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老舍与《茶馆》 【教学目标】 1.认识《茶馆》的艺术价值。它不仅是老舍的戏剧代表作,而且是中国20 世纪下半叶惟一一部得到公认的戏剧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京派话剧”的典范之 作 2.领悟戏剧语言的艺术魅力,如戏剧台词的性格化、动作性等。 3.了解《茶馆》与传统话剧的区别,从而认识戏剧的创新特性 教学设想 把握“茶馆”结构上的创新。 《茶馆》三幕戏,截取了三个旧中国反动时代的横断面。第一幕是戊戌政变 失败之后的清朝末年;第二幕是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时代:第三幕是抗战胜利 后国民党反动统治行将崩溃的时期。其目的是不写这些历史事件本身,而是着重 反映在这些历史事件发生之后,中国社会生活和群众心理中引起的波澜 《茶馆》在结构上的另一创新,是没有沿用以“一人一事”为情节发展主线 的传统戏剧结构法,它没有贯串全剧的主要戏剧情节,而是巧妙地借助茶馆这个 平台,用一张张人物速写汇合成一幅幅社会剪影,构建成一个个戏剧片段,用这 些茶馆里各色人物个人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二、体会《茶馆》语言的特点。《茶馆》语言魅力被人交口称赞,老舍自己 也有自信,他说:“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我 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 那是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这个经验对学生们 也有启发。因此不妨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在阅读《茶馆》第一幕之后,也根据自 己的生活经验,动笔写一些类似生活小品似的场景断片,努力用性格化的语言(即 台词)勾画他们熟悉的人物,作为他们平时作文训练的一种补充。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茶馆》中人物 众多,性格、身份各异,但在剧中都活灵活现,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显示了作者 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学习要注意深入分析,认真体会 赏析举隅 、从第一幕说开去 《茶馆》共三幕,本单元选录了完整的第一幕和第三幕的尾声
第八单元 老舍与《茶馆》 【教学目标】 1.认识《茶馆》的艺术价值。它不仅是老舍的戏剧代表作,而且是中国 20 世纪下半叶惟一一部得到公认的戏剧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京派话剧”的典范之 作。 2.领悟戏剧语言的艺术魅力,如戏剧台词的性格化、动作性等。 3.了解《茶馆》与传统话剧的区别,从而认识戏剧的创新特性。 教学设想 一、把握“茶馆”结构上的创新。 《茶馆》三幕戏,截取了三个旧中国反动时代的横断面。第一幕是戊戌政变 失败之后的清朝末年;第二幕是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时代;第三幕是抗战胜利 后国民党反动统治行将崩溃的时期。其目的是不写这些历史事件本身,而是着重 反映在这些历史事件发生之后,中国社会生活和群众心理中引起的波澜。 《茶馆》在结构上的另一创新,是没有沿用以“一人一事”为情节发展主线 的传统戏剧结构法,它没有贯串全剧的主要戏剧情节,而是巧妙地借助茶馆这个 平台,用一张张人物速写汇合成一幅幅社会剪影,构建成一个个戏剧片段,用这 些茶馆里各色人物个人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二、体会《茶馆》语言的特点。《茶馆》语言魅力被人交口称赞,老舍自己 也有自信,他说:“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我 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 那是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这个经验对学生们 也有启发。因此不妨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在阅读《茶馆》第一幕之后,也根据自 己的生活经验,动笔写一些类似生活小品似的场景断片,努力用性格化的语言(即 台词)勾画他们熟悉的人物,作为他们平时作文训练的一种补充。 三、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茶馆》中人物 众多,性格、身份各异,但在剧中都活灵活现,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显示了作者 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学习要注意深入分析,认真体会。 赏析举隅 一、从第一幕说开去 《茶馆》共三幕,本单元选录了完整的第一幕和第三幕的尾声
