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2018-2019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训练试题 考试说明:全卷共6页,三大题,20小题。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5分。考试时间 分钟。所有答案均须答在答题纸指定区域。 积累(18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经典能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有丰富的内han(),人们每重复它一次都能从中开 发出新的能量。同样一篇文章,一f()画或一个理论,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 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块钻石,岁月的打磨 却让它□见光亮 (节选自梁衡《说经典》) (1)加点字“嚼”在文句中的正确读音是(▲)(1分) A. jue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内(han)▲一(fu)▲画 (3)填入由的字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 A.遇 愈 2.古诗文名句默写。(11分) (1)关关雎鸠,▲。(《诗经·关雎》) (2)▲,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4)马作的卢飞快,▲。(辛弃疾《破阵子》) (5)竹篱茅舍,▲。(白朴《越调·天净沙·冬》) (6)登山,则情满于山。杜甫登临泰山,“▲,▲”抒发了 自己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壮志豪情:王安石登上飞来峰,“▲ ▲”,表达了他不怕困难,锐意改革的政治抱负;温庭筠行走在 ▲”的商山晨景之中,却仍无法抑止思乡的愁绪 3.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咏絮之才”,分别出自《战国策》《桃花源记》《世说新 语》。 B.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 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而立”“始龀”“不惑”“弱冠”“耄耋”。 D.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 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阅读(67分) (一)名著阅读(12分) 4.文学作品的命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7分) (1)人名和绰号。《俗世奇人》中的 ,是个只认七块银元的行医规矩奇特的人物 《儒林外史》中的B的名字,意为“渴望得到进士身份的模范”:《水浒传》中 宋江的绰号C,是说他总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并给予及时的帮助。(3分) A.▲B.▲C.▲
1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 2018-2019 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训练试题 考试说明:全卷共 6 页,三大题, 20 小题。满分 150 分,其中卷面书写 ....5.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所有答案均须答在答题纸指定区域。 一、积累(18 分) 1.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4 分) 经典能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有丰富的内 hán( ),人们每重复它一次都能从中开 发出新的能量。同样一篇文章,一 fú( )画或一个理论,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 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块钻石,岁月的打磨 却让它 见光亮。 (节选自梁衡《说经典》) (1)加点字“嚼”在文句中的正确读音是( ▲)(1 分) A. jué B. jiáo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 分) 内(hán)▲一(fú)▲画 (3)填入中的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1 分) A.遇 B. 愈 2.古诗文名句默写。(11 分) (1)关关雎鸠,▲。(《诗经·关雎》) (2)▲,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4)马作的卢飞快,▲。(辛弃疾《破阵子》) (5)竹篱茅舍,▲。(白朴《越调·天净沙·冬》) (6)登山,则情满于山。杜甫登临泰山,“▲,▲”抒发了 自己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壮志豪情;王安石登上飞来峰,“▲, ▲”,表达了他不怕困难,锐意改革的政治抱负;温庭筠行走在 “ ▲ ,▲”的商山晨景之中,却仍无法抑止思乡的愁绪。 3. 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咏絮之才”,分别出自《战国策》《桃花源记》《世说新 语》。 B.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 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而立”“始龀”“不惑”“弱冠”“耄耋”。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 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二、阅读(67 分) (一)名著阅读(12 分) 4. 文学作品的命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7 分) (1)人名和绰号。《俗世奇人》中的 A ,是个只认七块银元的行医规矩奇特的人物; 《儒林外史》中的 B 的名字,意为“渴望得到进士身份的模范”;《水浒传》中 宋江的绰号 C,是说他总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并给予及时的帮助。(3 分) A.▲B.▲C.▲
(2)作品名。请参考示例,选择下列一部作品,结合具体内容简析书名的内涵。(4分) 【示例】《朝花夕拾》,“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书名的意思是 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少年和青 年时期的人和事,既有对过去美好人事的温馨回忆,也有对现实的理性批判。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B.《红星照耀中国》 5.鲁迅先生曾说:“中国人历来是排着吃人的筵席,有的吃,有的被吃,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 的人也曾被吃。”请从下面的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A.《骆驼祥子》 B.《呼兰河传》 (二)文学作品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9题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 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 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 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 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 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 水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 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 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 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 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 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 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 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 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 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 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 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 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 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
