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学、电磁学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若理想气体的体积为V,压强为p,温度为T,一个分子的质量为m,k为玻尔兹曼常量,R为普适气体常量,则该理想气体的分子数为:(A) pV/m(B) pV/(kT).[J(C)PVI(RT).(D) pV/(mT).2.一定量的理想气体贮于某一容器中,温度为T,气体分子的质量为m.根据理想气体的分子模型和统计假设,分子速度在x方向的分量平方的平均值3kT[3kT(B) D_1 (A) v)3Vmm(D) *=kT/m :[1(C)u=3kT/m:3.在标准状态下,任何理想气体在1m3中含有的分子数都等于(A) 6.02 ×1023.(B)6.02X1021.(C)2.69×1025(D)2.69X 1023.[1(玻尔兹曼常量k=1.38×10-23J·K-")4.已知氢气与氧气的温度相同,请判断下列说法哪个正确?(A)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氧气的压强一定大于氢气的压强,(B)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氧气的密度一定大于氢气的密度(C)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氢分子的速率一定比氧分子的速率大(D)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氢分子的方均根速率一定比氧分子的方均根速率大.[15.一瓶氢气和一瓶氮气密度相同,分子平均平动动能相同,而且它们都处于平衡状态,则它们(A)温度相同、压强相同(B)温度、压强都不相同.(C)温度相同,但氢气的压强大于氮气的压强.[1(D)温度相同,但氨气的压强小于氮气的压强.6.温度、压强相同的氨气和氧气,它们分子的平均动能和平均平动动能W有如下关系:(A)和w都相等.(B)相等,而w不相等[1(C)相等,而不相等.(D)和w都不相等7.1mol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当温度为T时,其内能为33-RT.-kT(A)(B)-122SRT.SkT.[1(C)(D)22(式中R为普适气体常量,k为玻尔兹曼常量)8.压强为p、体积为V的氢气(视为刚性分子理想气体)的内能为:53(A)S0L(B) pV.2
热学、电磁学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 若理想气体的体积为 V,压强为 p,温度为 T,一个分子的质量为 m,k 为玻尔兹 曼常量,R 为普适气体常量,则该理想气体的分子数为: (A) pV / m . (B) pV / (kT). (C) pV / (RT). (D) pV / (mT). [ ] 2.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贮于某一容器中,温度为 T,气体分子的质量为 m.根据理想气 体的分子模型和统计假设,分子速度在 x 方向的分量平方的平均值 (A) m kT x 3 v 2 = . (B) m kT x 3 3 2 1 v = . (C) x 3kT / m 2 v = . (D) x kT / m 2 v = . [ ] 3.在标准状态下,任何理想气体在 1 m3 中含有的分子数都等于 (A) 6.02×1023. (B)6.02×1021. (C) 2.69×1025 . (D)2.69×1023. (玻尔兹曼常量 k=1.38×10−23 J·K−1 ) [ ] 4.已知氢气与氧气的温度相同,请判断下列说法哪个正确? (A) 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氧气的压强一定大于氢气的压强. (B) 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氧气的密度一定大于氢气的密度. (C) 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氢分子的速率一定比氧分子的速率大. (D) 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氢分子的方均根速率一定比氧分子的方均根速率 大. [ ] 5. 一瓶氦气和一瓶氮气密度相同,分子平均平动动能相同,而且它们都处于平衡状态, 则它们 (A) 温度相同、压强相同. (B) 温度、压强都不相同. (C) 温度相同,但氦气的压强大于氮气的压强. (D) 温度相同,但氦气的压强小于氮气的压强. [ ] 6. 温度、压强相同的氦气和氧气,它们分子的平均动能 和平均平动动能 w 有如 下关系: (A) 和 w 都相等. (B) 相等,而 w 不相等. (C) w 相等,而 不相等. (D) 和 w 都不相等. [ ] 7.1 mol 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当温度为 T 时,其内能为 (A) RT 2 3 . (B) kT 2 3 . (C) RT 2 5 . (D) kT 2 5 . [ ] (式中 R 为普适气体常量,k 为玻尔兹曼常量) 8. 压强为 p、体积为 V 的氢气(视为刚性分子理想气体)的内能为: (A) 2 5 pV . (B) 2 3 pV.