《茶馆》第一幕,被曹禺称誉为“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本单元教学的 个重点,可放在解释为什么《茶馆》的第一幕是“罕见的第一幕” 首先,可以提及作者的“大茶馆小社会”的构思。茶馆是个三教九流的聚会 处,可容纳各色人物。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在世界戏剧史上罕见的情形:一是人物 众多,在《茶馆》第一幕里光是有台词的人物就有22个;二是人物杂陈,在《茶 馆》第一幕里,社会身分殊异的人物——上至在宫廷内当太监总管的权力人物、 吃洋教的小恶霸,下至卖耳挖勺的老人、卖亲生女儿的穷人——同处一个舞台空 间。而更不同凡响的是,所有这些人物都被剧作者描写得面目分明,让人难忘 从整体上呈现出了一幅时代的色彩斑驳的图案。 老舍又是如何驾驭这样的人物众多的舞台结构的呢?这里涉及他的所谓“招 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编剧手法。 在这一幕里,有好几个仅仅出现在第一幕而又分量不小的戏剧人物,老舍需 要他们出场,是因为通过他们的舞台亮相,可以鲜明地反映出剧本所表现的当时 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 然而,尽管像马五爷、庞太监这样的人物都属于“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 但这些人物又都能给观众与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又是什么原因?一个重要原因 是:老舍善于以一当十地选择让人物亮相的情节。第一幕的时代背景是戊戌变法 失败,顽固派取得了“胜利”。怎么来表现这个腐朽的“胜利”呢?老舍选择了 “太监娶媳妇”这个情节。反动派的腐朽与荒唐通过庞太监的腐朽与荒唐得到了 充分的揭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老舍非常善于用语言(角色的台词)来塑造人 物。老舍的台词是性格化的台词,是有行动性的台词。经典性的例子,便是第 幕马五爷的三句台词——“二德子,你威风啊!”“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 不动地就讲打?”“我还有事,再见!”在剧本的人物表里,马五爷是“吃洋教 的小恶霸”。这号人物有多大的能量呢?正在欺侮常四爷的“善扑营当差”的地 痞流氓,一听到“二德子,你威风啊!”这话,连忙过去请安,低声下气地说: “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老舍先生让马五爷只说短短的 三句话,就把这个吃洋教的小恶霸的气焰表现了出来,也把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 帝国主义这座大山强调了出来。 这里要作个解释:“洋教”是过去中国人对天主教会的一种俗称。天主教传 入中国后,社会上出现了一类依靠教会势力谋生甚至作威作福的人,这种人便被 称作“吃洋教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一般老百姓怕二德子这样的 在善扑营(清王朝豢养摔跤手的地方)当差的流氓打手,而这些流氓打手又怕像 马五爷这样的“吃洋教的”假洋鬼子,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 有行动性的语言,也有助于对于人物性格的揭示,因此这样的台词也是性格 化的。焦菊隐导演在分析老舍的性格化台词时,就举了《茶馆》第一幕发生在刘 麻子与松二爷之间的一段戏: 刘麻子…松二爷,(掏出个小时表来)您看这个!
《茶馆》第一幕,被曹禺称誉为“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本单元教学的 一个重点,可放在解释为什么《茶馆》的第一幕是“罕见的第一幕”? 首先,可以提及作者的“大茶馆小社会”的构思。茶馆是个三教九流的聚会 处,可容纳各色人物。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在世界戏剧史上罕见的情形:一是人物 众多,在《茶馆》第一幕里光是有台词的人物就有 22 个;二是人物杂陈,在《茶 馆》第一幕里,社会身分殊异的人物──上至在宫廷内当太监总管的权力人物、 吃洋教的小恶霸,下至卖耳挖勺的老人、卖亲生女儿的穷人──同处一个舞台空 间。而更不同凡响的是,所有这些人物都被剧作者描写得面目分明,让人难忘, 从整体上呈现出了一幅时代的色彩斑驳的图案。 老舍又是如何驾驭这样的人物众多的舞台结构的呢?