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再造心灵 华 经 人人可读《法华经》 第 《法华经》针对的不是哪一部分人,而是世间的一切众生。所以人人都可读《法 华经》。《法华经》的彩响极为广泛,弹宗和唐诗只是其中的两个典型代长 ◆人人可读《法华经》 《法华经》是圆满的大乘经典,它不放弃娑婆世界的任何一个有情,无 论一个人过去做了什么,罪恶有多大,在《法华经》中,他也能找到成佛 的依据。由于《法华经》不是针对某一类人,而是针对所有的众生,所以 说人人可读《法华经》,人人都能由《法华经》而得度。 《法华经》是在中国流传最广的几部佛经之一。据四部《高僧传》记载, 历代高僧奉持各种经典,其中以讲诵、注疏《法华经》的人最多;在敦煌 写经中,《法华经》所占的比例最大在民间传说的各种感应事件中,与《法 华经》相关的最多。至于观世音菩萨的影响,那就更不用多说了。 像《法华经》与禅宗 《法华经》本身的哲理性非常强,所以对各个宗派影响都比较大。以灵 活的禅悟而著称的禅宗更是从《法华经》得到了很多营养。禅宗中的机锋 和公案中,处处体现出《法华经》的影响。《法华经》的理论基础是大乘般 若观,它超越了一切其他经典,会通三乘而入一乘,这和禅宗的人人皆有 佛性的思想相呼应。禅宗最著名的观点莫过于顿悟成佛,而《法华经》中 的龙女成佛正是它的经典依据。 ◆《法华经》对文学的影响 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是各种译本中文辞最华美的。自从《妙 法莲华经》问世以来,许多文人竞相研究这部经典,把《法华经》的影响 带进了文学之中。 《法华经》中的譬喻故事深得文人们的喜爱,它们大量出现在唐诗里, 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火宅”、“三车”、“化城”、“衣珠”、“髻珠”等已经 成为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典故。王维写的禅诗质量是最高的,像“竹径从初 地,莲峰出化城”。这样化用《法华经》典故的例子不胜枚举。《法华经》的 审美取向也在唐诗里形成了丰厚凝重的风格,唐诗的繁荣,《法华经》功不 可没
人人可读《法华经》 (法华经》是圆满无碍的教法,它针对的不是某一部分人,而是世间的一切众生,就像 阳光普照大地一样 菩萨与 《法华经》 菩萨已经断除 《法华经》中有普 了烦恼,证得了诸 萨的修行方法,善萨只 法空性的境界,自 要广为众生宣说《法华 觉觉他,但是还没 经》,把证得的镜界何 有觉行圆满,离成 诸行动,就能积累无量 佛还有一步之遮。 功德,早日成佛 二乘与 《法华经》 二乘之人最大 的特点是只求自觉, 《法华经》中阴确了 不管他人,而且在 二乘之人也可成佛的道 《法华经》之前,他 理,并劝小乘圣者回小 们能否成佛还是不 向大,同行菩萨道。 知道的。 凡夫与 《法华经》 凡夫有种种贪 《法华经》把凡夫 著,不知道诸法皆空 与菩萨。二乘放到了同 的道理,所以要在六 等位置上,以佛的圆满 道之中轮回不息,受 境界看来,一切本来没 无量苦,而且有许多 有差别,凡夫照样可以 恶人造作重罪。 成佛
《法华经》与敦煌 法 经 《法华经》对艺术的影响 第1 敦煌石窟是世界级的艺术宝库,在敦煌壁画和衫塑中,取材于《法华经》的作 品是最多的,充分说明了《法华经》对艺术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像大漠中的佛教宝库 敦煌是祁连山北麓的一个奇特的地方,它在沙漠的边缘,地处古代东 西交往的交通要道。使敦煌闻名于世的,是它的石窟,有莫高窟、榆林窟、 西千佛洞等景观。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至今还有十个朝代 的艺术品,包括洞窟492个,壁画四千五百多平方米,彩塑两千多座。 敦煌以壁画而著称,这些壁画分为佛像画,经变画、供养人画、故事 画、民族传统神话题材画、装饰图案画、山水画等,其中前四种直接与佛 教有关。经变画就是用一幅画来表现深奥的佛教理论,故事画又分为佛传 故事、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佛教史迹故事画、譬喻故事画等。 ◆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 《法华经》中的故事有很多,除了最著名的“法华七喻”之外,还有大 通智胜佛的故事、十六王子的故事、常不轻菩萨的故事、宝塔涌出的故事、 无量菩萨的涌出的故事、药王菩萨的故事、观世音菩萨的因缘等,这些故 事都非常适合用雕塑或壁画来表现。 在所有的敦煌壁画中,出自《法华经》的数量最多,尤其是“法华七 喻”,每个故事都有精彩的壁画来表现。 以“化城喻”的故事为例。在壁画中,背景是连绵起伏的大山,有一 些行人在山间艰难地跋涉,路的中间有一座很大的城池,这就是世尊用神 通幻化出的化城,而最后的涅槃境界还相距很远。