[(C)pV.(D) pV9.设声波通过理想气体的速率正比于气体分子的热运动平均速率,则声波通过具有相同温度的氧气和氢气的速率之比Uo,/为(B) 1/2(A)1 :1(C) 1/3(D) 1/4 10.设图示的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在相同温度下氧气(u)和氢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令(u,),和(,),分别表示氧气和氢气的最概然速率,则(A)图中a表示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μp)o, (up)m, =4.(B)图中a表示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μ,)。, /(p)n,=1/4.:10(C)图中b表示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u,=1/4/u(C)图中b表示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u)。/uA1L11.气缸内盛有一定量的氢气(可视作理想气体),当温度不变而压强增大一倍时,氢气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乙和平均自由程元的变化情况是:(A)Z和π都增大一倍.(B)Z和π都减为原来的一半.(C乙增大一倍而元减为原来的一半.[](D)乙减为原来的一半而元增大一倍12.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乙和平均自由程元的变化情况是:(A)Z增大,π不变.(B)Z不变,π增大.(C)和π都增大.(D)和π都不变.I13.如图所示,一定量理想气体从体积V,膨胀到体积V2分别经历的过程是:A→B等压过程,A→C等温过程:A→D绝热过程,其中吸热量最多的过程(A)是A-B.(B)是 A→C.(C)是 A→D.01(D)既是A→B也是A→C,两过程吸热一样多。[
(C) pV . (D) 2 1 pV. [ ] 9. 设声波通过理想气体的速率正比于气体分子的热运动平均速率,则声波通过具有相 同温度的氧气和氢气的速率之比 O2 H2 v /v 为 (A) 1 . (B) 1/2 . (C) 1/3 . (D) 1/4 . [ ] 10.设图示的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在相同温度下氧气 和氢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令 ( ) O2 v p 和 ( ) H2 v p 分别表 示氧气和氢气的最概然速率,则 (A) 图中a表示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 ( ) O2 v p / ( ) H2 v p =4. (B) 图中a表示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 ( ) O2 v p / ( ) H2 v p =1/4. (C) 图中b表示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 ( ) O2 v p / ( ) H2 v p =1/4. (C) 图中b表示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 ( ) O2 v p / ( ) H2 v p = 4. [ ] 11.气缸内盛有一定量的氢气(可视作理想气体),当温度不变而压强增大一倍时,氢气 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 Z 和平均自由程 的变化情况是: (A) Z 和 都增大一倍. (B) Z 和 都减为原来的一半. (C) Z 增大一倍而 减为原来的一半. (D) Z 减为原来的一半而 增大一倍. [ ] 12.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 碰撞频率 Z 和平均自由程 的变化情况是: (A) Z 增大, 不变. (B) Z 不变, 增大. (C) Z 和 都增大. (D) Z 和 都不变. [ ] 13.如图所示,一定量理想气体从体积 V1,膨胀到体积 V2 分别经历的过程是:A→B 等压过程,A→C 等温过程;A →D 绝热过程,其中吸热量最多的过程 (A) 是 A→B. (B)是 A→C. (C)是 A→D. (D)既是 A→B 也是 A→C, 两过程吸热一样多。[ ] 10. v f(v) O a b p V O A B C D
质量一定的理想气体,从相同状态出发,分别经历等温过程、等压过程和绝热过程,使其体积增加一倍那么气体温度的改变(绝对值)在(A)绝热过程中最大,等压过程中最小,(B)绝热过程中最大,等温过程中最小,(C)等压过程中最大,绝热过程中最小。[](D)等压过程中最大,等温过程中最小14.,质量一定的理想气体,从相同状态出发,分别经历等温过程、等压过程和绝热过程,使其体积增加一倍:那么气体温度的改变(绝对值)在(A)绝热过程中最大,等压过程中最小(B)绝热过程中最大,等温过程中最小.(C)等压过程中最大,绝热过程中最小,[](D)等压过程中最大,等温过程中最小。15.有两个相同的容器,容积固定不变,一个盛有氨气,另一个盛有氢气(看成刚性分子的理想气体),它们的压强和温度都相等,现将5J的热量传给氢气,使氢气温度升高,如果使氨气也升高同样的温度,则应向氨气传递热量是:(A)6J.(B)5J.[](C) 3 J.(D) 2 J.16.