这里涉及他的所谓“招 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编剧手法。 在这一幕里,有好几个仅仅出现在第一幕而又分量不小的戏剧人物,老舍需 要他们出场,是因为通过他们的舞台亮相,可以鲜明地反映出剧本所表现的当时 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 然而,尽管像马五爷、庞太监这样的人物都属于“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 但这些人物又都能给观众与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又是什么原因?一个重要原因 是:老舍善于以一当十地选择让人物亮相的情节。第一幕的时代背景是戊戌变法 失败,顽固派取得了“胜利”。怎么来表现这个腐朽的“胜利”呢?老舍选择了 “太监娶媳妇”这个情节。反动派的腐朽与荒唐通过庞太监的腐朽与荒唐得到了 充分的揭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老舍非常善于用语言(角色的台词)来塑造人 物。老舍的台词是性格化的台词,是有行动性的台词。经典性的例子,便是第一 幕马五爷的三句台词──“二德子,你威风啊!”“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 不动地就讲打?”“我还有事,再见!”在剧本的人物表里,马五爷是“吃洋教 的小恶霸”。这号人物有多大的能量呢?正在欺侮常四爷的“善扑营当差”的地 痞流氓,一听到“二德子,你威风啊!”这话,连忙过去请安,低声下气地说: “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老舍先生让马五爷只说短短的 三句话,就把这个吃洋教的小恶霸的气焰表现了出来,也把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 帝国主义这座大山强调了出来。 这里要作个解释:“洋教”是过去中国人对天主教会的一种俗称。天主教传 入中国后,社会上出现了一类依靠教会势力谋生甚至作威作福的人,这种人便被 称作“吃洋教的”。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国,一般老百姓怕二德子这样的 在善扑营(清王朝豢养摔跤手的地方)当差的流氓打手,而这些流氓打手又怕像 马五爷这样的“吃洋教的”假洋鬼子,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 有行动性的语言,也有助于对于人物性格的揭示,因此这样的台词也是性格 化的。焦菊隐导演在分析老舍的性格化台词时,就举了《茶馆》第一幕发生在刘 麻子与松二爷之间的一段戏: 刘麻子……松二爷,(掏出个小时表来)您看这个!
松二爷(接表)好体面的小表。 刘麻子您听听,嘠登嘠登地响。 松二爷(听)这得多少钱? 刘麻子您爱吗?就让给您!一句话,五两银子!…松二爷,留下这个表吧, 这年月,戴着这么好的洋表,会教人另眼看待!是不是这么说,您哪? 松二爷(真爱表,但又嫌贵)我…… 刘麻子您先戴两天,改日再给钱 焦菊隐导演对这段戏作了这样的评述:“从松二爷一共两句零一个字的台词 里,看到一个多么既好体面而又多么寒伧的人。他爱极了这只小表,但又舍不得 买,也没有力量去买。剧本上虽然写着刘麻子让他戴两天,可是,事实上,他 定是一声不响地把表递回去了。” 老舍的语言技巧,同样也表现在剧中人物之间的台词交锋中。改良派的秦仲 义与顽固派庞太监狭路相遇。秦仲义说:“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回答说:“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 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秦仲义与庞太监之间的台词交锋构成了一个 完整的戏剧冲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冲突的侧面。 《茶馆》第一幕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从戏一开场王利发与唐铁嘴之 间的对白开始,戏剧性冲突就接连不断,而冲突又都是散点的,并不集中在一两 个人物身上,这种编剧法也实属“罕见”。传统的编剧观念,在欧洲有“行动 致律”,在中国有李渔所说的“立主脑,减头绪”。但《茶馆》的第一幕却以头 绪纷繁见长。传统的编剧观念要求营造所谓“缘起一展开一高潮一结局”的贯串 情节线索。但《茶馆》没有一以贯之的贯串性情节,在第一幕里也没有沿用以“ 人一事”为情节发展主线的情节性结构法,而是巧妙地借助茶馆这个平台,用 张张人物速写汇合成一幅幅社会剪影;用一段段戏剧冲突,构成一个个戏剧片段, 来反映这个时代的本质内容 、《茶馆》尾声的独特艺术魅力 刘麻子的扮演者、著名演员英若诚对《茶馆》尾声的艺术魅力,有这样一段 描述:“第三幕结束时,三个老头撒过纸钱后,两个老头走了,就剩下了王掌柜
