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分析哲学(下) 第一节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 维特根斯坦自1929年春春重返剑桥之后,对哲学的性质和 任务、语言的性质和作用等都提出了与前期完全不同的看法,这些思想通常被称作“后期哲学” 其与前期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抛弃了用逻辑分析的手段建构世界和命题的逻辑结构的理想,从对 命题意义的静态的逻辑分析转向了对语言用法的动态分析。 他对前期思想的批判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彻底抛弃了传统哲学关于世界本质的看法, 指出了对象存在的相对性,用“家族相似性”概念取代了“本质”概念。2、放弃了对语言意义 的追求,强调对语言用法的观察,否定作为语言所指对象的“意义”的存在,把意义概念本身也 归结为对它的不同使用。3、彻底抛弃了传统哲学对哲学的认识,即把哲学理解为一种理论体系 的看法,提出哲学的任务是描述日常语言的用法,哲学就是对日常语言语法规则的研究。4、哲 学其实是我们错误地使用语言而产生的结果,哲学研究的任务是治疗理智上的疾病,而一旦这个 疾病得到了治愈,哲学也就消失了。这些思想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前后期思想之间还是有共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者关心的主题都是对思想的语言表达, 而不是传统哲学所讨论的思想本身;;两者都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活动;;两者对哲学问题的处理 方式上相似,都把哲学问题的出现看做是思想混乱和理智疾病的产物,因而解决它们的方法不是 根据问题的要求来回答问题,而是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而最终消解它们;此外,在关于科学与哲 学的关系、关于“可说与不可说”东西的看法上、在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上,维特根斯坦的思想 都存在着一定的连贯性。因此我们有理由把他的前后期看做一个整体
第十章 分析哲学(下) • 第一节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 • 一、前后期两种哲学的关系 维特根斯坦自1929年春春重返剑桥之后,对哲学的性质和 任务、语言的性质和作用等都提出了与前期完全不同的看法,这些思想通常被称作“后期哲学”。 其与前期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抛弃了用逻辑分析的手段建构世界和命题的逻辑结构的理想,从对 命题意义的静态的逻辑分析转向了对语言用法的动态分析。 • 他对前期思想的批判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彻底抛弃了传统哲学关于世界本质的看法, 指出了对象存在的相对性,用“家族相似性”概念 取代了“本质”概念。2、放弃了对语言意义 的追求,强调对语言用法的观察,否定作为语言所指对象的“意义”的存在,把意义概念本身也 归结为对它的不同使用。3、彻底抛弃 了传统哲学对哲学的认识,即把哲学理解为一种理论体系 的看法,提出哲学的任务是描述日常语言的用法,哲学就是对日常语言语法规则的研究。4、哲 学其实是我们错误地使用语言而产生的结果,哲学研究的任务是治疗理智上的疾病,而一旦这个 疾病得到了治愈,哲学也就消失了。这些思想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 • 但前后期思想之间还是有共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者关心的主题都是对思想的语言表达, 而不是传统哲学所讨论的思想本身;;两者都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活动;;两者对哲学问题的处理 方式上相似,都把哲学问题的出现看做是思想混乱和理智疾病的产物,因而解决它们的方法不是 根据问题的要求来回答问题,而是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而最终消解它们;此外,在关于科学与哲 学的关系、关于“可说与不可说”东西的看法上、在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上,维特根斯坦的思想 都存在着一定的连贯性。因此我们有理由把他的前后期看做一个整体
