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学生:了解高分子科学和高分子物理的发展历史;了解高分子的特点,与小分子的差别及其根源,对分子的认识上完成从小分子到大分子的过渡;了解课程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中的地位。2、高分子链的结构(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高分子结构的特点,高分子结构的内容,高分子链的近程结构,高分子链的远程结构,高分子链的基本化学组成、构型、构造、构象,高分子链的构象统计。要求学生:掌握高分子结构特点,熟悉高分子结构的内容;了解单个高分子链的基本化学结构、构造、构型;理解高分子链的化学组成、构型、构造、序列结构不同时对高分子材料的影响:掌握高分子链构型、构象、柔顺性、均方末端距和均方旋转半径的概念,以及柔顺性的影响因素;理解高分子链的构象统计计算方法和高分子链柔顺性的表征方法。3、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聚合物的各种凝聚态结构(晶态、非晶态、液晶态、取向和织态结构),高聚物分子间的作用,结晶热力学,高聚物的取向态结构,高聚物的结晶过程以及多组分聚合物。要求学生:了解内聚能密度、晶态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聚合物晶态和非晶态结构特征,取向的概念及对性能的影响;了解结晶度的概念和测定方法及晶态和非晶态结构模型;了解液晶的分类、性质及应用;掌握聚合物多元聚集态结构及组分的相容性、相容条件、相界面性质。4、高分子溶液(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高聚物溶解过程的特点,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高分子溶液的相平衡,共混聚合物相容性的热力学,聚电解质溶液,聚合物浓溶液。要求学生:了解不同类别聚合物溶解过程差异;掌握溶解度参数的定义及其测量方法;掌握溶剂选择的原则和判断方法;掌握从Flory-Huggins格子模型理论出发,推导出的混合滴、混合热、混合自由能和化学位与小分子理想溶液的差别及原因;理解θ溶液的含义;了解高分子溶液发生相分离及完全溶解的判定条件;了解聚电解质溶液和高分子浓溶液:了解增塑的机理及增塑剂的选择;了解聚合物共混物发生相分离的条件;了解聚合物共混物在不同区域发生相分离的机20
要求学生:了解高分子科学和高分子物理的发展历史;了解高分子的特点, 与小分子的差别及其根源,对分子的认识上完成从小分子到大分子的过渡;了解 课程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中的地位。 2、高分子链的结构(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高分子结构的特点,高分子结构的内容,高分子链的近程结构,高分 子链的远程结构,高分子链的基本化学组成、构型、构造、构象,高分子链的构 象统计。 要求学生:掌握高分子结构特点,熟悉高分子结构的内容;了解单个高分子 链的基本化学结构、构造、构型;理解高分子链的化学组成、构型、构造、序列 结构不同时对高分子材料的影响;掌握高分子链构型、构象、柔顺性、均方末端 距和均方旋转半径的概念,以及柔顺性的影响因素;理解高分子链的构象统计计 算方法和高分子链柔顺性的表征方法。 3、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6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聚合物的各种凝聚态结构(晶态、非晶态、液晶态、取向和织态结构), 高聚物分子间的作用,结晶热力学,高聚物的取向态结构,高聚物的结晶过程以 及多组分聚合物。 要求学生:了解内聚能密度、晶态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聚合物晶态和非晶 态结构特征,取向的概念及对性能的影响;了解结晶度的概念和测定方法及晶态 和非晶态结构模型;了解液晶的分类、性质及应用;掌握聚合物多元聚集态结构 及组分的相容性、相容条件、相界面性质。 4、高分子溶液(6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高聚物溶解过程的特点,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高分子溶液的相 平衡,共混聚合物相容性的热力学,聚电解质溶液,聚合物浓溶液。 要求学生:了解不同类别聚合物溶解过程差异;掌握溶解度参数的定义及其 测量方法;掌握溶剂选择的原则和判断方法;掌握从 Flory-Huggins 格子模型理 论出发,推导出的混合熵、混合热、混合自由能和化学位与小分子理想溶液的差 别及原因;理解 θ 溶液的含义;了解高分子溶液发生相分离及完全溶解的判定条 件;了解聚电解质溶液和高分子浓溶液;了解增塑的机理及增塑剂的选择;了解 聚合物共混物发生相分离的条件;了解聚合物共混物在不同区域发生相分离的机 20