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acb过程时吸热p(X10°Pa)500J.则经历acbda过程时,吸热为个(A)-1200 J.(B)-700 J.(C)-400 J.(D) 700 J.qd4[门1eV(X10-3 m)0才41A17.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起始温度为T,体积为V,该气体在下面循环过程中经过三个平衡过程:(1)绝热膨胀到体积为2V,(2)等体变化使温度恢复为T,(3)等温压缩到原来体积V,则此整个循环过程中(A)气体向外界放热(B)气体对外界作正功[ ](C)气体内能增加气体内能减少(D)18.在温度分别为327℃和27℃的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之间工作的热机,理论上的最大效率为(A) 25%(B) 50%[门(C) 75%(D) 91.74%
质量一定的理想气体,从相同状态出发,分别经历等温过程、等压过程和绝热过程,使 其体积增加一倍.那么气体温度的改变(绝对值)在 (A) 绝热过程中最大,等压过程中最小. (B) 绝热过程中最大,等温过程中最小. (C) 等压过程中最大,绝热过程中最小. (D) 等压过程中最大,等温过程中最小. [ ] 14. 质量一定的理想气体,从相同状态出发,分别经历等温过程、等压过程和绝热过 程,使其体积增加一倍.那么气体温度的改变(绝对值)在 (A) 绝热过程中最大,等压过程中最小. (B) 绝热过程中最大,等温过程中最小. (C) 等压过程中最大,绝热过程中最小. (D) 等压过程中最大,等温过程中最小. [ ] 15. 有两个相同的容器,容积固定不变,一个盛有氨气,另一个盛有氢气 (看成刚性分子的理想气体),它们的压强和温度都相等,现将 5J 的热量传给氢 气,使氢气温度升高,如果使氨气也升高同样的温度,则应向氨气传递热量是: (A) 6 J. (B) 5 J. (C) 3 J. (D) 2 J. [ ] 16.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 acb 过程时吸热 500 J.则经历 acbda 过程时,吸热为 (A) –1200 J. (B) –700 J. (C) –400 J. (D) 700 J. [ ] 17.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起始温度为 T,体积为 V,该气体在下面循环过 程中经过三个平衡过程:(1) 绝热膨胀到体积为 2V,(2)等体变化使温度恢复为 T, (3) 等温压缩到原来体积 V,则此整个循环过程中 (A) 气体向外界放热 (B) 气体对外界作正功 (C) 气体内能增加 (D) 气体内能减少 [ ] 18.在温度分别为 327℃和 27℃的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之间工作的热机,理论上的最 大效率为 (A) 25% (B) 50% (C) 75% (D) 91.74% [ ] A p (×105 Pa) V (×10−3 m3 ) a b c d e O 1 4 1 4
19.如图表示的两个卡诺循环,第一个沿ABCDAp进行,第二个沿ABCD'A进行,这两个循环的效率n和n,的关系及这两个循环所作的净功Wi和W2的关B系是(A) =n,W,=W2(B)>i=2(C)=>W2.[1(D)=,Wi<W2.DV20.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A)功可以全部转换为热,但热不能全部转换为功.(B)热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但不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C)不可逆过程就是不能向相反方向进行的过程。[门(D一切自发过程都是不可逆的.21.如图,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由平衡状态A变到平衡状态Bp(pA=pB),则无论经过的是什么过程,系统必然AB(A)对外作正功.(B)内能增加.(C)从外界吸热。(D)向外界放热厂7>VO22.一均匀带电球面,电荷面密度为,球面内电场强度处处为零,球面上面元dS带有αdS的电荷,该电荷在球面内各点产生的电场强度(A)处处为零.(B)不一定都为零.L7(C)处处不为零(D)无法判定23.在边长为α的正方体中心处放置一电荷为Q的点电荷,则正方体顶角处的电场强度的大小为:Qg(B)(A)12元86元8α2QQ[门(C)(D)3元000元824.一电场强度为E的均匀电场,E的方向与沿x轴正向,E如图所示。则通过图中一半径为R的半球面的电场强度通量为(A)元RE.(B)元R?E /2.[1(C)2元R2E.(D) 0.x025.有一边长为α的正方形平面,在其中垂线上距中心O点a/2处,有一电荷为q的正点电荷,如图所示,则通过该平面的电场强度通量为a0a/2qnq(A)(B)3804元50qq(C)(D)3元60660[门
