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验 【课程名称】临床血液学检验 【课程类型】专业课 【授课对象】医学检验(含临床血液检验方向) 【课程代码】13102127 【学时学分】理论40学时,实验44学时,4学分 一、课程简介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应用物理、化学、生物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方法检查血液及造血组织内血细胞 及其有关成份、凝血因子等变化的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大纲适用于医学检验本科学生使 用。 本课程理论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血液学有关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以临床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及其检验 技术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对有关检验项目要求掌握其实验原理、操作方法、结果判定及临床意义。实验课的学 习,要求学生学会准确阅片,对常见血液病的骨髓片及血片能做出正确结论并写出规范化的实验报告。通过本课 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面向临床并初步具有科研能力的医学 检验师。 安排学时: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44学时,共计84学时。 学分:4学分 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临床血液学检验》第五版,许文荣、王建中主编 二、教学内容与要式 第一篇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血液学、临床血液学、临床血液学检验基本概念,造血生理及各类血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基础理论: 2熟悉:骨髓干细胞与造血调控: 3.了解:血液学检验技术的应用范围及目前进展 4.自学:临床血液学检验与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关系】 (仁)敦学内容 【.血液学、临床血液学、临床血液学检验基本概念 2.血液学发展史 3.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临床血液学检验 【课程名称】临床血液学检验 【课程类型】专业课 【授课对象】医学检验(含临床血液检验方向) 【课程代码】13102127 【学时学分】理论40学时,实验44学时,4学分 一、 课程简介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应用物理、化学、生物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方法检查血液及造血组织内血细胞 及其有关成份、凝血因子等变化的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大纲适用于医学检验本科学生使 用。 本课程理论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血液学有关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以临床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及其检验 技术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对有关检验项目要求掌握其实验原理、操作方法、结果判定及临床意义。实验课的学 习,要求学生学会准确阅片,对常见血液病的骨髓片及血片能做出正确结论并写出规范化的实验报告。通过本课 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面向临床并初步具有科研能力的医学 检验师。 安排学时: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44学时,共计84学时。 学分:4学分 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临床血液学检验》第五版,许文荣、王建中主编。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篇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血液学、临床血液学、临床血液学检验基本概念,造血生理及各类血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基础理论; 2.熟悉:骨髓干细胞与造血调控; 3.了解:血液学检验技术的应用范围及目前进展; 4.自学:临床血液学检验与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血液学、临床血液学、临床血液学检验基本概念 2.血液学发展史 3.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4.造血系统疾病及其分类 5.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 6.血液学检验技术的应用范围及目前进展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血液学、临床血液学、临床血液学检验基本概念 2教学难点:造血系统疾病及其分类 第二篇造血检验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④骨髓中粒、红、巨核、淋巴、单核及浆细胞各系各期血细胞的形态特征: ②骨髓细胞学检查内容及正常血象、骨髓象的特征,学会书写完整的、规范化的骨髓报告单: ③下列细胞化学染色的操作方法、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包括过氧化物酶染色(POX)、中性粒细跑碱性磷酸 酶染色(NAP)、酯酶染色、过碘酸雪夫染色及铁染色。 2熟悉:①酸性磷酸酶及苏丹黑染色: ②血细跑发育与成熟规律、造血干(祖)细胞概念。 3.了解:①造血器官、造血微环境、造血调控概况: ②血液细胞染色体检查技术、血液分子生物学检验及流式细胞术, 4.自学:microRNA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二)敕学内容 1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④造血器官 ②造血微环境 ③造血干(祖)细胞 ④血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⑤造血的调控 2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①血细胞形态学:血细胞成熟过程中细胞发育规律和各类血细胞形态特征: ②骨髓细胞学检查:该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骨髓标本采集方式方法,骨髓细胞检查内容及骨髓分析等: ③血细跑的细跑化学染色:介绍上述六种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
4.造血系统疾病及其分类 5. 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 6. 血液学检验技术的应用范围及目前进展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血液学、临床血液学、临床血液学检验基本概念 2.教学难点:造血系统疾病及其分类 第二篇 造血检验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①骨髓中粒、红、巨核、淋巴、单核及浆细胞各系各期血细胞的形态特征; ②骨髓细胞学检查内容及正常血象、骨髓象的特征,学会书写完整的、规范化的骨髓报告单; ③下列细胞化学染色的操作方法、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包括过氧化物酶染色 (POX)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 酶染色 (NAP) 、酯酶染色、过碘酸-雪夫染色及铁染色。 2.熟悉:①酸性磷酸酶及苏丹黑染色; ②血细胞发育与成熟规律、造血干(祖)细胞概念。 3.了解:①造血器官、造血微环境、造血调控概况; ②血液细胞染色体检查技术、血液分子生物学检验及流式细胞术。 4.自学:microRNA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1.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①造血器官 ②造血微环境 ③造血干(祖)细胞 ④血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⑤造血的调控 2.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①血细胞形态学:血细胞成熟过程中细胞发育规律和各类血细胞形态特征; ②骨髓细胞学检查:该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骨髓标本采集方式方法,骨髓细胞检查内容及骨髓分析等; ③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介绍上述六种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
④血液细胞染色体检查:染色体异常的类型、临床意义及常用的检测技术: ⑤血液分子生物学检验:介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及基因芯片技术在诊断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 用 ⑥流式细胞术:简单介绍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及应用评价。 3造血检验的临床应用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骨髓中各系各期血细胞的形态特征,骨髓细胞学检查内容及正常血象、骨髓象的特征,细胞化 学染色。 2.教学难点:造血的调控,血液细胞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查。 第三章红细胞检验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基本知识及实验室检查特点: 2熟悉: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3.了解:血红蛋白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实验室检查; 4.自学:继发性贫血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 (二)教学内容 1贫血诊断标准及分类 2.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 3.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 4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 5溶血性贫血的分类和诊断 6.各类溶血性贫血临床及实验室检查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葡萄糖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血红蛋白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7红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④血液细胞染色体检查:染色体异常的类型、临床意义及常用的检测技术; ⑤血液分子生物学检验:介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及基因芯片技术在诊断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 用; ⑥流式细胞术:简单介绍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及应用评价。 