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环境学—总结 第一节环境及其系统第三节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含义和分类 系统 、环境破坏与污染 环境 三、环境问题的发展与根源 四、环境问题发展特征和治理过程 环境系统 五、环境问题的实质和主要问题 第二节生态环境第四节环境学 生态环境的概念 环境学的产生 自然生态环境的组成 环境学的特点 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 环境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 四、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化 四、环境学的基本任务 环境学研究的基本理论 第五节环境学研究二、环境学的研究方法 、环境学研究趋势
第二章 第一章环境环境学 ——总结 一、系统 二、环境 三、环境系统 第一节 环境及其系统 第二节 生态环境 一、生态环境的概念 二、自然生态环境的组成 三、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 四、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化 第三节 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含义和分类 二、环境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问题的发展与根源 四、环境问题发展特征和治理过程 五、环境问题的实质和主要问题 第四节 环境学 一、环境学的产生 二、环境学的特点 三、环境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 四、环境学的基本任务 第五节 环境学研究 一、环境学研究的基本理论 二、环境学的研究方法 三、环境学研究趋势
第一章环境学总结 第一节环境及其系统 环境刚刚形成时,只有原子、分子的化学及物理运动;大 抔境 约35亿年前出现了生命现象;30多亿年以前出现了原核生物;4 亿~2亿年前形成了臭氢层;距今2亿多年前出现了爬行动物 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对于环境学来说,中心事物是人类,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 1、自然环境—地球环境、外围空间环境、宇宙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大 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物理化学环境等 2、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的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 构及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观念与机构等。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依 相互制约、相互作 系统 的事物和过程组成的集合体,并其宥特定菂功 系统特点: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共性。 、环境系统厶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组成的一个巨大系统 1、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环境系统的基本环节;2、环境系统结构实质上是环 境要素的配置关系,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要素,特点圈层性、地带性、节律性、 等级性、稳定变异性;3、环境功能有服务、制约、维护、输送、净化、调节等多种; 制约作
第二章 第一章环境环境学 ——总结 第一节 环境及其系统 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对于环境学来说,中心事物是人类,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 。 1、自然环境—地球环境、外围空间环境、宇宙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大 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物理化学环境等 2、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的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 构及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观念与机构等。 一、环境 环境刚刚形成时,只有原子、分子的化学及物理运动;大 约35亿年前出现了生命现象;30多亿年以前出现了原核生物;4 亿~2亿年前形成了臭氧层;距今2亿多年前出现了爬行动物。 三、环境系统 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组成的一个巨大系统 1、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环境系统的基本环节;2、环境系统结构实质上是环 境要素的配置关系,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要素,特点圈层性、地带性、节律性、 等级性、稳定变异性;3、环境功能有服务、制约、维护、输送、净化、调节等多种; 4、环境有促进和制约作用。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 用的事物和过程组成的集合体,并具有特定的功能。 系统特点: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共性。 二、系统
第一章环境学—总结 第二节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生物有机体周围的生存空间的生态条件 生态环境的概念的总和。生态环境由许多生态因于综合而成。 然生态环境的组成 自然生态环境是地球长期演化形成的,包括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类组成部分。 非生物因子包括阳光、空气、岩石、矿物、土壤、河流、湖泊、湿地、地下水 海洋等;生物因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非生物因子组成岩石圈、大气圈和 水圈,而生物因子则组成生物圈。 三、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 )整体性;(二)区域性;(三)开放性 (四)资源性、价值性 四、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化 地球表层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在不断演化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 级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化,在地球产生的初期,以地球内能为主,但后 来逐步演化到外能,即太阳能为主。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化有自然原因(地质 物造运动)和人为原因
