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 发展的特征。 二、网络纲要 A.原始社会:掌握了冶铜技术 1治铜技术1B商周时期:繁荣(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① 青铜礼器) A.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2冶铁技术 B.西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C.东汉:杜诗发明② 工具一一水排 D.魏晋南北朝:灌钢法 、素称 A.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 发达的官 B.东汉:南方创青瓷 C.北朝:北方创白瓷 D.唐代:形成③ 两大系统。唐三彩和秘色瓷有名,出现釉下彩绘开始 3制瓷技术 大量输出国外,已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E.宋代:瓷器遍布各地(五大名窑:汝、定、钧、官、哥) F.元代:制瓷中心④ 出现青花瓷和釉里红瓷。 G.明清:明代出现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出现粉彩和珐琅彩: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商朝:有了织机 C.西周: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4丝织业〈D汉代:在长安设东西织室 E唐朝:唐朝丝织技术高,吸收了⑤ 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古 F.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手工业的发展 G明清:进入鼎盛,苏州、杭州、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设有⑥ 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A春秋战国:出现B秦汉:向前发展C魏晋南北朝:遭受摧残 D.隋唐:恢复和发展E.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艰难[1民营手工业{F明中叶以后a民营手工业⑦一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经营的民 b.使用花楼机 出现⑧ 清朝继续发展 间手工业 2家庭手工业:农户个体生产,作为副业存在。 1.原因:A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 B中外陆路和海上贸易频繁 2突出成就:A.西汉时,中国丝绸远销亚欧,为中国获得“丝国”的称号。 B唐朝时,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 古代 手工业享 对外的销量更大 誉世界 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D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 E.从⑨ 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第 2 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 发展的特征。 二、网络纲要 第 2 课 古 代 手 工 业 的 发 展 一、素称 发达的官 营手工业 1.冶铜技术 A.原始社会:掌握了冶铜技术。 B.商周时期:繁荣(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① 青铜礼器) 2.冶铁技术 A.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B.西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C.东汉:杜诗发明② 工具——水排 D.魏晋南北朝:灌钢法 二、艰难 经营的民 间手工业 4.丝织业 三、古代 手工业享 誉世界 1.民营手工业 A.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B.商朝:有了织机 C.西周: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D.汉代:在长安设东西织室 E.唐朝:唐朝丝织技术高,吸收了⑤ 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F.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G.明清:进入鼎盛,苏州、杭州、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设有⑥ 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3.制瓷技术 A.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 B.东汉:南方创青瓷 C.北朝:北方创白瓷 D.唐代:形成③ 两大系统。唐三彩和秘色瓷有名,出现釉下彩绘开始 大量输出国外,已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E.宋代:瓷器遍布各地(五大名窑:汝、定、钧、官、哥) F.元代:制瓷中心④ ,出现青花瓷和釉里红瓷。 G.明清:明代出现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出现粉彩和珐琅彩; 2.家庭手工业:农户个体生产,作为副业存在。 A.春秋战国:出现 B.秦汉:向前发展 C.魏晋南北朝:遭受摧残 D.隋唐:恢复和发展 E.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F.明中叶以后: a.民营手工业⑦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使用花楼机 c.出现⑧ ,清朝继续发展 1. 原因:A.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 B.中外陆路和海上贸易频繁。 2.突出成就:A.西汉时,中国丝绸远销亚欧,为中国获得“丝国”的称号。 B.唐朝时,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 对外的销量更大。 C.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D.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 E.从⑨ 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重点拓展 ■三种手工业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管理方式 生产目的 性质、特点地位 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供军队、官府和贵族国家垄断性质: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 中、大作坊生产生活使用,不在市场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至明代前期占 上流通 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 供民间消费,作为商「属于商品生产;在重本抑末的社会环境下艰难发 品在市场上流通 展,但后来居上,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 共家庭消费和交纳贡属于自然经济的组成部分:受小农经济的束缚发 赋,剩余部分出售展艰难,在自然经济时代占有相当的比重。是中 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资本主义萌芽 1.时间、地点、部门: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 2.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标志:苏州丝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4条件 (1)发达的农业。(2)发达的手工业生产。(3发达的商业。 (4)充足的货币。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通过中西贸易流入中国,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 遍流通的货币。 5途径 (1)手工业者扩大生产规模,雇人进行商品生产。如在丝织业的中心苏州湘和杭州,机户开设 “机房”,雇人经营,形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2)富有商人打入生产领域,直接雇人组织商品生产。如在棉纺织业中心松江,出现署袜店 的店主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分散生产的经营模式 (3两者的不同是机房属于集中的商品生产,署袜店进行的是分散的商品生产;相同之处在 于机户或店主与生产者的关系都是雇佣与被雇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关系。 6实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7地位:从明朝中后期岀现到鸦片战争前,长期处于萌芽状态,其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 产方式,在全国苑围内,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8缓慢发展的原因A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市场小,资本少不利于科学技术的积累) B.政治:封建政府实行重衣抑商政策;闭关锁国(妨碍市场扩大、资本积 C.思想:传统文化以孔孟之道纲常名教为核心,斥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 排斥西学等 ■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征 (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2)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经营形态并存 (3)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 (5)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时出现手工工场。(6)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相应的变化 四、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方面能超过古代中国人。中