理及其特点。5、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测试方法。要求学生:掌握高分子的分子量的特点;掌握高分子分子量与高分子性能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平均分子量的计算及分子量分布的意义;掌握各种测定高分子分子量的方法及其原理(包括渗透压法、光散射、粘度法和GPC法),测定范围及得到分子量的种类:高分子按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的原理和实验方法。6、聚合物的分子运动和转变(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聚合物分子热运动的主要特点,高聚物的力学状态和热转变,高聚物的玻璃化转变,玻璃化转变理论,高聚物的黏性流动的特点,影响黏流温度的因素,高聚物熔体的流动曲线。要求学生:了解聚合物分子运动的特点;理解模量(或形变)-温度曲线各力学状态和转变对应的分子运动情况;掌握玻璃化转变的现象、自由体积理论和动力学理论,以及影响因素和测定方法;理解聚合物分子结构与结晶能力、结晶速率的关系,等温结晶动力学、结晶聚合物熔融过程的特点和熔点的影响因素。7、橡胶弹性(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形变类型及描述力学行为的基本物理量,橡胶弹性的热力学方程,橡胶弹性统计理论,橡胶弹性的唯象理论,橡胶弹性的影响因素,热塑性弹性体。要求学生:掌握橡胶与橡胶弹性的基本概念,橡胶弹性与交联网结构的关系;掌握橡胶在受力状态下应力、应变、温度和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一橡胶状态方程理解橡胶弹性的热力学分析、高斯统计理论与唯象理论;能够理解橡胶弹性的应力-应变关系及其基本物理量的含义。8、聚合物的黏弹性(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聚合物的黏弹性,聚合物的力学松弛现象,黏弹性的数学描述方法,时温等效原理,研究黏弹行为的实验方法,聚合物、共混物和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动态力学性能关系。要求学生:掌握高分子变、应力松弛、动态力学行为等动态黏弹性现象,黏弹运动过程中能量储存与耗散原理;能够根据弹簧与黏壶、Maxwell与Kelvin模型及多元件模型理解高分子的宏观松弛特征;能够根据RBZ理论与爬行理论21
理及其特点。 5、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测试方法。 要求学生:掌握高分子的分子量的特点;掌握高分子分子量与高分子性能间 的关系;掌握各种平均分子量的计算及分子量分布的意义;掌握各种测定高分子 分子量的方法及其原理(包括渗透压法、光散射、粘度法和 GPC 法),测定范围 及得到分子量的种类;高分子按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6、聚合物的分子运动和转变(6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聚合物分子热运动的主要特点,高聚物的力学状态和热转变,高聚物 的玻璃化转变,玻璃化转变理论,高聚物的黏性流动的特点,影响黏流温度的因 素,高聚物熔体的流动曲线。 要求学生:了解聚合物分子运动的特点;理解模量(或形变)-温度曲线各力 学状态和转变对应的分子运动情况;掌握玻璃化转变的现象、自由体积理论和动 力学理论,以及影响因素和测定方法;理解聚合物分子结构与结晶能力、结晶速 率的关系,等温结晶动力学、结晶聚合物熔融过程的特点和熔点的影响因素。 7、橡胶弹性(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形变类型及描述力学行为的基本物理量,橡胶弹性的热力学方程,橡 胶弹性统计理论,橡胶弹性的唯象理论,橡胶弹性的影响因素,热塑性弹性体。 要求学生:掌握橡胶与橡胶弹性的基本概念,橡胶弹性与交联网结构的关系; 掌握橡胶在受力状态下应力、应变、温度和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橡胶状态方程; 理解橡胶弹性的热力学分析、高斯统计理论与唯象理论;能够理解橡胶弹性的应 力-应变关系及其基本物理量的含义。 8、聚合物的黏弹性(6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聚合物的黏弹性,聚合物的力学松弛现象,黏弹性的数学描述方法, 时温等效原理,研究黏弹行为的实验方法,聚合物、共混物和复合材料的结构与 动态力学性能关系。 要求学生:掌握高分子蠕变、应力松弛、动态力学行为等动态黏弹性现象, 黏弹运动过程中能量储存与耗散原理;能够根据弹簧与黏壶、Maxwell 与 Kelvin 模型及多元件模型理解高分子的宏观松弛特征;能够根据 RBZ 理论与爬行理论 21
理解高分子的微观松弛特征;能够掌握波耳兹曼叠加原理、时温等效原理的基本含义及其在高分子松弛行为中的应用;了解聚合物黏弹性的测试方法。9、聚合物的屈服和断裂(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玻璃态和结晶态高聚物的力学性质,描述高聚物力学性质的基本物理量,聚合物的拉伸行为,聚合物的塑性和屈服,聚合物应力-应变曲线,聚合物断裂现象、韧性和强度的影响因素,聚合物的断裂理论,聚合物增韧、增强的方法和机理。要求学生:掌握非晶和结晶高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拉伸行为(应力-应变曲线)、断裂特征及冷拉的概念和条件;掌握高分子的剪切屈服及真应力-应变曲线;掌握高分子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及其影响因素;掌握高分子的增韧及银纹化现象;能够理解高分子的脆-韧转变及增韧机理;理解常用的高聚物的断裂理论(裂纹应力集中效应和Griffith理论);了解聚合物增强和增韧的方法。10、聚合物的流变性(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聚合物熔体的切黏度,多组分聚合物材料的流变行为,聚合物熔体的弹性效应,拉伸黏度。要求学生:掌握高分子黏性流动的特征及其与牛顿流体的区别,能够利用幂律方程表征剪切黏度与非牛顿指数;了解剪切增稠和剪切变稀的机理,理解高分子黏度的影响因素:了解高分子熔体的黏弹效应的表现及其物理本质;了解高分子拉伸黏度的含义;了解高分子剪切黏度与拉伸黏度的测试方法。11、聚合物的电学性能、热性能和光学性能(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内容:高聚物的极化及介电常数、高聚物的介电损耗、高聚物的导电性、高聚物的介电击穿、高聚物的静电现象等电学性能,聚合物的耐热性、热稳定性、导热性和热膨胀性等热性能,聚合物的光学性能。要求学生:了解聚合物的导电性能,聚合物的介电性能与导电性能的应用,掌握导电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了解聚合物的热性能及其应用,掌握聚合物热性能的影响因素和表征方法;了解聚合物的光学性质。四、教学方法课程目标达成的教学方法要求如下表所示。22
