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马赫主义 本章概述 被称为第二代实证主义的马赫主义继承近代经验主义传统,从 19世纪末现代物理学革命中获取营养和启示,把哲学归结为科学 的认识论,主张取消现象以外的存在和本质问题,用所谓非心非 物的中性东西——要素(现象,现象之间的关系)取代传统哲学 作为实体的心或者物,把物质和精神统统纳入科学和人类认识所 及的经验世界,取消因果联系,将哲学的任务说成是为了实用的 目的而描述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在西方世界以及俄国产生了 泛的影响并受到曾经一度是热烈的欢迎。本章主要介绍马赫、阿 芬那留斯和彭加勒的生平及核心思想
第四章 马赫主义 • 本章概述 • • 被称为第二代实证主义的马赫主义继承近代经验主义传统,从 19世纪末现代物理学革命中获取营养和启示,把哲学归结为科学 的认识论,主张取消现象以外的存在和本质问题,用所谓非心非 物的中性东西――要素(现象,现象之间的关系)取代传统哲学 作为实体的心或者物,把物质和精神统统纳入科学和人类认识所 及的经验世界,取消因果联系,将哲学的任务说成是为了实用的 目的而描述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在西方世界以及俄国产生了广 泛的影响并受到曾经一度是热烈的欢迎。本章主要介绍马赫、阿 芬那留斯和彭加勒的生平及核心思想。 •
第一节马赫主义概况 从思想渊源说,马赫主义是近代经验主义传统的 继承者。马赫承认他在哲学上走的是从康德出发返回到贝克莱和休谟的路线。马赫主义虽把经验 当做哲学的出发点,但认为经验既不是上帝在人心中所引起的感知和观念,也不是除此次主观的 心理意识,而是超出了心物对立的中性的东西。他们试图建立一种超越传统哲学的唯物唯心对立 的中立的哲学。他们主张取消现象范围以外的存在和本质问题,认为科学和人类认识所及的世界 就是经验世界,物质和精神、主观和客观的区别只是经验内部的区别。他们抛弃建立一种将各门 具体科学联系起来的、无所不包的综合的哲学体系的企图,同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一样,把哲学 归结为科学的认识论。马赫主义可以说是19世纪末出现的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产物。后者是自然科 学发展中一场更为时刻的变更,它极大地促进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变更。由于马赫主义对老实证主 义有所变更和发展,因此人们把它称为第二代实证主义 马赫主义是19世纪末出现的一种通过恢复和更新经验主义 来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国际性思潮的组成部分。当时物理学中发生的革命推翻了以往自然科学关 于世界、物质的概念,也动摇了孔德等人的描绘世界图景的综合哲学体系。马赫主义一方面继承 了实证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另一方面又企图对当时自然科学的新变化作出解释。 由于马赫主义以体现自然科学的最新变更为旗号,主要代表人物多是当时杰出的自然科学家 因而它很是投合了许多关心科学和进步的西方知识分子的心态,被他们当成最新科学哲学。在德 奧等国哲学流派中,马赫主义不仅把老实证主义挤到了后台,也夺得了新康德主义一度占有的主 导地位。在西方其他国家也兴起了一股马赫主义热。马赫主义哲学家中多数人政治上比较开明 有的还表现出支持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倾向。20世纪初,马赫主义在俄国成了最时髦的哲学流 派。当时,马克思主义和马赫主义的论争已由哲学上的论争转化成了是否还应进行革命的政治斗 争。列宁的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马赫主义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政治批判的意 义
第一节 马赫主义概况 • 一、马赫主义的思想来源和理论特征 从思想渊源说,马赫主义是近代经验主义传统的 继承者。马赫承认他在哲学上走的是从康德出发返回到贝克莱和休谟的路线。马赫主义虽把经验 当做哲学的出发点,但认为经验既不是上帝在人心中所引起的感知和观念,也不是除此次主观的 心理意识,而是超出了心物对立的中性的东西。他们试图建立一种超越传统哲学的唯物唯心对立 的中立的哲学。他们主张取消现象范围以外的存在和本质问题,认为科学和人类认识所及的世界 就是经验世界,物质和精神、主观和客观的区别只是经验内部的区别。他们抛弃建立一种将各门 具体科学联系起来的、无所不包的综合的哲学体系的企图,同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一样,把哲学 归结为科学的认识论。马赫主义可以说是19世纪末出现的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产物。后者是自然科 学发展中一场更为时刻的变更,它极大地促进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变更。由于马赫主义对老实证主 义有所变更和发展,因此人们把它称为第二代实证主义。 • 二、马赫主义产生和流传概况 马赫主义是19世纪末出现的一种通过恢复和更新经验主义 来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国际性思潮的组成部分。当时物理学中发生的革命推翻了以往自然科学关 于世界、物质的概念,也动摇了孔德等人的描绘世界图景的综合哲学体系。马赫主义一方面继承 了实证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另一方面又企图对当时自然科学的新变化作出解释。 • 由于马赫主义以体现自然科学的最新变更为旗号,主要代表人物多是当时杰出的自然科学家, 因而它很是投合了许多关心科学和进步的西方知识分子的心态,被他们当成最新科学哲学。在德 奥等国哲学流派中,马赫主义不仅把老实证主义挤到了后台,也夺得了新康德主义一度占有的主 导地位。在西方其他国家也兴起了一股马赫主义热。马赫主义哲学家中多数人政治上比较开明, 有的还表现出支持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倾向。20世纪初,马赫主义在俄国成了最时髦的哲学流 派。当时,马克思主义和马赫主义的论争已由哲学上的论争转化成了是否还应进行革命的政治斗 争。列宁的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马赫主义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政治批判的意 义。 •
