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的复杂工程问题。课程目标2以典型的实际工业案例为基础,通过多媒体课件、板书演示,运(支撑指标点用高分子科学中的聚合机理及分子结构模型,表达聚合物生产过2.2)程及聚合物化学反应的分子历程。课程目标3以生活应用实例及实际工业案例为基础,通过多媒体课件,掌握(支撑指标点不同类型聚合物产品生产的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3.1)通过课堂讲授、翻转课堂,分析并认知聚合物生产的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影响因素。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一)课程考核方法为了易于课程目标的达成评价,要求考试考核内容针对课程目标设计。本课程考核采用分课程目标对应的模块化考核方法。课程考核及各模块的命题须经课程授课教师、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学指导工作组根据《东北林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关于课程考核的合理性审查制度》,就考核内容是否体现能力要素考核、与课程目标要求的能力要素一致性、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度等进行审核。各模块考核成绩评价对应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各课程目标达成的期望值设定为0.7,课程总成绩与各课程目标的权重及组成如表3所示。表3课程目标的权重课程目标1模块课程总成绩课程目标2模块课程目标3模块0.30.30.4100分(二)课程目标考核具体要求和评分标准1.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1采用期末考试的试卷考核方法,期末考试中的相应试题对应本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的成绩由期末成绩评定。考核点和考核评分标准如表4所示。表4课程目标1的考核点和评分标准评分标准考核点90-10070-79权重80-8960-690-59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基于聚合能够基于聚能够基于聚能够基于聚能够基于聚能够基于聚机理、聚合机理、聚合机理、聚合机理、聚合机理、聚合机理、聚15
现的复杂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 2 (支撑指标点 2.2) 以典型的实际工业案例为基础,通过多媒体课件、板书演示,运 用高分子科学中的聚合机理及分子结构模型,表达聚合物生产过 程及聚合物化学反应的分子历程。 课程目标 3 (支撑指标点 3.1) 以生活应用实例及实际工业案例为基础,通过多媒体课件,掌握 不同类型聚合物产品生产的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 通过课堂讲授、翻转课堂,分析并认知聚合物生产的设计目标和 技术方案的影响因素。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一)课程考核方法 为了易于课程目标的达成评价,要求考试考核内容针对课程目标设计。本课 程考核采用分课程目标对应的模块化考核方法。课程考核及各模块的命题须经课 程授课教师、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学指导工作组根据《东北林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院关于课程考核的合理性审查制度》,就考核内容是否体现能力要素考核、与 课程目标要求的能力要素一致性、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度等进行审核。各模块考核 成绩评价对应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各课程目标达成的期望值设定为 0.7,课程总 成绩与各课程目标的权重及组成如表 3 所示。 表 3 课程目标的权重 课程目标 1 模块 课程目标 2 模块 课程目标 3 模块 课程总成绩 0.3 0.3 0.4 100 分 (二)课程目标考核具体要求和评分标准 1.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1 采用期末考试的试卷考核方法,期末考试中的相应试题对应本课 程目标。课程目标 1 的成绩由期末成绩评定。考核点和考核评分标准如表 4 所示。 表 4 课程目标 1 的考核点和评分标准 考核点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权重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基于聚合 机理、聚 能够基于聚 合机理、聚 能够基于聚 合机理、聚 能够基于聚 合机理、聚 能够基于聚 合机理、聚 能够基于聚 合机理、聚 15
合工艺原合工艺原合工艺原合工艺原合工艺原合工艺原理、聚合理、聚合实理、聚合实理、聚合实理、聚合实理、聚合实施方法及工施方法及工实施方法施方法及工施方法及工施方法及工及工艺流艺流程,合艺流程,比艺流程,比艺流程,分艺流程,不程,分析理、准确地较合理、准较合理地分析聚合物生能合理、准聚合物生分析聚合物确地分析聚析聚合物生产过程的制确地分析聚生产过程的产过程的合物生产过产过程的制备方案及工合物生产过制备方案制备方案及程的制备方艺条件程的制备方备方案及工及工艺条工艺条件案及工艺条艺条件案及工艺条件件件2.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2采用期末考试试卷考核方法,期末考试中的相应试题对应本课程目标。课程目标2的成绩由期末成绩评定。考核点和考核评分标准如表5所示。表5课程目标2的考核点和评分标准评分标准考核点权重90-10080-8970-7960-690-59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较熟练运能运用高基本能运不能运用能够运用高用高分子分子科学用高分子高分子科运用高分子分子科学中科学中的中的聚合科学中的学中的聚科学中的聚的聚合机聚合机理、机理、聚合聚合机理、合机理、聚合机理、聚工艺原理理、聚合工聚合工艺聚合工艺合工艺原合工艺原理艺原理及分原理及分及分子反原理及分理及分子及分子反应子反应模型子反应模应模型正子反应模反应模型模型正确的正确的表达型正确的确的表达型正确的正确的表1.0表达聚合物聚合物生产表达聚合聚合物生表达聚合达聚合物生产过程中过程中的聚物生产过产过程中物生产过生产过程的聚合反应程中的聚的聚合反程中的聚中的聚合合反应历程历程及聚合及聚合物化合反应历应历程及合反应历反应历程物化学反应学反应的过程及聚合聚合物化程及聚合及聚合物的过程程物化学反学反应的物化学反化学反应应的过程过程应的过程的过程3.