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了解胃肠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和意义。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五章:消化腺 (1学时) 教学内容: 15.1大唾液腺 15.2胰腺15.3肝15.4胆囊与胆管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唾液腺结构。2.掌握胰腺、肝脏结构与功能 3.了解胆囊与胆管的结构.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六章:呼吸系统 (1学时) 教学内容 16.1品腔 16.2喉16.3气管16.4肺 教学要求 1.理解气管、支气管结构。2.掌握肺的结构、肺泡的超微结构和功能。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七章:泌尿系统 (2学时) 教学内容: 17.1肾17.2排尿管道 教学要求: 1掌握肾脏结构及其与功能关系。2.理解肾的血液循环特点。 3.理解肾小球旁器的组成、结构及功能。4.了解膀胱壁的组织结构。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八章:男性生殖系统 (1.5学时) 教学内容 18.1睾丸 18.2生殖管道18.3附属腺 教学要求 1,掌握睾丸、结构及功能。2.了解生殖管道及附属腺结构。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九章:女性生殖系统 (2.5学时) 教学内容 19.1卵巢 19.2输卵管19.3子宫 教学要求 1.掌握卵巢、子宫壁的结构及功能。2.了解生殖管道及附属腺结构。 3.掌握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及其与卵巢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二十章:胚胎学绪论 (0.2学时) 教学内容: 20.1胚胎学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要求: 1.了解胚胎学研究内容和意义
6.了解胃肠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和意义。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五章:消化腺 ( 1 学时) 教学内容: 15.1 大唾液腺 15.2 胰腺 15.3 肝 15.4 胆囊与胆管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唾液腺结构。 2.掌握胰腺、肝脏结构与功能 3.了解胆囊与胆管的结构.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六章:呼吸系统 ( 1 学时) 教学内容: 16.1 鼻腔 16.2 喉 16.3 气管 16.4 肺 教学要求: 1.理解气管、支气管结构。2.掌握肺的结构、肺泡的超微结构和功能。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七章:泌尿系统 ( 2 学时) 教学内容: 17.1 肾 17.2 排尿管道 教学要求: 1.掌握肾脏结构及其与功能关系。 2.理解肾的血液循环特点。 3.理解肾小球旁器的组成、结构及功能。4.了解膀胱壁的组织结构。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八章:男性生殖系统 ( 1.5 学时) 教学内容: 18.1 睾丸 18.2 生殖管道 18.3 附属腺 教学要求: 1.掌握睾丸、结构及功能。 2.了解生殖管道及附属腺结构。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九章:女性生殖系统 ( 2.5 学时) 教学内容: 19.1 卵巢 19.2 输卵管 19.3 子宫 教学要求: 1.掌握卵巢、子宫壁的结构及功能。 2.了解生殖管道及附属腺结构。 3.掌握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及其与卵巢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二十章:胚胎学绪论 (0.2 学时) 教学内容: 20.1 胚胎学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要求: 1.了解胚胎学研究内容和意义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二十一章:胚胎发生总论 (3.8学时) 教学内容: 21.1生殖细胞核受精21.2胚泡形成和植入21.3胚层的形成 21.4三胚层的分化和胚体形成21.5胎膜和胎盘胚胎 21.6胚胎各期外形特征和胚胎龄的推算21.7双胎、多胎和联胎 21.8先天性畸形 教学要求: 1.理解生殖细胞、受精、胚泡形成和植入 2.掌握胚层形成、三胚层分化和胚体形成。 3.掌握胎膜和胎盘形态结构与功能。 了解胚胎各期外形特征和胚胎龄的推算 4.了解双胎、多胎和联胎。了解先天性畸形。 授课方式:讲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讲授32学时,另有32学时的实验。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其中实验报告占10%,实验考试占80%,课堂 提问占10%。 2.期末考核: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试,形式为笔试。绪论和组织学总论内容占 30%,组织学各论占50%,胚胎学占2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邹仲之等.《组织学与胚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主要参考书: (1)高茂英等《组织学与胚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孙长滨等《组织学与胚胎学刚要》.大连.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撰写人:孙长滨 审核人:王松华、于新字、逯越 课程负责人:孙长滨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二十一章:胚胎发生总论 (3.8 学时) 教学内容: 21.1 生殖细胞核受精 21.2 胚泡形成和植入 21.3 胚层的形成 21.4 三胚层的分化和胚体形成 21.5 胎膜和胎盘胚胎 21.6 胚胎各期外形特征和胚胎龄的推算 21.7 双胎、多胎和联胎 21.8 先天性畸形 教学要求: 1. 理解生殖细胞、受精、胚泡形成和植入。 2. 掌握胚层形成、三胚层分化和胚体形成。 3. 掌握胎膜和胎盘形态结构与功能。 了解胚胎各期外形特征和胚胎龄的推算。 4. 了解双胎、多胎和联胎。了解先天性畸形。 授课方式:讲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讲授 32 学时,另有 32 学时的实验。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 30%。其中实验报告占 10%,实验考试占 80%,课堂 提问占 10%。 2.期末考核: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试,形式为笔试。绪论和组织学总论内容占 30%,组织学各论占 50%,胚胎学占 2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邹仲之等.《组织学与胚胎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主要参考书: (1)高茂英等《组织学与胚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孙长滨等《组织学与胚胎学刚要》.大连.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撰写人:孙长滨 审核人:王松华、于新宇、逯越 课程负责人:孙长滨
《生理学A》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Physiology A 总学时:64 讲授学时:64 学分:4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 开课单位:医学院 一、课程简介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发生机制的科学,是临床医学、口腔医 学、医学检验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医学生学习的是人体生理学,其研究对象 是正常人体的功能活动,如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和吸收、产热和散热、排泄和生殖、 感觉和运动等。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这些功能活动的产生原理、发生条件及机体内外环 境变化对它们的影响。 本课程以各系统为单位阐明正常生命活动的规律。通过对各系统重要的概念、各器 官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产生机制的学习,使学生学握生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 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和将来从事医学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2学时) 教学内容: 1.1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12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13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教学要求: 1.