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可以说是非常准确而真实地描述了现状或经济环境:但是如果只是将环境的 所有要素简单罗列,就抓不住重点,或者说,不知道哪些方面对所要研究的问题 最重要,就会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而让大量繁杂的事实弄晕了头脑。2 因此,为了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最关键、核心的问题,我们需要根 据所考虑的问题,对经济环境进行特征化的刻画。例如,在现代微观经济理论中, 为了研究经济人的选择问题,一个消费者的经济特征(characteristic)就简单 地假定由经济人的消费集、偏好关系(或效用函数)、初始禀赋和信息结构(如考 虑不确定性)来描述3:一个厂商的经济特征则由它的生产可能性集合或生产函数 来表示:所有经济人的经济特征便组成了经济环境。同样,在研究区域经济的时 候,需要描述经济区域环境和刻画其经济特征:在研究转型国家,如中国经济转 型问题时,人们也需要刻画不规范经济制度环境下的经济环境特征。这样,对经 济制度环境不规范的转型国家,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照搬在规范经济环境下所得出 的理论结果,而是需要刻画出转型经济的具体特征,并且仍然是采用现代经济学 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来研究转型经济问题。有人将钱颖一教授所研究的转 型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对立起来,其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理解现代经济学的基本 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人们也许比较容易理解,不同的经济环境可能导致不同的经济理论。但不少 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即使现实经济环境相同,所要研究的问题相同,还会得 出不同的经济理论呢?有些人因此导致了对现代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持怀疑,甚 至否定的态度。其实,许多经济理论间的结论差异往往是经济学家对经济环境界 定的差异所造成的。这种差异不仅可能是客观经济环境上的差异所造成的,而且 这种差异还可能是由经济学家对经济环境界定的主观判断所造成的。如上所述, 由于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在许多情况下,经济学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只进行描述 性分析,还需要对经济环境行为方式进行抽象式的精炼特征化,找出最主要的特 征,这往往会让经济学家带有一定程度上的主观判断。不同的主观判断,就会导 致对经济环境的不同界定,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经济理论、经济学派或理论结果。 现举两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学中有众多的学派:凯恩斯学派、 后凯恩斯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或称为新古典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 2完全准确的描述甚至也可能没有价值的。比如,将这个世界看成是一幅世界地图应该是完 全精确,但它却毫无价值。 3由于每个人都对商品的消费具有偏好,每个厂商都采用一定的生产技术进行生产,偏好关 系和生产可能集应属于个人的经济特征。然而,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同时决定了经济人的行 为方式。例如,假定偏好关系关于自己的消费是单调递增的,这就意味着人是利己的,这个 利己性假设就是行为假设。这样,行为假设和经济特征的区分就不是那么明确。不过,如果 更进一步假定经济人追求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那么在现代经济的研究中,就可以将它 们看作典型的行为假设
当然可以说是非常准确而真实地描述了现状或经济环境;但是如果只是将环境的 所有要素简单罗列,就抓不住重点,或者说,不知道哪些方面对所要研究的问题 最重要,就会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而让大量繁杂的事实弄晕了头脑。2 因此,为了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最关键、核心的问题,我们需要根 据所考虑的问题,对经济环境进行特征化的刻画。例如,在现代微观经济理论中, 为了研究经济人的选择问题,一个消费者的经济特征(characteristic) 就简单 地假定由经济人的消费集、偏好关系(或效用函数)、初始禀赋和信息结构(如考 虑不确定性)来描述3 ;一个厂商的经济特征则由它的生产可能性集合或生产函数 来表示;所有经济人的经济特征便组成了经济环境。同样,在研究区域经济的时 候,需要描述经济区域环境和刻画其经济特征;在研究转型国家,如中国经济转 型问题时,人们也需要刻画不规范经济制度环境下的经济环境特征。这样,对经 济制度环境不规范的转型国家,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照搬在规范经济环境下所得出 的理论结果,而是需要刻画出转型经济的具体特征,并且仍然是采用现代经济学 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来研究转型经济问题。有人将钱颖一教授所研究的转 型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对立起来,其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理解现代经济学的基本 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人们也许比较容易理解,不同的经济环境可能导致不同的经济理论。但不少 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即使现实经济环境相同,所要研究的问题相同,还会得 出不同的经济理论呢?有些人因此导致了对现代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持怀疑,甚 至否定的态度。其实,许多经济理论间的结论差异往往是经济学家对经济环境界 定的差异所造成的。这种差异不仅可能是客观经济环境上的差异所造成的,而且 这种差异还可能是由经济学家对经济环境界定的主观判断所造成的。如上所述, 由于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在许多情况下,经济学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只进行描述 性分析,还需要对经济环境行为方式进行抽象式的精炼特征化,找出最主要的特 征,这往往会让经济学家带有一定程度上的主观判断。不同的主观判断,就会导 致对经济环境的不同界定,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经济理论、经济学派或理论结果。 现举两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学中有众多的学派:凯恩斯学派、 后凯恩斯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或称为新古典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 2 完全准确的描述甚至也可能没有价值的。比如,将这个世界看成是一幅世界地图应该是完 全精确,但它却毫无价值。 3 由于每个人都对商品的消费具有偏好,每个厂商都采用一定的生产技术进行生产,偏好关 系和生产可能集应属于个人的经济特征。然而,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同时决定了经济人的行 为方式。例如,假定偏好关系关于自己的消费是单调递增的,这就意味着人是利己的,这个 利己性假设就是行为假设。这样,行为假设和经济特征的区分就不是那么明确。不过,如果 更进一步假定经济人追求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那么在现代经济的研究中,就可以将它 们看作典型的行为假设
派和新制度学派等。其实,这些学派之间的对立并不像非经济学家或媒体所渲染 的那么大,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基本分析框架相同、研究方法相同(采用经济 模型和市场均衡来分析市场)及对象相同(在市场制度安排下研究宏观经济变量 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变化规律),它们都相信市场制度,相信从经济运作的长期或 总的趋势来说,都会趋向最优的市场均衡,这些理论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刻画经 济环境时的差异所造成的,特别是对经济系统的冲击或干扰是来自需求方面还是 供给方面、关于经济波动的信息是充分的还是不充分的,以及对干扰的时间效应 是滞后还是瞬间的等诸多假设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 比如,在回答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周期和经济衰退及应指定什么样的宏观经济 政策问题时,凯恩斯学派认为关于经济或非经济因素波动的信息是完全的,这种 波动主要是来自于需求方面,并且价格在短期内变化极慢,使之这种波动会破坏 “最优”市场均衡。为了避免或减轻经济周期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损失,政府应对 经济施行干预,使用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进行刺激或控制, 从而抵消各种干扰的影响。 而l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Friedman)认为,现实经济中对波 动存在“信息不充分”及“时间滞后”效应,使得自身趋于稳定的经济在经过政 策调节之后,反而变得更加振荡了,因而政府应对经济尽量减少施行干预,只对 货币实行控制,保持不变的货币增长率。 