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生命生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抓住主题或关键词,细致地研究课文。充分激发 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改变粗枝大叶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抓住主题词关键词,深入细致地研究课 课前准备: 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可从网上查阅有关作 者、作品的资料、准备、交流 教师:査阅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准备投影仪,多媒介体课件。(如有条 件的话,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大屏幕投影:奥斯特洛夫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 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 个人珍视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今天,我们要借助散文《生命生命》,再次感受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 学生交流后,教师可补充 [参考资料]杏林子,本名刘侠,台湾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年生,北投 国小毕业。12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至今全身关节均告损坏:但写作不 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鼓足勇气,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 道路上。她在1980年,当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83年获国家文艺基金会 散文奖;1990年获吴三连社会服务奖。于198年创办了伊甸园残障福利基 金会,为全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把自己的爱心实践出来。 主要作品《另一种爱情》、《生命之歌》等。《生命、生命》一文,选自《可 林子作品精选》 (一)整体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或(有条件可制作朗读课件)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 知理解课文,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请学生放声自由读课文或模仿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6 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生命 生命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抓住主题或关键词,细致地研究课文。充分激发 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行探究性学习。 2.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改变粗枝大叶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抓住主题词关键词,深入细致地研究课 文。 课前准备: 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可从网上查阅有关作 者、作品的资料、准备、交流。 教师:查阅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准备投影仪,多媒介体课件。(如有条 件的话,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大屏幕投影:奥斯特洛夫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 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 个人珍视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今天,我们要借助散文《生命 生命》,再次感受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 学生交流后,教师可补充: [参考资料]杏林子,本名刘侠,台湾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 年生,北投 国小毕业。12 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至今全身关节均告损坏;但写作不 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鼓足勇气,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 道路上。她在 1980 年,当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83 年获国家文艺基金会 散文奖;1990 年获吴三连社会服务奖。于 1982 年创办了伊甸园残障福利基 金会,为全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把自己的爱心实践出来。 主要作品《另一种爱情》、《生命之歌》等。《生命、生命》一文,选自《可 林子作品精选》。 三.(一)整体感悟 1. 教师范读课文或(有条件可制作朗读课件)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 知理解课文,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 请学生放声自由读课文或模仿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读课文过程中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二)质疑探究 作品《生命生命》讲述了哪三个事例?引发了怎样的思考?请从文中 指出相应的主题词。 2.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例子举的都有是小虫子、小瓜 苗这样的小生命? 3.三个事例、三点思考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 出一、两个事例?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体验,锻炼学生深入探宄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以上问题,在学生读文后,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 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发言,同学之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点拔、引导。 [教师小结] 个事例A、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B、香瓜子在墙角的砖缝中长出 节小瓜苗。C、“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 主题词分别是A、生之欲望。B、生命力。C、生命。 三点思考主题词分别是A、意义。B、价值。C、奋斗 2.说明世界上任何卑微的生命都有顽强的生命力,更何况人了。学生谈不 透时,教师可引导:作者举的动植物的例子都是不起眼的小生命,为什么不 举狮子,大象等庞然大物、只说小飞蛾?不举参天大树,只说一棵小瓜苗, 这样排序说明了什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3.三个事例分别侧重于生命自我珍视,生命的诞生和生命活动。从三个事 例中引发对生命的三点思考:A、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使用生命。B、让 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C、珍惜生命、时间,不懈努力。举例要切 合课文内容,例如雷锋的例子切全第二点思考:张海迪,桑兰等又较切合第 一点思考:而作者杏林子,张海迪又较切合第三点思考 (三)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1)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 质疑,教师可参与讨论,适实指导。(2)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 有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得 出结论。必要时教师点拔、明确 问题探究:(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 提出)。 1.课文中先说小瓜苗“长出小苗,茁壮成长,昂然挺立”,后边却说“它 仅仅活了几天”两者是否自相矛盾? (引导回答时,有两个切入点(1)为什么能“茁壮成长”?(2)为什么死 2.作者开头写小飞蛾的例子,强调其“小”,什么目的?
7 3. 读课文过程中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二)质疑探究 1. 作品《生命 生命》讲述了哪三个事例?引发了怎样的思考?请从文中 指出相应的主题词。 2. 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例子举的都有是小虫子、小瓜 苗这样的小生命? 3. 三个事例、三点思考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 出一、两个事例 ?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体验,锻炼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以上问题,在学生读文后,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 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发言,同学之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点拔、引导。 [教师小结] 1. 三个事例 A、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 B、香瓜子在墙角的砖缝中长出 一节小瓜苗。 C、“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 主题词分别是 A、生之欲望。 B、生命力。 C、生命。 三点思考 主题词分别是 A、意义。 B、价值。 C、奋斗。 2. 说明世界上任何卑微的生命都有顽强的生命力,更何况人了。学生谈不 透时,教师可引导:作者举的动植物的例子都是不起眼的小生命,为什么不 举狮子,大象等庞然大物、只说小飞蛾?不举参天大树,只说一棵小瓜苗, 这样排序说明了什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3. 三个事例分别侧重于生命自我珍视,生命的诞生和生命活动。从三个事 例中引发对生命的三点思考:A、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使用生命。B、让 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C、珍惜生命、时间,不懈努力。 举例要切 合课文内容,例如雷锋的例子切全第二点思考;张海迪,桑兰等又较切合第 一点思考;而作者杏林子,张海迪又较切合第三点思考。 (三)自主质疑 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1)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 质疑,教师可参与讨论,适实指导。(2)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 有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得 出结论。必要时教师点拔、明确。 问题探究:(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 提出)。 1. 课文中先说小瓜苗“长出小苗,茁壮成长,昂然挺立”,后边却说“它 仅仅活了几天”两者是否自相矛盾? (引导回答时,有两个切入点(1)为什么能“茁壮成长”?(2)为什么死 了?) 2. 作者开头写小飞蛾的例子,强调其“小”,什么目的?
