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KQ。 在同样的方波激励信号(Um=3V,f=1KHz)作用下,观测并描绘激励 与响应的波形。 增减R之值,定性观察对响应的影响,并作记录。当R增至∞时,输 入输出波形有何本质上的区别? 五、实验注意事项 1.示波器的辉度不要过亮。 2.调节仪器旋钮时,动作不要过猛。 3.调节示波器时,要注意触发开关和电平调节旋钮的配合使用,以使显示的 波形稳定。 4.作定量测定时,“t/div”和“v/div”的微调旋钮应旋至“校准”位置。 5.为防止外界干扰,函数信号发生器的接地端与示波器的接地端要连接在 起(称共地)。 六、预习思考题 1.什么样的电信号可作为C一阶电路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完全响应 的激励信号? 2.己知RC一阶电路R=10KQ,C=0.1μf,试计算时间常数t,并根据T 值的物理意义,拟定测定的方案。 3.何谓积分电路和微分电路,它们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它们在方波序列脉 冲的激励下,其输出信号波形的变化规律如何?这两种电路有何功用? 七、实验报告 1.根据实验观测结果,在方格纸上绘出RC一阶电路充放电时山的变化曲 线,由曲线测得τ值,并与参数值的计算结果作比较,分析误差原因。 2.根据实验观测结果,归纳、总结积分电路和微分电路的形成条件,阐明波 形变换的特征。 3.心得体会及其他 6
16 =30KΩ。 在同样的方波激励信号(Um=3V,f=1KHz)作用下,观测并描绘激励 与响应的波形。 增减 R 之值,定性观察对响应的影响,并作记录。当 R 增至∞时,输 入输出波形有何本质上的区别? 五、实验注意事项 1.示波器的辉度不要过亮。 2.调节仪器旋钮时,动作不要过猛。 3.调节示波器时,要注意触发开关和电平调节旋钮的配合使用,以使显示的 波形稳定。 4.作定量测定时,“t/div”和“v/div”的微调旋钮应旋至“校准”位置。 5.为防止外界干扰,函数信号发生器的接地端与示波器的接地端要连接在一 起(称共地)。 六、预习思考题 1.什么样的电信号可作为 RC 一阶电路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完全响应 的激励信号? 2.已知 RC 一阶电路 R=10KΩ,C=0.1μf,试计算时间常数τ,并根据τ 值的物理意义,拟定测定τ的方案。 3.何谓积分电路和微分电路,它们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它们在方波序列脉 冲的激励下,其输出信号波形的变化规律如何?这两种电路有何功用? 七、实验报告 1.根据实验观测结果,在方格纸上绘出 RC 一阶电路充放电时 uc 的变化曲 线,由曲线测得τ值,并与参数值的计算结果作比较,分析误差原因。 2.根据实验观测结果,归纳、总结积分电路和微分电路的形成条件,阐明波 形变换的特征。 3.心得体会及其他
实验五单相交流电路 (本实验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判别阻抗性质及三表法测量元件的交流等效参数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判别阻抗的性质。 2.学会用交流电压表、电流表和功率表测量元件的交流等效参数。 3.学会功率表的接法和使用。 二、实验原理 1.正弦交流信号激励下的元件值或阻抗值,可以用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 及功率表分别测量出元件两端的电压U、流过该元件的电流I和它所消耗的 功率P,然后通过计算得到所求的各值,这种方法称为三表法,是用以测量 50Hz交流电路参数的基本方法。 计算的基本公式为: 阻抗的模☑=V, P 电路的功率因数cos中= UI 等效电阻R= =/21cas, P 等效电抗X=/Z/sinφ 或X=X=2πfL, X=e=2C 2.阻抗性质的判别方法:可用在被测元件两端并联电容或将被测元件与电容 串联的方法来判别。其原理如下: (1)在被测元件两端并联一只适当容量的试验电容,若串接在电路中电流表 的读数增大,则被测阻抗为容性,电流减小则为感性。 zc1 =U GBB' (a) 图5-1并联电容测量法 图5-1(a)中,Z为待测定的元件,C为试验电容器。(b)图是(a)的等效 电路,图中G、B为待测阻抗Z的电导和电纳,B为并联电容C的电纳
