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及主要事迹 1、林俊德:纵死终令汗竹香 【颁奖词】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 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人物简介】 林俊德,福建永春人,中共党员,1938年3月出生,1960年9月入伍,总 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原总工程师,少将军衔,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爆炸力 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病逝在工作岗位 上 入伍52年来,林俊德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 出了卓越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军队和部委 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1999年特邀出席“两弹一星”突出贡献科技专家表彰大 会,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2次 【主要事迹】 他叫林俊德,没有多少人知道他。 他是院士,也是将军,一辈子隐姓埋名,坚守在罗布泊。他参加过我国所 有的核试验。 他个子不算高,微胖,笑的时候嘴唇略显厚,脸更是会圆起来。 这是他平常时候的模样。4个月前,他因为癌症晚期病情严重住进了西安唐 都医院,瘦得厉害,脸颊凹陷,额头显得特别突,几乎让人认不出来。他戴着氧 气面罩,身上插着输液管、导流管、减压管,有时还有从鼻腔直通到胃里的三米 长导管……最多的时候他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这个样子,他仍坐在临时搬进 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一下一下挪动着鼠标,每挪一下,都能让 旁边的人心颤一下 电脑里有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藏在几万个文件中,只有他自己 才能整理,还有自己的科研思考,学生的培养方案,他都要系统整理,怕耽误 学生的论文答瓣和毕业。他知道自己的病情,时间太有限,要尽快。 他一开始就问医生,做手术和化疗以后能不能工作,医生回答不能,于是 他放弃了治疗。住重症监护室不能工作,他难得用将军的威严下命令一定要搬 去普通病房。在病房工作间歇,他休息也要坐着,怕躺下就起不来了 他希望活得有质量,说不要勉强他,现在需要的是时间而不是手术。与其 治疗后卧床不起,不如最后还能争点时间。他是闽南人,现在这个劲头,就像 1960年大学毕业后西出阳关一头扎进戈壁大漠几十年,一样倔强。 同事、学生、朋友、亲人赶到医院看望他,他说,“我没有时间了,看望 我一分钟就够了,其他事问我老伴吧。”他让老伴在医院附近找了一间房子 专门用做接待,即使从闽南山区远道而来的亲人也是如此,没有商量余地。他
2012 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及主要事迹 1、林俊德:纵死终令汗竹香 【颁奖词】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 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人物简介】 林俊德,福建永春人,中共党员,1938 年 3 月出生,1960 年 9 月入伍,总 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原总工程师,少将军衔,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爆炸力 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 2012 年 5 月 31 日 20 时 15 分病逝在工作岗位 上。 入伍 52 年来,林俊德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 出了卓越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3 项、国家技术发明奖 2 项、军队和部委 级科技进步奖 20 余项,1999 年特邀出席“两弹一星”突出贡献科技专家表彰大 会,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 1 次,三等功 2 次。 