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网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17 有分化.分尼的方式来品.分配生是自生产快定的.人在生一过的地美子在Om 配过程中的地位。以什么样的方式参加生产,也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参加分配。一些人以出资者 的方式参与生产活动,他们就以投资分红的形式参与利润的分配;如果以劳动者的形式参与生 产过程,就以工资的形式参与分配。 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在生产之前,必须进行生产资料的分 配,即确定生产资料是归某个阶级、集团所有还是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问题;同时,还必须对 社会成员进行分配,使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分配是 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这种 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① 分配对生产也有决定作用。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成果的分配。分配对效率具有激励作 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以上分析了生产与消费、交换和分配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际上各个环节之间都有关系。例 如,人们进行消费和享受的能力即消费力就与分配相关,一是社会生产成果在不同生产要素所 有者之间或在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分配决定着消费力,二是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分配也决定着消 费力。在交换和分配之间,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的程度或在市场交换中实现的价值量的多少决 定着企业可供收入分配的量,等等。 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生产关系还涉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社会性质和人们在生产关系系统中的地位。生 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在运动过程中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在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中推 动社会经济运行和社会经济制度变革。 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例如,在资本 家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下,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处于支配地位,工人处于被支配地位;在劳动 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下,劳动者之间不存在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他们之间是互助合作 关系。另一方面人们之间的关系也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一切规模 较大的社会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所产生的 各种一般职能,如管理、监督和调节等,由此形成管理者与直接生产者的一般关系。 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1)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例如 一个企业内部车间、班组、个人之间的交换劳动。这种交换关系包含在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 的关系之中。(2)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 换。它在生产、分配和消费之间起着媒介作用。(3)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在存在 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制的条件下,产品交换还要采取商品交换的形式。 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既包括生产资料分配中的关系,也包括产品分配过程中的关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杜1972年版,第99页。 www.TopSage.com
大网 ·18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com 配原则及其所采取的形式或方法、在各个社会成员之间产品分配的份额。这与生产资料的所有 制形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相关。 消费从其内容分,有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个方面。生产消费直接属于生产过程,这在上 面已经做出分析。人们的生活消费,包括消费的对象,消费品的结构、数量和消费的方式、水 平等,体现人们的相互关系。例如,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从属于资本,工人进行的生活 消费也即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是从属于价值增殖过程的。消费按其主体分,有个人消费和社 会消费、集团消费。人们在各种消费方式中所占份额体现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也体现着人们 在其中的地位。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基 本关系和地位,同时又通过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社会生产各个环节来实现自己。当然, 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不仅决定于生产资料所有制,而且还要联系经济 运行的方式。例如,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下的运行 有着不同的特点。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关系都离不开政府的指 令,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联系纽带和调节者。 关于生产关系的不同理解 对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马克思在《致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指出,它包括人们在生产、分配 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关系,“它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就一体内部的羞利“。新大林在《苏联社 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生产关系包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社 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三)完全以它们为转 移的产品分配形式”。以上所说的对生产关系具体内容的表述,显然不完全一致。这就引起了人们认识上 的分歧和争论。人们习惯上把马克思的表迷概括为生产关系的“四环节”,把斯大林的表迷概括为“三分 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经济学界就有人对“三分法”提出不同看法,其后展开了热烈讨论,形 成了多种不同的现点 一参见张卓元:《政治经济学大词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板,第23~25页。 第二节所有制与产权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 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的特征,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相对稳定的特 点。在一个社会中,可以有多种所有制存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该社会的性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 www.TopSage.com
大家网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19 等经济关系组皮。所有,是一个归展同题。作为所有者,可以装典已的去处配己所有0口 的生产资料。在历史上,所有与占有、支配、使用并不是分离的,所有者也就是占有者、支配 者和使用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占有、支配、使用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含义。相对于所有而 言,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出卖), 但在一定条件下(如给予所有者一定的经济利益)和一定期限内他实际上占有生产资料,并 且这种占有具有排他性。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在现实经 济中,所有者和占有者可以同时是支配者,也可以通过他人支配,如股份公司中实际执行职能 的经理。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关 系体系。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所有制与所有权是两个相互关联又存在区别的范畴。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而所有 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 意志对该物处理,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所有制性质决 定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 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当然,所有制和所有权也是相互联系的。