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简表 古汉语字典解释 高中教材中用法举例 而er 1.连词 ①<名>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① 日,作其鳞之~。”②<代>通“尔”你,你的。《记王六跪而二螯。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 ③<动>通“如”。好像《察今》:“军惊~坏都舍。④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 《捕蛇者说》:“黑质~白章。”2表相承关系。《扁鹊|或不译。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例 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还走。”《石钟山记》:“余②:图穷而匕首见 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3表示递进关系。《劝(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 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已。”《赤壁之战》“此为蓝,而青于蓝 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力众寡又不可论”4表(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 转折关系。《骰之战》:“吾见师出,~不见其入也。意,瞻予马首可也 《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靡之者甚多。”5表修饰(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①: 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捕蛇者说》:“吾吾尝终日而思矣。例②:吾恂恂而起。例③徐而察之 恂恂~起。”6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 攻赵,旦暮且下,~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先击之。”《冯婉贞》:“诸君~有意,瞻余马首可也。”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7表因果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 王~负赵。”《赤壁之战》“表恶其能~不能用也。”8.|职,则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祭妹文》: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如 今~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⑤<助表感“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 叹语气,相当于“啊”“吧”。《论语·子罕》:“岂不尔了”。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己 思,室是远~。”《论语·微子》:“已~!已~!今之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 从政者殆~!”⑥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口技》:“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俄~,百千人大呼。”《醉翁亭记》:“已~,夕阳在 山,人影散乱。” 1.疑问代词 0<代>1.什么。《触龙说赵太后》:“一旦山陵崩,长安(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 君~以自托于赵。”2哪里。《齐桓晋文之事》:“~由“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例①:何者? 知吾可也。”《赤壁之战》:“豫州今欲~至?”3为什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 么。《过秦论》:“为天下笑者,~也?”4怎么。《邹者之为,何哉? 忌讽齐王纳谏》:“徐公~能及君也?”5哪:哪个。(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 《诗经,隰桑》:“中心藏之,~日忘之”《商君书·更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例 法》:“前世不同教,~古之法?<副多么。《汉书冻豫州今欲何至?例②:大王来何操? 方朔传》:“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无礼也。”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①:然则何时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简表 古汉语字典解释 高中教材中用法举例 1.而 ér ①<名>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 日,作其鏻之~。”②<代>通“尔”你,你的。《记王 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③<动>通“如”。好像《察今》:“军惊~坏都舍。”④ <连>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 《捕蛇者说》:“黑质~白章。”2.表相承关系。《扁鹊 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还走。”《石钟山记》:“余 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3.表示递进关系。《劝 学》:“君子愽学~日参省乎已。”《赤壁之战》:“此为 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力众寡又不可论。”4.表 转折关系。《殽之战》:“吾见师出,~不见其入也。” 《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靡之者甚多。”⒌表修饰 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捕蛇者说》:“吾 恂恂~起。”⒍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 攻赵,旦暮且下,~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 先击之。”《冯婉贞》:“诸君~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⒎表因果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 王~负赵。”《赤壁之战》:“表恶其能~不能用也。”⒏ 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祭妹文》: “今~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⑤<助>表感 叹语气,相当于“啊”“吧”。《论语·子罕》:“岂不尔 思,室是远~。”《论语·微子》:“已~!已~!今之 从政者殆~!”⑥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口技》: “俄~,百千人大呼。”《醉翁亭记》:“已~,夕阳在 山,人影散乱。” 一、而 ér 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①:蟹 六跪而二螯。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 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 或不译。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例 ②: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 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①: 吾尝终日而思矣。例②:吾恂恂而起。例③徐而察之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 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 职,则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如: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 了”。