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一、学时安排:4学时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成 2、掌握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3、理解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性质 4、掌握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 三、教学重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土壤腐殖物质的性质,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 四、教学难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肥力、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作用。土壤有机质 是指存在于土壤中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 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即由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两部分有机物质组成。该章主要介绍非生 命体有机质以及与之有关的生物过程和影响因素。 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成 一、士壤有机质的来源、存在形态 (一)来源原始士壤中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早来源。随着生物的进化和成土过程的发 展,动物、植物残体称为土壤有机质的基本来源。自然土壤经人为影响后,还包括有机肥料、 工农业和生活废水、废渣、微生物制品、有机农药等有机物质。 (二)存在状态 1、新鲜有机质: 2、半分解有机质: 3、腐殖质
21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一、学时安排:4 学时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成 2、掌握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3、理解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性质 4、掌握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 三、教学重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土壤腐殖物质的性质,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 四、教学难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肥力、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作用。土壤有机质 是指存在于土壤中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 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即由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两部分有机物质组成。该章主要介绍非生 命体有机质以及与之有关的生物过程和影响因素。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成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存在形态 (一)来源 原始土壤中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早来源。随着生物的进化和成土过程的发 展,动物、植物残体称为土壤有机质的基本来源。自然土壤经人为影响后,还包括有机肥料、 工农业和生活废水、废渣、微生物制品、有机农药等有机物质。 (二)存在状态 1、新鲜有机质; 2、半分解有机质; 3、腐殖质
新鲜有机质和半分解有机质,约占有机质总量的10%~15%,易机械分开,是土壤 有机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养分来源,也是形成腐殖质的原料。 腐殖质约占85%~90%,常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难以用机械方法分开,是改良土壤、 供给养分的重要物质,也是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差异很大,高的达20%或30%(泥炭土),低的不足0.5%(漠境土)。 一般把耕作层有机质含量>20%一一称有机质土壤:耕作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含量通常<5%, 般在1%~3%之间。 耕作层有机质含量<20%一一矿质土壤。 三、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一)元素组成 主要元素组成是C、H、0、N,分别占52~58%、34~39%、3.3%一4.8%和3.7~4.1%, 其次是P、S, (二)化合物组成 1、糖、有机酸、醛、醇、酮类及其相近的化合物可溶于水,完全分解产生C0:和 H,0,嫌气分解产生CH,等还原性气体。 2、纤维、半纤维素都可被微生物分解,半纤维素在稀酸碱作用下易水解,纤维素在较强酸 碱作用下易水解。 3、木质素比较稳定,不易被细菌和化学物质分解,但可被真菌和放线菌分解。 4、脂肪、蜡质、树脂和单宁等不溶于水而溶于醇、醚及苯中,抵抗化学分解和细菌的分解 能力较强,在土壤中除脂肪分解较快外,一般很难彻底分解。 5、含氮化合物易被微生物分解 6、灰分物质(植物残体燃烧后所留下的灰),占植物体重的5%。主要成分有Ca、Mg、K、 Na、Si、P、S、Fe、Al、Mn等