理解高分子的微观松弛特征;能够掌握波耳兹曼叠加原理、时温等效原理的基本 含义及其在高分子松弛行为中的应用;了解聚合物黏弹性的测试方法。 9、聚合物的屈服和断裂(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玻璃态和结晶态高聚物的力学性质,描述高聚物力学性质的基本物理 量,聚合物的拉伸行为,聚合物的塑性和屈服,聚合物应力-应变曲线,聚合物断 裂现象、韧性和强度的影响因素,聚合物的断裂理论,聚合物增韧、增强的方法 和机理。 要求学生:掌握非晶和结晶高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拉伸行为(应力-应变曲 线)、断裂特征及冷拉的概念和条件;掌握高分子的剪切屈服及真应力-应变曲线; 掌握高分子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及其影响因素;掌握高分子的增韧及银纹化现 象;能够理解高分子的脆-韧转变及增韧机理;理解常用的高聚物的断裂理论(裂 纹应力集中效应和 Griffith 理论);了解聚合物增强和增韧的方法。 10、聚合物的流变性(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4) 内容: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聚合物熔体的切黏度,多组分聚合物材料的 流变行为,聚合物熔体的弹性效应,拉伸黏度。 要求学生:掌握高分子黏性流动的特征及其与牛顿流体的区别,能够利用幂 律方程表征剪切黏度与非牛顿指数;了解剪切增稠和剪切变稀的机理,理解高分 子黏度的影响因素;了解高分子熔体的黏弹效应的表现及其物理本质;了解高分 子拉伸黏度的含义;了解高分子剪切黏度与拉伸黏度的测试方法。 11、聚合物的电学性能、热性能和光学性能(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 3、4) 内容:高聚物的极化及介电常数、高聚物的介电损耗、高聚物的导电性、高 聚物的介电击穿、高聚物的静电现象等电学性能,聚合物的耐热性、热稳定性、 导热性和热膨胀性等热性能,聚合物的光学性能。 要求学生:了解聚合物的导电性能,聚合物的介电性能与导电性能的应用, 掌握导电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了解聚合物的热性能及其应用,掌握 聚合物热性能的影响因素和表征方法;了解聚合物的光学性质。 四、教学方法 课程目标达成的教学方法要求如下表所示。 22
表2课程目标达成的教学方法要求课程目标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在线课程平台,讲述高分子物理基础知识,并结合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分子运动的观点分析和解课程目标1释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课程讨论,帮助学生建立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改性、成型加工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密切联系,用以调研和分析高分子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在线课程平台,结合数学、自然科学等相关知识,讲述高分子物理学中的理论模型,引导学生掌握高分子材料存在的各种物理现课程目标2象及其与性能的关系,并结合文献调研和翻转课堂将上述关系运用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复杂问题的识别、判断、推演、表述和分析之中,用以综合解决高分子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在线课程平台,引导学生掌握高分子材料结构、性能与实际应用的相关性,并结合案例分析和翻转课堂,用以帮助学生提出解决课程目标3高分子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案,并能够对解决方案进行正确分析和讨论,为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工艺探素、性能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文献调研和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高分子材料领域实际复杂工程问题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并结合数学、自课程目标4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工程问题的解决,并对解决方案进行合理分析与解释,以获得有效的结论。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一)课程考核方法为了易于课程目标达成的有效评价,要求考核内容针对课程目标设计。本课程考核采用分课程目标对应的模块化考核方法。课程考核及各模块的命题须经课程授课教师、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学指导工作组根据《东北林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关于课程考核的合理性审查制度》,就考核内容是否体现能力要素考核、与课程目标要求的能力要素一致性、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度等进行审核。