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清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 在,学习我们党关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立场、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们党和人民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坚定信念和 决心,把握建国60多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经历了解放台湾到 和平统一的两个重要历史过程。 3、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丰富 发展的过程及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了解“”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在香港、澳 门的成功实践及其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推动作用。号召学生积极为实现祖 国完全统一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形成、基本内容、意义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效应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 四、课时安排:2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极为珍视的价值观、民族魂 回顾历史可以清渐地看到,反对民族和国家分裂,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 团结,就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之中。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之所以为后人赞颂,就是由于他 们在国家统一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1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清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 在,学习我们党关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立场、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们党和人民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坚定信念和 决心,把握建国 60 多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经历了解放台湾到 和平统一的两个重要历史过程。 3、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丰富、 发展的过程及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了解“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在香港、澳 门的成功实践及其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推动作用。号召学生积极为实现祖 国完全统一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形成、基本内容、意义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效应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 四、课时安排:2 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极为珍视的价值观、民族魂。 回顾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反对民族和国家分裂,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 团结,就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之中。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之所以为后人赞颂,就是由于他 们在国家统一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国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的一个共识。我们 知道,孔子很早就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孟子主张“定于 ,认为统 之后才能安定;荀子一再称道商汤、周武王天下为一的业绩,认为“天下不 ,诸侯欲反”;吕不韦提出”一则治,两则乱”的观点;董仲舒发挥了孔 孟“大一统”的主张,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也”;康有为面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大声疾呼“中国只可 一统,万无分立之理,更无分为联邦之理也”;为国家统一奋斗了一生的伟 大的孙中山先生说,“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统一起来才是“真 民治”,才能“与列强共跻于平等之域”。等等。这些主张都在客观上反映 了干百年来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中国历史发展也都反复证明,只有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相对稳定,才有 利于国家励精图治,有利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中 华民族也才能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中华文化。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对国 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念和道德情感。 所以我们看到,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虽然曾几经分裂,但最后总是复归 统一。在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的问题上,中华儿女从来不能容忍任何倒行逆 施的败类,不屈服任何外来势力的压力。每当国家分裂的时候,无数中华儿 女便以恢复和实现祖国的统一为己任,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每当遇到外敌 入侵时,中华民族便空前地团结起来,共赴国难,共御外侮,香死保卫国家 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 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有力地推动了海峡 两岸关系的发展。是维护国际统一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 扬。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爱 打的状况,使民族奋发自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 重展民族雄姿、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 我们知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遭西方略强欺凌,陷于被动挨打、积 贫积弱的境地,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 临的伟大历史使命。无数的志士仁人也曾经为实现这一历史使命而进行了不 懈的奋斗和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才真 正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并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使国家真正 走上了繁荣富强的伟大复兴之路。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和基本保证。只 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才能进一步凝聚中华的民族力量,充分发挥全民族的
2 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国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的一个共识。我们 知道,孔子很早就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孟子主张“定于一”,认为统一 之后才能安定;荀子一再称道商汤、周武王天下为一的业绩,认为“天下不 一,诸侯欲反”;吕不韦提出“一则治,两则乱”的观点;董仲舒发挥了孔 孟“大一统”的主张,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也”;康有为面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大声疾呼“中国只可 一统,万无分立之理,更无分为联邦之理也”;为国家统一奋斗了一生的伟 大的孙中山先生说,“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统一起来才是“真 民治”,才能“与列强共跻于平等之域”。等等。这些主张都在客观上反映 了千百年来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千百 中国历史发展也都反复证明,只有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相对稳定,才有 利于国家励精图治,有利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中 华民族也才能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中华文化。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对国 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念和道德情感。 所以我们看到,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虽然曾几经分裂,但最后总是复归 统一。在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的问题上,中华儿女从来不能容忍任何倒行逆 施的败类,不屈服任何外来势力的压力。每当国家分裂的时候,无数中华儿 女便以恢复和实现祖国的统一为己任,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每当遇到外敌 入侵时,中华民族便空前地团结起来,共赴国难,共御外侮,誓死保卫国家 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 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有力地推动了海峡 两岸关系的发展。是维护国际统一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 扬。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爱 打的状况,使民族奋发自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 重展民族雄姿、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 我们知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遭西方略强欺凌,陷于被动挨打、积 贫积弱的境地,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 临的伟大历史使命。无数的志士仁人也曾经为实现这一历史使命而进行了不 懈的奋斗和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才真 正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并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使国家真正 走上了繁荣富强的伟大复兴之路。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和基本保证。只 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才能进一步凝聚中华的民族力量,充分发挥全民族的
