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石榴 教学建议:《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秀散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熟练诵读 全文的基础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石榴的形象(特征),领会作 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进而体会作者借对石榴的描写,所表达的志向、抱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所咏之物的外在、内在特征,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2、了解状物作品的一般特点与写作要求。 过程与方法 在指导学生熟练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合 作、讨论等方式领会作者所托之志,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语句的兴趣和习惯。辅之以多媒 体教学 情感与态度: 认识本文作者借文中石榴的形象寄托情怀,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 发向上的品格与精神。培养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品质 教学重点: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石榴的内在特征,理解作者所言之志。 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石榴的图片或实物,一边让学生说出有关石榴 的诗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石榴的诗句和资料)。 2、教师补充石榴的有关知识。(课件展示) (二)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 著名的社会活动家o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 年开始新诗创作。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主要作品有:《女 神》(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等o《石榴》写于1942 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 降,苟且偷生。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 (三)检查预习 词汇积累(结合注释,明确一些词语的音或义) 奇崛枯瘠犀利辟易金垂安普刺忍俊不禁 骨朵柔媚争妍斗艳古味盎然光嫩潜溢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试说说作者的写作意 图(对于写作意图,学生回答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指出,但不必作结论)。 四)整体感知 1.朗诵全文(配以轻松愉悦的古筝音乐)。 (1)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提醒学生注意听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 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2)小组朗读2-9自然段(每人读一段),然后让其他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
1 课 题:1、石榴 教学建议:《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秀散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熟练诵读 全文的基础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石榴的形象(特征),领会作 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进而体会作者借对石榴的描写,所表达的志向、抱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所咏之物的外在、内在特征,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2、了解状物作品的一般特点与写作要求。 过程与方法: 在指导学生熟练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合 作、讨论等方式领会作者所托之志,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语句的兴趣和习惯。辅之以多媒 体教学。 情感与态度: 认识本文作者借文中石榴的形象寄托情怀,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 发向上的品格与精神。培养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品质。 教学重点: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石榴的内在特征,理解作者所言之志。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石榴的图片或实物,一边让学生说出有关石榴 的诗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石榴的诗句和资料)。 2、教师补充石榴的有关知识。(课件展示)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 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o 1914 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 年开始新诗创作。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主要作品有:《女 神》(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等 o《石榴》写于 1942 年 10 月 31 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 降,苟且偷生。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 (三)检查预习 1.词汇积累(结合注释,明确一些词语的音或义)。 奇崛 枯瘠 犀利 辟易 金垂 安普刺 忍俊不禁 骨朵 柔媚 争妍斗艳 古味盎然 光嫩 潜溢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试说说作者的写作意 图(对于写作意图,学生回答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指出,但不必作结论)。 (四)整体感知 1.朗诵全文(配以轻松愉悦的古筝音乐)。 (1)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听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 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2)小组朗读 2--9 自然段(每人读一段),然后让其他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
点评。(教师稍加评价,意在指导朗读) 2.学生自由品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可以讨论、交流) 在刚才的听和读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石榴的什么感情?请告诉大 参考答案: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作者按什么思路结构全文?可分几部分?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参考答案: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篇。 (3)本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依次描写了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和“子粒”。 (五)朗读、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生自由阅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在小组内探讨、交流 说出喜爱的理由。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在班上交流。(教师可作巡回引导,让 学生品味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领会拟人、比喻等修辞的作用) 答案不惟一,只要说明理由即可。 2.请你用下面的词语各造一个句子,最好使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枯瘠柔媚争妍斗艳忍俊不禁 (六)作业 诵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并领会作者所托之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分析了石榴的形象,初步感知了石榴 的美。本节课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借石榴所托之志 (二)局部品味 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第一段主要运用什么写法,这样写的 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对比写法,点出了石榴树非同寻常的品格 2.学生品读第二、三部分 (1)文中揭示了石榴什么样的内在特征?(重点品读第3、7自然段) 参考答案:揭示了石榴毫不辟易阳光的直射——敢于对抗骄阳,毫不 示弱的精神;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品格。 (2)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 参考答案:第一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石榴花的色彩 和外形的角度比喻:第二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热烈”、“充满 活力”、不受束缚这一内在特征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 积极向上的内在品格。“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 限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上相似),因而把石榴比作“夏天的,b脏 (3)作者喜欢石榴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作者喜欢石榴,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 在夏日的炎阳下抗争,毫不示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无畏精神和品格, 而这精神正好与作者性格特征相契合,所以喜欢石榴。 (三)主题探究(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讨论、交流后归纳) 作者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了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 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 (四)学生与文本对话
2 点评。(教师稍加评价,意在指导朗读) 2.学生自由品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可以讨论、交流) 在刚才的听和读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石榴的什么感情?请告诉大 家。 参考答案: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作者按什么思路结构全文?可分几部分?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参考答案: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篇。 (3)本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依次描写了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和“子粒”。 (五)朗读、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1.学生自由阅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在小组内探讨、交流, 说出喜爱的理由。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在班上交流。(教师可作巡回引导,让 学生品味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领会拟人、比喻等修辞的作用) 答案不惟一,只要说明理由即可。 2.请你用下面的词语各造一个句子,最好使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枯瘠 柔媚 争妍斗艳 忍俊不禁 (六)作业 诵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并领会作者所托之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分析了石榴的形象,初步感知了石榴 的美。本节课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借石榴所托之志。 (二)局部品味 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第一段主要运用什么写法,这样写的 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对比写法,点出了石榴树非同寻常的品格。 2.学生品读第二、三部分。 (1)文中揭示了石榴什么样的内在特征?(重点品读第 3、7 自然段) 参考答案:揭示了石榴毫不辟易阳光的直射——敢于对抗骄阳,毫不 示弱的精神;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品格。 (2)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 参考答案:第一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石榴花的色彩 和外形的角度比喻;第二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热烈”、“充满 活力”、不受束缚这一内在特征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 积极向上的内在品格。“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 限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上相似),因而把石榴比作“夏天的,b 脏’’。 (3)作者喜欢石榴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作者喜欢石榴,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 在夏日的炎阳下抗争,毫不示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无畏精神和品格, 而这精神正好与作者性格特征相契合,所以喜欢石榴。 (三)主题探究(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讨论、交流后归纳) 作者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了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 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 (四)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通过质疑互助互学,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互动一起解疑 (五)小结本文写法上的特色 提 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六)感悟拓展 1.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请向同学们描绘你最喜欢的一种,要求尽量用 生动、活泼的语言,最好用上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适当抒情。先让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七)作业 思考与练习”中的第四题 2.把本课中你喜爱的词语、句子摘录下来,抄进你的摘录笔记本中。 「教学反思: 课题:2、《海燕》郑振铎 教学建议 本文是一篇状物类散文(记叙文),其思想和语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以朗 读和默读来带动教学,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然后探究其写法和语 言特点,最后通过比较阅读来加深理解,并通过写作练习来巩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情感与态度: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教学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小组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3 学生通过质疑互助互学,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互动一起解疑。 (五)小结本文写法上的特色 提示: 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六)感悟拓展 1.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请向同学们描绘你最喜欢的一种,要求尽量用 生动、活泼的语言,最好用上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适当抒情。先让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七)作业 1.“思考与练习”中的第四题。 2.把本课中你喜爱的词语、句子摘录下来,抄进你的摘录笔记本中。 教学反思: 课 题:2、《海燕》 郑振铎 教学建议: 本文是一篇状物类散文(记叙文),其思想和语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以朗 读和默读来带动教学,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然后探究其写法和语 言特点,最后通过比较阅读来加深理解,并通过写作练习来巩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情感与态度: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教学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 、小组探究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家。