三、重点拓展 ■三种手工业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生产目的 性质、特点地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 中、大作坊生产 供军队、官府和贵族 生活使用,不在市场 上流通 国家垄断性质;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 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至明代前期占 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供民间消费,作为商 品在市场上流通 属于商品生产;在重本抑末的社会环 境下艰难发 展,但后来居上,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家庭消费和交纳贡 赋,剩余部分出售 属于自然经济的组成部分;受小农经济的束缚发 展艰难,在自然经济时代占有相当的比重。是中 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资本主义萌芽 1.时间、地点、部门: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 2.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标志:苏州丝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4.条件 ⑴发达的农业。 ⑵发达的手工业生产。 ⑶发达的商业。 ⑷充足的货币。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通过中西贸易流入中国,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 遍流通的货币。 ■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征 ⑴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⑵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经营形态并存。 ⑶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⑷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 ⑸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时出现手工工场。 ⑹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相应的变化。 四、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方面能超过古代中国人。中
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A.原始社会末期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 唐时期 2.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A.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 初同姓王的封国 3.官营手工业在古代手工业生产中占有优势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 大作坊生产②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③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 美④主要为市场生产精美的商品和对外贸易提供精品()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4.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的重视B.工匠积极性高C.中央集权的作用D.市场需求 5.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其产品() A.全部销往海外B.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C.质量普遍不高D.主要满足官府需要 6.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 应用于 A.灌溉B.制瓷 C.耕种 D.冶铁 7.关于我国古代冶金业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早期青铜器主要是生产工具②商周时代,青铜铸 造进入繁荣时期③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④西汉时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装置()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8唐代诗人陆龟蒙有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他赞美的是我国古代陶瓷 业中的() A.青瓷B.白瓷C.唐三彩D.珐琅彩 9唐代诗人陆龟蒙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所描绘瓷器的主要产地在() A.古代河北B.古代河南C.古代陕西D.古代浙江 10.某瓷器收藏家的臧品有秘色长颈细口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右图)、青花花卉纹执 壶。该收藏家的生活时代不早于() A.魏晋B.隋唐C.宋元D.明清 11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称为瓷都的是() A.景德镇B.苏州C.扬州D.洛阳 12清朝康煕年间,工匠用进口的原料画在瓷胎上,这样烧制的瓷器色彩鲜艳,效果如同 油画。这种瓷器应该是() A.青瓷 B.青花瓷C.五彩瓷 D.珐琅彩瓷 1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丝织业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A.商朝时有了织机 B.西汉时就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C.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的写实风格 D.清朝丝织品的代表是细密精致的缎 14.中国丝织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和当时最著名的两大纺织中心分别是() A.隋唐:苏州和南京B.宋元;南京和广州C.明清:南京和广州D.明清;苏州和杭州 15右图是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一件素纱禅衣。它衣长128厘米,袖长 190厘米,重量仅49克。这反映出()
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 )A.原始社会末期 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 唐时期 2.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 初同姓王的封国 3.官营手工业在古代手工业生产中占有优势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 大作坊生产②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③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 美④主要为市场生产精美的商品和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4.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 ) A.统治者的重视 B.工匠积极性高 C.中央集权的作用 D.市场需求 5.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其产品( ) A.全部销往海外 B.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 C.质量普遍不高 D.主要满足官府需要 6.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 应用于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7.关于我国古代冶金业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早期青铜器主要是生产工具②商周时代,青铜铸 造进入繁荣时期③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④西汉时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装置( )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8.唐代诗人陆龟蒙有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 得千峰翠色来。”他赞美的是我国古代陶瓷 业中的( ) A.青瓷 B.白瓷 C.唐三彩 D.珐琅彩 9.唐代诗人陆龟蒙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所描绘瓷器的主要产地在( ) A.古代河北 B.古代河南 C.古代陕西 D.古代浙江 10.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秘色长 颈细口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右图)、青花 花卉纹执 壶。该收藏家的生活时代不早于( ) A.魏晋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11.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称为瓷都的是( ) A.景德镇 B.苏州 C.扬州 D.洛阳 12.清朝康熙年间,工匠用进口的原料画在瓷胎上,这样烧制的瓷器色彩鲜艳,效果 如同 油画。这种瓷器应该是 ( ) A.青瓷 B.青花瓷 C.五彩瓷 D.珐琅彩瓷 1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丝织业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商朝时有了织机 B.西汉时就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C.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的写实风格 D.清朝丝织品的代表是细密精致的缎 14.中国丝织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和当时最著名的两大纺织中心分别是 ( ) A.隋唐;苏州和南京 B.宋元;南京和广州 C.明清;南京和广州 D.明清;苏州和杭州 15.右图是 1972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 1 号汉墓出土的一件素纱禅衣。它衣长 128 厘米,袖长 190 厘米,重量仅 49 克。这反映出( )