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 “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2.何 hé ①<代>⒈什么。《触龙说赵太后》:“一旦山陵崩,长安 君~以自托于赵。”⒉哪里。《齐桓晋文之事》:“~由 知吾可也。”《赤壁之战》:“豫州今欲~至?”⒊为什 么。《过秦论》:“为天下笑者,~也?”⒋怎么。《邹 忌讽齐王纳谏》:“徐公~能及君也?”⒌哪;哪个。 《诗经·隰桑》:“中心藏之,~日忘之”《商君书·更 法》:“前世不同教,~古之法?”②<副>多么。《汉书·东 方朔传》:“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无礼也。” 二、何 hé 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 “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例①: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 者之为,何哉?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 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例①: 豫州今欲何至? 例②:大王来何操?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①:然则何时
而乐耶?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动>通“呵”,呵问。《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 么”。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例 办通“荷”,扛,背。《诗经·曹风·候人“彼候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 怎么这样”。例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 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 “凭什么”等。例: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又:何以战 、乎h 1.语气助词。 ①x介>相当于“于∵1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号“呢∵例0:儿寒乎? 在”、“由”等。《赤壁赋》:“相与枕藉~舟中。”《师欲食乎?例②: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说》:“生~吾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例①:王之好乐甚 “浴~沂,风~舞雩。”2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则齐国其庶几乎。例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对”、“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异~(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 子者之撰。”《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 技矣。”3介绍依凭的条件。《庖丁解牛》:“~天理,(4)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例:呜呼! 批大邵。”4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劝学》:“君子博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学而日参~己。”《捕蛇者说》:“吾尝疑~是。②<助>(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例 语气词。1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唐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不辱使命》:“大王尝闻布衣之怒~?”《鸿门宴》:“壮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例①:生乎(在吾前,其 土,能复饮~?”2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闻道也亦先乎(比厝。例②:吾尝疑乎(于是。例③ “呢”。《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陈|叫嚣乎东西 涉世家》:“王候将相另有种~?”3用在句末,表示推3.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 测,相当于“吧”。《骰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无乃不可~?”《庄暴见孟子》:“则齐国其庶几~?”4. 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冯谖客孟尝君》: “长铗归来~!出无车。”5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 当于“啊”、“呀”。《归去来兮辞》:“已矣~!寓形宇 内复几时”《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6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召公谏厉王弭谤》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兴。”《始得西山宴游记》: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始。”③<词缀>用于 形容词、叠音词后面。《庖丁解牛》:“恢恢~其于游刃 有余矣。”《赤壁赋》:“浩浩~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
hē <动>通“呵”,呵问。《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 而谁~。” hè <动>通“荷”,扛,背。《诗经·曹风·候人》:“彼候 人兮,~戈~祋。” 而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 么”、“怎么”。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例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 么”、“怎么这样”。例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 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樊哙日:“今日之事 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 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 “凭什么”等。例: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又:何以战? 3.乎 hū ①<介>相当于“于”。⒈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 “在”、“由”等。《赤壁赋》:“相与枕藉~舟中。”《师 说》:“生~吾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浴~沂,风~舞雩。”⒉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 “对”、“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异~ 三子者之撰。”《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 技矣。”⒊介绍依凭的条件。《庖丁解牛》:“~天理, 批大郤。”⒋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劝学》:“君子博 学而日参~己。”《捕蛇者说》:“吾尝疑~是。”②<助> 语气词。