3.造血检验的临床应用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骨髓中各系各期血细胞的形态特征,骨髓细胞学检查内容及正常血象、骨髓象的特征,细胞化 学染色。 2.教学难点:造血的调控,血液细胞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查。 第三章 红细胞检验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基本知识及实验室检查特点; 2.熟悉: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3.了解:血红蛋白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实验室检查; 4.自学:继发性贫血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 (二)教学内容 1.贫血诊断标准及分类 2.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 3.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 4.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 5.溶血性贫血的分类和诊断 6.各类溶血性贫血临床及实验室检查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血红蛋白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7.红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常见贫血的血象、骨髓象变化,临床常用的溶血性疾病检查技术的实验原理及临床意义。 2教学难点:缺铁性贫血各阶段的铁代谢检直,常见贫血的实验室鉴别诊断,血管内溶血与血管外溶血的鉴 别诊断。 第四篇白细胞检验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白血病的FAB分类及诊断依据,常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L3)、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1-M5)及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血象和骨髓象变化: 2熟悉:白血病的MIC分型标准,其他类型白血病(M6-M7;浆细跑、多毛细胞及T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 细胞白血病)及其他白细胞系统疾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及类白血病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 3.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型及诊断标准: 4.自学:嗜酸性粒细泡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幼稚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全随白血病 (仁)教学内容 1.白细跑系统疾病分类 2.白血病的分类及诊断(概论) 3.急性白血病及其实验室检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L3)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0-M7) 4.慢性白血病及其实验室检查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跑白血病 5.少见类型白血病及其实验室检查 浆细胞白血病 多毛细胞白血病 成人T细胞白血病 6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实验室检查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多发性骨髓瘤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常见贫血的血象、骨髓象变化,临床常用的溶血性疾病检查技术的实验原理及临床意义。 2.教学难点:缺铁性贫血各阶段的铁代谢检查,常见贫血的实验室鉴别诊断,血管内溶血与血管外溶血的鉴 别诊断。 第四篇 白细胞检验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白血病的FAB分类及诊断依据,常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L3)、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1-M5)及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血象和骨髓象变化; 2.熟悉:白血病的MIC分型标准,其他类型白血病(M6-M7; 浆细胞、多毛细胞及T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 细胞白血病)及其他白细胞系统疾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粒细胞减少症/缺乏症、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及类白血病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 3.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型及诊断标准; 4.自学: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幼稚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全髄白血病 (二)教学内容 1.白细胞系统疾病分类 2.白血病的分类及诊断(概论) 3.急性白血病及其实验室检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L3)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0-M7) 4.慢性白血病及其实验室检查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5.少见类型白血病及其实验室检查 浆细胞白血病 多毛细胞白血病 成人T细胞白血病 6.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实验室检查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多发性骨髓瘤
恶性组织细胞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粒细胞减少症及粒细胞缺乏症 类白血病反应、类脂质沉积病、脾功能亢进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白血病概念与FAB分型,各类型白血病血象/骨髓象细胞化学染色特点。 2.教学难点:各类型白血病的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分型、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五篇血栓与止血检验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及疾病的分类;因血管壁异常、血小板异常及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出血 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原理、操作、临床意义和注意事项:过敏性紫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德及血管内弥 漫性凝血(DIC)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2熟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血液抗凝物质及高凝状态的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功能障碍疾病及血友病的实验 室检查 3.了解:抗血栓和溶血栓治疗的实验室检查: 4自学:肝脏疾病的凝血障碍,病理性抗凝物质增多,依赖维生素K缺乏症,原发性纤溶亢进 (二)学内容 1.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11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12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1.3凝血因子的凝血机制 1.4抗凝系统 1.5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1.6血液的流变特性及血栓形成 2.止血及凝血异常性疾病的分类 3.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 3.1.血栓与止血的筛选检验 ①一期止血缺陷筛检实验 ②二期止血缺陷筛检实验
恶性组织细胞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粒细胞减少症及粒细胞缺乏症 类白血病反应、类脂质沉积病、脾功能亢进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白血病概念与FAB分型,各类型白血病血象/骨髓象/细胞化学染色特点。 2.教学难点:各类型白血病的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分型、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五篇 血栓与止血检验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及疾病的分类;因血管壁异常、血小板异常及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出血 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原理、操作、临床意义和注意事项;过敏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血管内弥 漫性凝血(DIC)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2.熟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血液抗凝物质及高凝状态的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功能障碍疾病及血友病的实验 室检查; 3.了解:抗血栓和溶血栓治疗的实验室检查; 4.自学:肝脏疾病的凝血障碍,病理性抗凝物质增多,依赖维生素K缺乏症,原发性纤溶亢进 (二)教学内容 1.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1.1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1.2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1.3凝血因子的凝血机制 1.4抗凝系统 1.5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1.6血液的流变特性及血栓形成 2.止血及凝血异常性疾病的分类 3.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 3.1.血栓与止血的筛选检验 ①一期止血缺陷筛检实验 ②二期止血缺陷筛检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