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全站测量 学习目标: 明确全站测量技术的技术原理与方法, 明确全站仪的基本结构、功能和现代全站测量技术的作用和意义, 掌握几种全站仪基本应用和地面点定位的速测技术手段 提手 目镜 照准部 显示窗 水平微动 显示窗 键盘 水平制动 键盘 基座 光学 基座 对中器
第六章 全站测量 • 学习目标: • 明确全站测量技术的技术原理与方法, • 明确全站仪的基本结构、功能和现代全站测量技术的作用和意义, • 掌握几种全站仪基本应用和地面点定位的速测技术手段
第一节全站测量技术概念 ·一、全站测量概念 望远对光蝶旋 垂直制动 测量人员在测站上对地面点的坐标、高程等参数 目镜调焦螺 进行同时测定的方法。或者说,测量人员在测站 读数窗 上快速测定地面点的坐标、高程等参数的技术。管木准器 垂直微动 光学速测法、半站光电速测法和全站光电速测法色。0- 轴座固定螺旋 、光学速测法 得螺旋 利用光学经纬仪及视距法原理迅速测定地面点位 置的方法。 测距按键 光电测距仪 三、半站光电速测法 刻距显示窗 利用光学经纬仪器及光电测距仪器迅速测定地面 点位置的方法。 四、全站光电速测法 光学经纬仪 利用光电经纬仪或称电子经纬仪)及光电测距仪 迅速测定地面点位置的方法
第一节 全站测量技术概念 • 一、全站测量概念 • 测量人员在测站上对地面点的坐标、高程等参数 进行同时测定的方法。或者说,测量人员在测站 上快速测定地面点的坐标、高程等参数的技术。 • 光学速测法、半站光电速测法和全站光电速测法 • 二、光学速测法 • 利用光学经纬仪及视距法原理迅速测定地面点位 置的方法。 • 三、半站光电速测法 • 利用光学经纬仪器及光电测距仪器迅速测定地面 点位置的方法。 • 四、全站光电速测法 • 利用光电经纬仪(或称电子经纬仪)及光电测距仪 迅速测定地面点位置的方法
光学速测法技术过程 安置经纬仪,立标尺。量经纬仪高,瞄准起始方向,度盘置零 2经纬仪盘左测量水平角β,计算方位角αAp,即Ap=xAB+β 3经纬仪按视距法测量标尺视距差1=NM1=-l 4经纬仪测量竖直角αA,或测量得竖直度盘读数LA。aA=90-LA 5测量点至点的平距,即D=1001 DAP=100 I COS aA ·6求点坐标 x,=x+Axp =x+ Dp cos aap yn=y+Ayp= y+ Dp sin ap ·7.经纬仪测量中,计算P点高程 H=H1+50(-1)sn(2L)+1-
光学速测法技术过程 • 1.安置经纬仪,立标尺。量经纬仪高,瞄准起始方向,度盘置零。 • 2.经纬仪盘左测量水平角,计算方位角AP,即AP= AB + • 3.经纬仪按视距法测量标尺视距差 l=N- M l=l下-l上 • 4.经纬仪测量竖直角A,或测量得竖直度盘读数LA。 A =90- LA • 5.测量点至点的平距,即 DAP =100 l DAP=100 l cos2A • 6.求点坐标 • 7.经纬仪测量中,计算P点高程 ( ) sin (6 9) cos 6 8 = + = + − = + = + − p A AP A AP AP p A AP A AP AP y y y y D x x x x D H = H +50(l下 −l 上 )sin (2L )+i −l 中 (6−10) P A A
7经纬仪测量中,计算P点高程 分 H=H4+50(-1)sm(2L1)+1-l
H = H +50(l 下 −l 上 )sin (2L )+i −l 中 (6−10) P A A 7.经纬仪测量中,计算P点高程
半站光电速测法技术过程 1安置光学经纬仪和光电测距仪,量经纬仪高,瞄准起始方向, 水平度盘置零。 ·2在点安置反射器,量反射器高。 3按光学速测法测量水平角β,计算方位角AP,即∝AP=∝AB+B 4测量P点反射器竖直角αA,或测量竖盘读数LA。∝A=90-LA。 5.光电测距仪测量获得的平距D AP° D=D+k+△D, tp DAP=DCos(A+14.1”Dm 必要的测量成果初处理 6求点坐标。xp=x4+AxAP=x1+Dmc0SAp D,=yA+AyP=y4+ Dp sin aap ·7.计算P点高程 H,=H+hp=h,+ Dup sin(a +14.1"Dm)+i
半站光电速测法技术过程 • 1.安置光学经纬仪和光电测距仪,量经纬仪高,瞄准起始方向, 水平度盘置零。 • 2.在点安置反射器,量反射器高。 • 3.按光学速测法测量水平角,计算方位角AP,即AP= AB + • 4.测量P点反射器竖直角A,或测量竖盘读数LA。A =90- LA。 • 5.光电测距仪测量获得的平距DAP。 • D=D’+k+Dtp DAP =D×cos(A +14.1”Dkm) • 必要的测量成果初处理 • 6.求点坐标。 • 7.计算P点高程。 ( ) sin (6 16) cos 6 15 = + = + − = + = + − p A AP A AP AP p A AP A AP AP y y y y D x x x x D = + = + sin ( +14.1 )+ − (6 −17) p A A P A A P A km P H H h H D D i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