⒈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唐睢 不辱使命》:“大王尝闻布衣之怒~?”《鸿门宴》:“壮 士,能复饮~?”⒉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 “呢”。《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陈 涉世家》:“王候将相另有种~?”⒊用在句末,表示推 测,相当于“吧”。《殽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无乃不可~?”《庄暴见孟子》:“则齐国其庶几~?”⒋ 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冯谖客孟尝君》: “长铗归来~﹗出无车。”⒌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 当于“啊”、“呀”。《归去来兮辞》:“已矣~﹗寓形宇 内复几时”《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召公谏厉王弭谤》: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兴。”《始得西山宴游记》: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始。”③<词缀>用于 形容词、叠音词后面。《庖丁解牛》:“恢恢~其于游刃 有余矣。”《赤壁赋》:“浩浩~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 三、乎 hū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①:儿寒乎? 欲食乎? 例②: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例①:王之好乐甚, 则齐国其庶几乎。例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 乎? (4)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例:呜呼! 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例①:生乎(在)吾前,其 闻道也亦先乎(比)吾。例②:吾尝疑乎(于)是。例③: 叫嚣乎东西。 3.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
止。”《五人墓碑记》:“故今之墓中全~为五人也。” 四、乃nai 1.副词。 ①<代>你(的;你们的《示儿》:“家祭无忘告~翁。”(1)表示顺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例:刿曰 ②<代>这:这样。《齐桓晋文之事》:“夫我~行之,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而求之,不得吾心。”③<动>表判断,是。《赤壁之战》:(2)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竞(然)”、“反而”“才” 若事之不济,此~天也。”④<副>竟然:却。《桃花等。例①:今君乃亡赵走燕。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 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⑤<副才。《祭十及 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能衔哀致诚。”<副>(3)表示限制或条件,可译为“才”“仅”等。例① 仅仅:;只。《垓下之战》:“至东城,~有二十八骑。”臣乃敢上璧。例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⑦<副>又。《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中《经(4)表示出乎意外,可译为“竟然”。例:问今是何世 首》之会。”⑧<副>甚至。《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乃不知有汉。 以千数。”⑨<连>于是;就。《岳阳楼记》:“~重修岳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阳楼,增其旧制。” 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①:王师北定 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例②:与尔三矢,尔其无 忘乃父之志。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等。例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例②:当立者乃公 扶苏 4.“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而且”、“可是”、“却 “于是”等。例①:非独聂政能,乃其姊者烈女也。 例②: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子都,美男子:狂且,狂 行愚拙之人)。例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 五、其q1 1.代词 ①<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的”“它的”(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 “他们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筋骨。”《<论语>十则》: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余不足观也已。(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 《师说》:“郯子之徒,~贤为及孔子。”②<代>第三人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 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子鱼论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例 战》:“及~未既济也,请击之。”《卖油翁》:“见~发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例②:其闻 矢十中八九。”《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无罪而就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 死地,则牛羊何择焉?”③<代>第一人称代词,相当可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于“我”、“我的”。《游褒禅记》:“余亦悔~随之而不(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 得极夫游之乐也。”《赤壁之战》:“品~名位,犹不失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例①:今肃迎操,操当 下曹从事。”【又】自己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例② 华侍坐》:“亦各言~志也。”④<代>第二人称代词。相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当于“你的”、“你们的”《触龙说赵太后》:“故以为~(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 爱不若燕后。”《资治通鉴》:“坚默然良久,曰:‘诸君个”、“那些”、“那里”。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止。”《五人墓碑记》:“故今之墓中全~为五人也。” 4.乃 nǎi ①<代>你(的);你们(的)。《示儿》:“家祭无忘告~翁。” ②<代>这;这样。《齐桓晋文之事》:“夫我~行之,反 而求之,不得吾心。”③<动>表判断,是。《赤壁之战》: “若事之不济,此~天也。”④<副>竟然;却。《桃花 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⑤<副>才。《祭十 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能衔哀致诚。”⑥<副> 仅仅;只。《垓下之战》:“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⑦<副>又。《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中《经 首》之会。”