【主要事迹】 (一) 他叫林俊德,没有多少人知道他。 他是院士,也是将军,一辈子隐姓埋名,坚守在罗布泊。他参加过我国所 有的核试验。 他个子不算高,微胖,笑的时候嘴唇略显厚,脸更是会圆起来。 这是他平常时候的模样。4 个月前,他因为癌症晚期病情严重住进了西安唐 都医院,瘦得厉害,脸颊凹陷,额头显得特别突,几乎让人认不出来。他戴着氧 气面罩,身上插着输液管、导流管、减压管,有时还有从鼻腔直通到胃里的三米 长导管……最多的时候他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这个样子,他仍坐在临时搬进 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一下一下挪动着鼠标,每挪一下,都能让 旁边的人心颤一下。 电脑里有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藏在几万个文件中,只有他自己 才能整理,还有自己的科研思考,学生的培养方案,他都要系统整理,怕耽误 学生的论文答辩和毕业。他知道自己的病情,时间太有限,要尽快。 他一开始就问医生,做手术和化疗以后能不能工作,医生回答不能,于是 他放弃了治疗。住重症监护室不能工作,他难得用将军的威严下命令一定要搬 去普通病房。在病房工作间歇,他休息也要坐着,怕躺下就起不来了。 他希望活得有质量,说不要勉强他,现在需要的是时间而不是手术。与其 治疗后卧床不起,不如最后还能争点时间。他是闽南人,现在这个劲头,就像 1960 年大学毕业后西出阳关一头扎进戈壁大漠几十年,一样倔强。 同事、学生、朋友、亲人赶到医院看望他,他说,“我没有时间了,看望 我一分钟就够了,其他事问我老伴吧。”他让老伴在医院附近找了一间房子, 专门用做接待,即使从闽南山区远道而来的亲人也是如此,没有商量余地。他
继续吸着氧气按着鼠标。插着管子工作没有效率,他两次让医生拔掉引流管和 胃管。 他是癌症晚期,肚子里都是胀气和腹水,身上抽出过2800多毫升积水,心 率、呼吸快得接近正常人的两倍严重缺氧平常的喘气比刚跑完百米赛还剧烈。 他从没因疼痛在人前发出一声呻吟,只有当医生凑近问怎么样时,他才说有点儿 不舒服。 那一天早上,他的病情急剧恶化。上午,他要求、请求甚至哀求,想尽各 种办法下床工作,两个小时里,他求了9次。不忍心他最后一个愿望都不被满 足,他终于被放下地。半小时过去,他的手颤得握不住鼠标,也渐渐看不清,几 次问女儿眼镜在哪,女儿说,眼镜戴着呢。这时候,很多人已经忍不住跑岀去痛 哭起来,怕他听到,还要使劲捂着嘴巴呜呜地哭。 他又接着工作了1小时。最后的5个小时里,他陷入了昏迷,但不时又能 听到他在嘴里念“ABCD”、“1234”,这些都是他在电脑里给文件夹排的次 序。 老伴紧紧攥着他的手,贴着他的耳边,翻来覆去地说:“老林啊老林,这 是我第一次把你的手握这么长时间。40多年了,你现在终于属于我了…” 5月31日20时15分,他的心脏跳动不起来了,也不会再哀求着起床。他 没做完他的工作,这几天他在电脑上列了个提纲敲敲打打,5条提纲的内容没有 完全填满,家人留言这一条完全是空白。 医院科室主任张利华,54岁,扑通跪了下来,对着床头说,“林院士您安 心地走,剩下的工作我们后人会接着完成。”张利华看了30多年的病人,像这 样面对自己生死的,是第一次见到。 得知他的离去,“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科院院士、94岁的程开甲写 来一句话:“一片赤诚忠心,核试贡献卓越
继续吸着氧气按着鼠标。插着管子工作没有效率,他两次让医生拔掉引流管和 胃管。 他是癌症晚期,肚子里都是胀气和腹水,身上抽出过 2800 多毫升积水,心 率、呼吸快得接近正常人的两倍,严重缺氧,平常的喘气比刚跑完百米赛还剧烈。 他从没因疼痛在人前发出一声呻吟,只有当医生凑近问怎么样时,他才说有点儿 不舒服。 那一天早上,他的病情急剧恶化。上午,他要求、请求甚至哀求,想尽各 种办法下床工作,两个小时里,他求了 9 次。不忍心他最后一个愿望都不被满 足,他终于被放下地。半小时过去,他的手颤得握不住鼠标,也渐渐看不清,几 次问女儿眼镜在哪,女儿说,眼镜戴着呢。这时候,很多人已经忍不住跑出去痛 哭起来,怕他听到,还要使劲捂着嘴巴呜呜地哭。 他又接着工作了 1 小时。最后的 5 个小时里,他陷入了昏迷,但不时又能 听到他在嘴里念“ABCD”、“1234”,这些都是他在电脑里给文件夹排的次 序。 老伴紧紧攥着他的手,贴着他的耳边,翻来覆去地说:“老林啊老林,这 是我第一次把你的手握这么长时间。40 多年了,你现在终于属于我了……” 5 月 31 日 20 时 15 分,他的心脏跳动不起来了,也不会再哀求着起床。他 没做完他的工作,这几天他在电脑上列了个提纲敲敲打打,5 条提纲的内容没有 完全填满,家人留言这一条完全是空白。 医院科室主任张利华,54 岁,扑通跪了下来,对着床头说,“林院士您安 心地走,剩下的工作我们后人会接着完成。”张利华看了 30 多年的病人,像这 样面对自己生死的,是第一次见到。 得知他的离去,“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科院院士、94 岁的程开甲写 来一句话:“一片赤诚忠心,核试贡献卓越