第一节(续1) 它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核心内容。认为语言的语言在于它们在实际 中的应用,而语言的运用应当像足球运动那样遵守规则。他批判奥古斯丁的语言图像论,后者把 语言看做实在的图像,认为语言中的每个词都对应着实在中的相应实体,都是实在对象的名称, 而句子则是这些名称的组合。 他认为对语言游戏无法定义,只能描述或显示,但不能解释或说明。语言游戏具有如下明: 特征:1、它具有自主性,不依赖于任何外在对象,而在于使用的对错与否;2、它不需要用其他 的目的或标准来说明,也不是推论的结果,而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无需对它加以反思;3 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把它们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本质;4、它必须遵守规则,不同的规则 带来了不同的游戏,也决定了不同语言的用法。事实上,《哲学研究》就是对各种语言游戏的描 述和显示的总汇,是对它们所做的“风景速写集”。 语言游戏的关键就是要遵守规则,但我们在遵守规则时往往会碰到 这样一个悖论:我们是在不了解规则的情况下从事语言游戏的,而我们又只能是在遵守了规则的 情况下去从事语言游戏的。维特根斯坦提出这个悖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岀理论精神在实际的语言 活动面前苍白无力,强调实际参与语言游戏的重要性。理论上的悖论忽略了实际活动,而要解决 这个悖论,就必须放弃理论的解释和说明,直接投入到语言游戏的实践中。我们总是以遵守规则 作为先决条件,但不是先学会了规则规则再开始游戏。我们只有在语言游戏中才能感受到规则的 存在,才能谈得上遵守规则;规则也不是我们预先习得的,而是在游戏中显示出来的。 他明确地把遵守规则的过程看做是“盲目的”,无需引导,是自然而然地不断地重复相同的 东西,是一种训练过程。他还强调遵守规则是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的习惯。强调活动, 注重参与,这是贯穿维特根斯坦整个哲学的重要特征
第一节(续1) • 二、语言游戏说 它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核心内容。认为语言的语言在于它们在实际 中的应用,而语言的运用应当像足球运动那样遵守规则。他批判奥古斯丁的语言图像论,后者把 语言看做实在的图像,认为语言中的每个词都对应着实在中的相应实体,都是实在对象的名称, 而句子则是这些名称的组合。 • 他认为对语言游戏无法定义,只能描述或显示,但不能解释或说明。语言游戏具有如下明显 特征:1、它具有自主性,不依赖于任何外在对象,而在于使用的对错与否;2、它不需要用其他 的目的或标准来说明,也不是推论的结果,而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无需对它加以反思;3、 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把它们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本质;4、它必须遵守规则,不同的规则 带来了不同的游戏,也决定了不同语言的用法。事实上,《哲学研究》就是对各种语言游戏的描 述和显示的总汇,是对它们所做的“风景速写集”。 • 三、遵守规则的悖论 语言游戏的关键就是要遵守规则,但我们在遵守规则时往往会碰到 这样一个悖论:我们是在不了解规则的情况下从事语言游戏的,而我们又只能是在遵守了规则的 情况下去从事语言游戏的。维特根斯坦提出这个悖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出理论精神在实际的语言 活动面前苍白无力,强调实际参与语言游戏的重要性。理论上的悖论忽略了实际活动,而要解决 这个悖论,就必须放弃理论的解释和说明,直接投入到语言游戏的实践中。我们总是以遵守规则 作为先决条件,但不是先学会了规则规则再开始游戏。我们只有在语言游戏中才能感受到规则的 存在,才能谈得上遵守规则;规则也不是我们预先习得的,而是在游戏中显示出来的。 • 他明确地把遵守规则的过程看做是“盲目的”,无需引导,是自然而然地不断地重复相同的 东西,是一种训练过程。他还强调遵守规则是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的习惯。强调活动, 注重参与,这是贯穿维特根斯坦整个哲学的重要特征
第一节(续2) 既然游戏的规则是公共的,遵守规则就不可能是一个人 私下的行为,而一定是一种能够得到普遍理解和接受的公共行为。他由此认为语言 也不可能是私人的,任何语言游戏都是一种公共可理解的活动。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私人语言论证”。私人语言的“个 体词指的是只有说话者知道的东西,是指他当下的私人感觉。因此别人不能理解这 种语言”。他认为既然这种语言无法用于交流,就不是真正的语言,实际上可以说 不是语言。首先,我们只能根据他人的外在行为判断他人的话语,而无法判断这些 话语所涉及的心理内容。因此这种心理内容在通过语言的相互理解中实际上是可以 作为不相干的东西而无需被考虑。其次,私人语言的产生是由于我们误用了表达感 觉的动词。例如我们把使用第一人称的句子与其他句子等量齐观,这就混淆了它们 之间的区别,导致了以为存在可以表达私人感觉的语言这种错误看法。再次,肯定 私人语言存在以肯定私人对象的存在为前提,而任何人都无法知道他人的私人对象 是什么。