第二节马赫的要素一元论 恩斯特·马赫 ( Ernst Mach,1838-1916)出生于捷克的一个教师家庭初在其父的指导下 学习小学和中学课程,15岁进中学读六年级,毕业后进维也纳大学攻读 数学和物理,22岁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作过家庭教师,在维也 纳作过编外讲师。1864年成为格拉茨大学数学教授,1867年起任布拉格 大学物理学教授并曾两度出任校长 马赫被认为是现代西方最早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以批判的态度对科 学史(主要是物理学史)作了认真的探讨。他认为科学史不只是为了了 解历史,更是为了促进对科学现在和未来的了解,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 他把自然科学和哲学研究结合起来,企图为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寻找 哲学的立脚点。他对当时旧的机械论和对科学和理性进行批判的非理性 主义都加以否定和批判。主要著作有《动觉理论大纲》(1875)、《感 觉的分析》(1886)、《认识和谬误》(1905)
第二节 马赫的要素一元论 • 一、马赫的生平活动和其哲学的基本倾向 恩斯特 ·马赫 (Ernst Mach,1838-1916)出生于捷克的一个教师家庭初在其父的指导下 学习小学和中学课程,15岁进中学读六年级,毕业后进维也纳大学攻读 数学和物理,22岁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作过家庭教师,在维也 纳作过编外讲师。1864年成为格拉茨大学数学教授,1867年起任布拉格 大学物理学教授并曾两度出任校长。 • 马赫被认为是现代西方最早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以批判的态度对科 学史(主要是物理学史)作了认真的探讨。他认为科学史不只是为了了 解历史,更是为了促进对科学现在和未来的了解,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 他把自然科学和哲学研究结合起来,企图为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寻找 哲学的立脚点。他对当时旧的机械论和对科学和理性进行批判的非理性 主义都加以否定和批判。主要著作有《动觉理论大纲》(1875)、《感 觉的分析》(1886)、《认识和谬误》(1905)
第二节(续1 马赫企图超越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内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框架 去建立一种将各门自然科学统一起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各门不同的科学找到共同的基础。他 的理论采取了世界要素论(或称要素一元论)的形态。 马赫否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以外的物质世界,认为无论是心理学或物理学,都只与人的意 识(表象、感觉)相关。物理学所研究的物体不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对象,而只是人的 感觉之间的联系。感觉(或者表象)不是物或物体的映象,相反,物倒是感觉之间的联系的符号 物是感觉的复合。这种思想在逻辑上必将得出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感觉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 因此后期他提出要素论, 他说“现象可以分解为要素,就这些要素被认为与物体(身体)的一定3过程相联系,并为这 个过程所决定而言,我们称其为感觉”。不是自我、而是要素(感觉)是第一性的。颜色、声音 温度、压力、空间、时间等等人的各种感觉(要素)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结合起来,在这种结 合中,有的部分变化不定,转瞬即逝;有的部分则相对稳定和恒久。后者被铭刻于记忆,被表现 于语言,被称为物体。所谓物体、物质无非是感性要素相对稳定的复合体,是各个要素(感觉) 之间的某种合乎规律性的联系。传统哲学中往往被当做精神实体的“自我”同样是要素的复合体。 科学的任务就是探求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 要素是一种非心非物,或者说超乎心物对立的中性的东西。要素本身并不是指精神或物质实 体,而只是一种假定,一种函数关系。虽然要素就是感觉,但只有当要素处于一定的心理和物理 的联系之中才是感觉。马赫把要素分成三类:物理要素,如颜色、声音等;生理要素,如神经系 统,视网膜等;心理要素,如意志、记忆、印象等。三类要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同 要素,在一种联系上是物理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上则是心理的东西。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 西之间的界限是实用的和约定的,它们之间的不同不是性质的不同,而是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不