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3采用期末考试试卷考核方法,期末考试中的相应试题对应本课程目标。课程目标3的成绩由期末成绩评定。考核点和考核评分标准如表6所示。表6课程目标3的考核点和评分标准评分标准考核点90-10070-79权重80-8960-690-59优良中及格不及格通过具体能够通过具能够通过具能够通过能够基本掌能够基本的实际生体的实际生体的实际生具体的实握不同种类掌握不同产案例,产案例,及产案例,及不际生产案聚合物生产种类聚合及不同种不同种类聚同种类聚合例,及不同的全流程全物生产的类聚合物合物生产的物生产的全种类聚合周期过程,全流程全生产的全全流程全周流程全周期物生产的认知聚合物周期过程,16
合工艺原 理、聚合 实施方法 及工艺流 程,分析 聚合物生 产过程的 制备方案 及工艺条 件 合工艺原 理、聚合实 施方法及工 艺流程,合 理、准确地 分析聚合物 生产过程的 制备方案及 工艺条件 合 工 艺 原 理、聚合实 施方法及工 艺流程,比 较合理、准 确地分析聚 合物生产过 程的制备方 案及工艺条 件 合工艺原 理、聚合实 施方法及工 艺流程,比 较合理地分 析聚合物生 产过程的制 备方案及工 艺条件 合 工 艺 原 理、聚合实 施方法及工 艺流程,分 析聚合物生 产过程的制 备方案及工 艺条件 合 工 艺 原 理、聚合实 施方法及工 艺流程,不 能合理、准 确地分析聚 合物生产过 程的制备方 案及工艺条 件 2.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2 采用期末考试试卷考核方法,期末考试中的相应试题对应本课程 目标。课程目标 2 的成绩由期末成绩评定。考核点和考核评分标准如表 5 所示。 表 5 课程目标 2 的考核点和评分标准 考核点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权重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运用高分子 科学中的聚 合机理、聚 合工艺原理 及分子反应 模型正确的 表达聚合物 生产过程中 的聚合反应 历程及聚合 物化学反应 的过程 能够运用高 分子科学中 的聚合机 理、聚合工 艺原理及分 子反应模型 正确的表达 聚合物生产 过程中的聚 合反应历程 及聚合物化 学反应的过 程 较熟练运 用高分子 科学中的 聚合机理、 聚合工艺 原理及分 子反应模 型正确的 表达聚合 物生产过 程中的聚 合反应历 程及聚合 物化学反 应的过程 能运用高 分子科学 中的聚合 机理、聚合 工艺原理 及分子反 应模型正 确的表达 聚合物生 产过程中 的聚合反 应历程及 聚合物化 学反应的 过程 基本能运 用高分子 科学中的 聚合机理、 聚合工艺 原理及分 子反应模 型正确的 表达聚合 物生产过 程中的聚 合反应历 程及聚合 物化学反 应的过程 不能运用 高分子科 学中的聚 合机理、聚 合工艺原 理及分子 反应模型 正确的表 达聚合物 生产过程 中的聚合 反应历程 及聚合物 化学反应 的过程 1.0 3.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3 采用期末考试试卷考核方法,期末考试中的相应试题对应本课程 目标。课程目标 3 的成绩由期末成绩评定。考核点和考核评分标准如表 6 所示。 表 6 课程目标 3 的考核点和评分标准 考核点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权重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通过具体 的实际生 产案例, 及不同种 类聚合物 生产的全 能够通过具 体的实际生 产案例,及 不同种类聚 合物生产的 全流程全周 能够通过具 体的实际生 产案例,及不 同种类聚合 物生产的全 流程全周期 能 够 通 过 具体的实 际生产案 例,及不同 种 类 聚 合 物生产的 能够基本掌 握不同种类 聚合物生产 的全流程全 周期过程, 认知聚合物 能 够 基 本 掌 握 不 同 种 类 聚 合 物 生 产 的 全 流 程 全 周期过程, 16
流程全周期过程,制品的设计不能够准全过程,比较全全流程全期过程,面、准确地面、准确地认周期过程,思维过程、确地认知认知聚合物知聚合物制比较准确聚合物制认知聚合设计目标及制品的设计品的设计目地认知聚品的设计物的设计技术影响因目标及技目标及技术标及技术方合物制品素思维过程、术方案的方案的影响案的影响因的设计目设计目标因素素影响因素标及技术及技术影方案的影响因素响因素(三)考核周期考核周期为一个学年。为使评价结果尽快反馈给各个教学环节,促使各个教学环节尽快持续改进,保证教学效果的快速提升,课程考核成绩评价每学年进行1 次。(四)考核依据考核依据《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关于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的实施办法》文件进行。六、课程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课程结束后由课程授课教师以定量和定性评价方法,针对具体课程目标形成文学或图表形式的报告,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提供持续改进建议,并由专业教学指导工作组进行审核。课程目标评价方法如下:某课程目标评价值=Z每个学生课程目标评价值/学生总人数大纲撰写人:霍鹏飞课程组负责人:霍鹏飞大纲审核人:邸明伟撰写日期:2020.12.1617
流程全周 期过程, 认知聚合 物的设计 目标及技 术方案的 影响因素 期过程,全 面、准确地 认知聚合物 制品的设计 目标及技术 方案的影响 因素 过程,比较全 面、准确地认 知聚合物制 品的设计目 标及技术方 案的影响因 素 全流程全 周期过程, 比 较 准 确 地认知聚 合物制品 的设计目 标及技术 方案的影 响因素 制品的设计 思维过程、 设计目标及 技术影响因 素 不 能 够 准 确 地 认 知 聚 合 物 制 品 的 设 计 思维过程、 设 计 目 标 及 技 术 影 响因素 (三)考核周期 考核周期为一个学年。为使评价结果尽快反馈给各个教学环节,促使各个教 学环节尽快持续改进,保证教学效果的快速提升,课程考核成绩评价每学年进行 1 次。 (四)考核依据 考核依据《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关于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的实 施办法》文件进行。 六、课程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 课程结束后由课程授课教师以定量和定性评价方法,针对具体课程目标形成 文字或图表形式的报告,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提供 持续改进建议,并由专业教学指导工作组进行审核。 课程目标评价方法如下: 某课程目标评价值=Σ 每个学生课程目标评价值/学生总人数 大纲撰写人:霍鹏飞 课程组负责人:霍鹏飞 大纲审核人:邸明伟 撰写日期:2020.12.16 17
