2-1: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工程问题进行问题识别,确定任务 需求,获取关键参数和核心环节。 指标点 3-3:能够针对特定需求,完成复杂工程中信息网络与交换单元、系 统的设计与开发
指标点5-1: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 程设计工具和模拟仿真软件原理与使用方法。 (二)本课程的具体目标 1.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将移动通信专业知识用于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复杂 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支撑毕业要求1-4)(达成途径:课堂讲授、 课后作业、每周答疑) 2.通过实验深入理解,能够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移动通信工程问题进 行问题识别,确定任务需求,获取关键参数和核心环节。(支撑毕业要求2-1) (达成途径:课堂讲授、课后作业、每周答疑,专题研讨,对在理解基站子系 统、网络子系统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如移动通信寻呼技术、 越区切换技术) 3.使学生能够针对特定要求,利用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完成复杂信息 工程中基站子系统、网络交换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常用的 移动通信相关电子测量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设计工具和模拟仿真软件原理 与使用方法。(支撑毕业要求3-3、5-1)(达成途径:课堂讲授、课后作业、每 周答疑,专题研讨,在2G经典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础上,恰当引入信息与通信工 程系统中的3G等移动通信系统介绍或者研究内容)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4 2-13-35-1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达成途径详细说明: 课堂讲授: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 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课后作业:每一章节课后都有保证巩固学习内容的课后作业,并全批全改, 及时反馈 答疑:每周有固定时间答疑。 (三)本课程对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通过较系统地介绍移动通信基础知识与关键技术,使本专业的学生了 解和掌握有关移动通信的知识与技术,扩大自己的知识结构。本课程以移动通信 关键技术讲授为主,通过调制/解调、编码/解码、2G与3G通信系统搭建,让每
指标点 5-1: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 程设计工具和模拟仿真软件原理与使用方法。 (二)本课程的具体目标 1. 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将移动通信专业知识用于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复杂 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支撑毕业要求 1-4)(达成途径:课堂讲授、 课后作业、每周答疑) 2.通过实验深入理解,能够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移动通信工程问题进 行问题识别,确定任务需求,获取关键参数和核心环节。(支撑毕业要求 2-1) (达成途径:课堂讲授、课后作业、每周答疑,专题研讨,对在理解基站子系 统、网络子系统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如移动通信寻呼技术、 越区切换技术) 3.使学生能够针对特定要求,利用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完成复杂信息 工程中基站子系统、网络交换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常用的 移动通信相关电子测量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设计工具和模拟仿真软件原理 与使用方法。(支撑毕业要求 3-3、5-1)(达成途径:课堂讲授、课后作业、每 周答疑,专题研讨,在 2G 经典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础上,恰当引入信息与通信工 程系统中的 3G 等移动通信系统介绍或者研究内容)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1-4 2-1 3-3 5-1 课程目标 1 √ 课程目标 2 √ 课程目标 3 √ √ 达成途径详细说明: 课堂讲授: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 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课后作业:每一章节课后都有保证巩固学习内容的课后作业,并全批全改, 及时反馈 答疑:每周有固定时间答疑。 (三)本课程对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通过较系统地介绍移动通信基础知识与关键技术,使本专业的学生了 解和掌握有关移动通信的知识与技术,扩大自己的知识结构。本课程以移动通信 关键技术讲授为主,通过调制/解调、编码/解码、2G 与 3G 通信系统搭建,让每
个学生都能对移动通信的信息处理、抗干扰与抗摔落技术的应用、移动组网技术 有深入理解与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移动通信素养,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 知识面广、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知识讲授、课内实验等环节贯彻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理念 和要求,实现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四)课程思政目标 1.通过介绍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从2G空白、3G参与 4G主导、到5G领先的历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通信专业 学生的科技报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2.通过学习移动通信中无线信道传播技术,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需要从自 然中不断探索、测试,发现规律,才能提出算法、解决问题,需要培养勇于探索、 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为国家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3.通过体会分析移动通信的多址接入技术与无线通信容量的辩证关系,明白 社会发展需要不断的推陈出新、螺旋上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 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通过大家的努力才能逐步改善、不断解决,帮 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4.通过课程及实验相关训练,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树立爱岗敬 业的职业品质。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理论知识教学 第一章移动通信概论 1.教学及核心内容 (1)移动通信发展简述 (2)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应用系统 (3)移动通信的特点 (4)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2.基本要求 (1)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和方法。 (2)理解:常用的移动通信系统。 (3)掌握:移动通信的特点,系统的分类,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3.支撑的课程目标 本章支撑课程目标1(“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将移动通信专业知识用于信息 与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