⑧<副>甚至。《赤壁之战》:“蒙冲斗舰~ 以千数。”⑨<连>于是;就。《岳阳楼记》:“~重修岳 阳楼,增其旧制。” 四、乃 nǎi 1.副词。 (1)表示顺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例: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2)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 等。例①:今君乃亡赵走燕。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 及。 (3)表示限制或条件,可译为“才”、“仅”等。例①: 臣乃敢上璧。例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4)表示出乎意外,可译为“竟然”。例: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①:王师北定 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例②:与尔三矢,尔其无 忘乃父之志。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等。例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例②:当立者乃公子 扶苏。 4.“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而且”、“可是”、“却”、 “于是”等。例①:非独聂政能,乃其姊者烈女也。 例②: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子都,美男子;狂且,狂 行愚拙之人)。例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 而去。 5.其 qí ①<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的”、“它的”、 “他们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筯骨。”《<论语>十则》: “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余不足观也已。” 《师说》:“郯子之徒,~贤为及孔子。”②<代>第三人 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子鱼论 战》:“及~未既济也,请击之。”《卖油翁》:“见~发 矢十中八九。”《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无罪而就 死地,则牛羊何择焉?”③<代>第一人称代词,相当 于“我”、“我的”。《游褒禅记》:“余亦悔~随之而不 得极夫游之乐也。”《赤壁之战》:“品~名位,犹不失 下曹从事。”【又】自己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 华侍坐》:“亦各言~志也。”④<代>第二人称代词。相 当于“你的”、“你们的”。《触龙说赵太后》:“故以为~ 爱不若燕后。”《资治通鉴》:“坚默然良久,曰:‘诸君 五、其 qí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 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 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例 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例②:其闻 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 可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 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例①:今肃迎操,操当 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例②: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 个”、“那些”、“那里”。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各言~志。”⑥<代>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 《孙膑减灶》:“读~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捕蛇|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者说》:“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游黄山记》:“~2.副词。 松犹有曲挺纵横者。"【又】那样。《冯婉贞》:“吾村十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 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何能胜?”⑥<代>指示祈使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 相当于“其中”“当中·《论语>十则》:“多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 择~善者而从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去。例①: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大概。)例② 贫,~一富。”《石钟山记》:“于乱石间择~一二扣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例③:汝其勿悲(表 之。”⑦<副>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师说》:婉商,可要。)例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定。)例⑤: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 乎?”《祭十二郎文》:“~信然邪?~梦邪?~传之非3.连词 其真邪?(最后一个“其”为助词,无意义。)”⑧<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 副>难道,岂。表示反诘、反问。《马说》:“~真无马果”:或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例①:其业 邪?”《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有不精,德有不成者。(表假设。)例②:其若是,孰能 悔矣,~孰能讥之乎?”⑨<副>还是。表示委婉地商御之?(表假设。)例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 量。《骰之战》:“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选择或反诘:难道。) 《烛之武退秦师》:“吾~还也。”《唐雎不辱使命》:“安 陵君~许寡人!”⑩<副>可要。表示期望。《伶官传序》 尔~无忘乃父志!”0<连>如果:假如。表示假设 《齐桓晋文之事》:“~若是,孰能御之?”《狱中杂记》 “~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 犹不死。”<助>无实义,起调节节奏、舒缓语气等 作用。《涉江》:“霰雪纷~无垠兮,云霏霏~承宇。” 《答李翊书》:“俨乎~若思,茫乎~若迷。” ①<助>用于句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 夜未央。”②用于人名。汉代有“郦食(y1)其”、“审 食(y1)其”。 1.连词 ①<副>将要:将近。《游褒禅山记》:“不出,火~尽。”(1)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例①:彼所将中国人不 ②<副>暂且:;姑且。《梦游天姥吟留别》:“~放白鹿青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例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 崖间。”③<副>尚:尚且。《鸿门宴》:“臣死~不避,者,长江也。例③:河水清且涟漪。例④:犹且从师 卮酒安足辞?”④<连>又:一边……一边。表示并列而问焉。(尚且) 关系。《伐檀》:“河水清~涟漪。”《中山狼传》:“先生(2)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例:穷且益坚,不坠 仓卒以手搏之,~搏~却。”⑥<连>而且:况且:并且。青云之志 表示递进关系。《烛之武退秦师》:“~君尝为晋君赐(3)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例① 矣。”《赤壁之战》:“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人,~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例②:古之圣人,…犹且 久已疲矣。”⑥<连>即使:即或。表示假设关系、让步从师而问焉 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2.副词 乎?”⑦<连>或者:还是。表示选择关系。《史记·李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例① 将军列传》:“岂吾相不当侯也?~固命也 不出,火且尽。例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例 妾 ③且暂还家去