(任何再小的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 3.如何理解“从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是短暂的人们要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尽量多做有于益人类、有益于 社会的事,使生命更有价值 4.“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有愿意为它奋斗,勇 敢地活下去,”这表现了作者有怎样的精神?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具有不 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鼓 励学生各抒已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完善)。 四。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同题文章《生命生命》(美国克伦沃森) 思考问题:两篇《生命生命》,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读文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进行比较,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完全 可以尊重各人不同的爱好。要求回答“为什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借此 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1.沃森的文章与课文所举的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课文从三个事例引发 三点思考,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怎样极力挣扎。 2.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注重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的结合。沃森的文章 文学色彩比较强。 五.反思、小结:身患顽症的杏林子从寻常小事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是很 能启人心智的。学习这篇文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鼓励学生多结合自己的实际共同探险寻人生的法宝,教师多给予激励性评 价,尽可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紫藤萝瀑布 宗璞 【教学目标】 1.学习领会作者多层次、多角度、多种修辞手法的生动细腻的描写 2.学习领会作者蕴含在描写叙述中的情感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3.从与第一课的比较中领会本文对比联想,托物喻理的写法 【教学设想】 1.目标1为重点,目标2为难点。 2.拟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范读课文,理清结构,讲读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三部分,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练习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8 (任何再小的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 3. 如何理解“从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是短暂的人们要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尽量多做有于益人类、有益于 社会的事,使生命更有价值)。 4.“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有愿意为它奋斗,勇 敢地活下去,”这表现了作者有怎样的精神?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具有不 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鼓 励学生各抒已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完善)。 四。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同题文章《生命 生命》(美国 克伦沃森)。 思考问题:两篇《生命 生命》,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读文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进行比较,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完全 可以尊重各人不同的爱好。要求回答“为什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借此 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1. 沃森的文章与课文所举的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课文从三个事例引发 三点思考,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怎样极力挣扎。 2. 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注重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的结合。沃森的文章 文学色彩比较强。 五.反思、小结:身患顽症的杏林子从寻常小事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是很 能启人心智的。学习这篇文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鼓励学生多结合自己的实际共同探险寻人生的法宝,教师多给予激励性评 价,尽可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紫藤萝瀑布 宗璞 【教学目标】 1. 学习领会作者多层次、多角度、多种修辞手法的生动细腻的描写。 2. 学习领会作者蕴含在描写叙述中的情感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3. 从与第一课的比较中领会本文对比联想,托物喻理的写法。 【教学设想】 1. 目标1为重点,目标2为难点。 2. 拟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范读课文,理清结构,讲读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三部分,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练习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联系第一课引入课文,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导入 我们通过第一课的《短文两篇》的学习,认识了生命的美好本质和对待 生命的正确态度。今天学习的散文《紫藤萝瀑布》仍是赞美生命的顽强和美 好的,但文章的特点与第一课有所不同。 2.作者和背景简介 宗璞,当代女作家 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 作者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 常悲痛(1982年10月作者的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 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 写成此文。 范读课文。 三、正音释词。(让学生课内作在作业簿上,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做,以便 评讲。) 解释词语并为加点字注音: 进溅: 繁密 稀落: 伶仃: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盘虬卧龙 酒酿: 四、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学生按写作内容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6段)看花(○1花瀑○2花穗O3花朵) 第二部分:(7—9段)忆花(O1赏花的感受O2忆花的劫难O3颂花的 生机) 第三部分:(10-11段)悟花—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五、赏析第一部分。 1叫学生先读第一部分,注意体会文中的写作顺序、角度、方法及作用 2提问讨论: 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和层次描写的? 〖按花瀑——花穗——一花朵,从大到小、从整体到部分再到个体的顺序和层 次来写的。〗 问: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的? 〖主要抓住色彩、形象、情态几个方面来写的。〗(可让学生举例。) 问:作者主要用了些什么方法? (让学生分别举出比喻、拟人的具体例子,体会作者语言的美。) 问:作者生动形象的给我们描绘出紫藤萝花的一些什么特点? 〖写花瀑,突出其繁盛:写花穗,表现其活泼热闹:写花朵,描绘出它们的 美丽娇媚的特征。总的让人感到这一树紫藤花,是那么繁茂,那么热烈,那
9 一、联系第一课引入课文,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 导入 我们通过第一课的《短文两篇》的学习,认识了生命的美好本质和对待 生命的正确态度。今天学习的散文《紫藤萝瀑布》仍是赞美生命的顽强和美 好的,但文章的特点与第一课有所不同。 2. 作者和背景简介 宗璞,当代女作家。 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 作者心头。这篇文章写于 1982 年 5 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 常悲痛(1982 年 10 月作者的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 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 写成此文。 二、范读课文。 三、正音释词。(让学生课内作在作业簿上,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做,以便 评讲。) 解释词语并为加点字注音: 迸溅: 繁密: 稀落: 伶仃: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盘虬卧龙: 酒酿: 四、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学生按写作内容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6 段)看花 (○1 花瀑 ○2 花穗 ○3 花朵) 第二部分:(7—9 段)忆花 (○1 赏花的感受 ○2 忆花的劫难 ○3 颂花的 生机) 第三部分:(10—11 段)悟花──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五、赏析第一部分。 1.叫学生先读第一部分,注意体会文中的写作顺序、角度、方法及作用。 2.提问讨论: 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和层次描写的? 〖按花瀑──花穗──花朵,从大到小、从整体到部分再到个体的顺序和层 次来写的。〗 问: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的? 〖主要抓住色彩、形象、情态几个方面来写的。〗(可让学生举例。) 问:作者主要用了些什么方法? (让学生分别举出比喻、拟人的具体例子,体会作者语言的美。) 问:作者生动形象的给我们描绘出紫藤萝花的一些什么特点? 〖写花瀑,突出其繁盛;写花穗,表现其活泼热闹;写花朵,描绘出它们的 美丽娇媚的特征。总的让人感到这一树紫藤花,是那么繁茂,那么热烈,那
么欢乐,那么活泼,那么妩媚,那么充满了无限生机。〗 3.再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体味文中那美妙的语言、绚丽的画面和无限 的生机。(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在各自试读的基础上展开朗读比 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刚才做过的注音和词语解释一遍 2.做“一颗一练”中第二课的全部作业 附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宗璞 第一部分:(1-6段)看花(○1花瀑○2花穗O3花朵) 第二部分:(7—9段)忆花 第三部分:(10-11段)悟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在简单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的基础上,讲读第二部分 1.先让学生朗读第7段,然后提问讨论。 问:怎样理解:“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 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 〖作者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感动,紫藤萝花那繁茂的气势,灿烂的色彩,欢 乐的情态,和蓬勃的无限生机,震撼了作者的心灵,所以作者觉得这流动着 的花瀑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2.这时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看花前,作者因小弟身患绝症,心上压着“焦虑和悲痛”:看花后,“我浸 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 生的喜悦。”〗 3.再请一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这7、8、9段。然后归纳各段的段意 〖○1赏花的感受——一花瀑带走了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 和生的喜悦 O2忆花的劫难 O3颂花的生机。〗 4.提问讨论,理解8、9段文章内容 问:作者是怎样从眼前的喜悦过渡到对往事的回忆的? 〖第8段开头一句就是过渡句:“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 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就从眼前的喜悦过渡到了 梦幻的境界,进入了对往事的回忆。〗 问:过去紫藤萝为什么会遭劫难呢?从哪些词语可以反映出来的?
10 么欢乐,那么活泼,那么妩媚,那么充满了无限生机。〗 3.再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体味文中那美妙的语言、绚丽的画面和无限 的生机。(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在各自试读的基础上展开朗读比 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刚才做过的注音和词语解释一遍。 2.做“一颗一练”中第二课的全部作业。 附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宗璞 第一部分:(1—6 段)看花 (○1 花瀑 ○2 花穗 ○3 花朵). 第二部分:(7—9 段)忆花 第三部分:(10—11 段)悟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在简单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的基础上,讲读第二部分。 1.先让学生朗读第 7 段,然后提问讨论。 问:怎样理解:“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 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 〖作者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感动,紫藤萝花那繁茂的气势,灿烂的色彩,欢 乐的情态,和蓬勃的无限生机,震撼了作者的心灵,所以作者觉得这流动着 的花瀑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2..这时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看花前,作者因小弟身患绝症,心上压着“焦虑和悲痛”;看花后,“我浸 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 生的喜悦。”〗 3.再请一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这 7、8、9 段。然后归纳各段的段意。 〖○1 赏花的感受──花瀑带走了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 和生的喜悦。 ○2 忆花的劫难。 ○3 颂花的生机。〗 4.提问讨论,理解 8、9 段文章内容。 问:作者是怎样从眼前的喜悦过渡到对往事的回忆的? 〖第 8 段开头一句就是过渡句:“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 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就从眼前的喜悦过渡到了 梦幻的境界,进入了对往事的回忆。〗 问:过去紫藤萝为什么会遭劫难呢?从哪些词语可以反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