各模块考核成绩评价对应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各课程目标达成的期望值设定为0.7,课程总成绩与各课程目标的权重及组成如下表所示。表3课程目标的权重模块课程目标1模块课程目标2模块课程目标3模块课程目标4模块权重0.40.40.20.2 (二)课程目标考核具体要求和评分标准1.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1采用阶段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试卷考核方法,阶段考试和期23
表 2 课程目标达成的教学方法要求 课程目标 教学方法 课程目标 1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在线课程平台,讲述高分子物理基础知识,并结合数 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分子运动的观点分析和解 释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课程讨论,帮 助学生建立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改性、成型加工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密 切联系,用以调研和分析高分子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课程目标 2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在线课程平台,结合数学、自然科学等相关知识,讲 述高分子物理学中的理论模型,引导学生掌握高分子材料存在的各种物理现 象及其与性能的关系,并结合文献调研和翻转课堂将上述关系运用到高分子 材料与工程领域复杂问题的识别、判断、推演、表述和分析之中,用以综合 解决高分子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 课程目标 3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在线课程平台,引导学生掌握高分子材料结构、性能 与实际应用的相关性,并结合案例分析和翻转课堂,用以帮助学生提出解决 高分子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案,并能够对解决方案进行正确分析和讨 论,为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工艺探索、性能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课程目标 4 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文献调研和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 高分子材料领域实际复杂工程问题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并结合数学、自 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工 程问题的解决,并对解决方案进行合理分析与解释,以获得有效的结论。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一)课程考核方法 为了易于课程目标达成的有效评价,要求考核内容针对课程目标设计。本课 程考核采用分课程目标对应的模块化考核方法。课程考核及各模块的命题须经课 程授课教师、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学指导工作组根据《东北林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院关于课程考核的合理性审查制度》,就考核内容是否体现能力要素考核、与 课程目标要求的能力要素一致性、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度等进行审核。各模块考核 成绩评价对应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各课程目标达成的期望值设定为 0.7,课程总 成绩与各课程目标的权重及组成如下表所示。 表 3 课程目标的权重 模块 课程目标 1 模块 课程目标 2 模块 课程目标 3 模块 课程目标 4 模块 权重 0.4 0.4 0.2 0.2 (二)课程目标考核具体要求和评分标准 1.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1 采用阶段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试卷考核方法,阶段考试和期 23
