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检査朗读、背诵情况 2.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春草图和春花图,这节课我们再来探究以下课文。 、正课 探究质疑: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 觉、嗅觉等感受景物的美。如“春花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是视觉感受:“花里带着甜味儿”是嗅觉感受:“蜜蜂嗡嗡地闹着”是听觉感 受:“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则是幻觉。请分析, “春风图”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什么特征? 讨论并归纳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出 春风的温柔 (2)“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空气里酝酿”从嗅觉写出春风 的芳香; (3)“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成天嘹亮地响着”从视觉、听觉 写出春风的和悦。 这段文字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 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2.探究质疑:“春风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1)“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 (2)“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温柔。 (3)“(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运用拟人,写鸟儿迎春的欢悦。 第四课时 3.探究质疑:“春雨图”如何抓住春雨的特征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春雨的经常 (2)“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 (3)“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盈 (4)“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写春雨的润物。 4.探究质疑:“春雨图”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1.检查朗读、背诵情况。 2.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春草图和春花图,这节课我们再来探究以下课文。 三、正课 1.探究质疑: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 觉、嗅觉等感受景物的美。如“春花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是视觉感受;“花里带着甜味儿”是嗅觉感受;“蜜蜂嗡嗡地闹着”是听觉感 受;“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则是幻觉。请分析, “春风图”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什么特征? 讨论并归纳: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出 春风的温柔; (2)“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空气里酝酿”从嗅觉写出春风 的芳香; (3)“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成天嘹亮地响着”从视觉、听觉 写出春风的和悦。 这段文字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 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2.探究质疑:“春风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1)“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 (2)“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温柔。 (3)“(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运用拟人,写鸟儿迎春的欢悦。 第四课时 3.探究质疑:“春雨图”如何抓住春雨的特征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春雨的经常; (2)“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 (3)“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盈; (4)“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写春雨的润物。 4.探究质疑:“春雨图”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由近到远 5.探究质疑:“春雨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博喻、排比,写出春雨多、细、密 的特征。 (2)“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用拟人烘托出乡村的 安静而和平 6.探究质疑: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 讨论并归纳:由景及人,从天上的风筝写到地上的孩子;蜗居在屋子里 冬的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春到人欢,舒活舒活筋骨, 抖搂抖搂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春天充满着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 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7.探究质疑:文章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体现 了文章的主旨。 8.探究质疑:末尾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LC喻,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 力”。 9.探究质疑: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看看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 讨论并归纳: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 后有序。这三句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 天的成长进程。所以顺序不能颠倒 10.探究质疑:你还能用别的比喻赞美春天吗? 讨论并归纳:可各抒己见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讨论并归纳: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由近到远。 5.探究质疑:“春雨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博喻、排比,写出春雨多、细、密 的特征。 (2)“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用拟人烘托出乡村的 安静而和平。 6.探究质疑: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 讨论并归纳:由景及人,从天上的风筝写到地上的孩子;蜗居在屋子里 一冬的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春到人欢,舒活舒活筋骨, 抖搂抖搂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春天充满着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 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7.探究质疑:文章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体现 了文章的主旨。 8.探究质疑:末尾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 LC 喻,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 “力”。 9.探究质疑: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看看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 么? 讨论并归纳: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 后有序。这三句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 天的成长进程。所以顺序不能颠倒。 10.探究质疑:你还能用别的比喻赞美春天吗? 讨论并归纳:可各抒己见。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2.济南的冬天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3.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难点: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2)温晴:本课指天气极为晴朗、明亮、温和。 (3)安适:安静而舒适。 (4)肌肤:肌肉皮肤 (5)出奇:特别、不寻常。 (6)秀气:清秀、小巧玲珑 (7)绿萍:植物名,又叫满江红,叶子浮出水面,春季绿色,夏季红褐 色,可作鱼类及家畜的饲料,也可作水田的肥料,并可供药用 (8)水藻(zo):生长在水里的藻类植物 (9)贮蓄(zhu):存放、积存 (10)澄清( cheng):本课指清亮,透明 (11)空灵:美妙无穷而不可捉摸 (12)髻(j):在头顶或脑后挽束起来的头发
12.济南的冬天 老 舍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3.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难点: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2)温晴:本课指天气极为晴朗、明亮、温和。 (3)安适:安静而舒适。 (4)肌肤:肌肉皮肤。 (5)出奇:特别、不寻常。 (6)秀气:清秀、小巧玲珑。 (7)绿萍:植物名,又叫满江红,叶子浮出水面,春季绿色,夏季红褐 色,可作鱼类及家畜的饲料,也可作水田的肥料,并可供药用。 (8)水藻(zǎo):生长在水里的藻类植物。 (9)贮蓄(zhù):存放、积存。 (10)澄清(chéng):本课指清亮,透明。 (11)空灵:美妙无穷而不可捉摸。 (12)髻(jì):在头顶或脑后挽束起来的头发
(13)镶(xa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14)水墨画:指纯用水墨不着色的国画 (15)蓝汪汪:形容蓝得发亮。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作家作品简介。 老舍(1899-19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 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 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 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 驼样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 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 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 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 作,解放后写了20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年去世 终年67岁 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据老 舍夫人胡絮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 过的那几年”。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 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 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 《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发表在《齐 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2.导语 老舍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在他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 一切都是可爱的,真是一方宝地,一个理想的境界。当我们探究课文时, 一幅幅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里时,你将进入那片美的天地。 三、正课
(13)镶(xiā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14)水墨画:指纯用水墨不着色的国画。 (15)蓝汪汪:形容蓝得发亮。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 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 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 年 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 年离英回 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 年,他的代表作《骆 驼样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 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 年赴美讲学。1949 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 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 作,解放后写了 20 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 年去世, 终年 67 岁。 老舍 1930 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7 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据老 舍夫人胡絮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 过的那几年”。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 1931 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 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 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 《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发表在《齐 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 年 4 月出版)。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2.导语。 老舍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在他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 一切都是可爱的,真是一方宝地,一个理想的境界。当我们探究课文时,当 一幅幅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里时,你将进入那片美的天地。 三、正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描写的不同景物,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写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第2、3、4自然段。 写济南冬天的山景。 第一层: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第二层:写雪后的山景。 第三层:写城外远山。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 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第二课时 3.探究质疑:第一段作者怎样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讨论并归纳:通过三组对比来写 (1)北平的寒——济南的暖 北平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2)伦敦的暗——济南的明 伦敦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3)热带的热一一济南的温 热带地方的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济南有 温晴的天气 4.探究质疑:运用对比手法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通过三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由“奇迹”、 “怪事”、“害怕”引出赞誉“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文章紧紧抓住这一天气特 点,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 5.探究质疑:“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改为“没有风的”行不行? 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没有风声并不等于没有风,只是风很小而已。如果改为“没 有风”则不符合情况。可见作者用词十分准确。 四、小结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描写的不同景物,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 写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第 2、3、4 自然段。 写济南冬天的山景。 第一层: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第二层:写雪后的山景。 第三层:写城外远山。 第三部分:第 5 自然段。 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第二课时 3.探究质疑:第一段作者怎样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讨论并归纳:通过三组对比来写。 (1)北平的寒——济南的暖 北平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2)伦敦的暗——济南的明 伦敦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3)热带的热——济南的温 热带地方的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济南有 温晴的天气。 4.探究质疑:运用对比手法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通过三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由“奇迹”、 “怪事”、“害怕”引出赞誉“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文章紧紧抓住这一天气特 点,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 5.探究质疑:“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改为“没有风的”行不行? 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没有风声并不等于没有风,只是风很小而已。如果改为“没 有风”则不符合情况。可见作者用词十分准确。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