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中学校本课程◆2013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 帐:“安得”。(意思对即可。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个人空间 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 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 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 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溪居 [唐]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生活情景?有着怎样的特点?(5分) 【答案】(5分)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 乐。虽然有永州的司马官衔,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常常在自然 的环抱中独来独往,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不禁会放声歌唱。(3分) 这是一种闲散、自然、安逸、宁静的隐居生活。(2分) 唐代诗人沈德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认同吗? 请结合全诗简作分析。(6分) 【答案】(6分)同意。(1分)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 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 故言“不怨”。(2分)但全诗表面上写愚溪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 时的抑郁之气。(1分)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偶似”说明并不真有 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2 (二)咏物言志诗: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 ★整体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意描摹。 手法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 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6
滨海中学校本课程◆2013 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 - 6 - 个 人 空 间 帐:“安得”。(意思对即可。)。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 分) 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 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 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 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8-9 题。 溪居 [唐]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 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 ①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生活情景?有着怎样的特点?(5 分) 【答案】(5 分)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 乐。虽然有永州的司马官衔,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常常在自然 的环抱中独来独往,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不禁会放声歌唱。(3 分) 这是一种闲散、自然、安逸、宁静的隐居生活。(2 分) 2.唐代诗人沈德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认同吗? 请结合全诗简作分析。(6 分) 【答案】(6 分)同意。(1 分)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 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 故言“不怨”。(2 分)但全诗表面上写愚溪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 时的抑郁之气。(1 分)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偶似”说明并不真有 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2 (二)咏物言志诗: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 ★整体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意描摹。 手法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 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滨海中学校本课程◆2013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 ★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赏析时要重点把握: 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社 个人空间 会环境)。 【典型题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義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 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 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扬后抑(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 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 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 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Φ,况随流俗作重阳。 7
滨海中学校本课程◆2013 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 - 7 - 个 人 空 间 ★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赏析时要重点把握: 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社 会环境)。 【 典型题例】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 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 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扬后抑(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 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 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 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2.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 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滨海中学校本课程◆2013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个人空间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 玫: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答案参考:(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 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色彩:“碧”“黄”情感 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三)咏史怀古诗: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 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 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 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 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 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 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 ★写法上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等等 ★基本主题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请: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 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滨海中学校本课程◆2013 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 - 8 - 个 人 空 间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 政:通“正” (1)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 分) (2)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 分) (3)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 分) 答案参考:(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 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 色彩:“碧”“黄” 情感: 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 超凡脱俗 (三) 咏史怀古诗: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 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 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 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 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 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 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写法上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等等。 ★基本主题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请;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 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 沙 过 贾 谊 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滨海中学校本课程◆2013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 贬为潘州南巴具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至十二年间的个深个人空间 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 1、“悲”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 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2、为什么这首诗以诘问的语气作结,更富韵味,请作简要的分析。(4分) 诗人明知贾谊为何来到长沙,却故意提出贾谊‘何事来到长沙这一疑 问,这就更为曲折地抒发出了对贾谊,也是对自己的怜惜之情,可谓含情 不尽。 金陵怀古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冶城:在今南京朝天门一带,传为吴王夫差冶铸之地。②征虏亭 东晋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郊。 1.本首诗咏叹的主旨是什么?(4分) (1)感叹朝代兴亡之变化,盛衰无常,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诗人 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 沉溺在声色亨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首联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景?(2分) (2)首联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景?早上和傍晚。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句有何深意?(4 分) (3)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
滨海中学校本课程◆2013 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 - 9 - 个 人 空 间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 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 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 1、“悲”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4 分) 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 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2、为什么这首诗以诘问的语气作结,更富韵味,请作简要的分析。(4 分) 诗人明知贾谊为何来到长沙,却故意提出贾谊‘何事’来到长沙这一疑 问,这就更为曲折地抒发出了对贾谊,也是对自己的怜惜之情,可谓含情 不尽。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 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 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 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冶城:在今南京朝天门一带,传为吴王夫差冶铸之地。②征虏亭: 东晋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郊。 1.本首诗咏叹的主旨是什么?(4 分) (1)、感叹朝代兴亡之变化,盛衰无常,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诗人 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 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首联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景?(2 分) (2)、首联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景?早上和傍晚。 3.“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句有何深意?(4 分) (3)、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