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超敏反应 概述 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致敏机体再次接触抗原后,引起的以自身组织损伤和/或生理 功能素乱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分类 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分为 Ⅰ型一—一速发型 Ⅱ型一一细胞毒型 抗体介导经血清被动转移 Ⅲ型一一免疫复合物型 Ⅳ型一一迟发型 细胞介导经淋巴细胞被动转移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 病例某男孩,15岁,急性扁桃体炎,青霉素治疗。皮试为 弱阳性,护士误作阴性处理,给患者静脉滴注青霉素,约半分钟 后,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随即抽搐、昏迷、抢救不 及而死亡。(时间短、症状重) 发生机制 (一)过程 致敏阶段一一变应原→机体→IgE→IgE-细胞 发敏阶段一一相同变应原→致敏机体→Ag-IgE-细胞→细胞 膜稳定性下降,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颗粒脱岀,释放多种生物活 性介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増加,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増 加 (二)按照反应发生的迅速程度 可分为“即刻相”反应和“延缓相”反应 (三)参与成分 变应原、IgE、细胞(肥大细胞及嗜碱粒)、生物活性介质
1 第 十四 章 超 敏 反 应 概述: 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致敏机体再次接触抗原后,引起的以自身组织损伤和/或生理 功能紊乱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分类 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分为: Ⅰ型——速发型 Ⅱ型——细胞毒型 抗体介导 经血清被动转移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 Ⅳ型——迟发型 T 细胞介导 经淋巴细胞被动转移 第一节 Ⅰ 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 病例 某男孩,15 岁,急性扁桃体炎,青霉素治疗。皮试为 弱阳性,护士误作阴性处理,给患者静脉滴注青霉素,约半分钟 后,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随即抽搐、昏迷、抢救不 及而死亡。(时间短、症状重) 一、发生机制 (一)过程 致敏阶段——变应原→机体→IgE→IgE-细胞 发敏阶段——相同变应原→致敏机体→Ag-IgE-细胞→细胞 膜稳定性下降,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颗粒脱出,释放多种生物活 性介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 加。 (二)按照反应发生的迅速程度 可分为“即刻相”反应和“延缓相”反应。 (三)参与成分 变应原、IgE、细胞(肥大细胞及嗜碱粒)、生物活性介质
1、变应原 1)接触/吸入性变应原:花粉、室尘(螨类)、异种动物 蛋白(宠物)等 (2)食物变应原:鱼、虾、蛋、牛奶、海产品、真菌类、 食物添加剂等 (3)药物:青霉素、异种免疫血清(TAT)、普鲁卡因、VitB (1)产生部位:由鼻咽、气管、胃肠道等黏膜处固有层中 浆细胞产生。 (2)过敏性体质(特应症)者血清中IgE高于正常人 1000-10000倍(正常人血清含量为0.01-0.9mg/d1)。 (3)调节IgE合成的因素 基因水平:可能与MCⅡ类基因复合体中的某些特殊位点(如 HLA-B)有关 细胞水平:IEE产生需要T的辅助,两类TH亚群均调节IgE、、 合成 TH1IL-2、IFN-Y、TNF-B TH2IL-4、5、6、10、13 分子水平:IgE产生需要通过Ig类别转换。 IL14可促进B发生IgE类别转换,IFN-γ拮抗I4诱导的 IgE合成,此外B产生的IL-12是IgE合成的强抑制剂 (4)牢固的亲细胞性 细胞 FCεRI高亲和力受体,存在肥大细胞或嗜
2 1、变应原 (1) 接触/吸入性变应原:花粉、室尘(螨类)、异种动物 蛋白(宠物)等 (2) 食物变应原:鱼、虾、蛋、牛奶、海产品、真菌类、 食物添加剂等 (3) 药物:青霉素、异种免疫血清(TAT)、普鲁卡因、VitB 等 2、IgE (1) 产生部位:由鼻咽、气管、胃肠道等黏膜处固有层中 浆细胞产生。 (2) 过敏性体质(特应症)者血清中 IgE 高于正常人 1000-10000 倍(正常人血清含量为 0.01-0.9mg/dl)。 (3) 调节 IgE 合成的因素 基因水平:可能与 MHCⅡ类基因复合体中的某些特殊位点(如 HLA-B8)有关。 细胞水平:IgE产生需要TH的辅助,两类TH亚群均调节IgE、、 合成。 TH1 IL-2、IFN-γ、TNF-β TH TH2 IL-4、5、6、10、13 分子水平:IgE 产生需要通过 Ig 类别转换。 IL4 可促进 B 发生 IgE 类别转换,IFN-γ拮抗 IL4 诱导的 IgE 合成,此外 B 产生的 IL-12 是 IgE 合成的强抑制剂。 (4) 牢固的亲细胞性 3、细胞 FCεRⅠ 高亲和力受体,存在肥大细胞或嗜