末考试中模块1的相应试题对应本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的成绩由阶段考试40%和期末考试40%构成。考核点和考核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表4课程目标1的考核点和评分标准评分标准考核点70-79权重90-10080-8960-690-59中优及格良不及格熟练掌握高熟练掌握高掌握高分子基本掌握高不能掌握高分子链结构、分子链结构、链结构、聚集分子链结构、分子链结构、聚集态结构聚集态结构态结构的基聚集态结构聚集态结构A.高分子材的基本原理,的基本原理,本原理,能够的基本原理,的基本原理,料化学结构的并灵活运用能够较好使使用数学模基本能够使不能使用数0.5推演与分析数学模型用用数学模型型用于高分用数学模型学模型推演于高分子材用于高分子子材料结构用于高分子与分析高分料结构的推材料结构的的推演与分材料结构的子材料的结演与分析。推演与分析。析。推演与分析。构。熟练掌握高熟练掌握高掌握高分子基本熟练掌不能够掌握分子材料的分子材料的材料的热性握高分子材高分子材料热性能、力学热性能、力学能、力学性能料的热性能、的热性能、力性能的特点,性能的特点,的特点,能够力学性能的学性能的特B.高分子材并灵活使用能够较好使使用数学模特点,基本能点,不能够使料性能分析与0.5数学模型用用数学模型型用于高分够使用数学用数学模型应用于高分子材用于高分子子材料性能模型用于高用于高分子料性能的推材料性能的的推演与分分子材料性材料性能的演与分析。推演与分析。析。能的推演与推演与分析。分析。2.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2采用阶段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试卷考核方法,阶段考试和期末考试中模块2的相应试题对应本课程目标。课程目标2的成绩由阶段考试40%、期末考试40%和平时成绩20%构成。考核点和考核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表5课程目标2的考核点和评分标准评分标准考核点70-79权重90-10080-8960-690-59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熟练掌握高较熟练掌握掌握高分子基本掌握高不能掌握高分子材料的高分子材料材料的性能分子材料的分子材料的 高分子材性能特,能的性能特点,特点,能够正性能特点,能性能特点,不科性能的推断性更活正精能够正确的确的选择激修选择溶剂能正确选择0.5与成型加工方的选择溶剂选择溶剂和剂和成型加和成型加工溶剂和成型式选择和成型加工成型加工方工方式。方式。加工方式。方式。式。能够基于聚能够基于聚能够基于聚能够基于聚不能够基于B.聚合物分合物分子运合物分子运合物分子运合物分子运聚合物分子子运动理论的动的特点,准动的特点,较动的特点,识动的特点,基运动的特点0.5应用确识别和判为准确识别别和判断影本能够识别识别和判断断影响高分和判断影响响高分子材和判断影响影响高分子24
末考试中模块 1 的相应试题对应本课程目标。课程目标 1 的成绩由阶段考试 40% 和期末考试 40%构成。考核点和考核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表 4 课程目标 1 的考核点和评分标准 考核点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权重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A. 高分子材 料化学结构的 推演与分析 熟练掌握高 分子链结构、 聚集态结构 的基本原理, 并灵活运用 数学模型用 于高分子材 料结构的推 演与分析。 熟练掌握高 分子链结构、 聚集态结构 的基本原理, 能够较好使 用数学模型 用于高分子 材料结构的 推演与分析。 掌握高分子 链结构、聚集 态结构的基 本原理,能够 使用数学模 型用于高分 子材料结构 的推演与分 析。 基本掌握高 分子链结构、 聚集态结构 的基本原理, 基本能够使 用数学模型 用于高分子 材料结构的 推演与分析。 不能掌握高 分子链结构、 聚集态结构 的基本原理, 不能使用数 学模型推演 与分析高分 子材料的结 构。 0.5 B. 高分 子材 料性能分析与 应用 熟练掌握高 分子材料的 热性能、力学 性能的特点, 并灵活使用 数学模型用 于高分子材 料性能的推 演与分析。 熟练掌握高 分子材料的 热性能、力学 性能的特点, 能够较好使 用数学模型 用于高分子 材料性能的 推演与分析。 掌握高分子 材料的热性 能、力学性能 的特点,能够 使用数学模 型用于高分 子材料性能 的推演与分 析。 基本熟练掌 握高分子材 料的热性能、 力学性能的 特点,基本能 够使用数学 模型用于高 分子材料性 能的推演与 分析。 不能够掌握 高分子材料 的热性能、力 学性能的特 点,不能够使 用数学模型 用于高分子 材料性能的 推演与分析。 0.5 2.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2 采用阶段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试卷考核方法,阶段考试和期 末考试中模块2的相应试题对应本课程目标。课程目标2的成绩由阶段考试40%、 期末考试 40%和平时成绩 20%构成。考核点和考核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表 5 课程目标 2 的考核点和评分标准 考核点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权重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A. 高分子材 料性能的推断 与成型加工方 式选择 熟练掌握高 分子材料的 性能特点,能 够灵活正确 的选择溶剂 和成型加工 方式。 较熟练掌握 高分子材料 的性能特点, 能够正确的 选择溶剂和 成型加工方 式。 掌握高分子 材料的性能 特点,能够正 确的选择溶 剂和成型加 工方式。 基本掌握高 分子材料的 性能特点,能 够选择溶剂 和成型加工 方式。 不能掌握高 分子材料的 性能特点,不 能正确选择 溶剂和成型 加工方式。 0.5 B. 聚合 物分 子运动理论的 应用 能够基于聚 合物分子运 动的特点,准 确识别和判 断影响高分 能够基于聚 合物分子运 动的特点,较 为准确识别 和判断影响 能够基于聚 合物分子运 动的特点,识 别和判断影 响高分子材 能够基于聚 合物分子运 动的特点,基 本能够识别 和判断影响 不能够基于 聚合物分子 运动的特点 识别和判断 影响高分子 0.5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