A.汉代丝织业工艺水平高超 B汉代毛纺织业取得重大进展 C.棉织品是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D它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16.关于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手工产品大量投放市场B.代表了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C.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技术先进,生产集中 17.下列关于我国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得到鼓励 B.与官营手工业相比,民营手工业始终处于次要地位 C.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D.民营手工业在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18.下列最能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特征的是() A.“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C.“得业则生、失业则死”D.“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19.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基础是() A.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B.丝织业中心的兴起 C.富有商人积累了大量资本 D.自由雇佣劳动力的出现 20.明清时期中国瓷器外传的最重要路径是() A.丝绸之路B.海上丝绸之路C.阿拉伯商人D.波斯商人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一《国语·齐语》 材料二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 上》 材料三苏州东城比户习,“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长洲县志》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中哪三种主要经营邢态?(3分) (2)材料一所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中,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 (3)材料二反映出的经营形态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 (4)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2分) ●能力挑战 2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说道:“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 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和
A.汉代丝织业工艺水平高超 B.汉代毛纺织业取得重大进展 C.棉织品是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 D.它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16.关于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其手工产品大量投放市场 B.代表了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C.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D.技术先进,生产集中 17.下列关于我国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得到鼓励 B.与官营手工业相比,民营手工业始终处于次要地位 C.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D.民营手工业在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18.下列最能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特征的是( ) A.“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C.“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D.“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19.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基础是( ) A.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丝织业中心的兴起 C.富有商人积累了大量资本 D.自由雇佣劳动力的出现 (2)材料一所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中,主要特点是什么?(3 分) (3)材料二反映出的经营形态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2 分) (4)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2 分) ●能力挑战 2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 21 世纪》中说道:“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 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和
酒等。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铁等。这些限 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 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 人牟利。”这段话揭示了中国()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B.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D.历代政治出现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 23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銾(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 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24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2所列物品不 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水和种子 花瓷 器 B 25.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 占人囗比例2偶% 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 26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图例 ●秦汉丝织业中心 宋丝织业中心区 元至清柔织业 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变迁图 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C.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D.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 27.下图是西汉手工业分布图,该图反映了()
酒等。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铁等。这些限 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 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 人牟利。”这段话揭示了中国( )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B.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D.历代政治出现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 23.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 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25.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26.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变迁图 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C.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 D.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 27.下图是西汉手工业分布图,该图反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