松二爷(接表)好体面的小表。 刘麻子您听听,嘠登嘠登地响。 松二爷(听)这得多少钱? 刘麻子您爱吗?就让给您!一句话,五两银子!……松二爷,留下这个表吧, 这年月,戴着这么好的洋表,会教人另眼看待!是不是这么说,您哪? 松二爷(真爱表,但又嫌贵)我…… 刘麻子您先戴两天,改日再给钱! 焦菊隐导演对这段戏作了这样的评述:“从松二爷一共两句零一个字的台词 里,看到一个多么既好体面而又多么寒伧的人。他爱极了这只小表,但又舍不得 买,也没有力量去买。剧本上虽然写着刘麻子让他戴两天,可是,事实上,他一 定是一声不响地把表递回去了。” 老舍的语言技巧,同样也表现在剧中人物之间的台词交锋中。改良派的秦仲 义与顽固派庞太监狭路相遇。秦仲义说:“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回答说:“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 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秦仲义与庞太监之间的台词交锋构成了一个 完整的戏剧冲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冲突的侧面。 《茶馆》第一幕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从戏一开场王利发与唐铁嘴之 间的对白开始,戏剧性冲突就接连不断,而冲突又都是散点的,并不集中在一两 个人物身上,这种编剧法也实属“罕见”。传统的编剧观念,在欧洲有“行动一 致律”,在中国有李渔所说的“立主脑,减头绪”。但《茶馆》的第一幕却以头 绪纷繁见长。传统的编剧观念要求营造所谓“缘起—展开—高潮—结局”的贯串 情节线索。但《茶馆》没有一以贯之的贯串性情节,在第一幕里也没有沿用以“一 人一事”为情节发展主线的情节性结构法,而是巧妙地借助茶馆这个平台,用一 张张人物速写汇合成一幅幅社会剪影;用一段段戏剧冲突,构成一个个戏剧片段, 来反映这个时代的本质内容。 二、《茶馆》尾声的独特艺术魅力 刘麻子的扮演者、著名演员英若诚对《茶馆》尾声的艺术魅力,有这样一段 描述:“第三幕结束时,三个老头撒过纸钱后,两个老头走了,就剩下了王掌柜
个人。一个老头,站在台上,没有一句台词,这样处理在话剧中是少见的。我 们其他演员都在幕边上等着谢幕,真是大气都不敢出。那么大的剧场,一千多观 众,雅雀无声,一动也不动,真是了不得的事,这不是常见的现象。” 王利发的扮演者于是之也对这个结尾的艺术效果有个体会:“关于这个结尾 和这个戏的高潮还有很多争议,但我觉得它是高潮。这个感觉是在舞台实践中得 到的……这戏本来可以不维持下去了,但观众非听这三个老头说什么不可,而且 非常安静地等待着。我猜观众的心理,是要听听他们到底怎么总结自己的一生, 这个戏到底怎么结束。我认为也就是老舍敢于这么写这个高潮,就是加上沈处长 的戏,高潮也是在这儿 《茶馆》的尾声的确是全剧的高潮,不仅是全剧的人物情感渲泄的髙潮点 也是全剧的戏剧性冲突的高潮点。在这之前,《茶馆》中的戏剧性冲突都是在这 个人物与那一个人物之间展开的,如秦二爷和庞太监之间的冲突。《茶馆》的 结尾是三个老头的自奠,三个老头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但他们的相聚却构成了 全剧的戏剧冲突的高潮点。三个老头的结局,显示了一个道理:三个老头 个曾经一心想当良民的茶馆掌柜,一个一心想“实业救国”的实业家,一个一心 想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都没有了活路,都有理由诅咒这个黑暗社会(而不是某个 个人)了。于是,戏剧冲突的性质变成了三个老头与整个旧社会的冲突 听听三个老头的这三句台词 秦仲义……】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 到而今……机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 王利发……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什么就不 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 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一个人。一个老头,站在台上,没有一句台词,这样处理在话剧中是少见的。我 们其他演员都在幕边上等着谢幕,真是大气都不敢出。那么大的剧场,一千多观 众,雅雀无声,一动也不动,真是了不得的事,这不是常见的现象。” 王利发的扮演者于是之也对这个结尾的艺术效果有个体会:“关于这个结尾 和这个戏的高潮还有很多争议,但我觉得它是高潮。这个感觉是在舞台实践中得 到的……这戏本来可以不维持下去了,但观众非听这三个老头说什么不可,而且 非常安静地等待着。我猜观众的心理,是要听听他们到底怎么总结自己的一生, 这个戏到底怎么结束。我认为也就是老舍敢于这么写这个高潮,就是加上沈处长 的戏,高潮也是在这儿。” 《茶馆》的尾声的确是全剧的高潮,不仅是全剧的人物情感渲泄的高潮点, 也是全剧的戏剧性冲突的高潮点。