2 (2)作品名。请参考示例,选择下列一部作品,结合具体内容简析书名的内涵。(4 分) 【示例】《朝花夕拾》, “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书名的意思是 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少年和青 年时期的人和事,既有对过去美好人事的温馨回忆,也有对现实的理性批判。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红星照耀中国》 ▲ 5.鲁迅先生曾说:“中国人历来是排着吃人的筵席,有的吃,有的被吃,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 的人也曾被吃。”请从下面的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5 分) A.《骆驼祥子》 B.《呼兰河传》 ▲ (二)文学作品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6-9 题。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 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 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 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 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 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 水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 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 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 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 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 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 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 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 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 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 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 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 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 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 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
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 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 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 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 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 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 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 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 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 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 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 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 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 瘾。”(文章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写了六安爷去百亩园锄地的故事。 B.六安爷固执地去百亩园锄地,因为他对这块土地很有感情 C.西湾村人最终放弃了这块世代养育他们的百亩园。 D.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环保问题的思考,告诉人们保护环境很重要 7.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请仔细揣摩下面句子中的数字,说说它的妙处。(3分) 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 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 (2)小谢和小李读到下面这句话时,在朗读的重音上出现了分歧。小谢认为重音落在“一次 次”,小李认为重音落在“稳稳地”。你更支持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 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 摆的苗垅里去 我认为重音落在▲上,因为▲ 8.“我不是在锄地,我在过瘾。”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联系 全文说说你的理解。(4分) 9.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理解小说标题“锄”的含义。(6分) 材料链接 著名作家李锐小说集《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共收入短篇小说十六篇,每篇小说 的题目都是一件农具,比如镢、锨、锄、镰、斧、扁担等,这些农具草蛇灰线般地出现在小说中, 并以其为线索展开叙述。有趣的是,小说将图片和文字、文言和白话、史料和虚构、历史的诗意 和现实的困境融合在一起,李锐称之为自己独创的“超文体拼贴”,试图以一件件农具串联起半 个世纪以来中国大地的农村故事 《京华时报》(2006-10-23第023版)