此壁画把巨大的时空跨度 集中在一幅画中,却又丝毫不乱,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由于观世音菩萨的巨大影响,观世音苦萨的多身像也是常见的绘画题 材。在敦煌石窟中,也有很多观音壁画和彩塑,其中最震越人心的当属千 手千眼观音,在敦煌有多尊千手千眼观音像。 除了壁画和彩塑之外,在敦煌石窟中还有很多《法华经》抄本,它们 多是以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为底本的,为后人研究《法华经》的历 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敦煌石窟中的《法华经》 (法华经》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而且里面的故事非常适于用图画来表现,所以在敦煌 石窟中有很多地方涉及了(法华经》 灵山法会 ·飞天是教煌的标 志,再面呈现出 这幅刺绣出土于敦 一种流畅的线条 煌第17盒,内容是释迎牟 美,飞天就是天 尼佛在灵鹭山说《妙法莲 龙八部中的乾阿 华经》的情景。画面以世 婆和紧那罗,在 尊为中心,四周是听法的 教煌莫高富全部 492个洞窟中, 众弟子。 飞天一共有 4500余身。 画面中的佛像非常朴素,· 世尊呈站立姿势,偏相右 。似平是因为年代 肩,右手下垂结与愿印。 太久远了,善萨 身后的罗汉已经 看不清楚,但是 两边是胁侍菩萨,画面 从画面上看,这 上的善萨是女相,地们 两位尊者应被是 站在莲花座上,有的双 地叶和啊难。 手合十,有的双手下垂 都显得非常自然。 ,四众弟子只画了 这里表现的大概是世尊 几个作为代表, 的姨母,妻子和地们的 从他们的装束来 卷属们,但完全是汉人 看,这幅作品应 的形象。 该出自唐积。 敦煌出土的《妙法莲华经》 卷 这幅经卷长198厘米,宽26.1厘米, 字体为楷书,上面还盖有“敦煌县成府” 的大印。从经文中“天宝十五载八月二 吉 有 十五日”可以看出,这幅经叁作于康朝 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上 万 矿 血 是 款终福具 普道佛說是經 凯套黄复是在 腹手 液黄度 天人大中 之 常在行赛 子法 旋三提轉法输 世
图 法华史考 法 经 原典与各种译本 第 《法华经》在印度的形成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经历了三个比较大的过促。《法 华经》的汉译本有六种,流传最广的是鸣厚罗什的《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的印度原典 现在我们见到的《法华经》不是一次性成立的,而是在流传的过程中 不断完善的。已经发现的《法华经》梵文写本有四十余种,大致可分为尼 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和中亚体系。 据考证,《法华经》的形成先后经历了三个过程,第一部分是公元前后 形成的,大约包括第一品至第九品:第二部分是公元100年左右形成的,大 约是第十品至第二十品,其余的是第三类,形成于公元150年前后。 象 《法华经》的汉译本 《法华经》的译本比较多,共有汉译、藏译等十几种译本。其中汉译本 主要有六种,但是其中三种译本已经失传了,所以有“六译三存”的说法。 三种失传的汉译本是:三国孙吴时支疆梁接译于256年的《法华三昧 经》、晋竺法护译于265年的《萨芸芬陀利经》、道根译于335年的《方等法 华经》。 流传至今的汉译本也有三种:晋竺法护译于286年的《正法华经》,十 卷二十七品:后秦鸠摩罗什译于406年的《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八品: 隋阁那崛多和达摩笈多译于601年的《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八品。 ●《妙法莲华经》的形成 流传最广的译本当然要算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其实《妙法莲华 经》在刚翻译过来的时候只有七卷二十七品,在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著萨 普门品》中没有现在见到的重诵偈,并且没有第十二品《提婆达多品》。后 来南齐时法献从高昌带回了《提婆达多品》,隋朝阔那崛多翻译出了《普门 品偈》,唐朝玄奘翻译出了《药王菩萨咒》,把这三处文字加入到鸠摩罗什 译本中,就形成了现在所见到的七卷二十八品的内容。 这种版本的《妙法莲华经》经过智者大师和天台宗的大力弘传之后,就 再也没有发生过变化,一直流传到现在。《大正藏》将这种《妙法莲华经》 收入了第九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