掌握内环境、稳态、反馈等基本概念。2.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3.掌握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 4.理解反馈控制系统。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8学时) 教学内容: 2.1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2.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23细胞的电活动2.4肌细胞的收缩 教学要求: 1.了解细胞膜的结构,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2.掌握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3.掌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阀电位、阈强度、兴奋性的概念。 4.掌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理解动作电位的引起及传导机制。 5.理解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过程,了解横纹肌收缩机制、横纹肌兴奋 收缩耦联过程,了解影响横纹肌收缩的因素。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 第三章:血液 (4学时)
《生理学A》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Physiology A 总学时:64 讲授学时:64 学分:4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 开课单位:医学院 一、课程简介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发生机制的科学,是临床医学、口腔医 学、医学检验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医学生学习的是人体生理学,其研究对象 是正常人体的功能活动,如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和吸收、产热和散热、排泄和生殖、 感觉和运动等。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这些功能活动的产生原理、发生条件及机体内外环 境变化对它们的影响。 本课程以各系统为单位阐明正常生命活动的规律。通过对各系统重要的概念、各器 官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产生机制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 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和将来从事医学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 2 学时) 教学内容: 1.1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1.2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1.3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教学要求: 1.掌握内环境、稳态、反馈等基本概念。 2.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3.掌握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 4.理解反馈控制系统。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 8 学时) 教学内容: 2.1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2.2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2.3 细胞的电活动 2.4 肌细胞的收缩 教学要求: 1.了解细胞膜的结构,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2.掌握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3.掌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阈电位、阈强度、兴奋性的概念。 4.掌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理解动作电位的引起及传导机制。 5.理解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过程,了解横纹肌收缩机制、横纹肌兴奋- 收缩耦联过程,了解影响横纹肌收缩的因素。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 第三章:血液 ( 4 学时)
教学内容: 3.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3.2血细胞生理 3.3生理性止血3.4血型和输血原则 教学要求: 1.掌握血液的组成及血液的理化特性 2.理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及功能,理解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了解红细 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3.掌握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基本过程,理解血液凝固的控制,了解凝血 因子及止血栓的溶解。 4,理解血型、红细胞凝集及AB0血型输血原则。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 第四章:血液循环 (10学时) 教学内容: 4.1心脏的泵血功能42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4.3血管生理 4.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4.5器官循环 教学要求: 1,掌握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肌的电生理特性,了解体表心电图。 2.掌握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心脏泵血功能评定、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了解心泵 功能贮备。 3.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了解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4.学握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理解静脉血压、静脉回心血量及 其影响因素。 5.了解微循环的组成及其功能。 6.理解组织液的生成,了解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7.掌握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重要的心血管反射。 8.掌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理 解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对血管活动的调节,了解动脉血压的短 期调节和长期调节。 9.理解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血流特点及冠脉血流量的调节,了解肺循环、脑循环。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研究性学习、自学 第五章:呼吸 (4学时) 教学内容: 5.1肺通气5.2肺换气和组织换气5.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5.4呼吸运动的调节 教学要求: 1.掌握肺通气的原理,了解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2.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的过程,掌握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3.掌握Hb与O2结合的特征、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CO2运输形式。 4.了解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掌握CO2、O2和H*对呼吸的调节,了解肺牵 张反射。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教学内容: 3.1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3.2 血细胞生理 3.3 生理性止血 3.4 血型和输血原则 教学要求: 1.掌握血液的组成及血液的理化特性。 2.