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 一、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一)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 碳素营养:碳素循环是地球生态平衡的基础。土壤每年释放的C0,达1.35×1011吨,相 当于陆地植物的需要量。 氮素营养:土壤有机质中的氨素占全氮的90%~98%: 磷素营养:土壤有机质中的磷索占全磷的20-50%: 其他营养:K、Na、Ca、Mg、S、Fe、Si等营养元素。 (二)改善土壤肥力特性 1、物理性质 粘力居中,促进良好结构体形成:深色吸热,热容量仅小于水促进土壤升温。 2、化学性质 增强保水、保肥和缓冲性 3、生物性质 对微生物来讲,O州是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养分和能量来源,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与 OM的含量呈正相关: 对植物来讲,腐殖酸 首先:能改变植物体内糖类的代谢,促进还原糖的累积,提细胞的渗透压,从而提 高植物抗早能力。 其次:能促进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加速种子萌发和养分的吸收,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再次:胡敏酸的稀溶液,能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增加质膜的透性,从而提高植物 吸收养分的能力,而且能加速细胞分裂,促进根系发育。 二、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一)有机质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络合、氧化还原、吸附) (二)有机物质对农药污染的影响(固定、迁移,降低或消失其农药毒性)
31 第四节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 一、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一)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 碳素营养:碳素循环是地球生态平衡的基础。土壤每年释放的 CO2达 1.35×1011 吨,相 当于陆地植物的需要量。 氮素营养:土壤有机质中的氮素占全氮的 90%~98%; 磷素营养:土壤有机质中的磷素占全磷的 20-50%; 其他营养:K、Na、Ca、Mg、S、Fe、Si 等营养元素。 (二)改善土壤肥力特性 1、物理性质 粘力居中,促进良好结构体形成;深色吸热,热容量仅小于水促进土壤升温。 2、化学性质 增强保水、保肥和缓冲性 3、生物性质 对微生物来讲,OM 是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养分和能量来源,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与 OM 的含量呈正相关; 对植物来讲,腐殖酸 首先:能改变植物体内糖类的代谢,促进还原糖的累积,提细胞的渗透压,从而提 高植物抗旱能力。 其次:能促进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加速种子萌发和养分的吸收,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 再次:胡敏酸的稀溶液,能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增加质膜的透性,从而提高植物 吸收养分的能力,而且能加速细胞分裂,促进根系发育。 二、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一)有机质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 (络合、氧化还原、吸附) (二)有机物质对农药污染的影响(固定、迁移,降低或消失其农药毒性)
(三)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有机质是全球碳平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碳库) 三、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在一定范围内,土壤肥力以及作物产量随有机质含量提高而增加,但是士壤有机质并不 是愈多愈好,当超过一定范围,对作物和土壤肥力均不利,而且土壤有机质含量并非可以无 限提高,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最终达到一个稳定值。土壤有机质含量决定于年生成量(腐殖 化系数)和年矿化量(矿化率)的大小。如何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坚持平衡原则和经济原 则,调节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使既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又能以适当的分解速度向作物 提供养分。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增加有机质的来源:调节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过程。 (一)增加有机质的来源具体措施: 1、施用有机肥 主要的有机肥源包括: 绿肥、粪肥、厩肥、堆肥、沤肥、饼肥、蚕沙、鱼肥、河泥、塘泥、有机、无机肥料配 合施用。 2、种植绿肥 田菁紫云英紫花苜蓿等: 休闲绿肥、套作绿肥。 养用结合:因地制宜、充分用地、积极养地、养用结合。 3、秸秆还田 要注意秸秆的C/N比、破碎度、埋压深度以及土壤墒情、播种期远近、化肥施用量等。 (二)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是通过微生物活动来进行的。为了充分发挥有机质的有益作用,就必 须调节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使有机质能及时分解,即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分解太慢,释 放出的养分少,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而分解太快,不但会使士壤有机质产生无益消耗,还 会造成养分的流失及作物的猛长。