最后,作为语言的必要条件,它们不仅能够交流和理解,而且应当有概括 某些情形的功能,但私人语言显然不具有这种功能 他反对私人语言的论证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一种重要批判。后者的重要特征就 是认为只有每个人自己的思维或语言才是最直接、自明和五可怀疑的。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就是把个人的意识状态看做是最确定无疑的存在;在康德那里,主 观的知觉判断(即私人语言)如何成为客观的判断(即公共语言)是他哲学的中心 问题之一;在现代经验论那里,物质被解释为“感觉材料的构造”,即用私人语言 来建构公共语言。总之,承认私人语言的存在是近代哲学的前提之一,维特根斯坦 对私人语言的攻击正是否定了近代哲学的前提,它对当代心灵哲学产生了直接影响
第一节(续2) • 四、私人语言论证 既然游戏的规则是公共的,遵守规则就不可能是一个人 私下的行为,而一定是一种能够得到普遍理解和接受的公共行为。他由此认为语言 也不可能是私人的,任何语言游戏都是一种公共可理解的活动。 •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私人语言论证”。私人语言的“个 体词指的是只有说话者知道的东西,是指他当下的私人感觉。因此别人不能理解这 种语言”。他认为既然这种语言无法用于交流,就不是真正的语言,实际上可以说 不是语言。首先,我们只能根据他人的外在行为判断他人的话语,而无法判断这些 话语所涉及的心理内容。因此这种心理内容在通过语言的相互理解中实际上是可以 作为不相干的东西而无需被考虑。其次,私人语言的产生是由于我们误用了表达感 觉的动词。例如我们把使用第一人称的句子与其他句子等量齐观,这就混淆了它们 之间的区别,导致了以为存在可以表达私人感觉的语言这种错误看法。再次,肯定 私人语言存在以肯定私人对象的存在为前提,而任何人都无法知道他人的私人对象 是什么。最后,作为语言的必要条件,它们不仅能够交流和理解,而且应当有概括 某些情形的功能,但私人语言显然不具有这种功能。 • 他反对私人语言的论证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一种重要批判。后者的重要特征就 是认为只有每个人自己的思维或语言才是最直接、自明和五可怀疑的。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就是把个人的意识状态看做是最确定无疑的存在;在康德那里,主 观的知觉判断(即私人语言)如何成为客观的判断(即公共语言)是他哲学的中心 问题之一;在现代经验论那里,物质被解释为“感觉材料的构造”,即用私人语言 来建构公共语言。总之,承认私人语言的存在是近代哲学的前提之一,维特根斯坦 对私人语言的攻击正是否定了近代哲学的前提,它对当代心灵哲学产生了直接影响
第二节日常语言哲: 日常语言哲学20世纪30-40年代形 成于英国。其思想来源主要受到摩尔和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影响。它通常分为剑桥 学派和牛津学派。前者的代表人物是约翰威斯顿,他的思想主要受到后期维特根斯坦 的影响。后者在40-50年代达到鼎盛,主要代表人物是奥斯丁、赖尔、斯特劳森 日常语言哲学家认为,日常语言本身是完善的,概念混乱的根源是由于人们违背 了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为了消除概念混乱,只需要恢复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没有 必要另外构造一种人工语言。他们承认形而上学有其积极作用。他们对古典学和语言 学有更深的造诣,侧重对语词在具体使用场合的语言分析和对语词与句子的分类硏究。 日常语言哲学学派对分析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他们(特别是牛津哲学家) 十分注重对日常语言的细致分析,揭示了日常语言的丰富内容。他们认为哲学任务就 是阐释语词的逻辑语法,充分地描述语言的涉及作用。其次,他们大多数承认形而上 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主张通过研究形而上学命题去理解概念系统的结构。最后, 在意义和指称问题上,他们开创了言语行为理论研究方向。强调意义与指称的区分
第二节 日常语言哲学 • 一、日常语言哲学的形成与基本特征 日常语言哲学20世纪30-40年代形 成于英国。其思想来源主要受到摩尔和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影响。它通常分为剑桥 学派和牛津学派。前者的代表人物是约翰 威斯顿,他的思想主要受到后期维特根斯坦 的影响。后者在40-50年代达到鼎盛,主要代表人物是奥斯丁、赖尔、斯特劳森。 • 日常语言哲学家认为,日常语言本身是完善的,概念混乱的根源是由于人们违背 了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为了消除概念混乱,只需要恢复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没有 必要另外构造一种人工语言。他们承认形而上学有其积极作用。他们对古典学和语言 学有更深的造诣,侧重对语词在具体使用场合的语言分析和对语词与句子的分类研究。 • 日常语言哲学学派对分析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他们(特别是牛津哲学家) 十分注重对日常语言的细致分析,揭示了日常语言的丰富内容。他们认为哲学任务就 是阐释语词的逻辑语法,充分地描述语言的涉及作用。其次,他们大多数承认形而上 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主张通过研究形而上学命题去理解概念系统的结构。最后, 在意义和指称问题上,他们开创了言语行为理论研究方向。强调意义与指称的区分
