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续2) 三、对现象学方法的继承和超越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对存在的研究 之所以会变成对存在者的研究,是柏拉图肇始的认知方式,即以“看”(表象、主观、认识等) 为特征的研究方法的结果。柏拉图著名的“洞喻”把最高理念比作太阳,人借助理念之光去认知 (看)身外世界。“认知”之取代对存在的直接“领悟”意味着人和世界都被作为现成和确定之 物(存在者)而被分离。洞喻说后来衍化成各种由表象和概念等构成的认识体系。笛卡尔的作为 主体的“我”“从存在论上被规定为物”,以之作为出发点的认知方法必然不能揭示、反而会 遮蔽存在的意义。 为了克服将存在混同于存在者的传统形而上学,必须抛弃导致这种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在 这方面,海德格尔从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特别是他的现象学方法得到了重要启示。因为心 理主义正是以主客二分为特征的认识论思维模式的典型形态,而现象学方法的根本目标正是超越 心理主义,超越具体的物质和精神存在而返回到事实本身。它只是描述在纯粹的内在直观中呈现 出来的“绝对材料”,即真实的存在、现象“。而这也正是海德格尔的根本目标。因此他把现象 学方法当做建立其“有根”的本体论的基本方法。他把传统哲学所谈论的一切对象化的存在都还 原为直接涌现、显示意义上的存在,即现象的存在。海德格尔的现象就是存在者的存在的显现。 现象学方法就是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方法。为了达到作为存在者的人的存在,不能依靠认识手段, 而只能采用显现的、阐释的、澄明的方法。他的现象学方法是一种直接显示存在的意义的结构的 方法,也就是解释学的方法。 海德格尔在这点上与胡塞尔的主要区别,在于他排除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以及由其建立的世 界。胡塞尔要求哲学必需超越科学的界限而达到纯粹的、回到事物本身的世界,即他所谓的先验 世界。它实际上主体作为纯粹主体(先验主体)的心理世界、意识世界。他的现象学方法还有认 识论痕迹,他在反对心理主义时自己却又回到了心理主义。海德格尔看到了并企图避免胡塞尔的 矛盾。在他的哲学里,“事实本身”是具有时间性和历史性特征的存在着的过程,不是胡塞尔所 说的先验本质,不属于先验世界。主体也不再是具有独立存在意义的先验主体,而是在对存在者 的存在的领悟中体现出来的存在。总之,无论是被领悟的“现象”,还是这种领悟自身都处于存 在着的构成中。因此,他比胡塞尔更加彻底地贯彻了超越主客二分和主体性的方向他使现象学方 法完全消除认识论的痕迹,成为存在论化的方法。他认为应当按存在本身的显现来揭示存在的意 义,让“存在”自己显现,在“存在”的显现中体验存在的意义。存在、现象、显现具有同等意
第二节(续2) • 三、对现象学方法的继承和超越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对存在的研究 之所以会变成对存在者的研究,是柏拉图肇始的认知方式,即以“看”(表象、主观、认识等) 为特征的研究方法的结果。柏拉图著名的“洞喻”把最高理念比作太阳,人借助理念之光去认知 (看)身外世界。“认知”之取代对存在的直接“领悟”意味着人和世界都被作为现成和确定之 物(存在者)而被分离。洞喻说后来衍化成各种由表象和概念等构成的认识体系。笛卡尔的作为 主体的“我” “从存在论上 被规定为物 ”,以之作为出发点的认知方法必然不能揭示、反而会 遮蔽存在的意义。 • 为了克服将存在混同于存在者的传统形而上学,必须抛弃导致这种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在 这方面,海德格尔从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特别是他的现象学方法得到了重要启示。因为心 理主义正是以主客二分为特征的认识论思维模式的典型形态,而现象学方法的根本目标正是超越 心理主义,超越具体的物质和精神存在而返回到事实本身。它只是描述在纯粹的内在直观中呈现 出来的“绝对材料”,即真实的存在、现象“。而这也正是海德格尔的根本目标。因此他把现象 学方法当做建立其“有根”的本体论的基本方法。他把传统哲学所谈论的一切对象化的存在都还 原为直接涌现、显示意义上的存在,即现象的存在。海德格尔的现象就是存在者的存在的显现。 现象学方法就是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方法。为了达到作为存在者的人的存在,不能依靠认识手段, 而只能采用显现的、阐释的、澄明的方法。他的现象学方法是一种直接显示存在的意义的结构的 方法,也就是解释学的方法。 • 海德格尔在这点上与胡塞尔的主要区别,在于他排除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以及由其建立的世 界。胡塞尔要求哲学必需超越科学的界限而达到纯粹的、回到事物本身的世界,即他所谓的先验 世界。它实际上主体作为纯粹主体(先验主体)的心理世界、意识世界。他的现象学方法还有认 识论痕迹,他在反对心理主义时自己却又回到了心理主义。海德格尔看到了并企图避免胡塞尔的 矛盾。在他的哲学里 ,“事实本身”是具有时间性和历史性特征的存在着的过程,不是胡塞尔所 说的先验本质,不属于先验世界。主体也不再是具有独立存在意义的先验主体,而是在对存在者 的存在的领悟中体现出来的存在。总之,无论是被领悟的“现象”,还是这种领悟自身都处于存 在着的构成中。因此,他比胡塞尔更加彻底地贯彻了超越主客二分和主体性的方向他使现象学方 法完全消除认识论的痕迹,成为存在论化的方法。他认为应当按存在本身的显现来揭示存在的意 义,让“存在”自己显现,在“存在”的显现中体验存在的意义。存在、现象、显现具有同等意 义
