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LS+02-→2H0+2S 2S+302+2H0-→2HS04 硫化作用产生的硫酸与土壤中的盐基物质作用,形成硫酸盐,硫酸盐是植物可吸收的养 分。硫酸还可增加土壤中矿质养分的溶解度,提高其有效性。 细菌在无氧条件下,以S0,作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产生S或LS的硫酸盐还原过程 称反硫化作用。硫化氢对根系有毒害作用,能造成根系腐烂。因此,应排除土壤多余水分, 改善土壤通气条件,抑制反硫化作用进行。 (二)腐殖化 腐殖化指有机质被分解后再合成新的较稳定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并使有机质和养分保 蓄起来的过程。一般认为腐殖质的形成要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微生物将动植物残体转化为腐殖质的组分,如芳香族化合物(多元酚)和含 氮的化合物(氨基酸和多肽): 第二阶段: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各组分通过缩合作用合成腐殖质的过程。在第二阶段中, 微生物分泌的酚氧化酶,将多元酚氧化为醌,醌与其它含氮化合物合成腐殖质。即1)多元 酚氧化为醌:2)醌和氨基酸或肽缩合。 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激发作用: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 激发作用。激发效应可正可负。 矿质化和腐殖化两个过程互相联系,随条件改变相互转化,矿化的中间产物是形成腐殖 质的原料,腐殖化过程的产物,再经矿化分解释放出养分,通常需调控两者的速度,使其能 供应作物生长的养分同时又使有机质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二、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微生物是有机质转化的主要驱动力,凡是能够影响微生物活动及其生理作用的因素都会 影响有机质的转化。 (一)植物残体特性 1、物理状态新鲜程度、破碎程度和紧实程度
26 2H2S+O2-→2H2O+2S 2S+3O2+2H2O-→2H2SO4 硫化作用产生的硫酸与土壤中的盐基物质作用,形成硫酸盐,硫酸盐是植物可吸收的养 分。硫酸还可增加土壤中矿质养分的溶解度,提高其有效性。 细菌在无氧条件下,以 SO4 2-作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产生 S 或 H2S 的硫酸盐还原过程, 称反硫化作用。硫化氢对根系有毒害作用,能造成根系腐烂。因此,应排除土壤多余水分, 改善土壤通气条件,抑制反硫化作用进行。 (二)腐殖化 腐殖化指有机质被分解后再合成新的较稳定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并使有机质和养分保 蓄起来的过程。一般认为腐殖质的形成要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微生物将动植物残体转化为腐殖质的组分,如芳香族化合物(多元酚)和含 氮的化合物(氨基酸和多肽); 第二阶段: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各组分通过缩合作用合成腐殖质的过程。在第二阶段中, 微生物分泌的酚氧化酶,将多元酚氧化为醌,醌与其它含氮化合物合成腐殖质。即 1)多元 酚氧化为醌;2)醌和氨基酸或肽缩合。 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激发作用: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 激发作用。激发效应可正可负。 矿质化和腐殖化两个过程互相联系,随条件改变相互转化,矿化的中间产物是形成腐殖 质的原料,腐殖化过程的产物,再经矿化分解释放出养分,通常需调控两者的速度,使其能 供应作物生长的养分同时又使有机质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二、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微生物是有机质转化的主要驱动力,凡是能够影响微生物活动及其生理作用的因素都会 影响有机质的转化。 (一)植物残体特性 1、物理状态 新鲜程度、破碎程度和紧实程度
2、C/N碳氨比不仅影响有机残体分解速度,还影响土壤有效氮的供应,通常以25:1或 30:1较为合适。因为微生物生物体合成需要5份C和1份N,同时需要消耗20份C作为能源, 故C/N<25:1时,微生物活动最旺盛,分解有机质速度较快,释放出大量N素,相反C/N >25:1时,N相对不足,会出现微生物与植物共同争夺士襄中的有效N。 3、化合物组成含易分解有机化合物多的比含难分解化合物多的易分解,如含蛋白质多的比 含木质素多的易分解。 (二)水分、通气性 最适湿度:土壤持水量的50%一80%:低洼、积水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通气不良利于有机质累积。 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作用可进行较快而彻底,有机物质-一>C0,和H,0, 而N、P、S等则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 在嫌气条件下,好氧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分解作用进行得既慢又不彻底,同时往往 还产生有机酸、乙醇等中间产物。