3 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 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 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 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 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 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 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 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 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 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 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 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 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 瘾。”(文章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 本文主要写了六安爷去百亩园锄地的故事。 B. 六安爷固执地去百亩园锄地,因为他对这块土地很有感情。 C. 西湾村人最终放弃了这块世代养育他们的百亩园。 D.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环保问题的思考,告诉人们保护环境很重要。 7. 按要求回答问题。(6 分) (1)请仔细揣摩下面句子中的数字,说说它的妙处。(3 分) 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 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 ▲ (2)小谢和小李读到下面这句话时,在朗读的重音上出现了分歧。小谢认为重音落在“一次 又一次”,小李认为重音落在“稳稳地”。你更支持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3 分) 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 摆的苗垅里去。 我认为重音落在▲上,因为▲ 8.“我不是在锄地,我在过瘾。”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联系 全文说说你的理解。(4 分) ▲ 9.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理解小说标题 “锄”的含义。(6 分) 材料链接一: 著名作家李锐小说集《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共收入短篇小说十六篇,每篇小说 的题目都是一件农具,比如镢、锨、锄、镰、斧、扁担等,这些农具草蛇灰线般地出现在小说中, 并以其为线索展开叙述。有趣的是,小说将图片和文字、文言和白话、史料和虚构、历史的诗意 和现实的困境融合在一起,李锐称之为自己独创的“超文体拼贴”,试图以一件件农具串联起半 个世纪以来中国大地的农村故事。 ——《京华时报》 (2006-10-23 第 023 版)
材料链接二: 在山西吕梁山长达6年的知青生活,让我深深感到农具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当这些延续了 几千年的农具、风情开始在中国农村消失,甚至连土地也在消失时,我的心情十分复杂。 一李锐 ▲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3题 碎片化阅读正令你越来越愚蠢 昨天下午,我掏出 Kindle准备看《金字塔原理》,这时,有两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第一件事,我发现自己的大脑竟然像转不动了一样!这本书的内容并不算过于的晦涩,但我 理解起来非常的吃力,有些句子反复读了两三次仍然理解不了,仍然记不住。 第二件事,我发现自己的注意力涣散得可怕! 看了两三段之后不由自主地就跑神了,等我回过神来,前面看的部分早已忘记,只得再看 遍。我变得非常地浮躁,只想一目十行地尽快往下掠过,像要寻找着什么 仅仅是在三四年前,我还是有着非常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平心静气的反复阅读很多好书 那在这几年间,是发生了哪些因素严重损害了我的阅读习惯呢? 我的答案是一—“碎片化阅读”。诚然,碎片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多元化摄取资 讯的需求,但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就目前的碎片化阅读环境,绝对是弊大于利 形成阅读惰性,令我们不愿意再在读书时进行主动的学习和理解 所有碎片化阅读的内容提供方,天然就有一个核心的需求,就是获取更多的用户。 因此,那些调动情绪的,打色情擦边球的内容大行其道,各个平台都绞尽脑汁化为标题党」 只为了能让你点进去,向下滑动,再点进下一篇,再向下滑动。看任何文章都是一目十行,文章 看了三分之一就认为自己完全理解了,标题不够“震惊”的,点都懒得点。最终的结果是,你的 大脑就像我一样,被养得越来越懒,越来越不愿意动,越是不愿意动,就越是只能去看那些不需 要动脑的内容,由此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非系统性的知识会损害你原有的逻辑体系,造成价值观混乱。 所有的碎片化阅读几乎都无法令你获得深入的、完整的理解,而往往只有一条简单粗暴的建 议。而现在又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凭借价值观出位和吸粉的时代,所以你总会不停地看到 今天有人叫你往东,明天他又建议你往西,后天又听到说你哪儿也不去才是最好的。这些冲突的、 矛盾的建议和观点,你刚吸收了之后可能会产生一种学到了知识的幻觉。但实质上,这些肤浅的、 矛盾的观念只会令你不断地在原地打转,或者是陷入偏激。你不可能仅从一些碎片化的观点中获 得成长,这些观点带给你的自我矛盾、自我冲突、自我内耗,可能远远大过它能教给你的知识。 变得越来越浮躁,注意力涣散 我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在碎片时间不打开手机了 我们的注意力由于手机的影响,已经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不断试图寻找刺激的 状态。而手机作为各种强刺激源,朋友圈,王者荣耀,各个媒体平台,无数的app占据了你的心 智空间,随时随地试图诱惑你。当你的心中填满了各种刺激源的时候,注意力不涣散、整个人不 浮躁那反倒稀奇了。 产生一种获得了知识的错觉。 碎片化阅读在本质上有两个作用: 首先是快速的、多元化的获取资讯。在你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通过碎片化 阅读作为拓展和补充。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几乎90%以上的人都不具备最基本的属于自己的知识 体系,所以试图通过碎片化阅读获取知识,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其次是获取了资讯和信息,不等于获取了知识。你知道了“碎片化阅读弊大于利”,这只是
4 材料链接二: 在山西吕梁山长达 6 年的知青生活,让我深深感到农具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当这些延续了 几千年的农具、风情开始在中国农村消失,甚至连土地也在消失时,我的心情十分复杂。 ——李锐 ▲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0-13 题。 碎片化阅读正令你越来越愚蠢 昨天下午,我掏出 Kindle 准备看《金字塔原理》,这时,有两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第一件事,我发现自己的大脑竟然像转不动了一样!这本书的内容并不算过于的晦涩,但我 理解起来非常的吃力,有些句子反复读了两三次仍然理解不了,仍然记不住。 第二件事,我发现自己的注意力涣散得可怕! 看了两三段之后不由自主地就跑神了,等我回过神来,前面看的部分早已忘记,只得再看一 遍。我变得非常地浮躁,只想一目十行地尽快往下掠过,像要寻找着什么。 仅仅是在三四年前,我还是有着非常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平心静气的反复阅读很多好书。 那在这几年间,是发生了哪些因素严重损害了我的阅读习惯呢? 我的答案是——“碎片化阅读”。诚然,碎片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多元化摄取资 讯的需求,但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就目前的碎片化阅读环境,绝对是弊大于利。 形成阅读惰性,令我们不愿意再在读书时进行主动的学习和理解。 所有碎片化阅读的内容提供方,天然就有一个核心的需求,就是获取更多的用户。 因此,那些调动情绪的,打色情擦边球的内容大行其道,各个平台都绞尽脑汁化为标题党, 只为了能让你点进去,向下滑动,再点进下一篇,再向下滑动。看任何文章都是一目十行,文章 看了三分之一就认为自己完全理解了,标题不够“震惊”的,点都懒得点。