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对于孟子而言,“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乐事之一;对于学 子来说,游学于高等学府,亲炙名师牧泽,亦是人生善缘。惜乎时下言普 及高等教育尚属奢望,大学一时还难望拆除围墙,向社会开放课堂。有鉴 于此,我社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据现场录 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 音整理成书,辑为“三联讲坛”文库,尝试把那些精彩的课堂,转化为纸上 的学苑风景,使无缘身临其境的普通读者,也能借助阅读,感知并进而关 1 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缘 一学校有一学校之学风,一学者有一学者之个性。“三联讲坛”深望 兼容不同风格之学人,并取人文社科诸专业领域,吸纳自成一家之言之成 果,希望以此开放格局与多元取向,促进高校与社会的互动,致力于学术 普及与文化积累。 作为一种著述体例,“三联讲坛”文库不同于书斋专著:以课堂录音 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 求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作者如有增删修订之补笔或审阅校样时之观点 变易、材料补充,则置于专辟的边栏留白处,权作批注;编者以为尤当细味 深究或留意探讨的精要表述,则抽提并现于当页的天头或地脚。凡此用 意良苦处,尚望读者幸察焉。 “三联讲坛”文库将陆续刊行,析望学界与读者并力支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二00二年五月
目 录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简体版序).1 往事不可追忆(繁体版前言).☑ 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 第一章绪论:后现代主义与“历史之死”.1 第二章反人文主义的史学:福柯史观的省察.9 1 第三章“历史若文学”的再思考:海登·怀特与 历史语艺论.53 第四章阅读理论与史学理解.95 第五章“文本”与“真实”的概念:试论德里达对 传统史学的冲击.127 第六章叙事式历史哲学的兴起.165 第七章后现代史学的报告(代结论).199 附录一中国近代史学的双重危机:试论“新史学”的诞生及其 所面临的困境.217 附录二论“方法”及“方法论”一以近代中国史学 意识为系络.257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简体版序) 近年来,大陆学界生气蓬勃,对外积极交流,学术渐次多元化,毋乃为 一个可喜的现象。然而若以台湾学界的发展作为借鉴,则知终不免落入 西学的轮回。 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思潮以排山倒海之姿,席卷了整个中国, 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 致使传统学术儿无立足之地。残存的“国学”形神俱离,充其数亦仅有今 日人文学的样式而已。 1 又以当今流行的社会科学为例,中国所固有的仅止“史学”一科,虽 然作为最后堡垒的史学尝负隅顽抗,但犹免不了西潮的侵袭。细言之,自 清末以降,中国史学经历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唯物史观的洗礼;台湾在二 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接续遭受社会科学(包括量化史学)、行为科学 他山之石,可以攻( (behavioral science)的冲击,传统史学业已面目全非,难以辨认。这只要 略加比对新、旧史学的表达形式和解释架构,立即一目了然。 简体版序 由于西学“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近十年”,弄得东方的追随者目不 暇给,无所适从。每一世代的学人只得以“新”字来突显其所承继的西 学。自梁启超于一九O二年提倡“新史学”以来,各个史家便以此为正字 标记,纵使其内容迥不相侔。 诚然,西学如活水泉源,适时洗涤不合时宜的旧学,其贡献非得一概 抹灭,况且居间亦曾激发出典范性的佳作。然而绝大多数的史著若非随 波逐流,便是人云亦云。整体而言,西学的典范(paradigms))主导了不同 时代的问题意识,并规范了解释的模型。在世界学术的舞台上,中国史 著,除却资料性的作品,仅是西学的派生物,其解释理论概由西方转手而 致,因此鲜有特色与创意可言。的确,中国史学距离成一家之言,引领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