第二节(续1) • 二、世界要素论 马赫企图超越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内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框架, 去建立一种将各门自然科学统一起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各门不同的科学找到共同的基础。他 的理论采取了世界要素论(或称要素一元论)的形态。 • 马赫否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以外的物质世界,认为无论是心理学或物理学,都只与人的意 识(表象、感觉)相关。物理学所研究的物体不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对象,而只是人的 感觉之间的联系。感觉(或者表象)不是物或物体的映象,相反,物倒是感觉之间的联系的符号, 物是感觉的复合。这种思想在逻辑上必将得出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感觉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 因此后期他提出要素论。 • 他说“现象可以分解为要素,就这些要素被认为与物体(身体)的一定3过程相联系,并为这 个过程所决定而言,我们称其为感觉”。不是自我、而是要素(感觉)是第一性的。颜色、声音、 温度、压力、空间、时间等等人的各种感觉(要素)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结合起来,在这种结 合中,有的部分变化不定,转瞬即逝;有的部分则相对稳定和恒久。后者被铭刻于记忆,被表现 于语言,被称为物体。所谓物体、物质无非是感性要素相对稳定的复合体,是各个要素(感觉) 之间的某种合乎规律性的联系。传统哲学中往往被当做精神实体的“自我”同样是要素的复合体。 科学的任务就是探求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 • 要素是一种非心非物,或者说超乎心物对立的中性的东西。要素本身并不是指精神或物质实 体,而只是一种假定,一种函数关系。虽然要素就是感觉,但只有当要素处于一定的心理和物理 的联系之中才是感觉。马赫把要素分成三类:物理要素,如颜色、声音等;生理要素,如神经系 统,视网膜等;心理要素,如意志、记忆、印象等。三类要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同 一要素,在一种联系上是物理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上则是心理的东西。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 西之间的界限是实用的和约定的,它们之间的不同不是性质的不同,而是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不 同
第二节(续2) 思维经济原则是马赫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在阿芬那留 斯那里,它被称为“费力最小的原则”,即把客观物质世界、客观必然性、因果性等 都从经验中“清洗”掉了,剩下的只是没有被它们“玷污”的所谓纯粹经验。 马赫认为为了使人适应环境,有效地进行生存斗争,就必须使人的思维和科学活动 成为最简单、最便捷的活动,成为生物学的经济活动。人类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就是 思维经济原则应用的发展。思维经济原则的基本内容简单说来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思维 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这正像精明的商人用尽量少的资本、付出尽量少的劳务、花费 最少的时间而赚取尽量多的利润一样。科学和人类认识的作用在于模写和预测经验事 实,以代替经验、节省经验。一种科学理论越是能代替更多的经验事实,越是简便 越是经济,就越有利于使人适应环境,从而就越是符合生物学的经济原则,即思维经 济原则。而节约思维、促进人对环境的适应,正是科学的根本目标。 马赫否定概念对本质的认识与经验对现象的认识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在马赫看来, 概念只是人的一种反应活动。科学家在对经验事实进行直观时,由于连续观察到众多 的同类的经验事实,由于连续性原则的作用,便形成了一种经济地描述这些事实的反 应系统,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复杂的概念无非就是复杂的反应活动。它们都可以还 原为对感性要素的观察,与感性经验并无原则区别。正是基于这种观点,他强调物理 学等自然科学只能是描述性的,而否定达到对自然现象的本质的认识的物理学,认为 后者只能是假说性的。原子同上帝和灵魂一样不是经验中现有的东西,不能作为经验 事实来描述。他要求将一切不能由经验证实或证伪的本质、实体、自在之物等都当做 不经济的东西加以抛弃
第二节(续2) • 三、思维经济原则 思维经济原则是马赫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在阿芬那留 斯那里,它被称为“费力最小的原则” ,即把客观物质世界、客观必然性、因果性等 都从经验中“清洗”掉了,剩下的只是没有被它们“玷污”的所谓纯粹经验。 • 马赫认为为了使人适应环境,有效地进行生存斗争,就必须使人的思维和科学活动 成为最简单、最便捷的活动,成为生物学的经济活动。人类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就是 思维经济原则应用的发展。思维经济原则的基本内容简单说来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思维 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这正像精明的商人用尽量少的资本、付出尽量少的劳务、花费 最少的时间而赚取尽量多的利润一样。科学和人类认识的作用在于模写和预测经验事 实,以代替经验、节省经验。一种科学理论越是能代替更多的经验事实,越是简便、 越是经济,就越有利于使人适应环境,从而就越是符合生物学的经济原则,即思维经 济原则。而节约思维、促进人对环境的适应,正是科学的根本目标。 • 马赫否定概念对本质的认识与经验对现象的认识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在马赫看来, 概念只是人的一种反应活动。科学家在对经验事实进行直观时,由于连续观察到众多 的同类的经验事实,由于连续性原则的作用,便形成了一种经济地描述这些事实的反 应系统,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复杂的概念无非就是复杂的反应活动。它们都可以还 原为对感性要素的观察,与感性经验并无原则区别。正是基于这种观点,他强调物理 学等自然科学只能是描述性的,而否定达到对自然现象的本质的认识的物理学,认为 后者只能是假说性的。原子同上帝和灵魂一样不是经验中现有的东西,不能作为经验 事实来描述。他要求将一切不能由经验证实或证伪的本质、实体、自在之物等都当做 不经济的东西加以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