他早早跟老伴安排了三个遗愿:一切从简,不收礼金;不向组织提任何要 求;把他埋在马兰。最后一个,他也在病床上哑着声音和基地的司令员说过, 算是他的一个要求。司令员听完转身,泪打湿了满脸。 罗布泊边缘的马兰,是他最惦念的地方,在那里,他和所有人一样,干着 惊天动地的事,也做着隐姓埋名的人。人人都是戈壁里的一朵马兰花。 这个季节,马兰小院里的草长高了,杏也熟了,正等着他回去。他说过, 院子里的草不要拔,让它们自由生长,戈壁滩长草不容易。 他这辈子有三个没想到:上大学,做将军,当院士。他最初也没想到,个 人和国家命运绑得这样紧。 他是搞核试验的,说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这两个都成了不折 不扣的事实。 2012年春节刚过,一封近5000字的长信,摆在了基地司令员的案头,是 关于基地建设发展的想法,言辞激烈,语气率直。信是他写的,看得出很着急。 直到司令员和他一起商定,安排人员和经费对他所提的发展路线进行研究,他绷 紧的脸松了下来,笑了。 住院期间,他和来看望他的基地司令员闭门谈了一个多小时。他也感叹 生最大的缺点是说话直率得罪人,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做人”… 他说话硬,直来直去,不绕弯子。乍一听,难以接受,时间长了,都知道 他不玩虚的,一辈子有自己的做事和做人原则。就像他去世前说自己,“我不 善于交往活动,实事求是搞科学 凡是和他有过接触的人,都知道他讲原则不是空的。他参加学术评审会 从来不收评审费,不让参评人员上门拜访。从没有接受过一个人的礼物,材料 都是通过邮局或其他人捎带的,他只要材料,不要见人。科研成果报奖时,他 总是把自己名字往后排,不是自己主持的项目坚决不挂名。平时专门的请客吃 饭他概不参加,就喜欢自助餐。讨论会上该说就说,不管在座官大官小。 他有“三个不”: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装点门面的学术 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 2005年,东北某大学邀请他当名誉教授。他说:“我们研究领域虽然接近, 可是距离太远,鞭长莫及的,我给不了什么指导,这挂名教授我还是别当了。” 去年,在安徽黄山召开评审会,会议主办方请他当主审。他老老实实地说, 第一个成果跟我研究方向有点关系,但也够不上当主审,第二个成果不是我的 研究领域,我当不了评委,你们抓紧时间再找人吧
他早早跟老伴安排了三个遗愿:一切从简,不收礼金;不向组织提任何要 求;把他埋在马兰。最后一个,他也在病床上哑着声音和基地的司令员说过, 算是他的一个要求。司令员听完转身,泪打湿了满脸。 罗布泊边缘的马兰,是他最惦念的地方,在那里,他和所有人一样,干着 惊天动地的事,也做着隐姓埋名的人。人人都是戈壁里的一朵马兰花。 这个季节,马兰小院里的草长高了,杏也熟了,正等着他回去。他说过, 院子里的草不要拔,让它们自由生长,戈壁滩长草不容易。 (二) 他这辈子有三个没想到:上大学,做将军,当院士。他最初也没想到,个 人和国家命运绑得这样紧。 (三) 他是搞核试验的,说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这两个都成了不折 不扣的事实。 (四) 2012 年春节刚过,一封近 5000 字的长信,摆在了基地司令员的案头,是 关于基地建设发展的想法,言辞激烈,语气率直。信是他写的,看得出很着急。 直到司令员和他一起商定,安排人员和经费对他所提的发展路线进行研究,他绷 紧的脸松了下来,笑了。 住院期间,他和来看望他的基地司令员闭门谈了一个多小时。他也感叹, 一生最大的缺点是说话直率得罪人,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做人”…… 他说话硬,直来直去,不绕弯子。乍一听,难以接受,时间长了,都知道 他不玩虚的,一辈子有自己的做事和做人原则。就像他去世前说自己,“我不 善于交往活动,实事求是搞科学。” 凡是和他有过接触的人,都知道他讲原则不是空的。他参加学术评审会, 从来不收评审费,不让参评人员上门拜访。从没有接受过一个人的礼物,材料 都是通过邮局或其他人捎带的,他只要材料,不要见人。科研成果报奖时,他 总是把自己名字往后排,不是自己主持的项目坚决不挂名。平时专门的请客吃 饭他概不参加,就喜欢自助餐。讨论会上该说就说,不管在座官大官小。 他有“三个不”: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装点门面的学术 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 2005 年,东北某大学邀请他当名誉教授。他说:“我们研究领域虽然接近, 可是距离太远,鞭长莫及的,我给不了什么指导,这挂名教授我还是别当了。” 去年,在安徽黄山召开评审会,会议主办方请他当主审。他老老实实地说, 第一个成果跟我研究方向有点关系,但也够不上当主审,第二个成果不是我的 研究领域,我当不了评委,你们抓紧时间再找人吧
