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学案(教师版) 适用范围:高中语文必修五编制时间:年月日编制人:王娜韩月 审核:高一备课组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充分诵读课文,为背诵课文打基础。 2、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至爱亲情。 3、体会文章的语言,感悟文章的诗意美。 学习重难点 1、体会作者对祖母的深情,认识感恩。 2、理解作者层层深入的说理技巧。 课时安排 3课时 模块一双基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某市原副市长许运鸿家教不严,其妻儿收受贿赂80多万元有人认为,许运 鸿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因为他事先不知,所以罪不容诛。 B.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C.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曾几何时,双鬓已染秋霜! D.五一期间,通往中华恐龙园的新区大道上人流如潮,接踵而至,形成一道假 日旅游的亮丽风景线。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读诗,应当口传心授,一边读着,一边思考它的意义和道理。 B.在地摊上买药要特别小心鱼龙混杂的东西多得很。 C.众志成城,因人成事,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建立了新中国。 D.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反走私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调查发现,我校最近有少数学生在午休期间去打游戏机,个别学生还参与了 赌博,请老师们及时教育,加强管理,以防患未然。 B《笑傲江湖》一剧的男主角被撤换的消息早已不胫而走,日前制片主任在记 者招待会上证实了这一说法 C.他在地主家当长工的时候,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猪棚狗窝,千的是牛马 活儿。 D.第一次见到王师傅便喜欢上了她,那轻柔的嗓音,那甜美的微笑,一看便知 是个一团和气的人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个展览会规模宏大,其展品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美不胜收。 B.他把相敬如宾当作与朋友交往的一条起码原则,但在生活中他却常常得不到 别人的尊敬,他很为之苦恼。 C.王军和李刚是男篮的主力队员,他们既是同乡又是同学,两小无猜,在场上 配合得非常好 D.他们俩人在拜把兄弟时曾经海誓山盟,永不背叛,可到了商战的关键时刻, 竟成了仇敌。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轻松的心态, 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只能事倍功半
《陈情表》学案(教师版) 适用范围:高中语文必修五 编制时间: 年 月 日 编制人:王娜 韩月 审核:高一备课组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充分诵读课文,为背诵课文打基础。 2、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至爱亲情。 3、体会文章的语言,感悟文章的诗意美。 学习重难点 1、体会作者对祖母的深情,认识感恩。 2、理解作者层层深入的说理技巧。 课时安排 3 课时 模块一 双基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某市原副市长许运鸿家教不严,其妻儿收受贿赂 80 多万元有人认为,许运 鸿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因为他事先不知,所以罪不容诛。 B.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C.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曾几何时,双鬓已染秋霜! D.五一期间,通往中华恐龙园的新区大道上人流如潮,接踵而至,形成一道假 日旅游的亮丽风景线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读诗,应当口传心授,一边读着,一边思考它的意义和道理。 B.在地摊上买药要特别小心鱼龙混杂的东西多得很。 C.众志成城,因人成事,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建立了新中国。 D.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反走私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调查发现,我校最近有少数学生在午休期间去打游戏机,个别学生还参与了 赌博,请老师们及时教育,加强管理,以防患未然。 B 《笑傲江湖》一剧的男主角被撤换的消息早已不胫而走,日前制片主任在记 者招待会上证实了这一说法。 C.他在地主家当长工的时候,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猪棚狗窝,干的是牛马 活儿。 D.第一次见到王师傅便喜欢上了她,那轻柔的嗓音,那甜美的微笑,一看便知 是个一团和气的人。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个展览会规模宏大,其展品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美不胜收。 B.他把相敬如宾当作与朋友交往的一条起码原则,但在生活中他却常常得不到 别人的尊敬,他很为之苦恼。 C.王军和李刚是男篮的主力队员,他们既是同乡又是同学,两小无猜,在场上 配合得非常好。 D.他们俩人在拜把兄弟时曾经海誓山盟,永不背叛,可到了商战的关键时刻, 竟成了仇敌。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轻松的心态, 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只能事倍功半
B.当代诗坛颇不景气,想起唐宋诗词的成就,不禁让人产生今非昔比的感觉。 C.听说这位气功大师能够功发疾消,今天会了他一下,果不其然,他没有那么 大的能耐。 D.有些同志对于自己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小的错误总是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十 个指头中的一个指头,无关大局。 参考答案: 1【答案】选C 【解析】A项“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即使死刑也不能抵偿所犯的罪恶B项D 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D项“接踵而至”指一个接一个地到来 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2【答案】选D 【解析】A项“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B项“鱼龙混杂”比 喻优劣善恶等各种各样的人混杂在一起C项“因人成事”是指依别人的力量来 成事 3【答案】选B 【解析】A项浮光掠影:水面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没有 深的印象;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比喻印象不深刻C项简单的饮食形容 生活简约D项“一团和气”态度温和,没有原则 4【答業】选A 【解析】B项“相敬如宾”相处如待宾客形容夫妻互相尊敬C项“两小无猜”谓 男孩女孩天真无邪,一起玩耍,没有嫌猜D项“海誓山盟”指男女相爱时所立 的誓言或盟约 5【答業】选A 【解析】B项“今非昔比”指今天与过去不能相比形容变化巨大而这里应该用“今 不如昔”C项“果不其然”指果然,强调不出所料,然而句子前后表意相反,使 用不当D项句意思本是对小错误不重视,认为是小事,现在说成对错误不以为 然,意思恰恰相反了 模块二课前预习 作者名片(千古至孝第一人—李密) 李密(24-287),晋初散文家(注意:不是瓦岗寨的李密),祖父李光曾 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幼小的李密被祖母刘氏抚养。为人正直, 颇有才干,长于《春秋左氏传》。曾仕蜀汉,蜀之后,泰始三年(267),晋武帝 立太子,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晋武帝曾几次征召,李密均辞命不从。祖母死后, 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背景探寻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 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贤臣。如果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 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 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 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 了唤起武帝的怜悯之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