而以卢卡斯(R.Lucas)和萨金特(T.Sargent)为代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在定义经济环境时却假定:波动的“时间滞后”效应只是瞬时现象;并在经济环 境中添加了具有代表性的基本经济单位(厂商和家庭),从而使得整个理论建立在 坚实的微观经济理论基础之上:经济活动中基本经济单位所需要的经济信息是不 充分的。基于对经济环境的这种界定,并在理性假设下,理性预期学派于是认为, 凯恩斯理论没有把公众对政府政策以及其它经济信息的反应考虑进去,人们往往 会通过“理性预期”的行为方式,使得政府的经济政策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因而,政府应该尽量不干预经济,即使在不得不使用政策去干预经济活动时,要 注意政策的信誉,即政策的连贯性。卢卡斯于199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新 古典现已成为当今宏观经济学的主流。 而刚刚获得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德兰德(F.E.Kydland)和普雷斯 科特(E.C.Prescott),也是属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中的重要人物。他们在 1980年代初期提出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他们对经济环境的界定又有些不同, 他们假定:宏观经济的波动主要是供给方面引起的:价格和工资在短期也是瞬间 发生变化。他们进而认为,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是经济对生产技术及生产率变动 的自然且有效的反应,正的技术冲击引起劳动生产率提高,就业、投资和产出也 随之提高,总供给曲线上移,经济上涨,反之亦然。他们由此认为,经济周期不
派和新制度学派等。其实,这些学派之间的对立并不像非经济学家或媒体所渲染 的那么大,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基本分析框架相同、研究方法相同(采用经济 模型和市场均衡来分析市场)及对象相同(在市场制度安排下研究宏观经济变量 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变化规律),它们都相信市场制度,相信从经济运作的长期或 总的趋势来说,都会趋向最优的市场均衡,这些理论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刻画经 济环境时的差异所造成的,特别是对经济系统的冲击或干扰是来自需求方面还是 供给方面、关于经济波动的信息是充分的还是不充分的,以及对干扰的时间效应 是滞后还是瞬间的等诸多假设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 比如,在回答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周期和经济衰退及应指定什么样的宏观经济 政策问题时,凯恩斯学派认为关于经济或非经济因素波动的信息是完全的,这种 波动主要是来自于需求方面,并且价格在短期内变化极慢,使之这种波动会破坏 “最优”市场均衡。为了避免或减轻经济周期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损失,政府应对 经济施行干预,使用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进行刺激或控制, 从而抵消各种干扰的影响。 而 197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Friedman)认为,现实经济中对波 动存在“信息不充分”及“时间滞后”效应,使得自身趋于稳定的经济在经过政 策调节之后,反而变得更加振荡了,因而政府应对经济尽量减少施行干预,只对 货币实行控制,保持不变的货币增长率。 而以卢卡斯(R. Lucas) 和萨金特(T. Sargent)为代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在定义经济环境时却假定:波动的“时间滞后”效应只是瞬时现象;并在经济环 境中添加了具有代表性的基本经济单位(厂商和家庭),从而使得整个理论建立在 坚实的微观经济理论基础之上;经济活动中基本经济单位所需要的经济信息是不 充分的。基于对经济环境的这种界定,并在理性假设下,理性预期学派于是认为, 凯恩斯理论没有把公众对政府政策以及其它经济信息的反应考虑进去,人们往往 会通过“理性预期” 的行为方式,使得政府的经济政策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因而,政府应该尽量不干预经济,即使在不得不使用政策去干预经济活动时,要 注意政策的信誉,即政策的连贯性。卢卡斯于 1995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新 古典现已成为当今宏观经济学的主流。 而刚刚获得 200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德兰德(F. E. Kydland)和普雷斯 科特(E. C. Prescott),也是属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中的重要人物。他们在 1980 年代初期提出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他们对经济环境的界定又有些不同, 他们假定:宏观经济的波动主要是供给方面引起的;价格和工资在短期也是瞬间 发生变化。他们进而认为,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是经济对生产技术及生产率变动 的自然且有效的反应,正的技术冲击引起劳动生产率提高,就业、投资和产出也 随之提高,总供给曲线上移,经济上涨,反之亦然。他们由此认为,经济周期不
是对市场均衡的偏离,而是市场均衡本身暂时的波动,既然是市场均衡,便具有 帕累托效率,所以不存在市场失灵,因而政府没有干预经济的必要,货币政策与 财政政策尤其是赤字政策一样无效。 这个例子说明了,在一个领域中,即使研究的问题基本相同,但对经济环境 的界定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学派。像自然科学对自然不断地加 深认识一样,经济理论的发展在许多时候也是如此,并基于人们对经济环境的不 断地认识和重新刻画而不断改进,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原有理论或提 出新的理论。不像国内有些人认为的那样,经济理论应全部推倒重新再来,他们 今天创造一个理论,明天又创造一个理论,而这些理论根本没有基于前人的工作, 请问当今世界上其他学科有这样认可的理论吗?其实,这些理论根本没有生命 力,过不了几天人们就会将它们忘记了。 第二个例子是当今流行的委托代理理论、最优合同理论、拍卖理论及信息经 济学。这些理论都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一般会失灵,因而需要设 计某种激励机制诱导经济人显示真实信息,从而达到次优结果(second best)。 这些理论中关于经济人的行为假设相同(收益最大化),所研究的问题相同(信息 不对称情况下的激励机制设计问题),分析框架基本相同,研究方法相同(提供研 究平台,建立参照系:给出完全信息情况下所得到的最佳结果(first best)。 但由于对经济环境中参与者的经济特征及信息结构界定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理 论结果。这些理论中的各种不同结果主要是对经济环境刻画的差异所造成的,特 别是关于经济人的特征及信息结构界定的差异所造成。比如,关于经济人的行动 是信息不对称(称之为隐蔽的行动(hidden action),还是关于经济人的特征是 信息不对称(称之为隐蔽的信息(hidden information);经济人是风险中性,还 是风险厌恶:契约或机制是在经济人了解信息之前制定(ex ante),之间制定 (interim),还是之后制定(ex post);允许共谋还是不允许共谋(collusion): 允许重新谈判还是不允许重新谈判(renegotiation);从经济活动中所得结果的 价值是私人价值,共同价值,还是关联价值等方面的差异。4 这种研究的好处是,针对经济环境各种特征的刻画,给出不同的最优合同, 或激励机制等制度安排。这样,根据现实选择恰当的激励机制。在许多情况下, 如何界定和刻画一个经济环境,都是给出一个经济理论或决定经济制度安排最重 要的一个步骤和环节。由于米尔利斯(J.Mirrlees)、维克瑞(W.Vickrey)、阿 克洛夫(G.Akerlof)、斯宾赛(M.Spence)以及斯蒂格利茨(J.Stiglitz)、在 这些领域中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他们分别在1996年和2001年获得了诺贝尔经 4这里,私人价值(private value)指的是:每人知道自己所得结果的价值,共同价值(common value)指的是:所有人的结果有一个共同的价值,但他们都不知道价值的大小,但有一个估 价,关联价值(affiliated value)指的是:所得结果的价值依赖于经济人的私人信息及某 些共同的不确定因素
是对市场均衡的偏离,而是市场均衡本身暂时的波动,既然是市场均衡,便具有 帕累托效率,所以不存在市场失灵,因而政府没有干预经济的必要,货币政策与 财政政策尤其是赤字政策一样无效。 这个例子说明了,在一个领域中,即使研究的问题基本相同,但对经济环境 的界定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学派。像自然科学对自然不断地加 深认识一样,经济理论的发展在许多时候也是如此,并基于人们对经济环境的不 断地认识和重新刻画而不断改进,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原有理论或提 出新的理论。不像国内有些人认为的那样,经济理论应全部推倒重新再来,他们 今天创造一个理论,明天又创造一个理论,而这些理论根本没有基于前人的工作, 请问当今世界上其他学科有这样认可的理论吗?其实,这些理论根本没有生命 力,过不了几天人们就会将它们忘记了。 第二个例子是当今流行的委托代理理论、最优合同理论、拍卖理论及信息经 济学。这些理论都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一般会失灵,因而需要设 计某种激励机制诱导经济人显示真实信息,从而达到次优结果(second best) 。 这些理论中关于经济人的行为假设相同(收益最大化),所研究的问题相同(信息 不对称情况下的激励机制设计问题),分析框架基本相同,研究方法相同(提供研 究平台,建立参照系:给出完全信息情况下所得到的最佳结果(first best)) 。 但由于对经济环境中参与者的经济特征及信息结构界定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理 论结果。这些理论中的各种不同结果主要是对经济环境刻画的差异所造成的,特 别是关于经济人的特征及信息结构界定的差异所造成。比如,关于经济人的行动 是信息不对称(称之为隐蔽的行动(hidden action)),还是关于经济人的特征是 信息不对称(称之为隐蔽的信息(hidden information));经济人是风险中性,还 是风险厌恶;契约或机制是在经济人了解信息之前制定(ex ante),之间制定 (interim),还是之后制定(ex post) ;允许共谋还是不允许共谋(collusion); 允许重新谈判还是不允许重新谈判(renegotiation);从经济活动中所得结果的 价值是私人价值,共同价值,还是关联价值等方面的差异。4 这种研究的好处是,针对经济环境各种特征的刻画,给出不同的最优合同, 或激励机制等制度安排。这样,根据现实选择恰当的激励机制。在许多情况下, 如何界定和刻画一个经济环境,都是给出一个经济理论或决定经济制度安排最重 要的一个步骤和环节。由于米尔利斯(J.Mirrlees) 、维克瑞( W.Vickrey) 、阿 克洛夫(G. Akerlof) 、斯宾赛(M. Spence) 以及斯蒂格利茨(J. Stiglitz)、在 这些领域中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他们分别在 1996 年和 2001 年获得了诺贝尔经 4 这里,私人价值(private value)指的是:每人知道自己所得结果的价值,共同价值(common value)指的是:所有人的结果有一个共同的价值,但他们都不知道价值的大小,但有一个估 价,关联价值(affiliated value) 指的是:所得结果的价值依赖于经济人的私人信息及某 些共同的不确定因素
济学奖。 这两个例子说明,即使只对经济环境的刻画作出一些改进或变动,也可能产 生出重大的经济理论或学派。当今现代经济学中大多数的研究结果主要就是对经 济环境给出不同的界定而得到的。总之,由于经济环境的不同或刻画的不同,所 得出的理论结果往往会不同。如何清楚、精炼而又客观地刻画所要研究问题的经 济现状或经济环境,并建立一个高度概括的理论经济模型,这不仅仅是科学,也 是艺术。 2、设定行为假设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第二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对经济人的行为方式做出 假设。这个假设至关重要,是经济学的根基。一个经济理论有没有说服力和实用 价值,一个经济制度安排或经济政策能不能让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关键看所假 定的个人行为是不是真实地反映了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看制度安排和人们的行 为方式是不是激励相容,即人们对激励是不是作出了对他人或社会也有利的反 应。 一般来说,在给定现实环境和游戏规则下,人们将会根据自己的行为方式作 出权衡取舍的选择。这样,在决定游戏规则、政策、规章或制度安排时,要考虑 到参与者的行为方式并给出正确的判断,看他们是自私自利还是无私利他,是忠 厚老实还是老奸巨猾,是讲究诚信还是谎话连篇。面对不同行为方式的参与者, 所采用的游戏规则往往也是不同的。如果你所面对的人是一个老实,做事讲诚信 的人,你和他处事的方式或者说你针对他的游戏规则将多半会相对简单。如果你 所面对的人是一个雷锋式的“傻子”,你和他打交道的规则也许会更加简单,不 需要有什么防备心,不需费什么精力(设计游戏规则)和他处事,游戏规则也许 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但如果要打交道的人是一个难缠、狡猾、无诚信可言的人, 你和他打交道的方式可能会非常的不同,与他相处的游戏规则可能会复杂得多, 需要小心对付,并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这样,为了研究人们是如何作出激励反 应和权衡取舍的选择,对所涉及人的行为作出正确判断和界定是非常重要的一 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如研究经济选择,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它们的变化 规律时,确定经济人的行为方式也非常重要。 一个比较合理和现实而又通常被经济学家所采用的人类行为假设是,人是自 利的,即人主要追求自己的利益。“人是自利的”这一人类行为假设是现代经济 学中的一个基本假设。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如果人不是“自利”的,也许就不 会有经济学。因为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来最有效地满足人们无限 欲望的学问,而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只要有一个人是自利的,并且他的物欲 是无穷的,就不可能实现按需分配,就需要解决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满足需要的问 题,也就需要经济学。利己性假设即使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集体、一个
济学奖。 这两个例子说明,即使只对经济环境的刻画作出一些改进或变动,也可能产 生出重大的经济理论或学派。当今现代经济学中大多数的研究结果主要就是对经 济环境给出不同的界定而得到的。总之,由于经济环境的不同或刻画的不同,所 得出的理论结果往往会不同。如何清楚、精炼而又客观地刻画所要研究问题的经 济现状或经济环境,并建立一个高度概括的理论经济模型,这不仅仅是科学,也 是艺术。 2、设定行为假设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第二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对经济人的行为方式做出 假设。这个假设至关重要,是经济学的根基。一个经济理论有没有说服力和实用 价值,一个经济制度安排或经济政策能不能让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关键看所假 定的个人行为是不是真实地反映了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看制度安排和人们的行 为方式是不是激励相容,即人们对激励是不是作出了对他人或社会也有利的反 应。 一般来说,在给定现实环境和游戏规则下,人们将会根据自己的行为方式作 出权衡取舍的选择。这样,在决定游戏规则、政策、规章或制度安排时,要考虑 到参与者的行为方式并给出正确的判断,看他们是自私自利还是无私利他,是忠 厚老实还是老奸巨猾,是讲究诚信还是谎话连篇。面对不同行为方式的参与者, 所采用的游戏规则往往也是不同的。如果你所面对的人是一个老实,做事讲诚信 的人,你和他处事的方式或者说你针对他的游戏规则将多半会相对简单。如果你 所面对的人是一个雷锋式的“傻子”,你和他打交道的规则也许会更加简单,不 需要有什么防备心,不需费什么精力(设计游戏规则) 和他处事,游戏规则也许 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但如果要打交道的人是一个难缠、狡猾、无诚信可言的人, 你和他打交道的方式可能会非常的不同,与他相处的游戏规则可能会复杂得多, 需要小心对付,并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这样,为了研究人们是如何作出激励反 应和权衡取舍的选择,对所涉及人的行为作出正确判断和界定是非常重要的一 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如研究经济选择,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它们的变化 规律时,确定经济人的行为方式也非常重要。 一个比较合理和现实而又通常被经济学家所采用的人类行为假设是,人是自 利的,即人主要追求自己的利益。“人是自利的”这一人类行为假设是现代经济 学中的一个基本假设。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如果人不是“自利”的,也许就不 会有经济学。因为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来最有效地满足人们无限 欲望的学问,而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只要有一个人是自利的,并且他的物欲 是无穷的,就不可能实现按需分配,就需要解决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满足需要的问 题,也就需要经济学。利己性假设即使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集体、一个
家庭或者一个政治家也是适应的,人们通常所说的,国家有国家的利益,民族有 民族的利益,集体有集体的利益,家庭有家庭的利益,讲得就是这个道理。举例 来说,政治家们也有他们自己的利益。我们当然希望政治家们总是追求整个社会 的福利,真正成为人民公仆,但这往往不现实。许多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也像消费 者和企业所有者一样的追求着自己的利益,希望长久掌握权力,以此得到好处。 如果对此有什么疑问,只要看看现实中官员以权谋私,甚至贪污腐败、行贿受贿 的例子何其之多就可明白。 对人类的利己行为假设不仅必要,符合基本现实,并且更重要的是:即使这 一自利行为假设有误,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而相反,如果采用利他性假设,一 旦假设有误,所造成的后果要比前者大得多。如本节开头所指出的那样,现代经 济学分析框架并不排除在利他行为假设下讨论制度安排和个人的权衡取舍选择 问题。事实上,在利己行为假设下所采用的游戏规则多半同时也适应利他的人, 并且在利他行为假设下,所采用的制度安排或游戏规则以及个人的权衡取舍选择 问题要简单得多。但是,一旦利他行为假设有误的话,所造成的后果比利己行 为假设有误所造成的后果要严重得多,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的。例如,改革开放前 所采用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一大二公”,否认个人利益,在文革期间甚至宣 称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到文革结束时,中国经济几乎处在崩溃的边缘。之所以 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当时的制度安排基于人是利他无私的假设之上的。其实, 对人的行为作出正确判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明枪易躲, 暗箭难防”,伤害你最深的人往往是欺骗性最强的人-一你相信他,他却欺骗你 的人,你认为他老实,他其实非常狡猾。只要想一想在现实中将一个行事自私、 狡猾的人看作是一个行事简单、一心为公的“老实人”来和他行事处世,将会 对你造成的什么样的后果就会明白这种假设错误的严重性。 在现实中,那些经常唱着高调、宣称一心为公但实质上却是非常自私的人, 一旦他们有机可乘,相对于不具有欺骗性的自利人,无论是给国家还是给他人往 往会带来更加灾难性的后果。如果将人基本上都假定为“雷锋式”的一心为公的 大好人,来决定制度安排或游戏规则,给出经济政策建议或作出经济政策,那么 你所给出的制度安排、政策或建议多半不会成功。为什么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搞 不好,大多数的国营企业效益低下,就是由于大多数厂长、经理和他们的上级并 不是“雷锋式”的人物,他们有着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中大多数的行为方式往 往与这些制度安排是激励不相容的,即使能做到激励相容,所付出的代价也太大。 这就是为什么笔者不能同意林毅夫、郎咸平等人认为只要解决公平的竞争环境或 让政府监管,国营企业就可搞好的观点。为什么在现实中我们需要“党纪”、“国 法”,需要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比如严格的财务制度,实质上是为了预防个 人私利膨胀!由于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有私欲,没有严格的财务制度,这些人就会
家庭或者一个政治家也是适应的,人们通常所说的,国家有国家的利益,民族有 民族的利益,集体有集体的利益,家庭有家庭的利益,讲得就是这个道理。举例 来说,政治家们也有他们自己的利益。我们当然希望政治家们总是追求整个社会 的福利,真正成为人民公仆,但这往往不现实。许多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也像消费 者和企业所有者一样的追求着自己的利益,希望长久掌握权力,以此得到好处。 如果对此有什么疑问,只要看看现实中官员以权谋私,甚至贪污腐败、行贿受贿 的例子何其之多就可明白。 对人类的利己行为假设不仅必要,符合基本现实,并且更重要的是:即使这 一自利行为假设有误,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而相反,如果采用利他性假设,一 旦假设有误,所造成的后果要比前者大得多。如本节开头所指出的那样,现代经 济学分析框架并不排除在利他行为假设下讨论制度安排和个人的权衡取舍选择 问题。事实上,在利己行为假设下所采用的游戏规则多半同时也适应利他的人, 并且在利他行为假设下,所采用的制度安排或游戏规则以及个人的权衡取舍选择 问题要简单得多。 但是,一旦利他行为假设有误的话,所造成的后果比利己行 为假设有误所造成的后果要严重得多,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的。例如,改革开放前 所采用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一大二公”,否认个人利益,在文革期间甚至宣 称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到文革结束时,中国经济几乎处在崩溃的边缘。之所以 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当时的制度安排基于人是利他无私的假设之上的。其实, 对人的行为作出正确判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明枪易躲, 暗箭难防” ,伤害你最深的人往往是欺骗性最强的人---你相信他,他却欺骗你 的人,你认为他老实,他其实非常狡猾。只要想一想在现实中将一个行事自私、 狡猾的人看作是一个行事简单、一心为公的“老实人” 来和他行事处世,将会 对你造成的什么样的后果就会明白这种假设错误的严重性。 在现实中,那些经常唱着高调、宣称一心为公但实质上却是非常自私的人, 一旦他们有机可乘,相对于不具有欺骗性的自利人,无论是给国家还是给他人往 往会带来更加灾难性的后果。如果将人基本上都假定为“雷锋式”的一心为公的 大好人,来决定制度安排或游戏规则,给出经济政策建议或作出经济政策,那么 你所给出的制度安排、政策或建议多半不会成功。为什么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搞 不好,大多数的国营企业效益低下,就是由于大多数厂长、经理和他们的上级并 不是“雷锋式”的人物,他们有着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中大多数的行为方式往 往与这些制度安排是激励不相容的,即使能做到激励相容,所付出的代价也太大。 这就是为什么笔者不能同意林毅夫、郎咸平等人认为只要解决公平的竞争环境或 让政府监管,国营企业就可搞好的观点。为什么在现实中我们需要“党纪”、“国 法” ,需要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比如严格的财务制度,实质上是为了预防个 人私利膨胀!由于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有私欲,没有严格的财务制度,这些人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