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固定相:与GC比,固定相粒径不同(<10m) (1)硅胶表孔硅胶(薄壳硅胶) 全多孔硅胶∫无定形YWG 5~6um 5×104 球形 YOG 3~4um 8×108 原理:吸附 特点:峰易拖尾 适用:分离极性化合物 (2)高分子多孔小球:YSG 原理:吸附+分配 蒹小孔凝胶作用 特点:柱选择性好,峰形好, 柱效低 适用:分离弱极性化合物
2.固定相:与GC比,固定相粒径不同(<10μm) (2)高分子多孔小球:YSG 原理:吸附+分配 蒹小孔凝胶作用 特点:柱选择性好,峰形好,柱效低 适用:分离弱极性化合物 (1)硅胶 表孔硅胶(薄壳硅胶) 全多孔硅胶 无定形 YWG 5~6μm 5×104 球形 YQG 3~4μm 8×108 原理:吸附 特点:峰易拖尾 适用:分离极性化合物
二、 液液分配色谱法(LLC) 1.分离原理 固定相与流动都是液体,相互不相溶。 基本原理: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上的分配,在两相中 溶解度存在差异。即K或k的差异,导致分离。 流动相:亲水性固定液,采用疏水性流动相,即流动相 的极性小于固定液的极性(正相normal phase),反之流动相 的极性大于固定液的极性(反相reverse phase)。正相与反相 的出峰顺序相反。 固定相:早期涂渍固定液,现已不采用。 化学键合固定相:将基团通过化学反应键合到硅胶(担 体)表面的游离羟基上,如C1s柱(反相柱)
固定相与流动都是液体,相互不相溶。 基本原理: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上的分配,在两相中 溶解度存在差异。即K或k的差异,导致分离。 流动相:亲水性固定液,采用疏水性流动相,即流动相 的极性小于固定液的极性(正相 normal phase),反之流动相 的极性大于固定液的极性(反相 reverse phase)。正相与反相 的出峰顺序相反。 固定相:早期涂渍固定液,现已不采用。 化学键合固定相:将基团通过化学反应键合到硅胶(担 体)表面的游离羟基上,如C18柱(反相柱)。 二、液液分配色谱法(LLC) 1.分离原理
0 2.固定相 0闈 (1)全多孔型固定相:由氧化硅、氧化铝、硅藻土等 制成的多孔球体作为担体;早期采用100μm的大颗粒 ,表面涂渍固定液,性能不佳已不多见(现采用10μm 以下的小颗粒,化学键合制备柱填料)。 (2)表面多孔型固定相: (薄壳型微珠担体) 大颗粒 小颗粒 30心40μm的玻璃微球, 表面附着一层厚度为1~ 实心核 2μm的多孔硅胶。 表面积小,柱容量低。 全多孔颗粒 表面多孔颗粒 物理或机械涂渍法,固定液流失不可避免
2.固定相 (1)全多孔型固定相:由氧化硅、氧化铝、硅藻土等 制成的多孔球体作为担体;早期采用100μm的大颗粒 ,表面涂渍固定液,性能不佳已不多见(现采用10μm 以下的小颗粒,化学键合制备柱填料)。 (2)表面多孔型固定相: (薄壳型微珠担体) 30~40μm的玻璃微球, 表 面附 着一 层厚 度为 1 ~ 2μm的多孔硅胶。 表面积小,柱容量低。 物理或机械涂渍法,固定液流失不可避免
(3) 化学键合固定相:利用化学反应将固定液的 有机分子键合到担体表面 化学键合固定相:应用最广、性能最佳的固定相。 a.硅氧碳键型: ≡Si-O-C b.硅氧硅碳键型:=Si一O一Si一C (稳定,耐水,耐光,耐有机溶剂,应用最广) c.硅碳键型: ≡Si一C d.硅氮键型: ≡Si一N 0 OH Si一OH +Ci8H37SiCls H37Cis-Si-0-S Si-OH 0-Si
(3)化学键合固定相: 化学键合固定相:应用最广、性能最佳的固定相。 a. 硅氧碳键型: ≡Si—O—C b. 硅氧硅碳键型:≡Si—O—Si — C (稳定,耐水,耐光,耐有机溶剂,应用最广) c. 硅碳键型: ≡Si—C d. 硅氮键型: ≡Si—N 利用化学反应将固定液的 有机分子键合到担体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