此外,土壤有机质过快的消耗会导致土壤结构的破坏,使 土壤的理化性质变劣,耕性恶化。因此采用正确的调节措施,以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 使之适应于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成为土壤有机质动态平衡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32 (三)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有机质是全球碳平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碳库) 三、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在一定范围内,土壤肥力以及作物产量随有机质含量提高而增加,但是土壤有机质并不 是愈多愈好,当超过一定范围,对作物和土壤肥力均不利,而且土壤有机质含量并非可以无 限提高,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最终达到一个稳定值。土壤有机质含量决定于年生成量(腐殖 化系数)和年矿化量(矿化率)的大小。如何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坚持平衡原则和经济原 则,调节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使既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又能以适当的分解速度向作物 提供养分。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增加有机质的来源;调节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过程。 (一)增加有机质的来源具体措施: 1、施用有机肥 主要的有机肥源包括: 绿肥、粪肥、厩肥、堆肥、沤肥、饼肥、蚕沙、鱼肥、河泥、塘泥、有机、无机肥料配 合施用。 2、种植绿肥 田菁 紫云英 紫花苜蓿等; 休闲绿肥、套作绿肥。 养用结合:因地制宜、充分用地、积极养地、养用结合。 3、秸秆还田 要注意秸秆的 C/N 比、破碎度、埋压深度以及土壤墒情、播种期远近、化肥施用量等。 (二)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是通过微生物活动来进行的。为了充分发挥有机质的有益作用,就必 须调节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使有机质能及时分解,即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分解太慢,释 放出的养分少,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而分解太快,不但会使土壤有机质产生无益消耗,还 会造成养分的流失及作物的猛长。此外,土壤有机质过快的消耗会导致土壤结构的破坏,使 土壤的理化性质变劣,耕性恶化。因此采用正确的调节措施,以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 使之适应于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成为土壤有机质动态平衡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控制影响微生物活动的因素,来达到调节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的目的。这些因素包 括:调节土壤水、气、热状况,控制有机质的转化: 合理的耕作和轮作: 调节碳氮比和土壤酸碱度。 思考题: 1、什么叫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存在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 2、试述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3、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土壤腐殖质的性质。 5、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和作用? 6、生产实践中采用哪些措施提高土壤的有机质?
33 通过控制影响微生物活动的因素,来达到调节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的目的。这些因素包 括:调节土壤水、气、热状况,控制有机质的转化; 合理的耕作和轮作; 调节碳氮比和土壤酸碱度。 思考题: 1、什么叫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存在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 2、试述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3、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土壤腐殖质的性质。 5、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和作用? 6、生产实践中采用哪些措施提高土壤的有机质?
