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结果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和燕麦中存在3对与种皮颜色有关、 种类不同但作用相同的基因,这3对基因中的任何一对在单 独分离时都可以产生3:1的比率,当3对基因同时分离时, 则产生63/64:1/64的比率;上述杂交在F2的红粒中又呈现 各种程度的差异,按红色程度分为: A中:1/4红粒:2/4中红粒:14白粒 B中:1/16深红:4/16红粒;6/16中红;4/16淡红;1/16白色 中:1/64极深红:6/64深红:15/64红粒:20/64中红:15/64中 淡红:6/64淡红:1/64白粒
❖试验结果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和燕麦中存在3对与种皮颜色有关、 种类不同但作用相同的基因,这3对基因中的任何一对在单 独分离时都可以产生3∶1的比率,当3对基因同时分离时, 则产生63/64∶1/64的比率;上述杂交在F2的红粒中又呈现 各种程度的差异,按红色程度分为: A中:1/4红粒∶2/4中红粒∶1/4白粒 B中:1/16深红∶4/16红粒;6/16中红;4/16淡红;1/16白色 C中:1/64极深红∶6/64深红∶15/64红粒∶20/64中红∶15/64中 淡红∶6/64淡红∶1/64白粒
理论解释 设A1a1和A2a2为两对决定种皮颜色的基因,A为增效基因, a为减效基因,A与a没有显隐性关系。 AAA2A2×a 2=2 红粒白粒 Aa1A2a,(粉红粒 2 la,a,A A 基因型 及其比率 2a, a, A2a2 4A,A2a2 2A1A A2a2 1a, 2 2A,, 2 1A,A1a2a2 2A,a,A A2 1A,A1A2A2 增效基因数:01 231 表型:白粒淡红粒中红粒红粒深红粒 表型比:1164/166/164/161/16
❖ 理论解释 设A1 a1和A2 a2为两对决定种皮颜色的基因,A为增效基因, a为减效基因,A与a没有显隐性关系。 增效基因数: 表型: 白粒 淡红粒 中红粒 红粒 深红粒 表型比: 1/16 4/16 6/16 4/16 1/16 0 1 2 3 1 A1 A1 A2 A2 × a1 a1 a2 a2 红粒 白粒 A1 a1 A2 a2(粉红粒) F2基因型 及其比率 1a1 a1 A2 A2 2a1 a1 A2 a2 4A1 a1 A2 a2 2A1 A1 A2 a2 1a1 a1 a2 a2 2A1 a1 a2 a2 1A1 A1 a2 a2 2A1 a1 A2 A2 1A1 A1 A2 A2
三对基因控制的性状 口P♂红粒×早白粒 AAA2A2A3A3 a1a1a2a2 a3a3 F1 A aa 1 1~2 a23 3 口F2有效基因数6R5R4R3R2R1R OR 口表现型最深红暗红深红中深红浅红最浅红白 日表型比率1615201561 红 白 63:
三对基因控制的性状 P ♂红粒 ╳ ♀白粒 A1A1A2A2 A3A3 a1a1a2a2 a3a3 F1 A1 a1A2 a2A3 a3 F2有效基因数 6R 5R 4R 3R 2R 1R 0R 表现型 最深红 暗红 深红 中深红 浅红 最浅红 白 表型比率 1 6 15 20 15 6 1 红: 白 63: 1
8.2.3数量性状基因座(QTL) 口概念 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是微效多基因,这些基因往往一 相对集中存在于一个染色体或多个染色体的某一区段一 一数量性状基因座(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
8.2.3 数量性状基因座 (QTL) 概念: 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是微效多基因,这些基因往往 相对集中存在于一个染色体或多个染色体的某一区段— —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
令确定QTL的意义 冫利用分子遗传标记对数量性状基因进行标记辅助选择 (mar 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o 可将转基因技术用于数量性状的遗传操作。 在医学上可用于鉴别多基因控制的遗传疾病,为治疗 和改进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对QL基因数目和特性的了解,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数量 遗传学理论,改进育种方法,更深入地了解生物进化 的历程
❖ 确定QTL的意义 ➢利用分子遗传标记对数量性状基因进行标记辅助选择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 ➢可将转基因技术用于数量性状的遗传操作。 ➢在医学上可用于鉴别多基因控制的遗传疾病,为治疗 和改进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对QTL基因数目和特性的了解,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数量 遗传学理论,改进育种方法,更深入地了解生物进化 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