22 新鲜有机质和半分解有机质,约占有机质总量的10%~15%,易机械分开,是土壤 有机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养分来源,也是形成腐殖质的原料。 腐殖质约占 85%~90%,常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难以用机械方法分开,是改良土壤、 供给养分的重要物质,也是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差异很大,高的达 20%或 30%(泥炭土),低的不足 0.5%(漠境土)。 一般把耕作层有机质含量>20%——称有机质土壤;耕作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含量通常<5%, 一般在 1%~3%之间。 耕作层有机质含量<20%——矿质土壤。 三、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一)元素组成 主要元素组成是 C、H、O、N,分别占 52~58%、34~39%、3.3%~4.8%和 3.7~4.1%, 其次是 P、S。 (二)化合物组成 1、糖、有机酸、醛、醇、酮类及其相近的化合物 可溶于水,完全分解产生CO2和 H2O,嫌气分解产生CH4等还原性气体。 2、纤维、半纤维素 都可被微生物分解,半纤维素在稀酸碱作用下易水解,纤维素在较强酸 碱作用下易水解。 3、木质素 比较稳定,不易被细菌和化学物质分解,但可被真菌和放线菌分解。 4、脂肪、蜡质、树脂和单宁等 不溶于水而溶于醇、醚及苯中,抵抗化学分解和细菌的分解 能力较强,在土壤中除脂肪分解较快外,一般很难彻底分解。 5、含氮化合物易被微生物分解 6、灰分物质(植物残体燃烧后所留下的灰),占植物体重的5%。主要成分有 Ca、Mg、K、 Na、Si、P、S、Fe、Al、Mn 等
第二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着复杂的转化过程,包括矿质化过程与腐殖化 过程。 一、矿质化与腐殖化 (一)矿质化 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释放C0,和无机物的过程称矿化作用。这一过程也是有机质中养分 的释放过程。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 1、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土壤有机质中的碳水化合物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等糖类,在微生物分泌的糖类水 解酶的作用下,首先水解为单糖: (CwHo0s).+n0-→nCH.0。 生成的单糖由于环境条件和微生物种类不同,又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分解,其最终产物也 不同。如果在好气条件下,有好气性微生物分解,最终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放出的热量多, 称氧化作用。其反应如下: nCH0。十602一→6C02十60+热量 如果在通气不良的条件下,则在嫌气性微生物作用下缓慢分解,并形成一些还原性气体、 有机酸,产生的热量少,称发酵作用。其反应为 C,Hz0。-→CH,CH.CH.C00H+2H2+2C02+热量 4组十C02-→CH+2H0 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不仅为微生物的活动提供了碳源和能源,扩散到近地表大气层中的 C0,还可供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碳素营养。C0溶于水形成碳酸,有利于土壤矿质养分 的溶解和转化,丰富土壤中速效态养分。 2、含氮有机质的分解 含氨有机物是土壤中氮素的主要贮藏状态,包括蛋白质、氨基酸、腐殖质等。不经分解 多数不能为植物直接利用。 (1)水解作用
23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着复杂的转化过程,包括矿质化过程与腐殖化 过程。 一、矿质化与腐殖化 (一)矿质化 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释放 CO2和无机物的过程称矿化作用。这一过程也是有机质中养分 的释放过程。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 1、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土壤有机质中的碳水化合物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等糖类,在微生物分泌的糖类水 解酶的作用下,首先水解为单糖: (C6H10O5)n+nH2O-→nC6H12O6。 生成的单糖由于环境条件和微生物种类不同,又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分解,其最终产物也 不同。如果在好气条件下,有好气性微生物分解,最终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放出的热量多, 称氧化作用。其反应如下: nC6H12O6+6O2—→6CO2+6H20+热量 如果在通气不良的条件下,则在嫌气性微生物作用下缓慢分解,并形成一些还原性气体、 有机酸,产生的热量少,称发酵作用。其反应为 C6H12O6-→CH3CH2CH2COOH+2H2+2CO2+热量 4H2+CO2-→CH4+2H2O 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不仅为微生物的活动提供了碳源和能源,扩散到近地表大气层中的 CO2,还可供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碳素营养。CO2溶于水形成碳酸,有利于土壤矿质养分 的溶解和转化,丰富土壤中速效态养分。 2、含氮有机质的分解 含氮有机物是土壤中氮素的主要贮藏状态,包括蛋白质、氨基酸、腐殖质等。不经分解 多数不能为植物直接利用。 (1)水解作用