在这之前,《茶馆》中的戏剧性冲突都是在这 一个人物与那一个人物之间展开的,如秦二爷和庞太监之间的冲突。《茶馆》的 结尾是三个老头的自奠,三个老头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但他们的相聚却构成了 全剧的戏剧冲突的高潮点。三个老头的结局,显示了一个道理:三个老头──一 个曾经一心想当良民的茶馆掌柜,一个一心想“实业救国”的实业家,一个一心 想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都没有了活路,都有理由诅咒这个黑暗社会(而不是某个 个人)了。于是,戏剧冲突的性质变成了三个老头与整个旧社会的冲突。 听听三个老头的这三句台词: 秦仲义……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 到而今……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 王利发……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为什么就不 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 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常四爷……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最值得注意的是,《茶馆》头号主人公王利发,这个最初胆小怕事的王掌柜, 到全剧结尾的时候成了个什么都不怕的王掌柜了,原因是他觉得他非死不可了。 连死都不怕了,还会有什么顾忌呢?老舍让观众看到了王掌柜从“一定要活着” 到“非死不可了”的思想变化的全过程,也让演员有了充分发挥自己才情的机会 看到王利发的结局,就会想到戏的开局 王利发按着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 王利发在第一幕里表现出的“精明”有时几近于“油滑”。而在第二幕里,王利 发一个劲儿地贴“莫谈国事”的字条,但“国事”不断找上门来,和特务兵痞的 每一次照面,虽然表面上依然满面堆笑,委曲求全,但在内心里已经逐渐积累起 不平。到第三幕,当他使出浑身解数,想在“改良”中突围,结果反遭暗算,茶 馆要落入贼人之手,他就决心把家人送到解放区,而自己以死相拼。 揭示王利发的性格命运对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有直接的意义。一个本想 当顺民、老老实实挣钱过日子的中国人,都不能见容于这个旧社会,这个旧社会 是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了。 不要忽略《茶馆》结尾透露出的人生滋味。三个老头奇迹般地相聚到一起时, 有一小段因花生米引起的对话: 常四爷我这儿有点花生米,(抓)喝茶吃花生米,这可真是个乐子! 秦仲义可是谁嚼得动呢? 王利发看多么邪门,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多么可笑
常四爷……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最值得注意的是,《茶馆》头号主人公王利发,这个最初胆小怕事的王掌柜, 到全剧结尾的时候成了个什么都不怕的王掌柜了,原因是他觉得他非死不可了。 连死都不怕了,还会有什么顾忌呢?老舍让观众看到了王掌柜从“一定要活着” 到“非死不可了”的思想变化的全过程,也让演员有了充分发挥自己才情的机会。 看到王利发的结局,就会想到戏的开局。 王利发按着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 王利发在第一幕里表现出的“精明”有时几近于“油滑”。而在第二幕里,王利 发一个劲儿地贴“莫谈国事”的字条,但“国事”不断找上门来,和特务兵痞的 每一次照面,虽然表面上依然满面堆笑,委曲求全,但在内心里已经逐渐积累起 不平。到第三幕,当他使出浑身解数,想在“改良”中突围,结果反遭暗算,茶 馆要落入贼人之手,他就决心把家人送到解放区,而自己以死相拼。 揭示王利发的性格命运对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有直接的意义。一个本想 当顺民、老老实实挣钱过日子的中国人,都不能见容于这个旧社会,这个旧社会 是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了。 不要忽略《茶馆》结尾透露出的人生滋味。三个老头奇迹般地相聚到一起时, 有一小段因花生米引起的对话: 常四爷我这儿有点花生米,(抓)喝茶吃花生米,这可真是个乐子! 秦仲义可是谁嚼得动呢? 王利发看多么邪门,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多么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