第三章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一、学时安排:4学时 二、敕学要求: 1,掌握孔隙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2.掌握团粒结构形成机制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3.掌握如何改良土壤结构 4.理解土壤物理机械性质及其对土镶耕作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孔隙分级、土壤容重的应用、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改良土壤结构的 措施、土壤物理机械性质。 四、教学难点:土壤容重的应用、团粒结构形成机制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都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状,各自对土壤肥力有多方面的影响。土 壤孔性是土壤结构性的反映,调节土壤孔性和结构性又是土壤耕作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土 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极易人为调控,所以是研究土壤肥力、培肥土壤首先应探索的土壤基 本物理性质。 第一节土壤孔性 土壤是由固、液、气三相构成的多孔分散体系。土粒之间的空隙称为土壤孔隙,是水、 气相存在空间。土壤孔隙状况关系到水、气是否协调,并对热量、养分等产生影响。 一、土壤孔性 (一)定义 土壤中土粒或团聚体之间以及团聚体内部的空隙叫做土壤孔隙。它是孔隙度、大小孔隙 搭配比例及其在土层中分布情况的综合反映, (二)孔隙度或孔隙比—一数量指标 指单位土壤容积内孔隙所占的百分数。早地耕层土壤以50%~56%适宜大多数作物生长。 一般砂土孔度30%-45%,壤土40%-50%,粘土45%-60%。 (三)孔隙分级一一质量指标
34 第三章 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一、学时安排:4 学时 二、教学要求: 1. 掌握孔隙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2. 掌握团粒结构形成机制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3. 掌握如何改良土壤结构 4. 理解土壤物理机械性质及其对土壤耕作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孔隙分级、土壤容重的应用、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改良土壤结构的 措施、土壤物理机械性质。 四、教学难点:土壤容重的应用、团粒结构形成机制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都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状,各自对土壤肥力有多方面的影响。土 壤孔性是土壤结构性的反映,调节土壤孔性和结构性又是土壤耕作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土 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极易人为调控,所以是研究土壤肥力、培肥土壤首先应探索的土壤基 本物理性质。 第一节 土壤孔性 土壤是由固、液、气三相构成的多孔分散体系。土粒之间的空隙称为土壤孔隙,是水、 气相存在空间。土壤孔隙状况关系到水、气是否协调,并对热量、养分等产生影响。 一、土壤孔性 (一)定义 土壤中土粒或团聚体之间以及团聚体内部的空隙叫做土壤孔隙。它是孔隙度、大小孔隙 搭配比例及其在土层中分布情况的综合反映。 (二)孔隙度或孔隙比——数量指标 指单位土壤容积内孔隙所占的百分数。旱地耕层土壤以 50%~56%适宜大多数作物生长。 一般砂土孔度 30%-45%,壤土 40%-50%,粘土 45%-60%。 (三)孔隙分级——质量指标
1、当量孔径 当量孔径是指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它与孔隙的形状及其均匀性无关。土壤水 吸力与当量孔径的关系式为: d=3/T d为孔隙的当量孔径(m)、T为土壤水吸力(100Pa) 当量孔径与土壤水吸力成反比,土壤水吸力愈大,则当量孔径愈小。 2、土壤密度与容重 土壤孔性一般很难直接测定,常常通过土壤容重和土壤密度来计算。同时在土壤其他性 状的研究中,其应用也十分广泛。 (1)土壤密度 土壤密度指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孔隙)的干质量。 土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土壤矿物质的密度和有机质的密度。有机质的密度为 1.25-1.40g/cm;矿物密度大多在2.6-2.7g/cm之间:由于有机质含量很少,所以一般取 矿物质密度的平均数2.65g/cm3作为土壤密度。 (2)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干质量。 旱地作物适宜的容重为1.1~1.3g/cm3。 3、容重在农业中的应用: (1)反映土壤松紧状况 相同质地时,疏松的土壤容重较小,紧实的土壤容重较大。 不同质地时,一般砂土〉壤土〉粘土。 (2)计算土壤三相比 孔隙度=V孔/V土体=(V土体-V固体)/V土体=1-V固体/V土体 =1一(w/土壤密度)/(w/土壤容重)=1一土壤容重/土壤密度 固相率=1一孔隙度=土壤容重/土壤密度 35
35 1、当量孔径 当量孔径是指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它与孔隙的形状及其均匀性无关。土壤水 吸力与当量孔径的关系式为: d = 3/T d 为孔隙的当量孔径(mm)、 T 为土壤水吸力(100Pa) 当量孔径与土壤水吸力成反比,土壤水吸力愈大,则当量孔径愈小。 2、土壤密度与容重 土壤孔性一般很难直接测定,常常通过土壤容重和土壤密度来计算。同时在土壤其他性 状的研究中,其应用也十分广泛。 (1)土壤密度 土壤密度指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孔隙)的干质量。 土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土壤矿物质的密度和有机质的密度。有机质的密度为 1.25-1.40 g/cm3;矿物密度大多在 2.6-2.7 g/cm3之间;由于有机质含量很少,所以一般取 矿物质密度的平均数 2.65 g/cm3作为土壤密度。 (2)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干质量。 旱地作物适宜的容重为 1.1~1.3 g/cm3。 3、容重在农业中的应用: (1)反映土壤松紧状况 相同质地时,疏松的土壤容重较小,紧实的土壤容重较大。 不同质地时,一般砂土〉壤土〉粘土。 (2)计算土壤三相比 孔隙度=V孔/V土体=(V土体-V固体)/V土体=1-V固体/V土体 =1-(w/土壤密度)/(w/土壤容重)=1-土壤容重/土壤密度 固相率=1-孔隙度=土壤容重/土壤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