第二节(续3) 四、此在及其存在的基本结构(存在及其在世) 1、此在的含义及其优先地位海德格尔肯定,任何一个存在者均有其存在。只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 才能在其存在过程中提出和追问存在问题,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被他称为此在 ( Dasein),即先于主客心物之分的、没有规定性的源始状态下的人的存在。此在的存在称为生存( Existenz)。 此在与其他一切存在者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先地位。第一,在存在者状态上的优先地位。它不是现成已有的、 实体性意义的存在,而只是一种显现、一种可能性。第二本体论(存在论)的优先地位。此在能追问自己的存 在。这种追问本身就是此在作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第三,此在不仅包括了对其本身的存在的领会,也包括 了对一切其他存在者的存在的领会。因此,在研究其他存在者之前,首先必需追问领悟这些存在者的存在的此 在,即对此在的存在(生存)的原始结构进行哲学分析 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一一在世此在的存在,即生存的原始的基本结构是“在世界之中存在”。此 在与其世界不可分割,二者同时出现,同时在此。此在的在世意味着它与其世界处于一种浑然一体的关系之中。 此在的这种在世结构是此在与其他存在者处于某种空间关系之中的先决条件。哲学所谈论的世界只能是与此在 浑然一体并为其所领悟和揭示的世界,它毋宁说是作为此在的存在状态的世界,是此在存在的敞开状态 3、在世的存在状态一一烦此在的基本此在结构是在世,而在世的存在状态是烦。此在的此在有不同 的表现形式或环节,它们构成一个统一的结构整体,这个结构整体即是烦。此在彻头彻尾地被烦所支配。烦分 为烦忙和烦神。烦忙指与他物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在烦忙中此在是与其使用的用具发生关系,而不是直接与 物发生关系。用具最根本的存在方式是它的“上手性”,即处于此在手头。用具之作为该种用具,以它们为此 在所用这种活动为前提。此在使用用具这种活动既揭示了此在本身的存在,也揭示了用具的存在。他物、世界 的存在都与用具的使用相关,都从属于烦忙这种此在在世的活动。正是烦忙这种活动赋予其他存在者和世界以 意义。烦神指此在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此在使用用具不仅要与用具等物打交道,也要与相关的他人打 交道。此在总是与他人一道在世,即共在。而在世的世界不只是孤立的个人的世界,而是与他人共同的世界。 海德格尔关于此在及其在世的学说突出地表现了他以存在论(本体论)思维方式取代认识论思维方式的基 本倾向。首先,他强调存在关系先于和高于认识关;其次,他认为人与其世界的关系不是外在的、静止的关系 而是一个存在着(处于过程中)的统一的整体,而且人对其他一切存在者的存在的揭示是通过用具的使用达到
第二节(续3) • 四、此在及其存在的基本结构(存在及其在世) • 1、此在的含义及其优先地位 海德格尔肯定,任何一个存在者均有其存在。只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 才能在其存在过程中提出和追问存在问题,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被他称为此在 (Dasein),即先于主客心物之分的、没有规定性的源始状态下的人的存在。此在的存在称为生存(Existenz)。 • 此在与其他一切存在者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先地位。第一,在存在者状态上的优先地位。它不是现成已有的、 实体性意义的存在,而只是一种显现、一种可能性。第二本体论(存在论)的优先地位。此在能追问自己的存 在。这种追问本身就是此在作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第三,此在不仅包括了对其本身的存在的领会,也包括 了对一切其他存在者的存在的领会。因此,在研究其他存在者之前,首先必需追问领悟这些存在者的存在的此 在,即对此在的存在(生存)的原始结构进行哲学分析。 • 2、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在世 此在的存在,即生存的原始的基本结构是“在世界之中存在”。此 在与其世界不可分割,二者同时出现,同时在此。此在的在世意味着它与其世界处于一种浑然一体的关系之中。 此在的这种在世结构是此在与其他存在者处于某种空间关系之中的先决条件。哲学所谈论的世界只能是与此在 浑然一体并为其所领悟和揭示的世界,它毋宁说是作为此在的存在状态的世界,是此在存在的敞开状态。 • 3、在世的存在状态--烦 此在的基本此在结构是在世,而在世的存在状态是烦。此在的此在有不同 的表现形式或环节,它们构成一个统一的结构整体,这个结构整体即是烦。此在彻头彻尾地被烦所支配。烦分 为烦忙和烦神。烦忙指与他物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在烦忙中此在是与其使用的用具发生关系,而不是直接与 物发生关系。用具最根本的存在方式是它的“上手性”,即处于此在手头。用具之作为该种用具,以它们为此 在所用这种活动为前提。此在使用用具这种活动既揭示了此在本身的存在,也揭示了用具的存在。他物、世界 的存在都与用具的使用相关,都从属于烦忙这种此在在世的活动。正是烦忙这种活动赋予其他存在者和世界以 意义。烦神指此在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此在使用用具不仅要与用具等物打交道,也要与相关的他人打 交道。此在总是与他人一道在世,即共在。而在世的世界不只是孤立的个人的世界,而是与他人共同的世界。 • 海德格尔关于此在及其在世的学说突出地表现了他以存在论(本体论)思维方式取代认识论思维方式的基 本倾向。首先,他强调存在关系先于和高于认识关;其次,他认为人与其世界的关系不是外在的、静止的关系, 而是一个存在着(处于过程中)的统一的整体,而且人对其他一切存在者的存在的揭示是通过用具的使用达到 的
第二节(续4) 4、此在的时间性 阿海德格尔哲学中,时间是一个与存在同样重要的概念。此在的存在, 即生存的意义就在于其时间性。由于此在的存在不是指具体的、确定的人的存在,而是人的存在 的显现或者说其敞开状态,后者意味着人在不断地超越。此在的存在、生存也就是其超越,存在 的问题就是超越问题。作为存在的敞开状态的超越性实际上指的就是其时间性,或者说时间性正 是此在的超越性的体现。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存在是其敞开状态下,或者说此在全部存在“界限”内的存在。它是一 个由三个环节构成的统一整体,即先行于自身的存在(能在);已经在世界之中(被抛)的存在 依附于世界内的存在者的存在。三者各表示一种时态,分别为将来、过去、现在。它们不可分割 共同体现同一此在在世的存在,即“烦”。作为此在的基本方式的烦就此表现为一种时间性。此 在的时间性为“原始的本真的时间性”,它不同于经验意义上的时间性。他所说的时间即是作为 此在存在的敞开状态,必与此在共存亡。此在存在(人生)的界限就是其时间性的界限,而此在 存在的有限性也正是由其时间性而成为有限的。此在的存在、人生是不间断的绵延过程,其过去 现在与将来不可分割。过去并未消失,将来也不只是过去和现在的继续,而是规定着过去和现在。 此在的过去、现在、将来都总是在场,构成一个统一整体。烦就是这个统一整体。它永远是在自 身之前(将来)在世界中(过去)作为依附世界内的存在者的存在(现在)。此在的根本特性就 在于它是一种先行于自身的存在,或者说作为可能性、超越性、将来而存在。此在的过去和现在 的意义都在于其向将来的超越,也就是都出自将来
第二节(续4) • 4、此在的时间性 阿海德格尔哲学中,时间是一个与存在同样重要的概念。此在的存在, 即生存的意义就在于其时间性。由于此在的存在不是指具体的、确定的人的存在,而是人的存在 的显现或者说其敞开状态,后者意味着人在不断地超越。此在的存在、生存也就是其超越,存在 的问题就是超越问题。作为存在的敞开状态的超越性实际上指的就是其时间性,或者说时间性正 是此在的超越性的体现。 •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存在是其敞开状态下,或者说此在全部存在“界限”内的存在。它是一 个由三个环节构成的统一整体,即先行于自身的存在(能在);已经在世界之中(被抛)的存在; 依附于世界内的存在者的存在。三者各表示一种时态,分别为将来、过去、现在。它们不可分割, 共同体现同一此在在世的存在,即“烦”。作为此在的基本方式的烦就此表现为一种时间性。此 在的时间性为“原始的本真的时间性”,它不同于经验意义上的时间性。他所说的时间即是作为 此在存在的敞开状态,必与此在共存亡。此在存在(人生)的界限就是其时间性的界限,而此在 存在的有限性也正是由其时间性而成为有限的。此在的存在、人生是不间断的绵延过程,其过去、 现在与将来不可分割。过去并未消失,将来也不只是过去和现在的继续,而是规定着过去和现在。 此在的过去、现在、将来都总是在场,构成一个统一整体。烦就是这个统一整体。它永远是在自 身之前(将来)在世界中(过去)作为依附世界内的存在者的存在(现在)。此在的根本特性就 在于它是一种先行于自身的存在,或者说作为可能性、超越性、将来而存在。此在的过去和现在 的意义都在于其向将来的超越,也就是都出自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