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调五 学习目标 1、领悟诗词佳句,感悟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和所创设的美妙意境 2、积累诗词名句 重点:感悟诗词表达的真挚情感和创设的美妙意境 难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迢超李牛星 导入 中国情人节是哪天?怎么来的?请学生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朗读 三、读诗要弄清抒情主人公,抒的是什么情。本文抒情主人公是谁?抒的 是什么情? 明确:织女星,抒的是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因此,从主题上看,本诗是一 首思妇诗 四、分句分析 第一二句:点明描写对象第三四句:采用什么方式写织女? 1、外表:素手,衬托织女的美丽,语言非常精炼。请问:假如你要表现 个人美丽,你会怎么写?一般人是全方位地写,而这里只用一个字就表 现得很传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学会抓住人物最有特点的地方写,而 不一定要全方位地写。现在学到了这个技巧,再要你写一个性格很粗暴的 人,你会怎么写。(眉毛粗、竖) 2、动作描写:擢和弄,描写了一个劳动场面,表现了织女怎样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答成勤劳) 第五六句:最会织布的织女为什么会“终日不成章”? 明确:魂不守舍,心绪不宁。可见,织女不一定勤劳,而是因为无法 忍受思念之苦,因而用劳动来排遣
- 1 - 30 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1、领悟诗词佳句,感悟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和所创设的美妙意境 2、积累诗词名句 重点:感悟诗词表达的真挚情感和创设的美妙意境 难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迢迢牵牛星>> 一 导入 中国情人节是哪天?怎么来的?请学生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朗读 三、读诗要弄清抒情主人公,抒的是什么情。本文抒情主人公是谁?抒的 是什么情? 明确:织女星,抒的是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因此,从主题上看,本诗是一 首思妇诗 四、分句分析 第一二句:点明描写对象 第三四句:采用什么方式写织女? 1、外表:素手,衬托织女的美丽,语言非常精炼。请问:假如你要表现 一个人美丽,你会怎么写?一般人是全方位地写,而这里只用一个字就表 现得很传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学会抓住人物最有特点的地方写,而 不一定要全方位地写。现在学到了这个技巧,再要你写一个性格很粗暴的 人,你会怎么写。(眉毛粗、竖) 2、动作描写:擢和弄,描写了一个劳动场面,表现了织女怎样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答成勤劳) 第五六句:最会织布的织女为什么会“终日不成章”? 明确:魂不守舍,心绪不宁。可见,织女不一定勤劳,而是因为无法 忍受思念之苦,因而用劳动来排遣
什么原因导致织女“魂不守舍,心绪不宁”?答案在后四句。 第七至十句:“那浅浅的银河,定然不甚宽广”,跟第一句“迢迢”是否 矛盾? 明确:河并不远,但因为不能相见,因而显得很远。世界上最远的距 离,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为什么不能相见?因为有人干涉。表现了织女怎样的感情? 怨恨、无奈。如果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还有 理由来解释,但是明明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令人刻入 骨髓。 五、分析六个叠词的作用。 增强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又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 六、本诗主要采用了哪种抒情手法? 情景交融 学习《渡荆门送别》 、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 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 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 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一一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 2 - 什么原因导致织女“魂不守舍,心绪不宁”?答案在后四句。 第七至十句:“那浅浅的银河,定然不甚宽广”,跟第一句“迢迢”是否 矛盾? 明确:河并不远,但因为不能相见,因而显得很远。世界上最远的距 离,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为什么不能相见?因为有人干涉。表现了织女怎样的感情? 怨恨、无奈。如果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还有 理由来解释,但是明明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令人刻入 骨髓。 五、分析六个叠词的作用。 增强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又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 六、本诗主要采用了哪种抒情手法? 情景交融 学习《渡荆门送别》 一、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 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 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 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 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 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 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一—“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 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 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 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一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 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 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 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 然现象,多出现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 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 带广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 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在山地, 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7、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 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 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
- 3 -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 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 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 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 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 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 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 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 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 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 然现象,多出现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 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 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 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在山地, 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7、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 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 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
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 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8、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 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9、〖拓展〗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 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齐读,背诵这首诗,指名学生背诵。 11、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 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 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12、发放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 1、能熟练背诵和默写 2、预习下一课 3、〖探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 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 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 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 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 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 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 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 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
- 4 - 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 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8、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 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9、〖拓展〗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 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齐读,背诵这首诗,指名学生背诵。 11、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 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 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12、发放课堂练习。 三、布置作业。 1、 能熟练背诵和默写; 2、 预习下一课; 3、 〖探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 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 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 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 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 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 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 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 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
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 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 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 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 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 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门,山渐 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四、结束课程。 板书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交代旅程 颔联喜悦开朗 颈联新奇景色 尾联思念故乡 学习《春望》 1、作者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 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鄘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 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 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 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 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 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 同解答)
- 5 - 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 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 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 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 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 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门,山渐 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四、结束课程。 板书: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 交代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尾联 思念故乡 学习《春望》 1、作者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756 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 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 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 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 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 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 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 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 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 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