第二节 生态环境 一、生态环境的概念 二、自然生态环境的组成 三、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 四、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化 生态环境是生物有机体周围的生存空间的生态条件 的总和。生态环境由许多生态因于综合而成。 自然生态环境是地球长期演化形成的,包括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类组成部分。 非生物因子包括阳光、空气、岩石、矿物、土壤、河流、湖泊、湿地、地下水、 海洋等;生物因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非生物因子组成岩石圈、大气圈和 水圈,而生物因子则组成生物圈。 (一)整体性;(二)区域性;(三)开放性 (四)资源性、价值性 地球表层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在不断演化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 级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化,在地球产生的初期,以地球内能为主,但后 来逐步演化到外能,即太阳能为主。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化有自然原因(地质 物造运动 )和人为原因。 第一章 环境学 ——总结
第一章环境学—总结 第三节环境问题环境间题是指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一生态 系统破坏、环境污染、资源耗竭和生态平衡失调 环境问题的含义和分类、等现实问题:原生环境间题:次生环境问题;社 环境破坏与污染 会经济环境问题、区域性环境问题。 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生物环境 破坏、非生物环境破坏;环境污染是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 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 三、环境问题的发展与根源 (1)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2)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纪50年代前); (3)第一次高潮(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以前);(4)第二次高潮(80年代以后) 四、环境问题发展特征和治理过程全球性、两极性、长期性、复杂性、解决一致性 第一代,工业污染防治(工业革命开始后);第二代,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第三代, 生态环境综合防治(70年代开始);第四代,区域环境综合防治(20世纪80年代以 后);第五代,全球环境保护(1985) 五、环境问题的实质和主要邀/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 用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 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或酸性降水、有害有毒废弃物 的越境转移和扩散、生物多样性ˇ锐减、热带雨林减少、沙漠化、发展中国家人口及贫 困问题等,以及由上述问题带来的能源、资源、饮水、住房、灾害等一系列问题
第三节 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含义和分类 二、环境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问题的发展与根源 四、环境问题发展特征和治理过程 五、环境问题的实质和主要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生态 系统破坏、环境污染、资源耗竭和生态平衡失调 等现实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社 会经济环境问题、区域性环境问题。 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生物环境 破坏、非生物环境破坏;环境污染是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 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 ⑴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⑵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纪50年代前); ⑶ 第一次高潮(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以前);⑷第二次高潮(80年代以后) 全球性、两极性、长期性、复杂性、解决一致性 第一代,工业污染防治(工业革命开始后) ;第二代,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第三代, 生态环境综合防治(70年代开始);第四代,区域环境综合防治(20世纪80年代以 后 );第五代,全球环境保护(1985)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 用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 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或酸性降水、有害有毒废弃物 的越境转移和扩散、生物多样性`锐减、热带雨林减少、沙漠化、发展中国家人口及贫 困问题等,以及由上述问题带来的能源、资源、饮水、住房、灾害等一系列问题。 第一章 环境学 ——总结
第一章环境学—总结 第四节环境学 环境学是主要研究环境结构与状态的运动变化规律及 环境学的产生间协同演化持续发展的规律和具体途径的科学。环 境科学产生于1950--1960年代。 综合性;2、人类所处地位的特殊性;3、学科 环境学的特点形成的盒特性 (1)环境质量的基础理论与方法;(2)环境质量的控制与 三、环境学的研防治:(3)环境监测分析技术,环境质量预报技术;(4 究内容及分科、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特别是环境污染所引起的致癌 致畸和致突变的防治。将环境学按其性质和作用划分为三部 分:环境基础科学、环境社会学及环境技术学。 四、环境学 )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二)揭示人 的基本任务 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三)协调人类的 生产、消费活动同生态要求之间的关系;(四)研究区域环 境污染防治的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
第四节 环境学 一、环境学的产生 二、环境学的特点 三、环境学的研 究 内容及分科 四、环境学 的基本任务 环境学是主要研究环境结构与状态的运动变化规律及 其与人类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类社会与环境之 间协同演化、持续发展的规律和具体途径的科学 。环 境科学产生于1950--1960年代 。 1、综合性; 2、人类所处地位的特殊性; 3、学科 形成的独特性; (1)环境质量的基础理论与方法;(2)环境质量的控制与 防治 ;(3)环境监测分析技术,环境质量预报技术 ;(4)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特别是环境污染所引起的致癌、 致畸和致突变的防治。将环境学按其性质和作用划分为三部 分:环境基础科学、环境社会学及环境技术学。 (一)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 ; (二)揭`示人 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协调人类的 生产、消费活动同生态要求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区域环 境污染防治的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 第一章 环境学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