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臭氧可将某些难以氧化的单质和化合物氧化: 2 Ag + 2 O3 Ag2O2 + 2 O2 ● 臭氧能将 I -迅速而定量地氧化至 I2: O3 + 2I - + H2O I2 + O2 + 2OH- ● 处理电镀工业含 CN- 废液: O3 + CN- OCN- + O2 CO2 + N2 + O2 ● 金在 O3作用下可以迅速溶解于 HCl: 2 Au + 3 O3 + 8 HCl 2 H[AuCl4] + 3 O2 + 3 H2O O3
● 臭氧可将某些难以氧化的单质和化合物氧化: 2 Ag + 2 O3 Ag2O2 + 2 O2 ● 臭氧能将 I -迅速而定量地氧化至 I2: O3 + 2I - + H2O I2 + O2 + 2OH- ● 处理电镀工业含 CN- 废液: O3 + CN- OCN- + O2 CO2 + N2 + O2 ● 金在 O3作用下可以迅速溶解于 HCl: 2 Au + 3 O3 + 8 HCl 2 H[AuCl4] + 3 O2 + 3 H2O O3
平流层15~35 km的区域形成厚约20 km的臭氧层,臭 氧是经由太阳的紫外辐射引发的两步反应形成的。臭氧层 作为屏障挡住了太阳的强紫外辐射,使地面生物免受伤害, 人们将其称之为人类的“生命之伞” 。 氯氟烃是导致臭氧层遭破坏的元凶。平流层中的氟里 昂分子受紫外光照射, 首先产生非常活泼的氯原子, 经链反 应每个Cl原子可以分解105个O3分子! 臭氧层破坏产生的危害极大。紫外线的大量辐射会造 成白内障和皮肤癌患者增加、免疫系统失调、农作物减产, 还会影响海洋浮游植物的生成,从而破坏海洋食物链
平流层15~35 km的区域形成厚约20 km的臭氧层,臭 氧是经由太阳的紫外辐射引发的两步反应形成的。臭氧层 作为屏障挡住了太阳的强紫外辐射,使地面生物免受伤害, 人们将其称之为人类的“生命之伞” 。 氯氟烃是导致臭氧层遭破坏的元凶。平流层中的氟里 昂分子受紫外光照射, 首先产生非常活泼的氯原子, 经链反 应每个Cl原子可以分解105个O3分子! 臭氧层破坏产生的危害极大。紫外线的大量辐射会造 成白内障和皮肤癌患者增加、免疫系统失调、农作物减产, 还会影响海洋浮游植物的生成,从而破坏海洋食物链
彭塔阿雷纳斯上空的彩虹,在这 样美好的天气人们同样要小心防护自 己。 臭氧空洞变化图, 红 色和蓝色区为空洞, 左为2001年9月图,右 为2002年9月形势
彭塔阿雷纳斯上空的彩虹,在这 样美好的天气人们同样要小心防护自 己。 臭氧空洞变化图, 红 色和蓝色区为空洞, 左为2001年9月图,右 为2002年9月形势
14.3 硫 Sulfur 14.3.1 存在、提取和用途 Occurrence, abstraction and applications 14.3.2 硫的负氧化态二元化合物 Negative oxidation state binary sulfide 14.3.3 硫的正氧化态二元化合物Positive oxidation state binary sulfide 14.3.4 硫的其他正氧化态化合物 Other positive oxidation state binary sulfide
14.3 硫 Sulfur 14.3.1 存在、提取和用途 Occurrence, abstraction and applications 14.3.2 硫的负氧化态二元化合物 Negative oxidation state binary sulfide 14.3.3 硫的正氧化态二元化合物Positive oxidation state binary sulfide 14.3.4 硫的其他正氧化态化合物 Other positive oxidation state binary sulfide
重要的化合态有FeS2(黄铁矿)有 色金属硫化矿、CaSO4·2H2O (石膏)和 Na2SO4·10 H2O (芒硝)等。 14.3.1 存在、提取和用途 天然硫矿床 单质形态的硫出现在火山喷发形成 的沉积中: 火山喷发过程中, 地下硫化物 与高温水蒸气作用生成H2S,H2S再与 SO2或O2反应生成单质硫: 2 H2S(g) + SO2(g) 3 S(s) + 2 H2O(g) 2 H2S(g) + O2(g) 2 S(s) + 2 H2O(g) 火山爆发
重要的化合态有FeS2(黄铁矿)有 色金属硫化矿、CaSO4·2H2O (石膏)和 Na2SO4·10 H2O (芒硝)等。 14.3.1 存在、提取和用途 天然硫矿床 单质形态的硫出现在火山喷发形成 的沉积中: 火山喷发过程中, 地下硫化物 与高温水蒸气作用生成H2S,H2S再与 SO2或O2反应生成单质硫: 2 H2S(g) + SO2(g) 3 S(s) + 2 H2O(g) 2 H2S(g) + O2(g) 2 S(s) + 2 H2O(g) 火山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