B.当代诗坛颇不景气,想起唐宋诗词的成就,不禁让人产生今非昔比的感觉。 C.听说这位气功大师能够功发疾消,今天会了他一下,果不其然,他没有那么 大的能耐。 D.有些同志对于自己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小的错误总是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十 个指头中的一个指头,无关大局。 参考答案: 1【答案】选 C 【解析】A 项“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即使死刑也不能抵偿所犯的罪恶 B 项 D 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D 项“接踵而至”指一个接一个地到来, 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2【答案】选 D 【解析】A 项“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 B 项“鱼龙混杂”比 喻优劣善恶等各种各样的人混杂在一起 C 项“因人成事”是指依别人的力量来 成事 3【答案】选 B 【解析】A 项浮光掠影:水面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没有 深的印象;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比喻印象不深刻 C 项简单的饮食形容 生活简约 D 项“一团和气”态度温和,没有原则 4 【答案】选 A 【解析】B 项“相敬如宾”相处如待宾客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C 项“两小无猜”谓 男孩女孩天真无邪,一起玩耍,没有嫌猜 D 项“海誓山盟”指男女相爱时所立 的誓言或盟约 5【答案】选 A 【解析】B 项“今非昔比”指今天与过去不能相比形容变化巨大而这里应该用“今 不如昔”C 项“果不其然”指果然,强调不出所料,然而句子前后表意相反,使 用不当 D 项句意思本是对小错误不重视,认为是小事,现在说成对错误不以为 然,意思恰恰相反了 模块二 课前预习 一、 作者名片(千古至孝第一人——李密) 李密(224-287),晋初散文家(注意:不是瓦岗寨的李密),祖父李光曾为 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幼小的李密被祖母刘氏抚养。为人正直, 颇有才干,长于《春秋左氏传》。曾仕蜀汉,蜀之后,泰始三年(267),晋武帝 立太子,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晋武帝曾几次征召,李密均辞命不从。祖母死后, 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二、背景探寻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 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贤臣。如果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 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 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 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 了唤起武帝的怜悯之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
“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的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 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拳拳衷情。 文学常识 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 的呈文在各个时期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 奏、表、议四类。刘勰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表文 的内容多为有叙有议。但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抒情色彩。 基础梳理 字音辨识 1、单音字 险衅()闵凶()祚薄()矜育()床蘼() 逋慢()期功()洗马( 拔擢()优渥() 陨首()茕茕孑立( )()猥以微贱( 2、多音字 薄饼( 期年( 薄荷 期望( 日薄西山( 二、通假字 1夙遭闵凶 2零丁孤苦 3常在床蓐 三、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不行:古义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至于:古义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成立:古义: 今义:①(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②(理论、意见)有根据,站 得住。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报:古义 今义:向上级报告。 4则告诉不许告诉:古义 今义: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的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 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拳拳衷情。 三、 文学常识 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 的呈文在各个时期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 奏、表、议四类。刘勰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表文 的内容多为有叙有议。但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抒情色彩。 基础梳理 一、 字音辨识 1、单音字 险衅( ) 闵凶( ) 祚薄( ) 矜育( ) 床蓐( ) 逋慢( ) 期功( ) 洗马( ) 拔擢( ) 优渥( ) 陨首( ) 茕茕孑立( )( ) 猥以微贱( ) 2、多音字 薄饼( ) 期年( ) 薄荷( ) 期望( ) 日薄西山( ) 二、 通假字 1 夙遭闵凶 2 零丁孤苦 3 常在床蓐 三、 古今异义 1 九岁不行 不行:古义: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2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至于:古义: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成立:古义: 今义:①(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②(理论、意见)有根据,站 得住。 3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报:古义: 今义:向上级报告。 4 则告诉不许 告诉:古义: 今义: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区区:古义 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 重要 6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秀才:古义: 今义:①明淸两代生员的通称;②泛指读书人。 7拜臣郎中郎中:古义: 今义:中医医生。 8臣之辛苦辛苦:古义 今义:①身心劳苦;②客套话,用于求人 做事。 9而刘夙婴疾病婴:古义 今义:不满一岁的小孩。 10除臣洗马除:古义 今义:除去 模块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 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 烈的感人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地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 二、何谓陈情? 陈——陈述、禀报 情——隐情、苦衷 表——奏章(“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虽是公文,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 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是臣子为了向皇帝表述自己的请求。) 所以“陈情表”就是“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 那么,《陈情表》是谁在陈情?为何陈情?陈述的又是什么情呢? 三、为何陈情? 通过介绍背景,引岀本文所陈之情:孝情、忠情、苦情(板书) 四、如何陈情 (一)诵读课文 1、师范读。 2、学生集体朗读。 3、自由诵读。(思考本文的行文思路。 (二)文本解读 l、师生讨论本文的行文思路。 