他说,自己虽然是院士,只算得上某个领域专家,不可能样样都懂,样样 都精。而且专业越深就越窄,别的懂的就越少 他工资不低,所以掏钱时并不手软。老战友在外地聚会,他说战友们转业 早,工资不高,他慷慨解囊。青海玉树地震,他悄悄捐了3万元。 但他自己,一块手表用了15年,一个游泳帽用了19年,一个公文包用了 20多年,一个铝盆补了又补舍不得扔。他搞实验,动手能力强,家里的沙发和 床是他用包装箱拆下的木板做成,沙发套是老伴亲手缝制。客厅里的小木椅是他 用家里铺完地板后剩下的废料,花了半天时间敲打好的。屋里的灯也是他引了 根电线加一个灯管改造而成。 去世后,学生们收拾他的衣物,除了军装,没找到几件像样的便装,两件 毛衣还打着补丁 他偶尔也享受过一次,他和老伴去郊外一个农家乐吃饭,点了一个“大丰 收”,就是玉米、南瓜、花生几个菜煮在一起,他从来没吃过,对这个组合菜 赞不绝口,对老伴说咱们回去也做这个。 他的学生们说,老师是一个心里有爱的人,长时间接触,感受得更深。他 戴了15年的手表,是大学母校百年校庆时送的纪念品,他一直戴着,旧了磨手, 就用透明胶粘上。他去世后,护士想把手表摘下来,老伴理解他,说老林喜欢, 就让他带着走吧。 他带过的每位学生,都在他的电脑里有个属于自己的文件夹,每一个文件 夹都详细记录着每个人的技术专长、培养计划和施教方案。 住院期间,他让学生们将各自的文件夹拷贝走,这时学生们才发现,从跟 他的第一天起,短的三四年,长的十几年,他都详细准确地记录下了每个人的 成长足迹。 去世前三天,他写下这辈子的最后338字,虽然手抖得厉害,但字迹工整, 没有一丝潦草。这是他给学生写下的论文评阋意见。他在5月的最后一天去世, 这个学生在6月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一年,南京大学的高材生黄建琴参军到了马兰,她也 搞核试验,是后来马兰有名的“核大姐”之 与他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相伴,黄建琴总习惯一个人的生活。最后,她含着 泪说,老林的最后几天,是她跟他呆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
他说,自己虽然是院士,只算得上某个领域专家,不可能样样都懂,样样 都精。而且专业越深就越窄,别的懂的就越少。 他工资不低,所以掏钱时并不手软。老战友在外地聚会,他说战友们转业 早,工资不高,他慷慨解囊。青海玉树地震,他悄悄捐了 3 万元。 但他自己,一块手表用了 15 年,一个游泳帽用了 19 年,一个公文包用了 20 多年,一个铝盆补了又补舍不得扔。他搞实验,动手能力强,家里的沙发和 床是他用包装箱拆下的木板做成,沙发套是老伴亲手缝制。客厅里的小木椅是他 用家里铺完地板后剩下的废料,花了半天时间敲打好的。屋里的灯也是他引了一 根电线加一个灯管改造而成。 去世后,学生们收拾他的衣物,除了军装,没找到几件像样的便装,两件 毛衣还打着补丁。 他偶尔也享受过一次,他和老伴去郊外一个农家乐吃饭,点了一个“大丰 收”,就是玉米、南瓜、花生几个菜煮在一起,他从来没吃过,对这个组合菜 赞不绝口,对老伴说咱们回去也做这个。 他的学生们说,老师是一个心里有爱的人,长时间接触,感受得更深。他 戴了 15 年的手表,是大学母校百年校庆时送的纪念品,他一直戴着,旧了磨手, 就用透明胶粘上。他去世后,护士想把手表摘下来,老伴理解他,说老林喜欢, 就让他带着走吧。 他带过的每位学生,都在他的电脑里有个属于自己的文件夹,每一个文件 夹都详细记录着每个人的技术专长、培养计划和施教方案。 住院期间,他让学生们将各自的文件夹拷贝走,这时学生们才发现,从跟 他的第一天起,短的三四年,长的十几年,他都详细准确地记录下了每个人的 成长足迹。 去世前三天,他写下这辈子的最后 338 字,虽然手抖得厉害,但字迹工整, 没有一丝潦草。这是他给学生写下的论文评阅意见。他在 5 月的最后一天去世, 这个学生在 6 月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 (五)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一年,南京大学的高材生黄建琴参军到了马兰,她也 搞核试验,是后来马兰有名的“核大姐”之一。 与他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相伴,黄建琴总习惯一个人的生活。最后,她含着 泪说,老林的最后几天,是她跟他呆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
