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温度 产热中枢,兴奋 感受器 时加速机体的产 热其生理作用: 温度感受器 中枢温度 血管收缩,堿少 感受器 辐射散热;减少 出汗,通过交感 神经直接抑制汗 腺活动;提高组 下丘脑前部 体温调节中枢 织代谢率,通过 交感神经糸统剌 激腎上腺髓质, 下丘脑后部 使肾上腺素分淤 增加,从而增加 组织的氧化率 寒战时增加产热
方式 温度感受器 体温调节中枢 外周温度 感受器 中枢温度 感受器 为游离的神 经末梢,分布 于皮肤、粘膜 和内脏中,包 括热感受器和 冷感受器,它 们分别可将热 或冷的信息传 向中枢 存在于中枢神经 系统内的对温度 变化敏感的神经 元称为中枢温度 感受器。分布于 下丘脑、脑干网 状结构、脊髓等 部位,包括热敏 神经元和冷敏神 经元,可将热或 冷的刺激传人中 枢 下丘脑前部 下丘脑后部 散热中枢,兴奋 时加速体热的散 发其生理作用: 血管扩张,增加 皮肤表面的血流 量,使热量经辐 射方式散失;增 加出汗和加速呼 吸,通过水分子 蒸发达到散热目 的;降低细胞代 谢,减少产热; 减少肌肉活动, 防止产热过多 产热中枢,兴奋 时加速机体的产 热其生理作用: 血管收缩,减少 辐射散热;减少 出汗,通过交感 神经直接抑制汗 腺活动;提高组 织代谢率,通过 交感神经系统刺 激肾上腺髓质, 使肾上腺素分泌 增加,从而增加 组织的氧化率; 寒战时增加产热
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 正常体温 ☆临床上测量体温常以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腋下温度为标淮 正常成人不同部位的平灼温度及施圆 部位平均温度正常范圆 口腔 37.0C 36.3~37.2C 直肠37.5℃ 36.5~37.7C 腋寓36.5℃ 36.0~37.0C
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 正常体温 ❖ 临床上测量体温常以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腋下温度为标准 正常成人不同部位的平均温度及范围 部位 平均温度 正常范围 口腔 37.0℃ 36.3~37.2℃ 直肠 37.5℃ 36.5~37.7℃ 腋窝 36.5℃ 36.0~37.0℃
生理变动 年 老年人由于代谢率 龄令 低及话动量少体温 略低于成年人
年 龄 新生儿由于体温调 节功能发育不完善, 其体温易受环境温 度的影响而随之波 动 儿童由于新陈代谢 旺盛,体温略高于 成人 老年人由于代谢率 低及活动量少体温 略低于成年人 生理变动
生理变动 性 经前期和妊娠早 期体温可轻度升高 别
性 别 女性体温平均比 男性高0.3℃,因 女性皮下脂肪比男 性厚 成年女性的基础体温 随月经周期出现规律 性的变化,排卵后由 于孕激素水平上升, 体温可上升0.2- 0.3℃ 经前期和妊娠早 期体温可轻度升高 生理变动
生理变动 昼夜时间 这种规律性的变化 与机体昼夜活动的生物节律有关, 因而使机体的代谢、血液循环、 呼吸功能等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
昼 夜 时 间 正常人体温在24h内呈周期性波动 清晨2—6时最低,午后2-8时最高, 但波动范围不超过平均数上下0.5℃ 这种规律性的变化 与机体昼夜活动的生物节律有关, 因而使机体的代谢、血液循环、 呼吸功能等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 生理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