理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及功能,理解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了解红细 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3.掌握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基本过程,理解血液凝固的控制,了解凝血 因子及止血栓的溶解。 4.理解血型、红细胞凝集及 ABO 血型输血原则。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 第四章:血液循环 ( 10 学时) 教学内容: 4.1 心脏的泵血功能 4.2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4.3 血管生理 4.4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4.5 器官循环 教学要求: 1.掌握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肌的电生理特性,了解体表心电图。 2.掌握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心脏泵血功能评定、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了解心泵 功能贮备。 3.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了解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4.掌握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理解静脉血压、静脉回心血量及 其影响因素。 5.了解微循环的组成及其功能。 6.理解组织液的生成,了解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7.掌握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重要的心血管反射。 8.掌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理 解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对血管活动的调节,了解动脉血压的短 期调节和长期调节。 9.理解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血流特点及冠脉血流量的调节,了解肺循环、脑循环。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研究性学习、自学 第五章:呼吸 ( 4 学时) 教学内容: 5.1 肺通气 5.2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5.3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5.4 呼吸运动的调节 教学要求: 1.掌握肺通气的原理,了解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2.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的过程,掌握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3.掌握 Hb 与 O2 结合的特征、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CO2 运输形式。 4.了解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掌握 CO2、O2 和 H+对呼吸的调节,了解肺牵 张反射。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6学时) 教学内容: 6.1概述6.2口腔内消化6.3胃内消化 6.4小肠内消化 6.5大肠的功能(自学)6.6吸收 教学要求: 1.掌握胃肠激素对消化器官功能活动的调节,理解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2.了解口腔内消化。 3.掌握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掌握胃液分泌的调节、胃的运动及其控制。 4.掌握胰液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的成分及作用,了解小肠液的分泌 及小肠的运动。 5.了解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6.了解吸收的部位、吸收的途径与机制、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2学时) 教学内容: 71能量代谢72体温及其调节 教学要求: 1.了解食物的能量转化及能量代谢的测定,理解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础代 谢。 2.掌握体温的概念及正常值,了解体温的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过程、体温 调节。 将课方式,#授、白学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出 (6学时) 教学内容: 81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8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8.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8.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8.5尿生成的调节8.6清除率8.7尿的排放 教学要求: 1.了解肾的功能解剖、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2.掌握肾小球滤过的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3.掌握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 4.了解尿液浓缩和稀释的机制 5.掌握尿生成的肾内自身调节、神经和体液调节。 6.了解肾清除率定义和计算方法、测定肾清除率的意义。 7.了解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4学时) 教学内容: 9.1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9.2躯体感觉9.3眼的视觉功能 9.4耳的听觉功能9.5前庭器官的功能9.6嗅觉和味觉(自学)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 6 学时) 教学内容: 6.1 概述 6.2 口腔内消化 6.3 胃内消化 6.4 小肠内消化 6.5 大肠的功能(自学) 6.6 吸收 教学要求: 1.掌握胃肠激素对消化器官功能活动的调节,理解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2.了解口腔内消化。 3.掌握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掌握胃液分泌的调节、胃的运动及其控制。 4.掌握胰液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的成分及作用,了解小肠液的分泌 及小肠的运动。 5.了解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6.了解吸收的部位、吸收的途径与机制、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 2 学时) 教学内容: 7.1 能量代谢 7.2 体温及其调节 教学要求: 1.了解食物的能量转化及能量代谢的测定,理解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础代 谢。 2.掌握体温的概念及正常值,了解体温的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过程、体温 调节。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出 ( 6 学时) 教学内容: 8.1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8.2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8.3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8.4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8.5 尿生成的调节 8.6 清除率 8.7 尿的排放 教学要求: 1.了解肾的功能解剖、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2.掌握肾小球滤过的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3.掌握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 4.了解尿液浓缩和稀释的机制。 5.掌握尿生成的肾内自身调节、神经和体液调节。 6.了解肾清除率定义和计算方法、测定肾清除率的意义。 7.了解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 4 学时) 教学内容: 9.1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9.2 躯体感觉 9.3 眼的视觉功能 9.4 耳的听觉功能 9.5 前庭器官的功能 9.6 嗅觉和味觉(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