第二节(续1) 赖尔( Gilbert ryle,1900-1976)被认为是牛津学派的创始 人。他早年曾研究胡塞尔和迈农,后又接受过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从1932年发表 《系统地引人误解的表达方式》一文起转向日常语言哲学。1945-1968年担任牛津大 学形而上学教授,1947年继摩尔任《心》杂志主编,它对日常语言哲学在英国的传播 起了很大作用。赖尔的代表作是《心当代概念》。 赖尔的工作典型地代表了日常语言晢学的分析方法,即一个个地解决具体问题。 他首次提岀,哲学的任务在于从语言形式中发现错误论题和荒谬理论的根源,排除哲 学命题中的语言混乱,而晢学分析解释者我们经常能够用一些新的句法形式来陈述事 实,从而表现出其他句法形式不能表现出的内容 根据赖尔的分析,某些语词或表达形式之所以经常引起误解,是因为它们的语法 形式不能表现出它们的逻辑形式。他希望用罗素的摹状词理论重新表述这些陈述,就 可以消除传统晢学中的混乱和争执。赖尔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对传统哲学经常使用的范 畴做出了区分,他利用对句型框架(或称不完全表达式)的填空来揭示范畴的类型。 他为自己定的目标是澄清传统哲学在身心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他认为笛卡儿的二 元论犯了一种“范畴错误”,即把属于一种范畴的事实用适合描述属于另一种范畴的 事实来表达,或者说,把概念放进本来不包括它们的逻辑类型之中。描述心灵的语词 实际上只是描述一种活动、一种作用,而不是在描述实体。表面上关于心灵描述的表 达式,实际上都是在描述他行为的或预测身体行为的描述,真正发生的只有物理事件 或物理过程。赖尔对心灵活动的这种分析被认为是一种行为主义。他的观点对后来心 灵哲学中的功能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他通过揭示范畴错误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批 判,为分析哲学彻底清除身心问题上的二元论提供了典范
第二节(续1) • 二、赖尔论心的概念 赖尔(Gilbert Ryle,1900-1976)被认为是牛津学派的创始 人。他早年曾研究胡塞尔和迈农,后又接受过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从1932年发表 《系统地引人误解的表达方式》一文起转向日常语言哲学。1945-1968年担任牛津大 学形而上学教授,1947年继摩尔任《心》杂志主编,它对日常语言哲学在英国的传播 起了很大作用。赖尔的代表作是《心当代概念》。 • 赖尔的工作典型地代表了日常语言哲学的分析方法,即一个个地解决具体问题。 他首次提出,哲学的任务在于从语言形式中发现错误论题和荒谬理论的根源,排除哲 学命题中的语言混乱,而哲学分析解释者我们经常能够用一些新的句法形式来陈述事 实,从而表现出其他句法形式不能表现出的内容。 • 根据赖尔的分析,某些语词或表达形式之所以经常引起误解,是因为它们的语法 形式不能表现出它们的逻辑形式。他希望用罗素的摹状词理论重新表述这些陈述,就 可以消除传统哲学中的混乱和争执。赖尔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对传统哲学经常使用的范 畴做出了区分,他利用对句型框架(或称不完全表达式)的填空来揭示范畴的类型。 • 他为自己定的目标是澄清传统哲学在身心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他认为笛卡儿的二 元论犯了一种“范畴错误”,即把属于一种范畴的事实用适合描述属于另一种范畴的 事实来表达,或者说,把概念放进本来不包括它们的逻辑类型之中。描述心灵的语词 实际上只是描述一种活动、一种作用,而不是在描述实体。表面上关于心灵描述的表 达式,实际上都是在描述他行为的或预测身体行为的描述,真正发生的只有物理事件 或物理过程。赖尔对心灵活动的这种分析被认为是一种行为主义。他的观点对后来心 灵哲学中的功能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他通过揭示范畴错误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批 判,为分析哲学彻底清除身心问题上的二元论提供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