17 实验五 单相交流电路 (本实验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判别阻抗性质及三表法测量元件的交流等效参数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判别阻抗的性质。 2.学会用交流电压表、电流表和功率表测量元件的交流等效参数。 3.学会功率表的接法和使用。 二、实验原理 1.正弦交流信号激励下的元件值或阻抗值,可以用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 及功率表分别测量出元件两端的电压 U、流过该元件的电流 I 和它所消耗的 功率 P,然后通过计算得到所求的各值,这种方法称为三表法,是用以测量 50Hz 交流电路参数的基本方法。 计算的基本公式为: 阻抗的模 I U Z = , 电路的功率因数 cosφ= UI P 等效电阻 R= 2 I P =│Z│cosφ, 等效电抗 X=│Z│sinφ 或 X=XL=2πf L, X=Xc= 2fC 1 2.阻抗性质的判别方法:可用在被测元件两端并联电容或将被测元件与电容 串联的方法来判别。其原理如下: (1)在被测元件两端并联一只适当容量的试验电容, 若串接在电路中电流表 的读数增大,则被测阻抗为容性,电流减小则为感性。 图 5-1 并联电容测量法 图 5-1(a)中,Z 为待测定的元件,C'为试验电容器。(b)图是(a)的等效 电路,图中 G、B 为待测阻抗 Z 的电导和电纳,B'为并联电容 C' 的电纳。 U . U . . . . (a) (b)
在端电压有效值不变的条件下,按下面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①设B十B=B”,若B'增大,B"也增大,则电路中电流I将单调地上升, 故可判断B为容性元件。 ②设B十B=B”,若B增大,而B”先减小而后再增大,电流I也是先减小 后上升,如图5-2所示,则可判断B为感性元件。由以上分析可见,当B 为容性元件时,对并联电容C'值无特殊要求: 而当B为感性元件时,B<|2B|才有判定为感 性的意义。B>|2B|时,电流单调上升,与B 为容性时相同,并不能说明电路是感性的。因此 B<|2B|是判断电路性质的可靠条件,由此得 B 2BB' 判定条件为C'<2B 5-2感性元件电流变化情况 (②)与被测元件串个适当容量的试验电容,若被测阻抗的端电压下降 则判为容性,端压上升则为感性,判定条件为 0C<12x1式中X为被测 1 阻抗的电抗值,C为串联试验电容值,此关系式可自行证明。 判断待测元件的性质,除上述借助于试验电容C测定法外,还可以利 用该元件的电流i与电压u之间的相位关系来判断。若i超前于u,为容性: 滞后于u,则为感性。 3.本实验所用的功率表为智能交流功率表,其电压接线端应与负载并联,电 流接线端应与负载串联。 三、实验仪器及设备 序号 名称 型号与规格 数量 备注 1 交流电压表 0~500V D33 交流电流表 0~5A 1 D32 3 功率表 D34 4 自耦调压器 1 DGO1 5 镇流器(电感线圈) 与40日光灯配用 1 DG09 电容器 1μF, DG09 4.7μF/500 8 白炽灯 15W/220V DG08
18 在端电压有效值不变的条件下,按下面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①设 B+B'=B",若 B'增大,B"也增大,则电路中电流 I 将单调地上升, 故可判断 B 为容性元件。 ②设 B+B'=B",若 B'增大,而 B"先减小而后再增大,电流 I 也是先减小 后上升,如图 5-2 所示,则可判断 B 为感性元件。由以上分析可见,当 B 为容性元件时,对并联电容 C'值无特殊要求; 而当 B 为感性元件时,B'<│2B│才有判定为感 性的意义。B'>│2B│时,电流单调上升,与 B 为容性时相同,并不能说明电路是感性的。因此 B'<│2B│是判断电路性质的可靠条件,由此得 判定条件为 C' < 2B 5-2 感性元件电流变化情况 (2)与被测元件串联一个适当容量的试验电容,若被测阻抗的端电压下降, 则判为容性,端压上升则为感性,判定条件为 ' 1 C <│2X│式中 X 为被测 阻抗的电抗值,C'为串联试验电容值,此关系式可自行证明。 判断待测元件的性质,除上述借助于试验电容 C'测定法外,还可以利 用该元件的电流 i 与电压 u 之间的相位关系来判断。若 i 超前于 u,为容性; i 滞后于 u,则为感性。 3.本实验所用的功率表为智能交流功率表,其电压接线端应与负载并联,电 流接线端应与负载串联。 三、实验仪器及设备 序号 名称 型号与规格 数量 备注 1 交流电压表 0~500V 1 D33 2 交流电流表 0~5A 1 D32 3 功率表 1 D34 4 自耦调压器 1 DG01 5 镇流器(电感线圈) 与 40W 日光灯配用 1 DG09 7 电容器 1μF, 4.7μF/500V 1 DG09 8 白炽灯 15W /220V 3 DG08 I IZ B 2B B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测试线路如图5-3所示。 1.按图5-3接线,并经指导教师检 @④ 查后,方可接通市电电源。 2.分别测量15白炽灯(®)、40 日光灯镇流器)和4.7μF电容 器(C)的等效参数。 图53测量交流参数电路 3.侧量L、C串联与并联后的等效参数。 测量值 计算值 电路等效参数 被测阻 U 抗 cos cos (V) (A) (W) (0) (Q) (m) (μF) 15W白 炽灯R 电感线 圈L 电容器 L与C 串联 L与c 并联 4.验证用串、并试验电容法判别负载性质的正确性。 实验线路同图5-3,但不必接功率表,按下表内容进行测量和记录。 串1μF电容 并1μF电容 被测元件 串前端电 串后端电 并前电流 并后电流 压(W) 压(W) (4) (A) R (只15W白炽灯) C(4.7μF) L(1H)