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 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这种具有契约形式(不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形式固定 下来)的法权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权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 由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① 人类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投人各种生产要素。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些生产要 素的范围不断拓宽,形式也日益多样化。生产资料和劳动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基本要素。相 应地,有两种要素的所有权,即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劳动力的所有权。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这 些生产要素的具体形式或派生形式,如企业家和技术要素等,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 突出。对于要素的所有者来说,这些要素构成其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经济学分析中的 所有权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企业家等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所有权。 二、产权和产权制度 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人们在生产资料上形成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处分、转 让、收益等关系,受到成文或非成文的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在法权方面就分别表现为所有权、 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所有权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关系,也即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占有权是指人们直接掌握、实际控制和具体管理生产资料的关系: 支配权、处分权和转让权是指人们安排、调度、决定生产资料使用方向和最终处置、转让生产 资料的关系使用权是指人们对生产资料直接作用或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活动的关系。一切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2页。 www.TopSage.com
大家网 ·20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所有制主体职能的实能都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香则就会铁乏其存在的这就是受C0门 益或得益的关系。以上权利都同一定的财产关系相联系,也被称为财产权利、财产权或产权。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 第一,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 系。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 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保护起来。这就是马克思 所说的,财产仅仅是有意识地把生产条件看作是自己所有这样一种关系(对于单个的人来 说)。“私有财产的真正基础,即占有,是一个事实,是不可解释的事实,而不是权利。只 是由于社会赋予实际占有以法律的规定,实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才具有私有财 产的性质。”① 第二,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与 物的关系,而是要从这种人与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财产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 关系中才存在:离开了人与人的关系,把财产看作单个人的权利,如同“把语言看作单个人 的产物” 一样荒谬。 第三,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财产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担者,通过一定的 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的权和利得以实现。产权在实现过程中规定主体在经济交往中的行为和 权利界限。这种权利规定着财产人格化主体在经济交往中的行为和目的以及行为方式。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使用的产权与前述财产权利有相通之处,即都是指在财产归属上的排他 性权利,但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特别关注产权的公有和私有的属性不同。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出 发点是私人产权,但它所分析的产权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突出在两个方面的产权制度安排: ()产权是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获取的一定的收益权利,具有可转让的特征。例如,在排出污 水的农药厂和渔场使用同一条河时,产权在农药厂和渔场之间进行界定或转让,来确定谁有权 使用这条河,谁收益。(2)产权是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的,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 转让权等,形成产权结构。我们将这种由一束产权组成的结构称为权能结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中的权能结构可以合一,也可以分离。在某些条件下,掌握 归属权的主体,可以攀握其他几个产权,自己进行生产经营。所有者也可自己不亲自经营,而 以取得一定的利益为条件,将占有、支配、使用权能(合称为经营权)的部分或全部转让给 别人,把生产资料交给别人去经营。这样,产权就发生各种不同情况的分离,如租赁、信贷、 承包等形式就属于这种类型。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是权能结构的分离。在公司 制企业中,出资者产权和法人财产权是产权关系中最重要的两个权利。其中,出资者产权包括 财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法人财产权包括对财产的占有、支配、使用、处分、转让等方面的权 利。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①《马克题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82页。 www.TopSage.com
1大家网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21 .com 第三节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一、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对立的统一体,生产关系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并随着生 产力的发展而变化。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 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两者在分离的 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①这也就是说, 如果抽去各种社会生产的特殊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法只是它们的自然的或技术的结 合方式。生产力本身并不包含任何社会制度的属性,但它又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联系的。 没有不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生产力,也没有不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 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 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的 意义。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资料进行生产。劳动 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②劳动资 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马克思说:“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③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使劳动 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 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例如分工、协作等生产组织形式和对产权制 度、管理制度、经济运行的监督与调节制度进行创新等。在社会化生产中,对生产过程进行有 意识的监督和调节,对生产者及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中合理分配有重要意义。科学 合理的生产组织或新的制度安排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二、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 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是重要的生产组织形式,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阶段,也是提高生 产率的重要途径。 (一)分工 经济学中的分工有多种形式。(1)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它又包括社会分工和 ①《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4真。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板,第2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撕全集)第46参(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1页。 www.TopSa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