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 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的关键一招。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穴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对 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扩大开放要坚持互利共赢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学 习本章内容,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提高对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 开放的认识。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快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的重大历史性决策。这是我们党在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深刻反思、对中国发展落后进行深 刻反思、对国际形势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作出的关键抉择,有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来了严重灾难。乱久思治, 穷则思变。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当时的严重局势,成为人心所向。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 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显拉大。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 于印度,只有日本的1/20、美国的1/30,科技发展水平落后发达国家4O年左右。经济发 展水平与韩国、新加坡、中国的香港和台湾等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有很大的差距 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使党和人民产生了强烈危机感和奋起直追的紧迫感。 要轩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德 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正如邓小平所说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 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国际形势和世界 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和平、求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争取一个长期和平发展环境 是可能的,这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党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 历史新时期。从那时起,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讲取精神和波潮壮阔的侧新实践, 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从农村到城市 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 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 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 性变化。 从1978年到2014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同期世界经济平均 增速不足3%: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有第10位上升到第2位: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 由1.7%提高到12.9%,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的位次由第29位跃居第1位。我国人均国民 总收入由190美元上升至75OO美元,己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上等收入国家:人民生 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向全面小康迈进,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 57.5%和67.7%下降到不足35%和37%: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有全面实现,高等教有己经进入 了大众化阶段。与此同时,各项事业都在不断进步,政治体制政革不新深化,各项政治制度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 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的关键一招。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穴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对 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扩大开放要坚持互利共赢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学 习本章内容,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提高对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 开放的认识。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的重大历史性决策。这是我们党在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深刻反思、对中国发展落后进行深 刻反思、对国际形势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作出的关键抉择,有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来了严重灾难。乱久思治, 穷则思变。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当时的严重局势,成为人心所向。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 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显拉大。1978 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 于印度,只有日本的 1/20、美国的 1/30,科技发展水平落后发达国家 4〇年左右。经济发 展水平与韩国、新加坡、中国的香港和台湾等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有很大的差距。 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使党和人民产生了强烈危机感和奋起直追的紧迫感。 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 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 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与此同时,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后,国际形势和世界 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和平、求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争取一个长期和平发展环境 是可能的,这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党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 历史新时期。从那时起,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 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 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 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 性变化。 从 1978 年到 2014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同期世界经济平均 增速不足 3%;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有第 10 位上升到第 2 位;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 由 1. 7%提高到 12.9%,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的位次由第 29 位跃居第 1 位。我国人均国民 总收入由 190 美元上升至 75〇〇美元,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上等收入国家;人民生 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向全面小康迈进,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 57. 5%和 67. 7%下降到不足 35%和 37%;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已经进入 了大众化阶段。与此同时,各项事业都在不断进步,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项政治制度
日盐壶盖,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重要讲居:文化事业生机杂姚。文化产业空前擎荣,围家 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社会管理不晰改进,社会大 局保持稳定 面 源环境约束加剧的严峻形 ,确立了节约资 知保护 不境的理念和基 国策,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30多 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辩抉择,是登和人民事业大踏步杆上 时代湖流的重要法宝,是常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社会主义制 年的白我完能知发民 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同其他社会一样,社会主 义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但在不同社会,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不同。阶级 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改变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 度,才能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关于社会主义义社会基本矛盾 和社会主义发展直接动力的正确认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贡献,也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依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他正确地认识到社会 主义社会仍然存在者基本矛盾,并阐明它们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 主义自身的力量解决。堂的十一届二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高度背定了毛泽东关于补会主义社 合其本无居的正确占他说,“关干基本,我相现在怀是按毛泽东同志在《关干正 确处理人民内部矛后的问题》 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同时,又进一步指出: 当然,指出送 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人的具体的研究。”他在总结历史经 哈数训加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不盾,特别是社会丰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讲行了 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的动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判断一种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 要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 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后和根本任务是统 的,它们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这是不完全的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解放生 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带领人民进行的 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完善和发展。邓小平始终强调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在2。世纪80年代的一次谈话中,他 说:“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 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30多年来,党带领 人民锐意改革,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为生产力发展扫清障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 力,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改革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 现出勃勃生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 活力,给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发展,都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都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伍补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的成果,改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补会主义的必由之 路 第二节全面深化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日益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国家 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社会管理不断改进,社会大 局保持稳定;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严峻形势,确立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和基本 国策,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30 多 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 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同其他社会一样,社会主义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但在不同社会,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不同。阶级 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改变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 度,才能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关于社会主义义社会基本矛盾 和社会主义发展直接动力的正确认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贡献,也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依 据。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他正确地认识到社会 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基本矛盾,并阐明它们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 主义自身的力量解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 会基本矛盾的正确观点,他说:“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 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同时,又进一步指出:“当然,指出这 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人的具体的研究。”他在总结历史经 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 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的动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判断一种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 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统- 的,它们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这是不完全的,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解放生 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带领人民进行的 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完善和发展。邓小平始终强调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在 2〇世纪 80 年代的一次谈话中,他 说:“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 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30 多年来,党带领 人民锐意改革,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为生产力发展扫清障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 力,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改革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呈 现出勃勃生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 活力,给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发展,都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都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的成果,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 路。 第二节全面深化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 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特,必须顺应当今世 界发展大势,抓住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路目标和任务,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构建系统完备、 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到2020年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任务。为此, 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这种改革不是零敲碎打,也不是碎片化修补,而是各领域联动和集成的 全面系统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破 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攻克 制机制上的顽痒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禽,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和发展 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0多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 一系列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闲难和问期。比如:发展中不平衡 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成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日 问题较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 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 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亚峻。等等。这些问题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只有诵 过统筹推进、协同配合的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加以解决 抓住机调、拾占未来发据制高占 ,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 心所向, 是浩 荡荡的历史潮流 ,现在世界名 都在加快推进变革,特别是新 轮科技革命 和产业变革正在孕有和兴起。抓住和用好机遇,对党和国家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现在国候 环境总体稳定,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高,塑造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能力大幅提 高:我们在改革开放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 不断深化: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精气神高读。抓住这个千 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 激发党和国家生机活 力,才能赢得战略主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 化改革作出了战路部署,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讲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限代化,这两句活是 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 径,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方向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 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 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式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石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 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 好的国家治理体 能提 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 能。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 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情 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休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的具体 目标 ,强调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 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依 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围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
我国过去 30 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 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顺应当今世 界发展大势,抓住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构建系统完备、 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到 2020 年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任务。为此, 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这种改革不是零敲碎打,也不是碎片化修补,而是各领域联动和集成的 全面系统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攻克体 制机制上的顽瘅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和发展。 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0 多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 一系列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 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 问题较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 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这些问题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只有通 过统筹推进、协同配合的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加以解决。 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 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推进变革,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 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和兴起。抓住和用好机遇,对党和国家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现在国际 环境总体稳定,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高,塑造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能力大幅提 高;我们在改革开放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 不断深化;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精气神高涨。抓住这个千 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激发党和国家生机活 力,才能赢得战略主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 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 径,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方向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 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 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 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 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髙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 能。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 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 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的具体 目标。强调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 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 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
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苹。 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促讲补合公平正义、增讲人民福村为出发占和落脚占,进一形 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解放和增 会活力 .紧紧依靠人民。 改革是亿万人民 的事业,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 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 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全面深化改革,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 和处理好洗及改革的重大问期,从人民利盏出发谋别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东分调动群 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 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中围30 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 和改革立场,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 颠覆性错误。所谓的颠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性和复 杂性前所未有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 ,各种 子盾相互交织 种诉求相互碰撞 各种力雪 竞相发声。在这种情况下,确保改革沿者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前进就越发重 要。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 持和完善学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补会主义制度。登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 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涉 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涉及许多重大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好 改革的正确方向,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根 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但讲的、发展着的计 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不断促讲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不断促讲出 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为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充分释 放全社会创造活力提供制度保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需要明确的是 中国改革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进度有所不同,不能因此说中国改革是片面的、局部的: 涉及根本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间题,无论多长时间也不能改,不能把这说成是不改革。不实行 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全面深化改革的目 的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不是对社会 主义制度 改弦易张。能不能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改革,是 个涉及改革性质 的原则问题,偏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偏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是南辕 北辙。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 决的一个重大间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 度的优越性,又能够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大特色和优势。正如 泽民指出的:“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 名金,并非‘画蛇添是·,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晴·。所调‘占睛·,就是占明我们市 场经济的性质。”多年米,我们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断推进经济 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方面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实 破,初步逮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 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曲深化 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 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又一个重大创新,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 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
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 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紧紧依靠人民。改革是亿万人民 的事业,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 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全面深化改革,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 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充分调动群 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 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中国 30 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 和改革立场,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 颠覆性错误。所谓的颠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性和复 杂性前所未有,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 竞相发声。在这种情况下,确保改革沿着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前进就越发重 要。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 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 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涉 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涉及许多重大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好 改革的正确方向,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根 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倶进的、发展着的社 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不断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不断促进生 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为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充分释 放全社会创造活力提供制度保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需要明确的是, 中国改革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进度有所不同,不能因此说中国改革是片面的、局部的。 涉及根本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无论多长时间也不能改,不能把这说成是不改革。不实行 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全面深化改革的目 的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不是对社会 主义制度改弦易张。能不能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改革,是一个涉及改革性质 的原则问题,偏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偏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是南辕 北辙。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 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 度的优越性,又能够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正如江 泽民指出的:“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 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 场经济的性质。”多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断推进经济 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方面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突 破,初步逮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曲深化 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 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又一个重大创新,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 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使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 文化、社会 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 。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 义市场经济体 刺这 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 的新要求。 三、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要攻坚涉险,涉及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改革 和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 更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这要求必须坚持正确 思想方法,不断探索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要 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关系,包括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 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 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是总结 论 ,处理好这些重要关系 有利于把握推进改 工作万祛,积极稳 扎实有效地把全面深化改 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力 战略部署,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 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 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进行下去。因此,要坚持整体推进,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 各个层次 各个 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相互促进、 良性互动 协同配金 ,注重改革措施 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但整体推进又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 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牵一发 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 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以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可以对全面改革起到 牵引和推动作用 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坚持边实践边总结,积累名 验后逐步推开,出现问题就及时应对,发现错误就马上纠正,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回顾我国 改革开放的历程,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 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仅仅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己经不能完 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必须加品而层设 和总体规划,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 措施的协调性。摸着石头过河和项层设计是辩证统 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 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 也要维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新把改革引向深人。 外理好改革、发据、稳定的关系。改革、发据、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二个 重要支点。邓小平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反复强调必须通过革促 进发展,改革和发展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江泽民则把三者比喻为现代化建设棋盘 上的三者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者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 若下不好,其他两若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目前,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相 互交融、相互作用的态势更加明显,稍有不慎,就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因此 必须正确处理好 :者之间的关系。改是经这补合发据的大 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 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30多年來,我国社会发生的变革前所未有,同时 又保持了安定团结。这充分证明,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 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统一起来, 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
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使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 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 的新要求。 三、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要攻坚涉险,涉及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改革 和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更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这要求必须坚持正确的 思想方法,不断探索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要 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关系,包括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 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 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是总结 我国 30 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处理好这些重要关系,有利于把握推进改 革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 战略部署,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 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 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进行下去。因此,要坚持整体推进,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 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注重改革措施 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但整体推进又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 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牵一发 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 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以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可以对全面改革起到 牵引和推动作用。 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坚持边实践边总结,积累经 验后逐步推开,出现问题就及时应对,发现错误就马上纠正,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回顾我国 改革开放的历程,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 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仅仅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已经不能完 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 措施的协调性。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 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 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引向深人。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 重要支点。邓小平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反复强调必须通过改革促 进发展,改革和发展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江泽民则把三者比喻为现代化建设棋盘 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 着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目前,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相 互交融、相互作用的态势更加明显,稍有不慎,就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因此, 必须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 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30 多年來,我国社会发生的变革前所未有,同时 又保持了安定团结。这充分证明,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 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统一起来, 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