19.如图表示的两个卡诺循环,第一个沿 ABCDA 进行,第二个沿 ABCDA 进行,这两个循环的效率 1 和 2 的关系及这两个循环所作的净功 W1 和 W2 的关 系是 () = ,W1 = W2 (B) > ,W1 = W2. (C) = ,W1 > W2. (D) = ,W1 < W2. [ ] 20.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 (A) 功可以全部转换为热,但热不能全部转换为功. (B) 热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但不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C) 不可逆过程就是不能向相反方向进行的过程. (D) 一切自发过程都是不可逆的. [ ] 21. 如图,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由平衡状态 A 变到平衡状态 B (pA = pB ),则无论经过的是什么过程,系统必然 (A) 对外作正功. (B) 内能增加. (C) 从外界吸热. (D) 向外界放热. [ ] 22. 一均匀带电球面,电荷面密度为,球面内电场强度处处为 零,球面上面元 d S 带有 d S 的电荷,该电荷在球面内各点产生的电 场强度 (A) 处处为零. (B) 不一定都为零. (C) 处处不为零. (D) 无法判定 . [ ] 23. 在边长为 a 的正方体中心处放置一电荷为 Q 的点电荷,则正方体顶角处的电场强度 的大小为: (A) 2 12 0a Q . (B) 2 6 0a Q . (C) 2 3 0a Q . (D) 2 0a Q . [ ] 24. 一电场强度为 E 的均匀电场, E 的方向与沿 x 轴正向, 如图所示.则通过图中一半径为 R 的半球面的电场强度通量为 (A) R 2E. (B) R 2E / 2. (C) 2R 2E. (D) 0. [ ] 25. 有一边长为 a 的正方形平面,在其中垂线上距中心 O 点 a/2 处,有一电荷为 q 的正点电荷,如图所示,则通过该平面的电 场强度通量为 (A) 0 3 q . (B) 0 4 q (C) 0 3 q . (D) 0 6 q [ ] B A C D C D V p x O E a a q a/2 O p O V A B
26.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球面的静电场中各点的电场强A)系曲线为:度的大小E与距球心的距离r之间的关[门27.静电场中某点电势的数值等于(A)试验电荷qo置于该点时具有的电势能.(B)单位试验电荷置于该点时具有的电势能.(C)单位正电荷置于该点时具有的电势能(E)把单位正电荷从该点移到电势零点外力所作的功1L28.在点电荷+q的电场中,若取图中P点处为电势零点,则M点的电势为tgqq(A)(B)a4元808元800-q-q[1(C)(D)4元50a8元8a29.如图所示,边长为1的正方形,在其四个顶点上各放有等量的点电荷,若正方形中心O处的场强值和电势值都等于零,则:ab(A)顶点a、b、C、d处都是正电荷(B)顶点a、b处是正电荷,C、d处是负电荷.O(C)顶点α、c处是正电荷,b、d处是负电荷.门[(D)顶点a、b、C、d处都是负电荷.c30.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球面,总电荷为Q,设无穷远处的电势为零,则球内距离球心为r的P点处的电场强度的大小和电势为:OQU=(A)E=0,4元509(B)E=0,U=4元RQQU:(C) E=4元50r24元60r9QU=L7(D) E =4元60r24元5,R31.图中实线为某电场中的电场线,虚线表示等势(位)面,由图可看出:(A)E>EB>Ec,U>UB>Uc.(B)EA<EB<Ec,UA<UB<Uc.(C)EA>EB>EC,UA<UB<UC.1L(D)EA<EB<EC,UA>UB>Uc.32.一带正电荷的物体M,靠近一原不带电的金属导体N,NNM的左端感生出负电荷,右端感生出正电荷:若将N的左端接地,如图所示,则(A)N上有负电荷入地.(B)N上有正电荷入地
26. 半径为 R 的均匀带电球面的静 电场中各点的电场强 度的大小 E 与距球心的距离 r 之间的关 系曲线为: [ ] 27. 静电场中某点电势的数值等于 (A)试验电荷 q0 置于该点时具有的电势能. (B)单位试验电荷置于该点时具有的电势能. (C)单位正电荷置于该点时具有的电势能. (E) 把单位正电荷从该点移到电势零点外力所作的功 [ ] 28. 在点电荷+q 的电场中,若取图中 P 点处为电势零点 , 则 M 点的电势为 (A) a q 4 0 . (B) a q 8 0 . (C) a q 4 0 − . (D) a q 8 0 − . [ ] 29. 如图所示,边长为 l 的正方形,在其四个顶点上各放有等量的点电荷.若正方形中 心 O 处的场强值和电势值都等于零,则: (A) 顶点 a、b、c、d 处都是正电荷. (B) 顶点 a、b 处是正电荷,c、d 处是负电荷. (C) 顶点 a、c 处是正电荷,b、d 处是负电荷. (D) 顶点 a、b、c、d 处都是负电荷. [ ] 30. 如图所示,半径为 R 的均匀带电球面,总电荷为 Q,设 无穷远处的电势为零,则球内距离球心为 r 的 P 点处的电场强度 的大小和电势为: (A) E=0, r Q U 4 0 = . (B) E=0, R Q U 4 0 = . (C) 2 4 0 r Q E = , r Q U 4 0 = . (D) 2 4 0 r Q E = , R Q U 4 0 = . [ ] 31. 图中实线为某电场中的电场线,虚线表示等势(位)面, 由图可看出: (A) EA>EB>EC,UA>UB>UC. (B) EA<EB<EC,UA<UB<UC. (C) EA>EB>EC,UA<UB<UC. (D) EA<EB<EC,UA>UB>UC. [ ] 32. 一带正电荷的物体 M,靠近一原不带电的金属导体 N,N 的左端感生出负电荷,右端感生出正电荷.若将 N 的左端接地, 如图所示,则 (A) N 上有负电荷入地. (B) N 上有正电荷入地. E O r (B) E∝1/r2 R E O r (A) E∝1/r2 R E O r (C) E∝1/r2 R E O r (D) E∝1/r2 a a +q P M O d c a b O R r P Q C B A M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