笔名西谛、郭 源新,福建长乐人 本文写于1927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 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航行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 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听朗读录音,弄清文中部分字词的读音,并明确文中描写的是哪 两种小燕 字词正音:轻飔(si)隽(judn)妙隽(jn)逸圆晕(yun)憩(qi) 息融融泄(yi)泄忧戚(qi)蹇(jian)劣皎(jiao)洁 学生回答后明确:文中写的分别是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 (二)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边听边圈点勾画出 两种小燕子的活动背景以及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 这道题相对较为容易,可由学生自行回答,其他同学指正,教师作最后 (三)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有何异同点 ①相同点:都是“乌黑的”,姿势轻盈的小燕子。②不同点:品种、外 形、栖息地等 (四)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是故乡的小燕子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最后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 (一)课文分别描写了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据此,全文可以 分为哪两部分? 教师明确:全文以“乡愁”为行文线索,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7段):主要是回想故乡的小燕子在春天里活动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8~14段):主要写现实中的小燕子在大海上活动的情景 二)默读第1~7段,思考: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②是 怎样具体描写小燕子的?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 默读第8~14段,思考: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海天图?②是 着重从哪两方面来写海燕的?③在感情上,与第一部分有何联系? (四)这两部分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个问题对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和点 二、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一)齐读第1段和第8段,仔细品味其中优美、生动的语句,并想象
4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家。笔名西谛、郭 源新,福建长乐人。 本文写于 1927 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 5 月 21 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航行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 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听朗读录音,弄清文中部分字词的读音,并明确文中描写的是哪 两种小燕子。 字词正音:轻飔(sī) 隽(juàn)妙 隽(jùn)逸 圆晕(yùn) 憩(qì) 息 融融泄(yì)泄 忧戚(qī) 蹇(jiǎn)劣 皎(jiǎo)洁 学生回答后明确:文中写的分别是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 (二)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边听边圈点勾画出 两种小燕子的活动背景以及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 这道题相对较为容易,可由学生自行回答,其他同学指正,教师作最后 归纳。 (三)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有何异同点。 ①相同点:都是“乌黑的”,姿势轻盈的小燕子。②不同点:品种、外 形、栖息地等。 (四)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是故乡的小燕子。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最后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 (一)课文分别描写了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据此,全文可以 分为哪两部分? 教师明确:全文以“乡愁”为行文线索,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 1~7 段):主要是回想故乡的小燕子在春天里活动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 8~14 段):主要写现实中的小燕子在大海上活动的情景。 (二)默读第 1~7 段,思考: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②是 怎样具体描写小燕子的?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 (三)默读第 8~14 段,思考: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海天图?②是 着重从哪两方面来写海燕的?③在感情上,与第一部分有何联系? (四)这两部分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个问题对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和点 拨。 二、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一)齐读第 1 段和第 8 段,仔细品味其中优美、生动的语句,并想象
这些语句所描绘的画面。(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在齐读中,可以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讨论,理解句意 言之成理即可。(答案教学设计略) (二)除了这两段之外,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生动的语句,自选感受最 深的一句,把它读出来,并简要评析。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教师多作引导和点拨,学生能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 (三)背诵第1段和第8段。(课外进行) 三、教师小结: (1)课文通过对小燕子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乡愁,表达了对祖国无 限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课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生动、细腻 传神的描写:二是真挚、深沉的感情:三是咏物寄情,物情合 教师结合板书进行简要概括即可,具体内容参见《教师用书》。 四、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高尔基的《海燕》进行比较阅读,从海燕的特点、生活环境、 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等方面来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在学生订阅 的《中学生学习报·语文周刊》七年级2006年1月4日第27期上刊有高尔 基《海燕》的片段节选和训练题) 本题主要是比较在同一个题目下不同作者的不同写法。原文、题目及答 案见《语文周刊》第28期,教学设计略 五、布置作业: 回忆此前学习过的第六单元的诗词中描写“乡愁”的诗句(如王湾《次 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课外搜集有关“乡愁”的诗句,作 为资料积累起来。 教学反思
5 这些语句所描绘的画面。(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在齐读中,可以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讨论,理解句意, 言之成理即可。(答案教学设计略) (二)除了这两段之外,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生动的语句,自选感受最 深的一句,把它读出来,并简要评析。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教师多作引导和点拨,学生能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 可。 (三)背诵第 1 段和第 8 段。(课外进行) 三、教师小结: (1)课文通过对小燕子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乡愁,表达了对祖国无 限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课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生动、细腻、 传神的描写;二是真挚、深沉的感情;三是咏物寄情,物情合一。 教师结合板书进行简要概括即可,具体内容参见《教师用书》。 四、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高尔基的《海燕》进行比较阅读,从海燕的特点、生活环境、 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等方面来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在学生订阅 的《中学生学习报·语文周刊》七年级 2006 年 1 月 4 日第 27 期上刊有高尔 基《海燕》的片段节选和训练题) 本题主要是比较在同一个题目下不同作者的不同写法。原文、题目及答 案见《语文周刊》第 28 期,教学设计略。 五、布置作业: 回忆此前学习过的第六单元的诗词中描写“乡愁”的诗句(如王湾《次 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课外搜集有关“乡愁”的诗句,作 为资料积累起来。 教学反思: