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萨廖尔.贝克特
萨廖 尔贝克 特
《等待戈多》于1953年在巴黎 初演时就连演了三百多场。但许多 有经验的理论家和观众都对它迷惑 不解。据说一个演员在演完《等待 戈多》之后怒气冲冲地说:我根本 就不知道自己演的是什么。该剧的 支持者与反对者曾因对此剧毁誉褒 贬争持不下,在休息厅里大打出手。 为什么?
《等待戈多》于1953年在巴黎 初演时就连演了三百多场。但许多 有经验的理论家和观众都对它迷惑 不解。据说一个演员在演完《等待 戈多》之后怒气冲冲地说:我根本 就不知道自己演的是什么。该剧的 支持者与反对者曾因对此剧毁誉褒 贬争持不下,在休息厅里大打出手。 为什么?
关于克牛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贝克特于1906 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 小就耳闻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天主教的束缚, 社会的守旧,政府对思想与出版的严厉控制与检 查,都使他无法忍受。他曾经嘲弄那些在教堂里 划十字的教徒:“一天,爱尔兰的狗也将会这样 做。可能猪也会如此。”大学毕业后,贝克特结 识了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乔伊斯,担任过他的 秘书,创作思想受到他的很大影响。贝克特设法 逃出了爱尔兰,来到法国,1937年定居巴黎。在 巴黎,他看到的是灯红酒绿与失业贫困的惊人对
◼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贝克特于1906 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 小就耳闻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天主教的束缚, 社会的守旧,政府对思想与出版的严厉控制与检 查,都使他无法忍受。他曾经嘲弄那些在教堂里 划十字的教徒:“一天,爱尔兰的狗也将会这样 做。可能猪也会如此。”大学毕业后,贝克特结 识了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乔伊斯,担任过他的 秘书,创作思想受到他的很大影响。贝克特设法 逃出了爱尔兰,来到法国,1937年定居巴黎。在 巴黎,他看到的是灯红酒绿与失业贫困的惊人对 比
关于D克特 有一天晚上,他被一个流浪汉无缘无故地刺了一刀 当问及行刺的原因时,对方居然说“不知道” 贝克特首次亲身体验到了荒谬的滋味。他经历过 两次世界大战。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虑、迷 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绝望。战争那可怕的阴影 始终在心头难以忘却。而“二战”后西方社会信 仰坍塌、物欲横流的现实,又使他和西方民众共 同感受了朱来的渺茫与无望。 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坐以 待毙的残废者、浑浑噩噩的糊涂虫。他们生活在 凄惨冷寂的环境中,在孤独、绝望的折磨下走向 死
有一天晚上,他被一个流浪汉无缘无故地刺了一刀, 当问及行刺的原因时,对方居然说“不知道” 。 贝克特首次亲身体验到了荒谬的滋味。他经历过 两次世界大战。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虑、迷 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绝望。战争那可怕的阴影 始终在心头难以忘却。而“二战”后西方社会信 仰坍塌、物欲横流的现实,又使他和西方民众共 同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无望。 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坐以 待毙的残废者、浑浑噩噩的糊涂虫。他们生活在 凄惨冷寂的环境中,在孤独、绝望的折磨下走向 死亡
写作背景 本剧写于1952年。20世纪50年代的 西方,“二战”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原子 弹在广岛的爆炸,600万犹太人的被屠杀,使人 们对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产生根本的怀疑。 战后两大阵营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和核威胁仍使世 界局势动荡不安。新兴的现代工业革命给人类带 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大了贫富差距,把 大批人甩入“无产者”的行列。整个西方经济 萧条,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思想苦闷,精 神空虚,对未来失去信心。面对这种现实,作者 力图通过本剧反映这一“社会真实”,弹出“ 个时代的失望之音
写作背景 本剧写于1952年。20世纪50年代的 西方,“二战”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原子 弹在广岛的爆炸,600万犹太人的被屠杀,使人 们对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产生根本的怀疑。 战后两大阵营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和核威胁仍使世 界局势动荡不安。新兴的现代工业革命给人类带 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大了贫富差距,把 一大批人甩入“无产者”的行列。整个西方经济 萧条,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思想苦闷,精 神空虚,对未来失去信心。面对这种现实,作者 力图通过本剧反映这一“社会真实”,弹出“一 个时代的失望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