他欠家里人太多,特别是对女儿一直有着愧疚。他带的23名学生都是科技 精英,却没时间管女儿的教育,女儿没读过大学。他只好对女儿说,你是我们的 第一个孩子,我们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你是我们的试验品,就多担待点吧。女 儿出嫁,他在外执行任务。女儿办完结婚证,背着简单的行囊进了丈夫家。儿子 结婚,他也一直没抽出时间和亲家见面,婚礼由对方一手操办。 他不是个完人,但他被家人理解。老伴说,“这一生我陪伴他,我觉得我 值。因为,他为国家、为人民、为党,做好了他应该做的事情,良心上没有愧 对党和人民对他的培养。” 他去世后,10万元慰问金交到老伴手上,她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表示谢意 说:“这些钱就当做他的最后一次党费吧,这也应该是他的心愿。老林一辈孑干 了他喜欢的事业,他对党和国家的爱刻骨铭心。” 女儿说,很多人说林院士一辈子没享过福,但我知道父亲不是这样的。他 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他说过他这一辈子真的很愉快。 参加第一次核试验的人们回忆起,那个时候他一股朝气勃发的劲儿;到生 命的最后一刻,虽然年纪大了、人沧桑了,他蓬勃的朝气、工作的热情一点没 变。人们在想,是什么支撑着他走出了比75年更长的生命跨度? 创造了马兰精神、见惯了英雄的马兰人送给他一副挽联,为他送行:“铿 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 2陈斌强:孝更绝伦足可矜 【颁奖词】 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 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 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主要事迹】 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 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 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他欠家里人太多,特别是对女儿一直有着愧疚。他带的 23 名学生都是科技 精英,却没时间管女儿的教育,女儿没读过大学。他只好对女儿说,你是我们的 第一个孩子,我们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你是我们的试验品,就多担待点吧。女 儿出嫁,他在外执行任务。女儿办完结婚证,背着简单的行囊进了丈夫家。儿子 结婚,他也一直没抽出时间和亲家见面,婚礼由对方一手操办。 他不是个完人,但他被家人理解。老伴说,“这一生我陪伴他,我觉得我 值。因为,他为国家、为人民、为党,做好了他应该做的事情,良心上没有愧 对党和人民对他的培养。” 他去世后,10 万元慰问金交到老伴手上,她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表示谢意, 说:“这些钱就当做他的最后一次党费吧,这也应该是他的心愿。老林一辈子干 了他喜欢的事业,他对党和国家的爱刻骨铭心。” 女儿说,很多人说林院士一辈子没享过福,但我知道父亲不是这样的。他 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他说过他这一辈子真的很愉快。 参加第一次核试验的人们回忆起,那个时候他一股朝气勃发的劲儿;到生 命的最后一刻,虽然年纪大了、人沧桑了,他蓬勃的朝气、工作的热情一点没 变。人们在想,是什么支撑着他走出了比 75 年更长的生命跨度? 创造了马兰精神、见惯了英雄的马兰人送给他一副挽联,为他送行:“铿 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 2.陈斌强:孝更绝伦足可矜 【颁奖词】 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 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 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主要事迹】 陈斌强,38 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 9 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 年,妈妈 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 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