碱性粒细胞表面结构 (1) FC E R FCeRⅡ(CD23)低亲和力受体,存在B、M Φ、Eo、活T等表面 SCD23=IgE-BF (2)生物学活性 1)表面富含 FCERI 2)胞浆内含大量膜结合颗粒及脂质小体 3)活化后可合成、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 (3)活化 1)条件:IgE桥联一一多价变应原与吸附在肥大细胞或 嗜碱粒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IgE结合 见图 2)过程: 见图 膜受体交联聚集 ITAM磷酸化 PTK(Syk、Fyn蛋白酪氨酸激酶)活化 PL C PL? PI Pz 磷酯酰胆碱羟基化磷脂 3
3 碱性粒细胞表面 结构 (1)FCεR FCεRⅡ(CD23)低亲和力受体,存在 B、M Φ、Eο、活 T 等表面 SCD23=IgE-BF (2)生物学活性 1)表面富含 FCεRⅠ 2)胞浆内含大量膜结合颗粒及脂质小体 3)活化后可合成、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 (3)活化 1) 条件:IgE 桥联——多价变应原与吸附在肥大细胞或 嗜碱粒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IgE 结合 见图 2)过程: 见图 膜受体交联聚集 ITAM磷酸化 PTK(Syk、Fyn蛋白酪氨酸激酶)活化 PLCγ PLA2 PIP2 磷酯酰胆碱 羟基化磷脂
I P DAG 花生四烯酸 LYSOPAF 胞内Ca通道开放 PKC LTS PGD2PAF (新成介质) 肌球查白轻链 磷酸化 脱颗粒,释放 (预存介质) 4、生物活性介质 (1)预存介质 1)组胺(引起即刻相反应的主要介质)使血管扩张、通 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 2)激肽原酶激肽原→缓激肽 3)类胰蛋白酶(似C3转化酶) 4)ECF-A吸引Eo ADCC杀死寄生虫等病原生物 吞噬颗粒(负调) 嗜酸粒〈释放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磷脂酶D 破坏相应生物活性介质(负调) 释放主要碱性蛋白,Eo阳离子蛋白,过氧化物酶 等参与延缓相反应的组织损伤(正调) ECF-A 组胺←组胺酶 大 酸 细 白三烯,芳基硫酸酯酬粒 胞 胞
4 IP3 DAG 花生四烯酸 LYsoPAF Ca++ 胞内Ca++通道开放 PKC LTs PGD2 PAF (新成介质) Ca++ 肌球蛋白轻链 磷酸化 脱颗粒,释放 (预存介质) 4、生物活性介质 (1) 预存介质 1)组胺(引起即刻相反应的主要介质) 使血管扩张、通 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 2)激肽原酶 激肽原→缓激肽 3)类胰蛋白酶(似 C3 转化酶) 4)ECF-A 吸引 Eo ADCC 杀死寄生虫等病原生物 吞噬颗粒 (负调) 嗜酸粒 释放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磷脂酶 D 破坏相应生物活性介质(负调) 释放主要碱性蛋白,Eo 阳离子蛋白,过氧化物酶 等 参与延缓相反应的组织损伤(正调) ECF-A 组胺 组胺酶 白三烯 芳基硫酸酯酶 肥 大 细 胞 嗜 酸 粒 细 胞
PAF,磷脂酶D 故Eo对I型超敏反应有双向作用 (2)新成介质 1)LT旧称SRS-A(参与延缓相反应);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 而持久的收缩. 2)PGD2花生四烯酸经环氧合酶途径形成的产物。主要作 用:刺激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使血管扩张和通透 性增加。 3)PAF羟基化磷脂在磷脂在磷脂酶A2和乙酰转移酶作用 后形成的产物,主要参与延缓相反应。聚集活化 血小板释放活性胺类;活化炎症性白细胞释放炎 症介质 4)CK体外培养的肥大细胞能产生TNF、IL-1,4,6、CSF IL-5(Eo活化因子)促进Eo增殖、活化。 二、临床常见疾病 、过敏性休克(药物、血清)清霉噻唑醛酸 机制:青霉素(半抗原)—<青霉烯酸+体内蛋白 完全Ag 2、呼吸道过敏反应: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 3、胃肠道过敏反应 4、皮肤过敏反应 、防治原则: 尽快找出变应原,避免接触;切断或干扰某个环节,中止其 发病。 (一)找出变应原,避免接触
5 PAF 磷脂酶 D 吞噬颗粒 故 Eo 对Ⅰ型超敏反应有双向作用. (2)新成介质 1) LT 旧称 SRS-A(参与延缓相反应);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 而持久的收缩. 2) PGD2 花生四烯酸经环氧合酶途径形成的产物。主要作 用:刺激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使血管扩张和通透 性增加。 3) PAF 羟基化磷脂在磷脂在磷脂酶 A2 和乙酰转移酶作用 后形成的产物,主要参与延缓相反应。聚集活化 血小板释放活性胺类;活化炎症性白细胞释放炎 症介质. 4) CK 体外培养的肥大细胞能产生 TNF、IL-1,4,6、CSF; IL-5(Eo 活化因子)促进 Eo 增殖、活化。 二、临床常见疾病 1、过敏性休克(药物、血清) 青霉噻唑醛酸 机制:青霉素(半抗原) 青霉烯酸 +体内蛋白 完全 Ag 2、呼吸道过敏反应: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 3、胃肠道过敏反应 4、皮肤过敏反应 三、防治原则: 尽快找出变应原,避免接触;切断或干扰某个环节,中止其 发病。 (一)找出变应原,避免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