各言~志。’”⑤<代>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 《孙膑减灶》:“读~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捕蛇 者说》:“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游黄山记》:“~ 松犹有曲挺纵横者。”【又】那样。《冯婉贞》:“吾村十 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何能胜?”⑥<代>指示 代词,相当于“其中”,“当中”。《<论语>十则》:“多 闻,择~善者而从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一贫,~一富。”《石钟山记》:“于乱石间择~一二扣 之。”⑦<副>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师说》: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 乎?”《祭十二郎文》:“~信然邪?~梦邪?~传之非 其真邪?(最后一个“其”为助词,无意义。)”⑧< 副>难道,岂。表示反诘、反问。《马说》:“~真无马 邪?”《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 悔矣,~孰能讥之乎?”⑨<副>还是。表示委婉地商 量。《殽之战》:“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吾~还也。”《唐雎不辱使命》:“安 陵君~许寡人!”⑩<副>可要。表示期望。《伶官传序》: “尔~无忘乃父志!”⑾<连>如果;假如。表示假设。 《齐桓晋文之事》:“~若是,孰能御之?”《狱中杂记》: “~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 犹不死。’”⑿<助>无实义,起调节节奏、舒缓语气等 作用。《涉江》:“霰雪纷~无垠兮,云霏霏~承宇。” 《答李翊书》:“俨乎~若思,茫乎~若迷。” jī ①<助>用于句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 夜未央。”②用于人名。汉代有“郦食(yǐ)其”、“审 食(yǐ)其”。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 祈使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 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 去。例①: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大概。) 例②: 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例③:汝其勿悲!(表 婉商,可要。) 例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一 定。) 例⑤: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 3.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 果”;或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例①:其业 有不精,德有不成者。(表假设。)例②:其若是,孰能 御之? (表假设。) 例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 选择或反诘:难道。) 6.且 qiě ①<副>将要;将近。《游褒禅山记》:“不出,火~尽。” ②<副>暂且;姑且。《梦游天姥吟留别》:“~放白鹿青 崖间。”③<副>尚;尚且。《鸿门宴》:“臣死~不避, 卮酒安足辞?”④<连>又;一边……一边。表示并列 关系。《伐檀》:“河水清~涟漪。”《中山狼传》:“先生 仓卒以手搏之,~搏~却。”⑤<连>而且;况且;并且。 表示递进关系。《烛之武退秦师》:“~君尝为晋君赐 矣。”《赤壁之战》:“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人,~ 久已疲矣。”⑥<连>即使;即或。表示假设关系、让步 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 乎?”⑦<连>或者;还是。表示选择关系。《史记·李 将军列传》:“岂吾相不当侯也?~固命也?。” 妾 qiè 六、且 qiě 1.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例①:彼所将中国人不 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例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 者,长江也。例③:河水清且涟漪。例④:犹且从师 而问焉。(尚且) (2)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例:穷且益坚,不坠 青云之志。 (3)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例①: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例②:古之圣人,……犹且 从师而问焉。 2.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例①: 不出,火且尽。例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例 ③且暂还家去
①<名>旧社会男子在正妻之外的配偶。《邹忌讽齐王纳 谏》:“臣之妻私臣,臣之~畏臣。”②<名>古代妇女对 自己的谦称。《孔雀东南飞》:“~不堪驱使,徒留无所 【妾媵】古代诸侯贵族女子出嫁,从嫁的妹妹或姪女 称媵,后通称侍妾为妾媵。 7.若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 ①<动>像。《赤壁之战》:“众士慕仰,~水之归海。”的”。例①:若毒之乎你例②:更若役,复若赋… ②动>及:比得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不一君(你的) 之美也。”③<代>你:你们你(们的。《鸿门宴》:“~(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①:南 入前为寿。”《捕蛇者说》:“更~役,复~赋。”④<代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这样的:这。《齐桓晋文之事》“以~所为,求~所欲,2.连词。 犹缘木而求鱼也。⑤<连>至于。《齐桓晋文之事》:“~()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若能 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⑥<连>假如:如果。《般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之战》:“~潜师以来,国可得也。”⑦<连>或:或者。(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以万人若一 《汉书·食货志》:“时有军役~水早,民不困乏。”⑧郡降者,封万户 <副>好像:似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有2.复音虚词 光。”⑨<词缀>用于形容词后,表示“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 也可不译出。《诗经·氓》:“桑之未落, 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① 若夫霪雨霏霏。