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柴油机的工作循环分析理论循环可得出如下重要结论:1pk-1 — 1% = 1 Ek-x-1+k入(0-1)荷)(1)c 个= n, 个,压力升高比(入)60"t(2)a个= n, ↑,95953(3)对于混合力反映燃烧规律Pa57(4)理想循环的油机性能的根据56(5) 个 p.、元、55假设54A=2.7kg/cm2=1.3853141011121315#补图8-3理论热效率2025/9/2chapter8柴油机工作循环与性能指标
2025/9/2 chapter 8 柴油机工作循环与性能指标 7 8.1 柴油机的工作循环 分析理论循环可得出如下重要结论: (1) , ( ) t 但 t ,pz 机械负荷 (2) t ,但pz也; t (3)对于混合加热,加热量一定时、的分配反映燃烧规律 (4)理想循环的效率达不到,但可作为改进柴油机性能的根据 (5) pz、、和t pt , pz 进气总管p
8.1柴油机的工作循环三种循环效率的比较-T最高SS5665补图8-2补图8-1三种循环s不变,绝热压缩线1-2不变。因为q1定容>q1混合>q1定压,而q2相同,所以t定容>nt混合>nt定压。对设计新柴油机而言:pz、Tmax相同,见补图8-2因为q1定压>q1混合>q1定容,而g2相同,所以nt定压>nt混合>nt定容。2025/9/2chapter8柴油机工作循环与性能指标8
2025/9/2 chapter 8 柴油机工作循环与性能指标 8 8.1 柴油机的工作循环 三种循环效率的比较 三种循环不变,绝热压缩线1-2不变。因为q1定容q1混合 q1定压,而q2相同,所以t定容t混合t定压。 对设计新柴油机而言:pz、Tmax相同,见补图8-2因为q1定压q1混合q1定容,而q2相同,所以t定压t混合t定容
8.1柴油机的工作循环三、柴油机的实际循环实际循环和理想循环之间的差别:实际循环是一个开口热力体系,需进排气过程且存在流阻损失关于加热与放热过程存在不完全燃烧损失工质的数量和成分变化各个工作过程进行时,存在着热交换和摩擦。由此可知,从能量转换角度来看,除了冷源损失外还有不可逆损失,即不完全燃烧、热交换、漏气和流动阻力等其他热损失。因而,柴油机循环不可能达到理想循环的热效率nt和平均压力pt。2025/9/2chapter8柴油机工作循环与性能指标
2025/9/2 chapter 8 柴油机工作循环与性能指标 9 8.1 柴油机的工作循环 三、柴油机的实际循环 实际循环和理想循环之间的差别: ◼ 实际循环是一个开口热力体系,需进排气过程且存在 流阻损失 ◼ 关于加热与放热过程存在不完全燃烧损失 ◼ 工质的数量和成分变化 ◼ 各个工作过程进行时,存在着热交换和摩擦。 ◼ 由此可知,从能量转换角度来看,除了冷源损失外, 还有不可逆损失,即不完全燃烧、热交换、漏气和流 动阻力等其他热损失。 ◼ 因而,柴油机循环不可能达到理想循环的热效率t和 平均压力pt
四冲程柴油机的实际循环P一理论循环Zt一实际循环Z1时间损失■后燃损失n=k■换气损失=kcccn=n2A=k5blC>n=k11n=n;diTDCBDCchapter8柴油机工作循环与性能指标102025/9/2
2025/9/2 chapter 8 柴油机工作循环与性能指标 10 四冲程柴油机的实际循环 zt P V c 5 理 论 循 环 实 际 循 环 n=k n=k1 n=n1 n=k n=k2 n=n2 c1 z c' c ' t z1 z2 z ' t 时 间 损 失 后 燃 损 失 换 气 损 失 l b1 d1 TDC BDC
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差异工质的影响1)成分变化一→α,T和燃烧成分变化2)比热变化→nt3)高温分解→燃烧阶段的P,T增长较少,n,4)分子数个→ n,↑换气损失气缸壁传热损失时间损失燃烧损失泄漏损失chapter8柴油机工作循环与性能指标112025/9/2
2025/9/2 chapter 8 柴油机工作循环与性能指标 11 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差异 ◼ 工质的影响 1) 成分变化→α,T和燃烧成分变化 2) 比热变化→ ↓ 3) 高温分解→ 燃烧阶段的P,T增长较少, ↓ 4) 分子数↑→ ↑ ◼ 换气损失 ◼ 气缸壁传热损失 ◼ 时间损失 ◼ 燃烧损失 ◼ 泄漏损失 t 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