《高分子物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高分子物理课程代码:B1030320学分:3.0学时:48(讲课学时:48实验学时:0课内实践学时:0)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英文名称:PolymerPhysics选用教材:华幼卿,金日光.高分子物理(第四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杜.2013参考书:1.何曼君,张红东,陈维孝,董西侠.高分子物理(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方征平,宋义虎,沈烈:高分子物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励杭权,张晨,张帆高分子物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4.王槐三,张会旗,侯彦辉,寇晓康.高分子物理教程(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开课学期:秋季学期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开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1、理解高分子材料的链结构、聚集态结构及长链结构特殊的运动规律,并能够从分子运动的观点分析和解释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同时结合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等相关知识,通过文献研究及相关方法建立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改性、成型加工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密切联系,用以调研和分析高分子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理解分析其局限性并加以改进。2、通过学习高分子物理学中的理论模型,结合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等相关知识,掌握高分子材料存在的各种物理现象及其与性能的关系,将其运用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复杂问题的识别、判断、推演、表述和分析之中,并能够解决高分子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更好地为高分子材料的合理、优化18
《高分子物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高分子物理 课程代码:B1030320 学分:3.0 学时:48(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0 课内实践学时:0)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英文名称:Polymer Physics 选用教材:华幼卿, 金日光. 高分子物理(第四版).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杜, 2013 参考书:1. 何曼君, 张红东, 陈维孝, 董西侠. 高分子物理(第三版). 上海: 复 旦大学出版社, 2007 2. 方征平, 宋义虎, 沈烈. 高分子物理.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3. 励杭权, 张晨, 张帆. 高分子物理.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4. 王槐三, 张会旗, 侯彦辉, 寇晓康. 高分子物理教程(第二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开课学期:秋季学期 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 开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理解高分子材料的链结构、聚集态结构及长链结构特殊的运动规律,并 能够从分子运动的观点分析和解释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同时结合数学、 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等相关知识,通过文献研究及相关方法建立高分子材料的设 计、合成、改性、成型加工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密切联系,用以调研和分析高分子 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理解分析其局限性并加以改进。 2、通过学习高分子物理学中的理论模型,结合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 等相关知识,掌握高分子材料存在的各种物理现象及其与性能的关系,将其运用 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复杂问题的识别、判断、推演、表述和分析之中,并能 够解决高分子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更好地为高分子材料的合理、优化 18
