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第一章导论 2 0 二 第二章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7 2 三 第三章地图概括 4 4 四 第四章地图符号设计 4 4 五 第五章地图表示 5 3 六 第六章地图图型 6 3 七 第七章数字地图制图 2 0 八 第八章地图分析 2 0 总计 48 32 16 九、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笔试,闭卷 2.成绩构成: 课堂互动表现+问题作答+期末考试 十、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选用教材: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3版),毛赞猷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参考书目: [1]《地图学》,何宗宜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2]《地图学原理与方法》,王家耀等编,科学出版社,2014: [3]《地图学原理》,祁向前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4]《地图学》,祝国瑞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5]《新编地图学实习教程》,蔡孟裔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
8 八、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第一章 导论 2 0 二 第二章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7 2 三 第三章 地图概括 4 4 四 第四章 地图符号设计 4 4 五 第五章 地图表示 5 3 六 第六章 地图图型 6 3 七 第七章 数字地图制图 2 0 八 第八章 地图分析 2 0 总计 48 32 16 九、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笔试,闭卷 2.成绩构成: 课堂互动表现+问题作答+期末考试 十、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选用教材: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 3 版),毛赞猷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参考书目: [1]《地图学》,何宗宜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2]《地图学原理与方法》,王家耀等编,科学出版社,2014; [3]《地图学原理》,祁向前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4]《地图学》,祝国瑞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5]《新编地图学实习教程》,蔡孟裔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开设的 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 发展、基本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各部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为进 一步学习地理科学类各专业的后续课程奠定基础,并使学生初步具备 独立思考和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科研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以及人类学、 社会学、哲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 建立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与框架体系; 理解人类社会不同发展时期人地关系的变化过程、各阶段特点和 演变规律,培养学生动态分析问题的能力: 掌握主要人文要素的时空变化和空间差异,以及各部门人文地理 研究的基本内容。 三、先修课程 《自然地理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发展及主要流派; 9
9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开设的 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 发展、基本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各部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为进 一步学习地理科学类各专业的后续课程奠定基础,并使学生初步具备 独立思考和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科研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以及人类学、 社会学、哲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 建立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与框架体系; 理解人类社会不同发展时期人地关系的变化过程、各阶段特点和 演变规律,培养学生动态分析问题的能力; 掌握主要人文要素的时空变化和空间差异,以及各部门人文地理 研究的基本内容。 三、先修课程 《自然地理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发展及主要流派;
2、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 3、各部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二)教学难,点 1、不同人文地理要素的产生、分布、特征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 关系; 2、学生空间意识的拓展与强化; 3、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人文地理学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讲授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2)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4)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2.重、难点提示 (1)近代人文地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2)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2)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2.重、难点提示 (1)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特征及区别: (2)文化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的异同点: 10
10 2、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 3、各部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二)教学难点 1、不同人文地理要素的产生、分布、特征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 关系; 2、学生空间意识的拓展与强化; 3、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人文地理学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讲授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2)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4)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2.重、难点提示 (1)近代人文地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2)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2 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2)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2.重、难点提示 (1)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特征及区别; (2)文化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的异同点;
(3)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以及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4)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概念与内涵: (5)不同人地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及观点评析。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2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的一般程序: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重、难点提示 (1)人文地理学的方法与方法论: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4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口与发展: (2)人口分布与迁移: (3)人种: (4)民族: (5)民俗与流行文化。 2.重、难点提示 (1)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以及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与一般规律: (2)人种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3)民族与种族的主要区别以及世界主要民族的地理分布格局: (4)地理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学时) 1.教学内容 (1)农业的起源: (2)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3)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4)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11
11 (3)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以及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4)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概念与内涵; (5)不同人地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及观点评析。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2 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的一般程序;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重、难点提示 (1)人文地理学的方法与方法论;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4 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口与发展; (2)人口分布与迁移; (3)人种; (4)民族; (5)民俗与流行文化。 2.重、难点提示 (1)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以及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与一般规律; (2)人种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3)民族与种族的主要区别以及世界主要民族的地理分布格局; (4)地理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 学时) 1.教学内容 (1)农业的起源; (2)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3)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4)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2.重、难点提示 (1)原始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类型与区别: (2)世界主要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的生产与分布。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1学时) 1.教学内容 (1)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2)产业类型及其分布: (3)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2.重、难点提示 (1)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及工业文明的地域扩散: (2)世界主要工业部门的地域分布与区位转移。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4学时) 1.教学内容 (1)聚落起源与发展: (2)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3)城市化与城市地域结构: (4)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 2.重、难点提示 (1)聚落、城市、城市化、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形态的涵义: (2)城市地域结构及其动力: (3)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的基本内涵。 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4学时) 1.教学内容 (1)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2)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3)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4)语言景观。 2.重、难点提示 (1)世界主要语言的产生与分布: 12
12 2.重、难点提示 (1)原始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类型与区别; (2)世界主要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的生产与分布。 第六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1 学时) 1.教学内容 (1)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2)产业类型及其分布; (3)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2.重、难点提示 (1)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及工业文明的地域扩散; (2)世界主要工业部门的地域分布与区位转移。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4 学时) 1.教学内容 (1)聚落起源与发展; (2)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3)城市化与城市地域结构; (4)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 2.重、难点提示 (1)聚落、城市、城市化、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形态的涵义; (2)城市地域结构及其动力; (3)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的基本内涵。 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4 学时) 1.教学内容 (1)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2)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3)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4)语言景观。 2.重、难点提示 (1)世界主要语言的产生与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