例②:至若春和景明。 八、所su0 1助词。 ①<名>处所;地方。《硕鼠》:“乐士乐土,爱得我~(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②<名>合理的结果:应有的归宿。《原君》:“今也天下“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 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也。的事物”“……的情况”等。例①:于众人广坐之中, ③代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例②:故余虽愚,卒获 …的地方”、…的人”“…的事物”等。《师有所闻。例③: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说》:“道之~存,师之~存也。”④<助>与“为”相呼(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 应,构成“为……所……”的被动句式。《鸿门宴》:起定语的作用。例: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不者,若属皆且为~虏。”《六国论》:“而为秦人积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 威之~劫”⑤<数>表示不确定的数目。《西门豹治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①:贾家庄几为巡徼 从弟子女十人~,皆衣缯单衣。”⑥<量>处:座。用所陵迫死。例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于建筑物等。《魏书·尔朱荣传》:“秀容界有池三~,|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 在高山之上。” 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 【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段和目的。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 于“用来…的(手段、方法、东西等)”。表示原因,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凭借。) 九、为wei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①<动>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之,则可译为“向”“对”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难者亦易矣。”②<动>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人道也 历中,有布衣毕昇,又~活板.”③动作为;当作。(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公输》:“子墨子解带~城,以牒~械。”④<动>成为:|例①: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例②:公为我」
①<名>旧社会男子在正妻之外的配偶。《邹忌讽齐王纳 谏》:“臣之妻私臣,臣之~畏臣。”②<名>古代妇女对 自己的谦称。《孔雀东南飞》:“~不堪驱使,徒留无所 施。” 【妾媵】古代诸侯贵族女子出嫁,从嫁的妹妹或姪女 称媵,后通称侍妾为妾媵。 7.若 ruò ①<动>像。《赤壁之战》:“众士慕仰,~水之归海。” ②<动>及;比得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不~君 之美也。”③<代>你;你们;你(们)的。《鸿门宴》:“~ 入前为寿。”《捕蛇者说》:“更~役,复~赋。”④<代> 这样的;这。《齐桓晋文之事》:“以~所为,求~所欲, 犹缘木而求鱼也。”⑤<连>至于。《齐桓晋文之事》:“~ 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⑥<连>假如;如果。《殽 之战》:“~潜师以来,国可得也。”⑦<连>或;或者。 《汉书·食货志》:“时有军役~水旱,民不困乏。”⑧ <副>好像;似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有 光。”⑨<词缀>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 也可不译出。《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 七、若 ruò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 的”。例①:若毒之乎?(你)例②:更若役,复若赋…… (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①:南 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若能 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以万人若一 郡降者,封万户。 2.复音虚词。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 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①: 若夫霪雨霏霏。例②:至若春和景明。 8.所 suǒ ①<名>处所;地方。《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 ②<名>合理的结果;应有的归宿。《原君》:“今也天下 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也。” ③<代>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 “……的地方”、“……的人”、“……的事物”等。《师 说》:“道之~存,师之~存也。”④<助>与“为”相呼 应,构成“为……所……”的被动句式。《鸿门宴》: “不者,若属皆且为~虏。”《六国论》:“而为秦人积 威之~劫”⑤<数>表示不确定的数目。《西门豹治邺》: “从弟子女十人~,皆衣缯单衣。”⑥<量>处;座。用 于建筑物等。《魏书·尔朱荣传》:“秀容界有池三~, 在高山之上。” 【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 于“用来……的(手段、方法、东西等)”。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八、所 suǒ 1.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 的事物”、“……的情况”等。例①:于众人广坐之中, 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例②:故余虽愚,卒获 有所闻。例③: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 起定语的作用。例: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 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①:贾家庄几为巡徼 所陵迫死。例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 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 段和目的。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 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示原因。)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凭借。) 9.为 wéi ①<动>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之,则 难者亦易矣。”②<动>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 历中,有布衣毕昇,又~活板。”③<动>作为;当作。 《公输》:“子墨子解带~城,以牒~械。”④<动>成为; 九、为 wèi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人道也。” (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①: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例②:公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