和高效使用服务。3、掌握高分子物理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并基于高分子材料结构、性能与实际应用的相关性理解高分子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和讨论,用以明确高分子材料制备的目标和方向,为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工艺探索、性能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4、基于高分子材料领域实际复杂工程问题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运用高分子物理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结合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技术调研等方法设计并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以获得有效的结论。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矩阵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矩阵如下表所示。表1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矩阵毕业要求指标点(学生将具备的能力)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1.4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用于高分子材H1料领域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2.4 能运用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技术H2调研等方法分析和比较复杂工程问题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4.1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M和分析高分子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间题的解决方案。44.4能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和讨论,并通过信息综M合、归纳总结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注:H-强支撑;M-中支撑;L-弱支撑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绪论(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内容:高分子科学和高分子物理学的建立、发展和现状:高分子材料的特点、在国民经济与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高分子物理的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目的。19
和高效使用服务。 3、掌握高分子物理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并基于高分子材料结构、 性能与实际应用的相关性理解高分子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并能够对实验结果 进行正确分析和讨论,用以明确高分子材料制备的目标和方向,为高分子材料的 合成工艺探索、性能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4、基于高分子材料领域实际复杂工程问题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运用高分 子物理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结合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基本原理,借助 文献研究、技术调研等方法设计并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 解释,以获得有效的结论。 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矩阵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矩阵如下表所示。 表 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矩阵 毕业要求 指标点(学生将具备的能力)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4 1 1.4 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 模型相结合用于高分子材 料领域工程问题解决方案 的比较与综合。 H 2 2.4 能运用工程科学的基本 原理,借助文献研究、技术 调研等方法分析和比较复 杂工程问题的影响因素,获 得有效结论。 H 4 4.1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通过 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 和分析高分子材料领域复 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M 4.4 能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 分析和讨论,并通过信息综 合、归纳总结得到合理有效 的结论。 M 注:H-强支撑;M-中支撑;L-弱支撑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绪论(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 内容:高分子科学和高分子物理学的建立、发展和现状;高分子材料的特点、 在国民经济与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高分子物理的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目 的。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