第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境遇 第二段:续写进退两难的处境 第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第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2、讲解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重点字词梳理 以:因为。 夙:早时。 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5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古义: 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 重要。 6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秀才:古义: 今义:①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②泛指读书人。 7 拜臣郎中 郎中:古义: 今义:中医医生。 8 臣之辛苦 辛苦:古义: 今义:①身心劳苦 ;②客套话,用于求人 做事。 9 而刘夙婴疾病 婴:古义: 今义:不满一岁的小孩。 10 除臣洗马 除:古义: 今义:除去。 模块三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 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 烈的感人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地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 二、何谓陈情? 陈——陈述、禀报 情——隐情、苦衷 表——奏章(“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虽是公文,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 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是臣子为了向皇帝表述自己的请求。) 所以“陈情表”就是“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 那么,《陈情表》是谁在陈情?为何陈情?陈述的又是什么情呢? 三、为何陈情? 通过介绍背景,引出本文所陈之情:孝情、忠情、苦情(板书) 四、如何陈情? (一)诵读课文 1、师范读。 2、学生集体朗读。 3、自由诵读。(思考本文的行文思路。) (二)文本解读 1、师生讨论本文的行文思路。 第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境遇 第二段:续写进退两难的处境 第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第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2、讲解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重点字词梳理 以:因为。 夙:早时。 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凶:不幸 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夺:改变。 不行:不能走路。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至于:古义,达到某种程度;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开始成立;理论意见有根有据,站 得住。 鲜:本是“少”的意思,在这里指“没有”。 祚:福分。 吊:安慰。 婴:被……缠着 蓐:通“褥”,垫子 (3)分析第一段 ①在这一段的开始,李密说,臣以险衅,夙遭悯凶。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在文章起什么作用? 明确:我因为命运不好,从很早的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的事情。起总摄作用, 统领文章第一段 ②那李密到底遭遇了那些不幸呢?同学们看一看,李密遭遇的第一个不幸 是什么? 明确: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这第一个不幸我们用最简练的话概括一下,应该怎么说比较好? 明确:父母早失或失父失母或父死母嫁。 ③李密遭遇的第二个不幸是什么? 明确: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这个不幸,用四个字概括一下,怎么概括比较好? 明确:孤苦多病 ④李密遭遇的第三个不幸是什么? 明确: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晩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 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的第三个不幸可以概括为? 明确:内外无人。 ⑤李密的第四个不幸是什么?大家一起读出来。 明确: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这个不幸可以概括为? 明确:刘婴疾病 ⑥从上面的四个不幸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早年是李密孤苦多病,祖母照料 他,而后来则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祖孙二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明确:相依为命。 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这样的意思在第三段中也有照应,有强调。大家一起 读出来,看看是哪些句子。 明确: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 李密陈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目的是什么 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又在对他步步逼迫。朝廷是如何步步紧逼的呢?请 大家预习课文第二、三两段,我们下节课再讲。 分析课文(二)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 的?
凶:不幸。 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夺:改变。 不行:不能走路。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至于:古义,达到某种程度;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开始成立;理论意见有根有据,站 得住。 鲜:本是“少”的意思,在这里指“没有”。 祚:福分。 吊:安慰。 婴:被……缠着。 蓐:通“褥”,垫子。 (3)分析第一段 ①在这一段的开始,李密说,臣以险衅,夙遭悯凶。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在文章起什么作用? 明确:我因为命运不好,从很早的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的事情。起总摄作用, 统领文章第一段。 ②那李密到底遭遇了那些不幸呢?同学们看一看,李密遭遇的第一个不幸 是什么? 明确: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这第一个不幸我们用最简练的话概括一下,应该怎么说比较好? 明确:父母早失或失父失母或父死母嫁。 ③李密遭遇的第二个不幸是什么? 明确: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这个不幸,用四个字概括一下,怎么概括比较好? 明确:孤苦多病。 ④李密遭遇的第三个不幸是什么? 明确: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 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的第三个不幸可以概括为? 明确:内外无人。 ⑤李密的第四个不幸是什么?大家一起读出来。 明确: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这个不幸可以概括为? 明确:刘婴疾病。 ⑥从上面的四个不幸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早年是李密孤苦多病,祖母照料 他,而后来则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祖孙二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明确:相依为命。 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这样的意思在第三段中也有照应,有强调。大家一起 读出来,看看是哪些句子。 明确: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 命。 李密陈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目的是什么? 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又在对他步步逼迫。朝廷是如何步步紧逼的呢?请 大家预习课文第二、三两段,我们下节课再讲。 分析课文(二) 1 .学生齐读第二段。 2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