最终的结果是,你的 大脑就像我一样,被养得越来越懒,越来越不愿意动,越是不愿意动,就越是只能去看那些不需 要动脑的内容,由此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非系统性的知识会损害你原有的逻辑体系,造成价值观混乱。 所有的碎片化阅读几乎都无法令你获得深入的、完整的理解,而往往只有一条简单粗暴的建 议。而现在又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凭借价值观出位和吸粉的时代,所以你总会不停地看到, 今天有人叫你往东,明天他又建议你往西,后天又听到说你哪儿也不去才是最好的。这些冲突的、 矛盾的建议和观点,你刚吸收了之后可能会产生一种学到了知识的幻觉。但实质上,这些肤浅的、 矛盾的观念只会令你不断地在原地打转,或者是陷入偏激。你不可能仅从一些碎片化的观点中获 得成长,这些观点带给你的自我矛盾、自我冲突、自我内耗,可能远远大过它能教给你的知识。 变得越来越浮躁,注意力涣散。 我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在碎片时间不打开手机了。 我们的注意力由于手机的影响,已经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不断试图寻找刺激的 状态。而手机作为各种强刺激源,朋友圈,王者荣耀,各个媒体平台,无数的 app 占据了你的心 智空间,随时随地试图诱惑你。当你的心中填满了各种刺激源的时候,注意力不涣散、整个人不 浮躁那反倒稀奇了。 产生一种获得了知识的错觉。 碎片化阅读在本质上有两个作用: 首先是快速的、多元化的获取资讯。在你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通过碎片化 阅读作为拓展和补充。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几乎 90%以上的人都不具备最基本的属于自己的知识 体系,所以试图通过碎片化阅读获取知识,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其次是获取了资讯和信息,不等于获取了知识。你知道了“碎片化阅读弊大于利”,这只是
获取了一条信息。你理解了什么是碎片化阅读的内涵,你能对这条信息产生疑问或者思考,你能 够自己有选择的从这篇文章中选择对你有效的建议,这才叫获取了知识 关于碎片化阅读,你必须保持理智的认识,不被别人的言论忽悠,不为了偷懒而自欺欺人 人最可怕的就是无意识之中逐渐被环境所改变,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是在裸泳的傻 (文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意识到碎片化阅读让自己的注意力涣散,理解力下降了 B.碎片化阅读能让读者获得知识点的拓展和补充,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C.碎片化阅读会损害读者原有的逻辑体系,造成价值观混乱 D.这篇文章意在告诉人们在面对碎片化阅读时,要保持理智 11.文章从“我”阅读的经历开始写起,有什么好处?(4分) 12.下面文字来源于文中的画线处,在修改文章时,编辑删去了此句,你认为他这样做合适吗? 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碎片化阅读就像吸毒一样,你体会到了毒品非常轻松的带给你的强烈刺激,那么那些有干 货但是平淡的内容你当然没办法、也没有耐心再看下去了 13.初三(2)班召开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如何阅读”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结合文章内容 对同学提一些建议。(4分) ▲(四)古诗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4-19题 【甲】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 (林逋《小隐自题》) 【乙】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 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 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 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 (选自《宋史·林逋传》) 【丙】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 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 尝以鹤飞为验也。 (选自《梦溪笔谈卷十·人事二》) 14.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 15.解释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6分) (1)【孤】少孤( 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2)【趋】弗趋荣利(▲)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 (3)【善】逋善行书(▲)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5 获取了一条信息。你理解了什么是碎片化阅读的内涵,你能对这条信息产生疑问或者思考,你能 够自己有选择的从这篇文章中选择对你有效的建议,这才叫获取了知识。 关于碎片化阅读,你必须保持理智的认识,不被别人的言论忽悠,不为了偷懒而自欺欺人。 人最可怕的就是无意识之中逐渐被环境所改变,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是在裸泳的傻 瓜。 (文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作者意识到碎片化阅读让自己的注意力涣散,理解力下降了。 B.碎片化阅读能让读者获得知识点的拓展和补充,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C.碎片化阅读会损害读者原有的逻辑体系,造成价值观混乱。 D.这篇文章意在告诉人们在面对碎片化阅读时,要保持理智。 11.文章从“我”阅读的经历开始写起,有什么好处?(4 分) ▲ 12.下面文字来源于文中的画线处,在修改文章时,编辑删去了此句,你认为他这样做合适吗? 请说说你的理由。(4 分) 碎片化阅读就像吸毒一样,你体会到了毒品非常轻松的带给你的强烈刺激,那么那些有干 货但是平淡的内容你当然没办法、也没有耐心再看下去了。 ▲ 13. 初三(2)班召开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如何阅读”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结合文章内容, 对同学提一些建议。(4 分) ▲(四)古诗文阅读(21 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 14-19 题。 【甲】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 (林逋《小隐自题》) 【乙】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 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 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 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 (选自《宋史·林逋传》) 【丙】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 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 尝以鹤飞为验也。 (选自《梦溪笔谈卷十·人事二》) 14.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 分) 吾 方 晦 迹 林 壑 且 不 欲 以 诗 名 一 时 况 后 世 乎! 15.解释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6 分) (1)【孤】少孤.( ▲ )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孙权劝学》) ( ▲ ) (2)【趋】弗趋.荣利( ▲ ) 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 ▲ ) (3)【善】逋善.行书( ▲ )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