智慧,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搞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国家的完全统一,也是民族复兴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 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一个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的中华民 族,她的领土是不应该被分割的,她的骨肉同胞是不应该被分离的,她的民 族是不应该被分裂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实现繁 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走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只有实现祖国 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的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 使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 心愿 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麦克华菜士关于台湾有什么必要 与大陆统一的问题时指出:“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 是炎黄子孙一我们老祖宗是炎帝、黄帝一一都希望中国能统一,那种分裂 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 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的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 毛泽东曾严正的指出,台、澎、金、马整个的收复回来,完成祖国统 这是中国人民的神圣任务,这是中国人民内政。 邓小平指出,如果到1997年后中国还不能收回香港,人们就没有理由 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 江泽民也指出,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中华 儿女不可动摇的愿望和决心。 胡锦涛强调,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 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符合包括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在内的 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习近平指出,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 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 总之,无论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遇到多大艰难和险阻,无论国内外敌对 势力如何阻挠和破坏,都动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 坚强决心 第二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1.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我们党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 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过程
3 智慧,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搞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国家的完全统一,也是民族复兴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 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一个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的中华民 族,她的领土是不应该被分割的,她的骨肉同胞是不应该被分离的,她的民 族是不应该被分裂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实现繁 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走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只有实现祖国 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的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 使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 心愿。 1986 年 9 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麦克·华莱士关于台湾有什么必要 与大陆统一的问题时指出: “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 是炎黄子孙——我们老祖宗是炎帝、黄帝——都希望中国能统一,那种分裂 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 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的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 毛泽东曾严正的指出,台、澎、金、马整个的收复回来,完成祖国统一, 这是中国人民的神圣任务,这是中国人民内政。 邓小平指出,如果到 1997 年后中国还不能收回香港,人们就没有理由 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 江泽民也指出,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中华 儿女不可动摇的愿望和决心。 胡锦涛强调,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 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符合包括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在内的 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习近平指出,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 这 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 总之,无论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遇到多大艰难和险阻,无论国内外敌对 势力如何阻挠和破坏,都动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 坚强决心 第二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1.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我们党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 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过程
本问题主要了解学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解决台湾问题 的方针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过程。 1)、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1)武力解放台湾方针的提出。 我们党提出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从我们党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目标来说,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在全 中国范围内推翻反动政权,歼灭反动势力。 二是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仍依仗军事力量负隅顽抗,甚至多次试图 反攻大陆。 三是美国等国外反华势力扶持国民党政权,使台海关系处于紧张的军事 对峙中。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要解决台湾问题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 实现祖国的统一就只能采取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这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 下所无法回避的。 (2)武力解放台湾的战略部署 1949年3月15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评 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1949年12月党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1950年 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 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在东南海沿岸集中 数十万主力,随时准备渡海解放国民党军队退守的最后一座孤岛 湾。 朝鲜战净爆发后,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 放台湾,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 1953年7月,朝鲜停战。1954年7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再次 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表示不能承认美国军事干涉和占领台湾。人民解放军 于9月3日开始炮击金门,向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的决心和立场。1955年1-2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海战役,解放了 -江山岛和大陈岛。 2)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1)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和台湾岛内形势发生了很大 变化,我们党及时调整了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缓和,亚太地区国家希望和 平的呼声高涨。 其次,国内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需
4 本问题主要了解学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解决台湾问题 的方针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过程。 1)、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1)武力解放台湾方针的提出。 我们党提出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从我们党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目标来说,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在全 中国范围内推翻反动政权,歼灭反动势力。 二是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仍依仗军事力量负隅顽抗,甚至多次试图 反攻大陆。 三是美国等国外反华势力扶持国民党政权,使台海关系处于紧张的军事 对峙中。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要解决台湾问题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 实现祖国的统一就只能采取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这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 下所无法回避的。 (2)武力解放台湾的战略部署 1949 年 3 月 15 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评, 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1949 年 12 月党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 1950 年 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 1950 年 5 月,海南岛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在东南海沿岸集中 数十万主力,随时准备渡海解放国民党军队退守的最后一座孤岛———台 湾。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 放台湾,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 1953 年 7 月,朝鲜停战。1954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再次 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表示不能承认美国军事干涉和占领台湾。人民解放军 于 9 月 3 日开始炮击金门,向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的决心和立场。1955 年 1-2 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海战役,解放了 一江山岛和大陈岛。 2)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1)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和台湾岛内形势发生了很大 变化,我们党及时调整了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缓和,亚太地区国家希望和 平的呼声高涨。 其次,国内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需
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第三,20世纪50年代中期,台湾局势发生变化,美蒋在合作中出现矛 蒋介石当时想借助美国的力量反攻大陆,但不希望台湾与大陆分离, 造成两个中国,不想使台湾沦为完全受美国控制的殖民地;美国当时的战略 意图是要蒋介石集团固守台湾地区,最终达到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造成 两个中国的事实。因此美国劝告蒋介石与中共划峡而治。在”一个中国”立 场上国共双方是一致的,而美国政府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就加剧了美 蒋之间的矛盾。为了维护共同的民族利益,一致对美,需要调整对台湾的政 策。而且人民解放军要渡过一百多公里的台湾海峡强攻由美蒋设防的台湾地 区时机还尚不成熟。若仅求攻下金、马二岛,就割断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使台湾孤悬海外便于美国实施两个中国的阴谋。因此,我们党及时调整了对 美、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2)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贯彻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毛泽东不失 时机地明确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战略决策,并从两个方面开展争取和 平解放台湾的工作。 第一、敦促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的谈判。 中美大使级会谈先在日内瓦后在华沙,从1955年8月一直谈到1970 年,历时15年,谈了136次。关于台湾问题的核心就是美国从台湾撤兵 第二、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 这一时期,毛泽东和周恩来等还在不同场合进一步阐明和平解放台湾的 具体方针政策。 概括起来,这一时期毛泽东和我们党所提出并阐明的关于和平解放台湾 的具体方针政策的要点有: 一省亲会友,来去自由。 一既往不咎,立功受奖。 -国共合作,爱国一家。 -和平解放,互不破坏。 -国共对等商谈,台湾高度自治。 -外国军事力量必须撤离台湾和台湾海峡。 1963年1月4日,周恩来进一步把毛泽东和我们党提出来的一系列的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政策概括为”一纲四目”。 ”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四目“就是(1)台湾回国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 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
5 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第三,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台湾局势发生变化,美蒋在合作中出现矛 盾。 蒋介石当时想借助美国的力量反攻大陆,但不希望台湾与大陆分离, 造成两个中国,不想使台湾沦为完全受美国控制的殖民地;美国当时的战略 意图是要蒋介石集团固守台湾地区,最终达到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造成 两个中国的事实。因此美国劝告蒋介石与中共划峡而治。在“一个中国”立 场上国共双方是一致的,而美国政府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就加剧了美 蒋之间的矛盾。为了维护共同的民族利益,一致对美,需要调整对台湾的政 策。而且人民解放军要渡过一百多公里的台湾海峡强攻由美蒋设防的台湾地 区时机还尚不成熟。若仅求攻下金、马二岛,就割断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使台湾孤悬海外便于美国实施两个中国的阴谋。因此,我们党及时调整了对 美、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2)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贯彻 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起,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毛泽东不失 时机地明确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战略决策,并从两个方面开展争取和 平解放台湾的工作。 第一、敦促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的谈判。 中美大使级会谈先在日内瓦后在华沙,从 1955 年 8 月一直谈到 1970 年,历时 15 年,谈了 136 次。关于台湾问题的核心就是美国从台湾撤兵。 第二、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 这一时期,毛泽东和周恩来等还在不同场合进一步阐明和平解放台湾的 具体方针政策。 概括起来,这一时期毛泽东和我们党所提出并阐明的关于和平解放台湾 的具体方针政策的要点有: -省亲会友,来去自由。 -既往不咎,立功受奖。 -国共合作,爱国一家。 -和平解放,互不破坏。 -国共对等商谈,台湾高度自治。 -外国军事力量必须撤离台湾和台湾海峡。 1963 年 1 月 4 日,周恩来进一步把毛泽东和我们党提出来的一系列的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政策概括为“一纲四目”。 “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四目“就是(1)台湾回国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 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