在极端嫌气的情况下,还产生CH、H等还原物质,其中的 养料和能量释放很少,对植物生长不利。 (三)温度 在0~35℃范围内,有机质的分解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土壤微生物活动的最适宜温度大 约为25-35℃。 (四)土壤特性 1、质地粘粒含量越高,有机质含量也越高。有机质与粘粒结合免受微生物破坏。 2、pH值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性而影响有机质的分解。各种微生物都有其最适pH范围,多 数细菌的最适H为6.5~7.5,真菌为3~6、,放线菌为略偏向碱性。由于细菌数目最多, 所以p6.5~7.5较适宜,过酸过碱对一般的微生物均不大适宜 第三节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性质
27 2、C/N 碳氮比不仅影响有机残体分解速度,还影响土壤有效氮的供应,通常以 25:1 或 30:1 较为合适。因为微生物生物体合成需要 5 份 C 和1份 N,同时需要消耗 20 份 C 作为能源, 故 C/N<25:1 时,微生物活动最旺盛,分解有机质速度较快,释放出大量 N 素,相反 C/N >25:1 时,N相对不足,会出现微生物与植物共同争夺土壤中的有效 N。 3、化合物组成 含易分解有机化合物多的比含难分解化合物多的易分解,如含蛋白质多的比 含木质素多的易分解。 (二)水分、通气性 最适湿度:土壤持水量的 50%~80%; 低洼、积水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通气不良利于有机质累积。 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作用可进行较快而彻底,有机物质->CO2和 H2O, 而 N、P、S 等则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 在嫌气条件下,好氧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分解作用进行得既慢又不彻底,同时往往 还产生有机酸、乙醇等中间产物。在极端嫌气的情况下,还产生 CH4、H2等还原物质,其中的 养料和能量释放很少,对植物生长不利。 (三)温度 在 0~35℃范围内,有机质的分解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土壤微生物活动的最适宜温度大 约为 25-35℃。 (四)土壤特性 1、质地 粘粒含量越高,有机质含量也越高。有机质与粘粒结合免受微生物破坏。 2、pH 值 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性而影响有机质的分解。各种微生物都有其最适 pH 范围,多 数细菌的最适 pH 为 6.5~7.5,真菌为 3~6、,放线菌为略偏向碱性。由于细菌数目最多, 所以 pH6.5~7.5 较适宜,过酸过碱对一般的微生物均不大适宜 第三节 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性质
腐殖质是一类以芳香化合物或其聚合物为核心,复合其他有机物的有机复合体,是组成 和结构都很复杂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非常稳定难溶于水。腐殖质非常稳定对维持土壤有机 质水平,减少氮素等其他养分移动、损失是十分重要的。 一、土裹腐殖质的形成 土壤腐殖化作用是一系列极端复杂过程的总称,是由微生物为主导的生物和生物化学过 程,还有一些纯化学的反应。目前,对土壤腐殖化作用的看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植物残体分解产生简单的有机碳化合物: 通过微生物对这些有机化合物的代谢作用及反复的循环,增殖微生物细胞: 通过微生物合成的多酚和醒或来自植物的类木质素,聚合形成高分子多聚化合物,即腐 殖质。 二、土襄腐殖酸的分组 腐殖酸是腐殖质的主要成分,腐殖质主体是腐殖酸与金属离子相结合的盐类,要想研究 腐殖酸,就必须将之从土壤中提取出来,但较为困难,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先将土壤中未分 解或部分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分离,然后用不同的溶剂来浸提土壤。 NaOH 处理 不溶解部分 →胡敏素(黑腐素) 壤 褐色沉淀 →胡敏酸〔褐腐 溶解部分 酸) HC1或H2SO4 儿浅黄色溶解一富里酸(黄腐 处理 部分 酸) 其中胡敏酸和富里酸为主要成分。 三、土壤腐殖质的存在形态 游离状态的腐殖质,土壤中极少: 与盐基化合成稳定的盐类(腐质酸钙镁) 与含水三氧化物化合成复杂的凝胶体: 与粘粒结合成胶质复合体(有机无机复合体)。52%~98%的有机质集中在粘粒部分
28 腐殖质是一类以芳香化合物或其聚合物为核心,复合其他有机物的有机复合体,是组成 和结构都很复杂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非常稳定难溶于水。腐殖质非常稳定对维持土壤有机 质水平,减少氮素等其他养分移动、损失是十分重要的。 一、土壤腐殖质的形成 土壤腐殖化作用是一系列极端复杂过程的总称,是由微生物为主导的生物和生物化学过 程,还有一些纯化学的反应。目前,对土壤腐殖化作用的看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植物残体分解产生简单的有机碳化合物; 通过微生物对这些有机化合物的代谢作用及反复的循环,增殖微生物细胞; 通过微生物合成的多酚和醌或来自植物的类木质素,聚合形成高分子多聚化合物,即腐 殖质。 二、土壤腐殖酸的分组 腐殖酸是腐殖质的主要成分,腐殖质主体是腐殖酸与金属离子相结合的盐类,要想研究 腐殖酸,就必须将之从土壤中提取出来,但较为困难,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先将土壤中未分 解或部分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分离,然后用不同的溶剂来浸提土壤。 其中胡敏酸和富里酸为主要成分。 三、土壤腐殖质的存在形态 游离状态的腐殖质,土壤中极少; 与盐基化合成稳定的盐类(腐质酸钙镁); 与含水三氧化物化合成复杂的凝胶体; 与粘粒结合成胶质复合体(有机无机复合体)。52%~98%的有机质集中在粘粒部分