蛋白质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质水解酶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的作用称水解作用。 蛋白质 蛋白质-一 一→氨基酸 水解酶 氨基酸大多数溶于水,可被植物、微生物吸收利用,也可进一步分解转化。 (2)氨化作用 分解含氮有机物产生氨的生物学过程称氨化作用。 氧化 CH-NH-COOH+0- -一HC00H+C02+NH 好气分解 还原 CH-NHCOOH+-H2- →CHC0OH+N3 嫌气分解 水解 CHaNH2COOH++H20-CH2 (OH)COOH+NH 不论土壤通气状况如何,只要微生物生命活动旺盛,氨化作用就可以在多种条件下进行。 氨化作用生成的氨,在土壤溶液中与酸作用生成铰盐,植物也可以直接吸收利用,也可以, +吸附在士壤胶粒上,免遭淋失,也会以咀逸入大气造成氮素的损失,或进行硝化作用,转 化成硝酸。 (3)硝化作用 氨态氮被微生物氧化成亚硝酸,并进一步氧化成硝酸的过程,称硝化作用。这一作用可 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氨被亚硝酸细菌氧化成亚硝酸:第二阶段,亚硝酸被硝化细菌氧 化成硝酸。其反应如下: 2NH+302-一2HN0+2H0+热量 2HN0十02一→2HN0+热量 硝化作用是一种氧化作用,只能在土壤通气良好的条件下进行,因此适当地中耕、松土、 排水、经常保持土壤疏松透气,是硝化作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4
24 蛋白质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质水解酶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的作用称水解作用。 蛋白质 蛋白质-→氨基酸 水解酶 氨基酸大多数溶于水,可被植物、微生物吸收利用,也可进一步分解转化。 (2)氨化作用 分解含氮有机物产生氨的生物学过程称氨化作用。 氧化 CH2NH2COOH+O2-→HCOOH+CO2+NH3 好气分解 还原 CH2NH2COOH+H2-→CH3COOH+NH3 嫌气分解 水解 CH2NH2COOH+H2O-→CH2(OH)COOH+NH3 不论土壤通气状况如何,只要微生物生命活动旺盛,氨化作用就可以在多种条件下进行。 氨化作用生成的氨,在土壤溶液中与酸作用生成铰盐,植物也可以直接吸收利用,也可以 NH4 +吸附在土壤胶粒上,免遭淋失,也会以 NH3逸入大气造成氮素的损失,或进行硝化作用,转 化成硝酸。 (3)硝化作用 氨态氮被微生物氧化成亚硝酸,并进一步氧化成硝酸的过程,称硝化作用。这一作用可 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氨被亚硝酸细菌氧化成亚硝酸;第二阶段,亚硝酸被硝化细菌氧 化成硝酸。其反应如下: 2NH2+3O2-→2HNO2+2H2O+热量 2HNO2+O2—→2HNO3+热量 硝化作用是一种氧化作用,只能在土壤通气良好的条件下进行,因此适当地中耕、松土、 排水、经常保持土壤疏松透气,是硝化作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硝化作用产生的硝酸与土壤中的盐基作用生成硝酸盐,O也可直接被植物吸收,但O ~不易被土壤胶粒吸附,易随水淋失。 (4)反硝化作用 细菌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以NO或NO:作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生成N0和N:的硝 酸盐还原过程,称反硝化作用。其反应如下: 反硝化细菌 CH06+24KN0- -→24KHC0+6C02+12N2↑+18H.0 反硝化作用是士壤氮素损失的过程,多发生在通气不良或富含新鲜有机质的土壤中,改 善士壤的通气状况,能抑制反硝化作用的进行。 3、含磷、硫有机物的分解 (1)含磷有机物的分解 土壤中含磷有机物主要有核蛋白、卵磷脂、核酸、核素等,它们在有机磷细菌的作用下 进行分解: 磷细菌K*+Na+Ca2 核蛋白质- 一→磷酸 -→磷酸盐 水解 产生的磷酸盐是植物可吸收的磷素养分,但在酸性或石灰性土壤中易与Fe、Al、C、Mg 等生成难溶性的磷酸盐,降低其有效性。在缺氧条件下磷酸又被还原为磷化氢,其反应如下: HPO,-→HPO-→HPO2-→PH 磷化氢有毒,在水淹条件下常会使植物根系发黑甚至死亡。 (2)含硫有机物的分解 植物残体中的硫,主要存在于蛋白质中,能分解含硫有机物的士壤微生物很多,一般能 分解含氮有机物的氨化细菌,都能分解有机硫化物,产生硫化氢,其反应如下: 蛋白质一一硫氨基酸一—HS 还原型的无机硫化物被硫化细菌氧化成硫酸的过程,称硫化作用。其反应如下:
25 硝化作用产生的硝酸与土壤中的盐基作用生成硝酸盐,NO3 -也可直接被植物吸收,但 NO3 -不易被土壤胶粒吸附,易随水淋失。 (4)反硝化作用 细菌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以 NO3 -或 NO2 -作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生成 N2O 和 N2的硝 酸盐还原过程,称反硝化作用。其反应如下: 反硝化细菌 C6H12O6+24KNO3-→24KHCO3+6CO2+12N2↑+18H2O 反硝化作用是土壤氮素损失的过程,多发生在通气不良或富含新鲜有机质的土壤中,改 善土壤的通气状况,能抑制反硝化作用的进行。 3、含磷、硫有机物的分解 (1)含磷有机物的分解 土壤中含磷有机物主要有核蛋白、卵磷脂、核酸、核素等,它们在有机磷细菌的作用下 进行分解: 磷细菌 K ++Na++Ca2+ 核蛋白质-→磷酸-→磷酸盐 水解 产生的磷酸盐是植物可吸收的磷素养分,但在酸性或石灰性土壤中易与 Fe、Al、Ca、Mg 等生成难溶性的磷酸盐,降低其有效性。在缺氧条件下磷酸又被还原为磷化氢,其反应如下: H3PO4--→H3PO3-→H3PO2-→PH3 磷化氢有毒,在水淹条件下常会使植物根系发黑甚至死亡。 (2)含硫有机物的分解 植物残体中的硫,主要存在于蛋白质中,能分解含硫有机物的土壤微生物很多,一般能 分解含氮有机物的氨化细菌,都能分解有机硫化物,产生硫化氢,其反应如下: 蛋白质——硫氨基酸——H2S 还原型的无机硫化物被硫化细菌氧化成硫酸的过程,称硫化作用。其反应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