个学生都能对移动通信的信息处理、抗干扰与抗摔落技术的应用、移动组网技术 有深入理解与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移动通信素养,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 知识面广、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知识讲授、课内实验等环节贯彻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理念 和要求,实现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四)课程思政目标 1.通过介绍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从 2G 空白、3G 参与、 4G 主导、到 5G 领先的历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通信专业 学生的科技报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2.通过学习移动通信中无线信道传播技术,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需要从自 然中不断探索、测试,发现规律,才能提出算法、解决问题,需要培养勇于探索、 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为国家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3.通过体会分析移动通信的多址接入技术与无线通信容量的辩证关系,明白 社会发展需要不断的推陈出新、螺旋上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 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通过大家的努力才能逐步改善、不断解决,帮 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4.通过课程及实验相关训练,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树立爱岗敬 业的职业品质。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理论知识教学 第一章 移动通信概论 1. 教学及核心内容 (1)移动通信发展简述 (2)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应用系统 (3)移动通信的特点 (4)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2. 基本要求 (1)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和方法。 (2)理解:常用的移动通信系统。 (3)掌握:移动通信的特点,系统的分类,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3. 支撑的课程目标 本章支撑课程目标 1(“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将移动通信专业知识用于信息 与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
第二章调制解调 1.教学内容 (1)概述 (2)数字频率调制 (3)数字相位调制 (4)正交振幅调制(QAM) (5)扩展频谱调制 (6)多载波调制 2.基本要求 (1)了解:正交振幅调制 (2)理解:数字频率调制, (3)掌握:数字相位调制。 3.支撑的课程目标 本章支撑课程目标2(“通过实验深入理解,能够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 的移动通信工程问题进行问题识别,确定任务需求,获取关键参数和核心环节”) 第三章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1.教学内容 (1)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2)移动信道的特征 (3)陆地移动信道的传输损耗 (4)移动信道的传播模型 2.基本要求 (1)了解:VF,HF电波传播特性,其它移动信道的传输特点,分集接收。 (2)理解:移动信道的特征。 (3)掌握:陆地移动信道的场强估算。 3.支撑的课程目标 本章支撑课程目标1(“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将移动通信专业知识用于信息 与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 第四章抗衰落技术 1.教学内容 (1)分集接收 (2)RAKE接收 (3)均衡技术 2.基本要求
第二章 调制解调 1. 教学内容 (1)概述 (2)数字频率调制 (3)数字相位调制 (4)正交振幅调制(QAM) (5)扩展频谱调制 (6)多载波调制 2. 基本要求 (1)了解:正交振幅调制。 (2)理解:数字频率调制。 (3)掌握:数字相位调制。 3. 支撑的课程目标 本章支撑课程目标 2(“通过实验深入理解,能够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 的移动通信工程问题进行问题识别,确定任务需求,获取关键参数和核心环节”) 第三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1. 教学内容 (1)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2)移动信道的特征 (3)陆地移动信道的传输损耗 (4)移动信道的传播模型 2. 基本要求 (1)了解:VHF,UHF 电波传播特性,其它移动信道的传输特点,分集接收。 (2)理解:移动信道的特征。 (3)掌握:陆地移动信道的场强估算。 3. 支撑的课程目标 本章支撑课程目标 1(“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将移动通信专业知识用于信息 与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 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 1. 教学内容 (1)分集接收 (2)RAKE 接收 (3)均衡技术 2. 基本要求
(1)了解:RAKE接收技术的概念。 (2)理解:均衡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3)掌握:分集接收技术。 3.支撑的课程目标 本章支撑课程目标2(“通过实验深入理解,能够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 的移动通信工程问题进行问题识别,确定任务需求,获取关键参数和核心环节”) 第五章组网技术 1.教学内容 (1)概述 (2)多址技术 (3)区域覆盖和信道配置 (4)网络结构 (5)信令 (6)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 2.基本要求 (1)理解:区域覆盖和信道配置,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 (2)掌握:多址技术,网络结构,信令系统。 3.支撑的课程目标 本章支撑课程目标2(“通过实验深入理解,能够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 的移动通信工程问题进行问题识别,确定任务需求,获取关键参数和核心环节”) 第六章GSM及其增强移动通信系统 1.教学内容 (1)GSM系统的业务及其特征 (2)GSM系统的结构 (3)GSM系统的信道 (4)GSM的无线数字传输 (5)GSM的信令协议 (6)接续和移动性管理 (7)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2.基本要求 (1)了解:三种TDMA蜂窝系统分析比较 (2)理解:GSM系统总体。 (3)掌握:GSM系统的无线接口,控制与管理。 3.支撑的课程目标
(1)了解:RAKE 接收技术的概念。 (2)理解:均衡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3)掌握:分集接收技术。 3. 支撑的课程目标 本章支撑课程目标 2(“通过实验深入理解,能够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 的移动通信工程问题进行问题识别,确定任务需求,获取关键参数和核心环节”) 第五章 组网技术 1. 教学内容 (1)概述 (2)多址技术 (3)区域覆盖和信道配置 (4)网络结构 (5)信令 (6)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 2. 基本要求 (1)理解:区域覆盖和信道配置,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 (2)掌握:多址技术,网络结构,信令系统。 3. 支撑的课程目标 本章支撑课程目标 2(“通过实验深入理解,能够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 的移动通信工程问题进行问题识别,确定任务需求,获取关键参数和核心环节”) 第六章 GSM及其增强移动通信系统 1. 教学内容 (1) GSM 系统的业务及其特征 (2)GSM 系统的结构 (3)GSM 系统的信道 (4) GSM 的无线数字传输 (5) GSM 的信令协议 (6)接续和移动性管理 (7)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2. 基本要求 (1)了解:三种 TDMA 蜂窝系统分析比较。 (2)理解:GSM 系统总体。 (3)掌握:GSM 系统的无线接口,控制与管理。 3. 支撑的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