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沫考 课件省:林
炉中煤 郭沫若 课件制作者:林耕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人。幼年受家塾教育,1905 年考入嘉定县高等小学,1913年中学毕业,次年 赴日留学,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先后 接触过素戈尔、歌德、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并深受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1921年出版新 诗集《女神》,为中国新诗开了一代浪漫主义诗 风;同年6月,与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伯 奇等在日本东京创立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 五四运动后,又创作《星空》《瓶》《前茅》等 诗集,还写了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人。幼年受家塾教育,1905 年考入嘉定县高等小学,1913年中学毕业,次年 赴日留学,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先后 接触过泰戈尔、歌德、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并深受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1921年出版新 诗集《女神》,为中国新诗开了一代浪漫主义诗 风;同年6月,与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伯 奇等在日本东京创立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 五四运动后,又创作《星空》《瓶》《前茅》等 诗集,还写了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
1924年以后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提倡革命文学。 1926年出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同时参加北伐 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政治副主任。1927年3月写了讨蒋 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北伐革命失败后,他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同年8 月加入中国共产常,后到上海从事革命文字学的研究 工作,并创作诗集《恢复》。1928年旅居日本,开始 了对中国古代史和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 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居日时积极支持 留日青年学生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1937年 抗战爆发,他毅然回到祖国,积极为中华民旅的生死 生存亡奔走呼号,组织和团结国统区的进步文化人士, 主编《救亡日报》,出任军委政治部第三第三厅厅长 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1924年以后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提倡革命文学。 1926年出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同时参加北伐 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政治副主任。1927年3月写了讨蒋 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北伐革命失败后,他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同年8 月加入中国共产常,后到上海从事革命文字学的研究 工作,并创作诗集《恢复》。1928年旅居日本,开始 了对中国古代史和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 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居日时积极支持 留日青年学生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1937年 抗战爆发,他毅然回到祖国,积极为中华民旅的生死 生存亡奔走呼号,组织和团结国统区的进步文化人士, 主编《救亡日报》,出任军委政治部第三第三厅厅长 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献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战文艺运动。这时期,创作了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六部大型历史剧和诗 歌《战声集》等。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总结 历史上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1945年应邀访 问苏联,写下《访苏纪行》。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和香 港领导文化界同蒋介石的法西斯专制统治和发动内战的 阴谋进行斗争。这时期写了回忆录《洪波曲》。1948年 到达解放区。1949年7月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 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 术大学校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在中 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代表大会上,均被先为中央 委员;在一至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均被选为常务 委员会长;曾任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
献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战文艺运动。这时期,创作了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六部大型历史剧和诗 歌《战声集》等。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总结 历史上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1945年应邀访 问苏联,写下《访苏纪行》。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和香 港领导文化界同蒋介石的法西斯专制统治和发动内战的 阴谋进行斗争。这时期写了回忆录《洪波曲》。1948年 到达解放区。1949年7月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 表大会上被选 为全国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 术大学校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在中 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代表大会上,均被先为中央 委员;在一至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均被选为常务 委员会长;曾任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
解放后的著作有: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 《潮汐集》《长春集》《东风集》等;历史剧《蔡 文姬》《武则天》;论著《奴隶制时代》《李白与 杜甫》等。1978年6月12日病逝前夕,他还在全国文 联扩大会议具备了书面发言《衷心的祝愿》,热烈 欢呼我国科学和文艺的春天的到来。郭沫若一生著 述极多,重要的均收入1957年至1963年由人民文学 出版社出版的《沫若文集》十七卷中;1982年人民 文学出版社开始出版《郭沫若全集》
解放后的著作有: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 《潮汐集》《长春集》《东风集》等;历史剧《蔡 文姬》《武则天》;论著《奴隶制时代》《李白与 杜甫》等。1978年6月12日病逝前夕,他还在全国文 联扩大会议具备了书面发言《衷心的祝愿》,热烈 欢呼我国科学和文艺的春天的到来。郭沫若一生著 述极多,重要的均收入1957年至1963年由人民文学 出版社出版的《沫若文集》十七卷中;1982年人民 文学出版社开始出版《郭沫若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