四、土桌腐殖质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1、颜色 黑褐色,富里酸呈淡黄色,胡敏酸呈褐色 2、溶解性与凝聚性 富里酸溶于水、酸、碱: 胡敏酸不溶于水和酸,但溶于碱: 富里酸的一价、二价盐溶于水,三价盐几乎不溶于水: 胡敏酸的一价盐溶于水,但二价、三价盐几乎不溶于水。 腐殖酸可与铁、铝、铜、锌等形成络合物,其稳定性随pH升高而增大,降低而降低。 在水中为溶胶,增加电解质浓度或高价离子形成凝胶。 3、吸水性 亲水胶体,最大吸水量可以超过500%,粘粒仅为15%~20%。 4、分子结构和分子量 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只明确以芳香核为主体,附以各种功能团。分子量因土壤和组分 的不同而不同,胡敏酸平均为2500~2000,富里酸平均为680~1450. 我国主要土壤腐殖酸的元素组成 元素(%) C 0+S HA 50-60 3.1-5.3 31-41 3.0-5.6 今 45-53 4.0-4.8 40-48 2.5-4.3 (二)化学性质 1、元素组成
29 四、土壤腐殖质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1、颜色 黑褐色,富里酸呈淡黄色,胡敏酸呈褐色 2、溶解性与凝聚性 富里酸溶于水、酸、碱; 胡敏酸不溶于水和酸,但溶于碱; 富里酸的一价、二价盐溶于水,三价盐几乎不溶于水; 胡敏酸的一价盐溶于水,但二价、三价盐几乎不溶于水。 腐殖酸可与铁、铝、铜、锌等形成络合物,其稳定性随 pH 升高而增大,降低而降低。 在水中为溶胶,增加电解质浓度或高价离子形成凝胶。 3、吸水性 亲水胶体,最大吸水量可以超过 500%,粘粒仅为 15%~20%。 4、分子结构和分子量 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只明确以芳香核为主体,附以各种功能团。分子量因土壤和组分 的不同而不同,胡敏酸平均为 2500~2000,富里酸平均为 680~1450。 我国主要土壤腐殖酸的元素组成 元素(%) C H O+S N HA 50-60 3.1-5.3 31-41 3.0-5.6 FA 45-53 4.0-4.8 40-48 2.5-4.3 (二)化学性质 1、元素组成
C、H、0、N和S等,其中C平均为58%,N平均为5.6%。 2、含氧官能团羧基、酚羟基、羰基、醌基、醇羟基、甲氧基等。 腐殖质的含氧官能团含量(m mol M十).kgI 种类羧基酚羟基 醇羟基醌基酮基甲氧基总酸度 HA 15-57 21-57 2-49 1-26 1-5 3-8 67 FA 55-1123-57 26-953-2012-273-12103 3、电性 腐殖酸是一种两性胶体。既可以带负电荷,也可以带正电荷,而通常以带负电荷为主。腐 殖质的负电荷数量随p州质的升高而升高。 (三)腐殖质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1、稳定性 在温带条件下,一殷植物残体的半分解周期少于3个月,植物残体形成的新的有机质的 半分解期为4.7~9年,而胡敏酸的平均停留时间为780~3000年,富里酸的平均停留为200~ 630年。 2、变异性 HA/FA值:表示胡敏酸与富里酸含量的比值,是表示土壤腐殖质成份变异的指标之一。 一般我国北方的土壤,特别干早区与半干早区的土壤腐殖质以胡敏酸为主,A/FA比 大于1.0: 而在温暖潮湿的南方的酸性土壤中,土壤中以富里酸为主,HA/FA比一般小于1.0: 在同一地区,水稻土的腐殖质的HA/FA比大于旱地: 在同一地区,熟化程度高的土壤的HA/FA比较高
30 C 、H 、O、 N 和 S 等,其中 C 平均为 58%,N 平均为 5.6%。 2、含氧官能团羧基、酚羟基、羰基、醌基、醇羟基、甲氧基等。 腐殖质的含氧官能团含量(m mol M+).kg-1 种类 羧基 酚羟基 醇羟基 醌基 酮基 甲氧基 总酸度 HA 15-57 21-57 2-49 1-26 1-5 3-8 67 FA 55-112 3-57 26-95 3-20 12-27 3-12 103 3、电性 腐殖酸是一种两性胶体。既可以带负电荷,也可以带正电荷,而通常以带负电荷为主。腐 殖质的负电荷数量随 pH 质的升高而升高。 (三)腐殖质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1、稳定性 在温带条件下,一般植物残体的半分解周期少于 3 个月,植物残体形成的新的有机质的 半分解期为 4.7~9 年,而胡敏酸的平均停留时间为 780~3000 年,富里酸的平均停留为 200~ 630 年。 2、变异性 HA/FA 值:表示胡敏酸与富里酸含量的比值,是表示土壤腐殖质成份变异的指标之一。 一般我国北方的土壤,特别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土壤腐殖质以胡敏酸为主,HA/FA 比 大于 1.0; 而在温暖潮湿的南方的酸性土壤中,土壤中以富里酸为主,HA/FA 比一般小于 1.0; 在同一地区,水稻土的腐殖质的 HA/FA 比大于旱地; 在同一地区,熟化程度高的土壤的 HA/FA 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