19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测试线路如图 5-3 所示。 1.按图 5-3 接线,并经指导教师检 查后,方可接通市电电源。 2.分别测量 15W 白炽灯(R)、40W 日光灯镇流器(L)和 4.7μF 电容 器(C)的等效参数。 图 5-3 测量交流参数电路 3.测量 L、C 串联与并联后的等效参数。 被测阻 抗 测量值 计算值 电路等效参数 U (V) I (A) P (W) cos φ Z (Ω) cos φ R (Ω) L (mH) C (μF) 15W 白 炽灯 R 电感线 圈 L 电容器 C L 与 C 串联 L 与 C 并联 4.验证用串、并试验电容法判别负载性质的正确性。 实验线路同图 5-3,但不必接功率表,按下表内容进行测量和记录。 被测元件 串 1μF 电容 并 1μF 电容 串前端电 压(V) 串后端电 压(V) 并前电流 (A) 并后电流 (A) R (三只 15W 白炽灯) C(4.7μF) L(1H) V * W A * Z 220V
5.三表法测定无源单口网络的交流参数, (1)实验电路如图5-4所示。 实验电源取自主控屏50三相交流电源中的一相。调节自耦调压器, 使单相交流最大输出电压为15Ov。 用本实验单元黑厘子上的六只开关,可变换出8种不同的电路: ①K1合(开关投向上方),其它断。 ②K2、K4合,其它断 ③K3、K5合,其它断 ④K2合,其它断。 ⑤K3、K6合,其它断。 ⑥K2、K3、K6合,其它断。 0- No ⑦K2、K3、K4、K5合,其它断 图54测定无源单口网络的交流参数 ⑧所有开关合。 测出以上8种电路的U、I、P及cos中的值,并列表记录 (2)按图5-5接线。将自耦调压器的输出电压调为≤30V。 按照第2步中黑厘子的8种开关组合, 观察和记录u、I(即r上的电压)的相 位关系。 波器 五、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前认真预习电路教材有关章节, 30Q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人身安全,不可 用手直接触摸通电线路的裸露部分,以 图5-5测定电压电流相位关系 免触电。 2.自耦调压器在接通电源前,应将其手柄置在零位上,调节时,使其输出 电压从零开始逐渐升高。每次改接实验线路、换拨黑匣子上的开关及实验完 毕,都必须先将其旋柄慢慢调回零位,再断电源。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安全操 作规程。 3.实验前应详细阅读智能交流功率表的使用说明书,熟悉其使用方法。 六、预习思考题 1.在50Hz的交流电路中,测得一只铁心线圈的P、I和U,如何算得它的阻 值及电感量? 2.如何用串联电容的方法来判别阻抗的性质?试用I随X'。(串联容抗)的 1 变化关系作定性分析,证明串联试验时,C满足 c<12x1
20 N V A W u i * * O i N Y Y u r A B O 5.三表法测定无源单口网络的交流参数。 (1)实验电路如图 5-4 所示。 实验电源取自主控屏 50Hz 三相交流电源中的一相。调节自耦调压器, 使单相交流最大输出电压为 150V。 用本实验单元黑匣子上的六只开关,可变换出 8 种不同的电路: ① K1 合(开关投向上方),其它断。 ② K2、K4 合,其它断。 ③ K3、K5 合,其它断。 ④ K2 合,其它断。 ⑤ K3、K6 合,其它断。 ⑥ K2、K3、K6 合,其它断。 ⑦ K2、K3、K4、K5 合,其它断。 图 5-4 测定无源单口网络的交流参数 ⑧ 所有开关合。 测出以上 8 种电路的 U、I、P 及 cosφ 的值,并列表记录。 (2)按图 5-5 接线。将自耦调压器的输出电压调为≤30V。 按照第 2 步中黑匣子的 8 种开关组合, 观察和记录 u、I(即 r 上的电压)的相 位关系。 五、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前认真预习电路教材有关章节, 30Ω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人身安全,不可 用手直接触摸通电线路的裸露部分,以 图 5-5 测定电压电流相位关系 免触电。 2.自耦调压器在接通电源前,应将其手柄置在零位上,调节时, 使其输出 电压从零开始逐渐升高。每次改接实验线路、换拨黑匣子上的开关及实验完 毕,都必须先将其旋柄慢慢调回零位,再断电源。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安全操 作规程。 3.实验前应详细阅读智能交流功率表的使用说明书,熟悉其使用方法。 六、预习思考题 1.在 50Hz 的交流电路中,测得一只铁心线圈的 P、I 和 U,如何算得它的阻 值及电感量? 2.如何用串联电容的方法来判别阻抗的性质?试用 I 随 X'C(串联容抗)的 变化关系作定性分析,证明串联试验时,C'满足 ' 1 C <│2X│。 黑 匣 子 示 波 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